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到底是“头昏脑胀”还是“头昏脑涨”?]头昏脑胀怎么回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9:50 点击:

      “头昏脑zhàn�”一词的“zhàn�”,到底该用“胀”还是用“涨”?《常见错别字考辨》(徐云霞、徐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常见错别字辨析字典》(傅玉芳,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主张作“头昏脑胀”,而《错别字辨析手册》(杜维东,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错别字自测手册》(潘忆影,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主张作“头昏脑涨”,潘先生还特地注明不作“胀”。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使用该词存在混乱。
      其实,“胀”、“涨”二字本是同源的。王力《同源字典》把“张”、“胀”、“涨”等词列为同源词――由“张”引申而来的“膨胀、鼓胀”的意思,本来用“张”表示。后来把“弓”旁改为“肉”旁(即今“月”旁),分化出专用字“胀”,仍有“张大”之义。此为改换义符而产生的新字。可见,“张”和“胀”同源,在腹胀、鼓胀意义上,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涨”由声符“张”再加义符“氵”组成,是表“水大”的专用字。《广韵》:“涨,大水。”《文选・郭璞・〈江赋〉》:“跻江津而起涨。”注:“涨,水大之貌。”可见,“涨”与“张”也是同源词。因此,“涨”与“胀”混用,归根到底是一种同源词的通用现象;从字源的角度看,可以不必是此而非彼。胡双宝先生《易混易错词语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版第342页)就认为:“腹内充气等引起的生理反应也叫胀,如‘肚子发胀’(也写‘涨’)。而头部充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写‘涨’、‘胀’均可,如‘头脑发胀’也写‘头脑发涨’。”
      但是,“头昏脑胀”与“头昏脑涨”并存会造成使用混乱,必须予以规范。我们认为在“头昏脑zhàn�”中当用“胀”而不用“涨”。
      第一, 从字形和源头来说,应该用“胀”。“胀”的义符表明其意义与身体有关,而“头昏脑zhàn�”之“脑”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故应该用“胀”。而且,“胀”产生得较早,从最初只表示腹部的鼓胀,扩大为身体其他部位的鼓胀,如:
      (1)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循分为肤胀。
      (《灵枢经》卷六)
      (2)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3)头眩,胸胀。(《神农本草经》卷四)
      (4)元茂脸上已经胀得通红。(《品花宝鉴》第二十二回)
      而“涨”本来是专为水涨而造的字,其义符表示“涨”所示之义与水相关,主要用在江河湖泊水量的增加上。如:
      (5)瀑水泛涨。(《大乘现趣六波罗蜜》卷六)
      (6)瞿唐滟�,天下至险,每春夏涨潦,砂碛巨石如屋
      者,皆一夕随波去。(《�史》卷十四)
      只是在近代一些文献中“涨”才用于身体的鼓胀(更多的是指面部)。如:
      (7)一时抓寻不着头脑,憋得脸紫涨。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8)眼睛内乌珠都涨出寸许。(《警世通言》卷十五)
      汉代的《灵枢经》、唐代的《太平御览》中“胀”已用于人的肢体,而“涨”则是在近代文献中才用于人的身体的。显然,“胀”用于指人的肢体早于“涨”。“头昏脑zhàn�”中用“胀”更有依据。
      第二,从从众从俗的原则来看,人们更习惯于用“头昏脑胀”。尽管存在王了一《骑马》(1942年冬《中央周刊》)作“头昏脑涨”的现象,但报刊文章中用“胀”明显多于“涨”,如《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围城》(第八章)、《人民日报》(1995年1月16日、24日、27日)均作“头昏脑胀”。我们利用《四库全书》电子版对“脑涨”进行检索,未发现一个用例。对现当代作家老舍、钱钟书、茅盾、俞平伯、沈从文、鲁迅、王蒙、王朔、汪曾祺、池莉、张承志、铁凝、余秋雨等的作品及《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家文摘》(1993-1997年)进行检索,“脑胀”至少有18例,“脑涨”则仅见以下几例:
      (9)现在的时机正好,大家争得头昏脑涨。(陆文夫《围墙》)
      (10)被铺天盖地的大嘴巴扇得头昏脑涨。(王朔《痴人》)
      (11)好几天没正经吃饭了,忙得头昏脑涨。(王朔《浮出海面》)
      我们曾就此词让中文系学生填空,学生有百分之八十均填作“胀”。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新华词典》等词典中仅《汉语大词典》《新华词典》作“头昏脑胀”,前四种词典认为“头昏脑涨”是因头部充血所致。但是,我们认为,头部充血只是其因,而从结果来看,均是使头部发“胀”而不舒服,况且,并不是所有的“脑胀”都是头部充血所致,如“奖得人眼花缭乱,奖得人头晕脑胀,奖得人不知所措。”(《人民日报》1995年1月16日)故宜用“胀”而不用“涨”。
      我们在计算机的Word XP和Word2003中用智能五笔、极点五笔文字输入时,“头昏脑胀”可作为一个词组直接输入,而“头昏脑涨”则不可。如果强行输入,则系统自动会在“头昏脑涨”下划红线,表示有误。在文曲星等电子词典中查出的也是“头昏脑胀”而非“头昏脑涨”。
      可见,无论一般从事写作的人还是语言文字专家(其见解体现在词典等工具书中),主张写“头昏脑胀”的占绝大多数。从“学理”和“俗实”两方面看,在“头昏脑zhàn�”中用“胀”显然长于用“涨”。
      
      (通讯地址:310018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头昏脑涨 头昏脑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