•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圣经原型_《织工马南》的圣经原型阐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52:03 点击:

      关键词:《织工马南》 圣经 原型阐释   摘 要:本文从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原型主题三个方面对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织工马南》进行了圣经原型阐释,进而指出作者的宗教观。该作品可以作为对圣经思想的一个强有力的例证。
      
      《织工马南》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爱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于一八六一年完成的作品,该作品是爱略特基于对儿时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三部小说中的一部(其余两部分别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亚当•贝德》)。《织工马南》描述了一个名叫塞拉斯•马南的纺织工一生的坎坷经历:塞拉斯•马南被好友诬陷偷了教堂的钱,愚昧的教区人们以抽签的形式断定马南有盗窃行为,未婚妻也信以为真,抛弃了他,满腹委屈和怨恨的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了一个叫瑞维洛的村庄附近居住。原教区的经历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认为上帝对他很不公平,他不再进教堂,落入麻木的境地,成天只知不断织布,过着孤独、恨世的生活。他唯一的乐趣便是晚上取出他织布所积聚的金币来抚摩观看。十五年后的一天晚上,他的金币突然被盗,他唯一的乐趣被剥夺了,这使他第二次陷入绝境。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个幼儿爱碧偶然闯入了他家,被他收养。爱碧的到来,给塞拉斯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他开始与人交往,不再逃避生活,后来他的银子失而复得,他开始意识到上帝并没有抛弃他,爱碧实际上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从此他的信仰更加坚定。笔者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发现该作品无论从人物塑造上,还是从情节和主题上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而对爱略特小说的圣经原型阐释,却鲜有人论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读者能从新的视角理解这部作品和它的作者。
      
      一、原型理论和《圣经》
      
      原型(archetyp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中的arche和typos两个词,其中的arche在古希腊语中是“根”、“源”的意思,而typos的意思是“类型”或“模式”。“原型”这一概念在十九世纪后期出现时指反复出现的文学现象。第一个使用当代原型理论意义上的原型概念的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Frazer, 1851-1941),他解释了在传说和不同的文化场合的原型神话和仪式背后的结构原则,揭示了传说和仪式中反复出现的神话模型。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瑞士的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在弗雷泽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该理论。五十年代,加拿大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在前两个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在《批评的剖析》等著作中建立了原型批评体系。他认为原型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是“那种把一首诗同其他诗联系起来并因此而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文学经验的象征”。弗莱认为文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也就是说,批评家必须对文学进行宏观研究,必须找到一种更大的范式,去发现和解释文学艺术的总体形式和普遍规律。这种更大的范式就是原型。他经过考察,发现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神话成了一个贯穿整个文学史的基本术语,用于概括反复出现的叙述程式 。
      在弗莱看来,“神话就是原型”,一般意义上的神话指从古代承传下来的有关神和超自然存在的故事。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的神话在寓意上反映了它的文化或民族的历史。人们通常在神话中可以找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源泉。《圣经》作为古希伯来人的一部史书和基督教唯一的经典作品,是西方文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另外两个源头分别是古希腊神话和中世纪的罗马英雄故事),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由于基督教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它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成为西方世界很多人判断是非标准的依据,而文学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自然也受其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的作家喜欢把目光转向圣经中的神话,希望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很多作家喜欢引用圣经中的一些典故,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作品的结构、叙事模式、语言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它的影子。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等,都直接取材于《圣经》,有人甚至把《天路历程》奉为“第二大圣经”,可见《圣经》对其影响之大。可以说,“圣经文学包含了所有的文学原型模式”。
      原型批评理论为文学评论家提供了新的选择。为本文从新的角度阐释《织工马南》投入了一道曙光。而圣经原型是理解该作品的一把金钥匙。
      
      二、人物上的原型阐释
      
      爱碧和耶稣
      马南到达瑞维洛村庄后,整日沉默寡言,他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织布上,把自己在故乡所受的屈辱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愿和任何人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使他成为一个形容枯槁、没有生活气息的人,以至同村的杰米•罗得尼(Jem Rodney)形容他的眼睛“像是死人的眼睛”,而迈斯(Macey)先生把他形容成“一个灵魂脱离了躯体的人”。马南此时唯一的乐趣是看着自己织布挣得的钱在一点一点地增加,从此积累财富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标。不幸的是,他埋在地下的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却被人洗劫一空。从此,马南陷入了人生的绝望谷。
      爱碧的到来使马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碧为马南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气息,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从此以后,马南的生活有了希望和目标,马南认为爱碧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他开始进教堂,不再抱怨上帝对他的不公,坚定了对上帝的信念。可以说爱碧使马南起死复生,使他本已对人生绝望的灵魂重新苏醒,是爱碧唤醒了马南重新生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
      而使人起死复生的事例在《圣经》中屡见不鲜,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医治了很多疾病,他曾治好睚鲁的女儿,使之起死复生,对那里的人说“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然后他“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 。耶稣在伯大尼,对着已经死了四天并已安葬在坟墓中的拉撒路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就出来了”。在拿因城的时候,耶稣又使寡妇的儿子死里复活。耶稣本人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三日复活,这预示着凡是信靠他的人都可以借着他使灵魂得以拯救,获得重生。由此可见,爱略特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暗喻的手法,暗示着爱碧像耶稣一样使马南死里复活。在《织工马南》的第十五章结尾处,爱略特模仿十七世纪的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基督徒走完天路时所使用的警喻的手法,写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有天使拉着人们的手把他们从毁灭城中领出来。现在我们看不到长着白色翅膀的天使,但是有人把人们从危险的毁灭境地中领出来:有一只手拉着他们,把他们领到平静的光明的土地上,使他们不再后退;这只手也可能是一个孩子的手。这里的“孩子的手”无疑就是爱碧的手。爱略特在这里把爱碧的手比作天使的手,她把马南从黑暗之地领到光明之地,使马南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就像《天路历程》中的天使把基督徒从毁灭城中拯救出来一样,而天使在《圣经》中是神的使者,耶稣基督就是上帝从天上派到人间拯救人类的使者。
      
      马南和约伯
      马南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信仰,但家乡人的信仰是狭隘的,他们曲解了圣经,用抽签的方法决定谁是偷盗教堂钱财的真凶,这件事导致马南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抱怨上帝对他的不公,他唯一的乐趣是看着自己由织布所得的钱币在增加,不幸的是,他的钱财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偷他钱币的人是庄园主的小儿子达斯顿。钱财的丢失更使他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人生唯一的乐趣也彻底破灭了。他不再去教堂,也不再对人生寄任何希望。爱碧的到来使他对生活重燃希望并对上帝重新建立信心,他认为这是上帝给他的补偿。后来他家门口的池塘也干了,达斯顿的尸体被发现,他的钱财失而复得。从此以后,他重新进教堂,生活有了新的希望,马南重新找到了自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憧憬着与自己心爱的女儿和未来的女婿在一起生活,共建美好生活的情景。可以说马南的生活是沿着“快乐(有信仰)―不幸(怀疑信仰)―更不幸(信仰丢失)―更加快乐(重拾并坚定信仰)”这样的一条U形轨迹的。
      马南的生活轨迹和《圣经》中约伯的人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约伯也是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他对上帝非常敬虔,深得上帝的喜爱,于是上帝大大地赐福给他,但后来撒旦从中作梗,在上帝应允的范围内对约伯百般刁难,先“把牲畜掳去,并用刀杀了仆人”,接着使他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先后死去,然后撒旦“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并使约伯的苦难日益加重,约伯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开始厌恶自己的生命,咒诅自己的生日,并抱怨上帝:“鉴察人的主啊……为何以我当你的箭靶子,使我厌弃自己的性命”,但在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试炼之后,上帝开始给他以更大的赐福,除去了他的疾病,使他的财富日增,儿孙满堂,约伯对上帝更加虔诚,并过上了比以前更加快乐幸福的生活。可以说马南的生活轨迹和约伯的人生轨迹如出一辙。
      
      爱碧和路得
      爱碧是马南的养女,她和自己的母亲从小被父亲高德弗雷――庄园主喀斯的大儿子所抛弃,母亲抱着女儿爱碧在找高德弗雷的途中,在风雪交加和悲愤中死去,小爱碧在母亲死后,在雪地中跌跌撞撞地爬到了马南家门口,被马南收养,高德弗雷后又和南西成婚。直到十八年后,高德弗雷的弟弟达斯顿的尸体被发现,达斯顿的罪行被暴露,高德弗雷才意识到以前的罪行是无法掩饰的,一切隐藏的罪行最终必定显露出来,其弟达斯顿的死是他自己罪有应得。因此他下决心以生身父亲的身份要求马南归还爱碧,却遭到了亲生女儿的断然拒绝。爱碧没有忘记马南对自己的抚养之恩,宁愿继续和马南生活在一起,过贫穷却快乐的生活,视马南为自己的父亲,也不愿认高德弗雷为自己的生父,过上虽富裕却不快乐的生活。爱碧和马南的关系与《圣经》中的路得和拿俄米的关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拿俄米是路得的婆婆,不是其亲生母亲,但路得在其丈夫死去之后不愿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拜故乡的假神,宁愿和拿俄米一块儿回到其亡夫的故乡伯利恒继续孝敬自己的婆婆。尽管拿俄米劝路得离开她,但路得不肯。而在《织工马南》中,马南没有迫使爱碧留在自己身边,而是让爱碧自己决定是去高德弗雷那里还是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可见二者的相似之处,路得实际上是爱碧的原型,他们都不愿留在亲生的父母身边,路得没有抛弃自己年迈的婆婆,继续孝敬她,敬拜耶和华真神,于是上帝就大大地赐福她,她后来嫁给了拿俄米的亲族大财主波阿斯,从此享尽荣华富贵;同样的,爱碧没有抛弃自己的养父,继续孝敬自己的养父,她的善良和爱心为她赢得了幸福和爱情,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三、情节上的原型阐释
      
      《织工马南》在情节上与《圣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爱略特对《织工马南》中的很多事件的安排可以看出她在情节上对《圣经》的模仿,从而可以看出她的匠心独运之处。
      
      达斯顿和犹大的三个罪证
      《圣经》创世纪第三十八章二十五节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玛(被误认为作了妓女而受了孕)被拉出来的时候,便打发人去见他公公犹大,对他说:“这些东西是谁的,我就是从谁怀的孕。请你认一认,这印、带子和杖都是谁的?” 犹大通过这三样东西确认他儿媳是与他同寝而受孕,便知道冤枉了她,“从此犹大不再与她同寝了”。由此可见,犹大和他的儿媳同寝的三个罪证分别是印、带子和杖。
      《织工马南》第十八章有类似的情节:当高德弗雷发现他弟弟达斯顿的尸体和马南丢失的金子在一起的时候,他通过三件物品确认他面前的已经无法辨认的骨架是达斯顿的,它们分别是达斯顿的手表、印章,以及打猎用的鞭子,其手把是黄金镀成的,上面还刻有高德弗雷的名字。因此,手表、印章和鞭子同样成了达斯顿偷窃马南金子的三样罪证。
      
      抽 签
      马南故乡的人们的信仰带有很大的迷信色彩,当他们不能决定马南是否是小偷时,便采用抽签的方法,结果马南被冤枉,故乡的人都不再相信他,连他的未婚妻也离开了他,他在故乡无法再生活下去,便背井离乡,含冤离开了那里。马南因抽签被误断的情节和《圣经》中《撒母耳上》第十四章中的扫罗抽签误解了约拿单的情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扫罗求问神:‘我下去追赶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你将他们交在以色列人手里不交?’这日神没有回答他。……扫罗祷告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求你指示实情。’于是制签制出扫罗和约拿单来;百姓尽都无事。扫罗说:‘你们再制签,看是我,是我儿子约拿单。’就制出约拿单来”。但在百姓眼里,约拿单并没有罪,“因为他今日一同与神作事”。
      可见《圣经》中有过用抽签冤枉好人的事,说明这种方法并不可行,马南故乡的人置圣经的教训于不顾,结果导致同样的悲剧发生在马南身上。
      
      四、主题上的原型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小说在整体上是对《圣经》《诗篇》第四十一章的解释,一开始马南最要好的朋友出卖了他,正好照应了圣经上的“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这句话,后来全村的人都相信抽签的结果,交头接耳地议论他,不再相信他:“一切恨我的,都交头接耳地议论我。他们设计要害我。”这部小说尤其是对第四十一章第十二节“你因我纯正就扶持我,使我永远站立在你的面前” 的解释,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马南从最初的被人诽谤、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后来遭遇失窃,到后来的爱碧的出现、达斯顿的尸体被发现、马南的罪名被洗清,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力量,马南行为纯正得到了好的报应,而达斯顿因偷窃露尸野外,死后落下了个臭名,高德弗雷因抛弃爱碧母女最终落个亲生女儿不愿认他作父亲的下场。可以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圣经的思想是吻合的,爱略特实际上在宣扬这样一种思想:不同的命运和前途总是与人们自身的所作所为、道德品质相联系的;因此每个人都得对他的行为负责。她认为人与人的亲善、互爱是最重要的品质,她通过作品揭示了“纯洁、自然的人际关系具有拯救作用” 以及“纯正的人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而行为不端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这样的人生信条。
      马南的整个心理历程实际上也在印证《圣经》上的话,马南最初对上帝虽然很虔诚,但他的信仰带有迷信的色彩,他相信抽签可以决定他的命运,还他一个清白,这显然是对圣经的误解,因为圣经上有过用抽签的方法冤枉好人(约拿单)的实例。因此马南和整个村庄的人的迷信导致了错误的结果,马南被错判偷了教堂的钱,这件事导致了他对自己信仰的怀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马南意识到上帝一直在他身边扶持他,使他得以在人前站立,他终于又回到了教堂,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不移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织工马南》的主题实际上是在宣扬《圣经》的思想,那么爱略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观,她在《织工马南》中为什么要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和绝大多数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一样,乔治•爱略特从小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受着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其父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笃信英国国教,而她的第一个老师路易斯小姐是福音派教徒。一八三二年爱略特被送到寄宿学校,她在那里又受到新教浸礼教影响,此外,她婶婶是基督教新教的循道宗信徒,爱略特受她婶婶的影响很大。
      尽管爱略特后来受其他思想家如查尔斯•布雷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的影响,但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异教徒,她曾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写信说,她认为基督教思想能对人的道德进行很好的制约。一八五一年,她在《西敏士评论》中看了对罗伯特•迈凯(Robert.Mackay)的书的介绍之后,她很赞成罗伯特的“科学和宗教是不可分的”的观点。她认为把科学和宗教分开是狭隘的,离开科学,真正的宗教是不能存在的。
      
      结 论
      
      由此可见,《织工马南》无论在人物上,还是在情节和主题上都能找到与《圣经》相呼应的契合点,通过对《织工马南》的圣经原型阐释,可以看出爱略特在表现主题思想上的匠心独运。读者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对小说和其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该小说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浓厚的基督教思想,可以说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是对《圣经》思想的强有力的例证。尽管爱略特的宗教思想后来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冲击和费尔巴哈的 “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影响,她后来的宗教思想中含有很大的人文主义成分,但由于基督教思想对爱略特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她非常珍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对人的道德的制约作用。
      随着人们对爱略特和她的作品的理解加深,爱略特的名字和她的作品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一九八�年即乔治•爱略特逝世的一百周年,英国公众又把她从原葬的高门公墓迁到了西敏士教堂的诗人角,让她跟乔叟、莎士比亚、密尔顿等伟大的文学巨匠安息在一起。可见,英国人对她的评价越来越高了。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韩晓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李华,河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 陆汉军,张黎敏. 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4.
      [3] 雷锋莲. 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J].《甘肃社会科学》,2004(3).22.
      [4] 刘永杰. 《呼啸山庄》的《圣经》解构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66.
      [5] 《圣经》《马太福音》,第9章第25节.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
      [6] 《圣经》《约翰福音》,第11章第44节.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
      [7] 《圣经》《约伯记》第1章第15节.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
      [8] 《圣经》《诗篇》,第41章第9节.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
      [9] Eliot George. New Delhi: Silas Marner[M].UBS Pub-lishers' Distributors Pvt. Ltd.2005.6,118.
      [10] Spittles, Brain. George Eliot - Godless Woman[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87.
      [11] Newton, K.M. George Eliot: Romantic Humanist -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ical Structure of her Novels[M]. New Jersey: Barnes & Noble Books, 1981.3.

    推荐访问:织工 阐释 原型 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