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困境终结与理论自反]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45:04 点击:

      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中国当代学术界最热点的话题,几乎都与文学理论相关。文学理论一度圈地于帝国化的位置,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生成的作用。这是当年许多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人们心中留下的甜蜜记忆。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降,伴随“文学边缘化”的哀鸣,文学理论的危机也报应般地日益彰显。文学理论如何应付挑战,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理论命题。近些年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辩论,更涉及到它的学科体系、范围的反省和检讨。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文学理论教学受到了普遍的抱怨和质疑,甚至,文学理论存在本身也遭到谴责。百年理论,内忧外患!绝非危言耸听!
      文学理论是高校中文专业一门专业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是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而设立的,对学生锻炼理论思维、深化问题意识和进行独立创新思考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学习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至人生理想均有特殊意义。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力求让学生获取贯常的理论知识——如文学是什么、理论是什么、文学与理论的关系等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学生一种文学基本理论的创新思辨能力。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建国以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整体框架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从概念到概念,热情地向学生提供文学配方的各种秘籍,得意洋洋地传授文学研究的独门暗器,玄乎其玄,却时常对学了文学理论有什么用处的基本诘难无言以对,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学生不懂自己也怀疑的回答。文学理论课程大多偏重有板有眼地宣讲那些干巴巴的知识教条,忽略向文学和其他话语谱系中的意义范畴与理论范式提出疑问,更不会主动介入和反省既有的理论框规,并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反思那些不证自明的僵化的学科体系。一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浅显问题高深化、日常问题学术化,道貌岸然,深不可测。文学理论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等字眼几无二致!
      应该说,任何理论的理解过程都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所以,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和讲授是与主体的理论研究思路密切关联的。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思路,是在众所周知的大背景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这种背景太长时间里严重影响当代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此情形下,我们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陷入了一个悲哀的误区,即,只是在文学的本质、属性等抽象甚至陈旧问题的解答上梳理众多理论流派的理论,得心应手,花枝乱颤,硬生生地忽略文学理论本有的生活维度,使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成为枯燥理论的集合。可怕地窒息了文学理论的活力。文学理论本科教学,目的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对理论与文学实践关系展开思考,寻求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本身最重要的也不是要获取最终的答案。其实也不需要恒定的答案,因为就本质而言,生活来源是流动多变并无定解的。
      教学是一种重要的互动行为,教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学生、老师、教材、考试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形成动态性的教学结构。当前文学理论教学艰难,固然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中文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有关,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有关,与学生的思维转换有关,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尚未建立多学科知识结构有关,但说到底这是一个勾连全局的问题,关涉到许多方面。如,教材体现学科规范性的问题、教材的实践操作与可读性问题、教材对社会现实挖掘与关注文学新发展问题,等等,文学理论教材直接影响学生文学欣赏、审美素质、理论修为的培养。如,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文学理论的考试恐怕是少有的在貌似公正、客观幌子下残忍束缚学生学术自由与个性的课程,学科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就是明证。再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是一个值得重新考量的问题。许多学生不满老师拘泥于教材而缺乏拓展,认为理论教学不能将知识传布与文学史、作品、作家分析研究有机结合,一些老师对及时发生的文学现象缺乏关注的热情,或者干脆没有关注的能力,更别说展开合理的猜想。更有甚者,个别老师的讲义十年不变,连举例的作品都长期就那几部!自己阅读量极小,在引导学生客观考察文学现象时捉襟见肘也就不足为奇!学生们甚至可以把上一级同学的笔记借来复习应付考试。这种滑稽的现象绝不是个案。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教学已灾难性地陷入了两个重大困境: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经典文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理论与时下文学真相脱离,对当前的文学经验失去阐释力。怎样摆脱这种处境,不仅是文学理论家的责任,也是文学理论教师的责任,更是文学理论作为美学、哲学的社会责任。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给传统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长期的文学理论教学实践,我以为除了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试检测等方面进行常规革新外,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还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理想的教改思路与可行目标。文学理论教学应当以经典适用的理论谱系为工具和中心,不断更新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掌握分析和描述文学现象的工具。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活动,养成基本良好的专业素养并积累专业知识。打破文学理论传统教育模式,开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其提供契合时代的多维的理论视野,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广泛知识背景的新型中文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第二、强化教学主体对教材的自主创造把握。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在教学主体视阈上进行,应当从注重基本知识介绍与传授的浅表性教学向教材创造性研究转移。目前文学理论教材达数百种之众,但不争的事实是优秀者寡,良莠不齐的现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与重要,其内涵也更加深刻。教材的选用固然成为检视教师学术眼光与理论水准的基本标尺,而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崇高衡定。对教材的创造性把握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丰富、完善、补充、修正。也正是由于教材普遍的不成熟,教师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无形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如,有的教材所津津乐道的关于跳出意识形态的问题,教师如果只看到它对文学外部研究的犹疑和抵触显然不够,还应看到它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化研究的自身合法性,于是,教材出现了这样充满讽刺意味的理论情景:一方面它想接纳与拥抱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又担心自身蜕变为文化研究理论。教师应该对学生明确:当消弥了内部、外部之分,文学的功能就已经不是简单地诉诸于所谓超越意识形态,而是表现为一种瓦解和批判——“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文学又是使其崩溃的工具”。总之,在教材把握上,教师应该大胆探索,勇于疑问,从知识本身到体系结构以批判吸纳的眼光进行判断与审视,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摧毁教材的直接性,使学生在知识的陌生、质疑、探究、重组、传达中获取全新的思维向度,培养其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的胆识。   第三、整合优势教师资源,精心打造学科团队。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应该把专业性与跨学科性有机相融,使理论教学跨越专业囿限。这就向主体提出了一个知识素养全面发展的实际要求,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许多教师的学养毕竟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态,积极推行教学试点班制。如我院开设的本课程专门设置一个小班,由两名教授、三名博士、一名讲师同台献艺,共同完成该班96课时的教学任务。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发挥自身的治学专长,充分展示各自思考的独特性和探讨理论问题的多视角,别开生面,优势互补。六位老师根据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当分工,不仅将多种学科知识很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比较广阔的知识扩张,极富启发性,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视野和应用领域,同时也使学生充分领略不同老师的治学方法与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另外,采用教师集体备课分段上课的新举措,使教师既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备好课讲好课,又避免了学生审美疲劳,还能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教师资源的整合不是人数的简单相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对教学力量的重新布局与调整组合。事实证明,有人对这种尝试可能会一定程度破坏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的担心是多余的。快乐教学、自主教学、纵横结合是现代高校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第四、张扬文本阅读与常规模式相结合。文学理论教学长期的误区之一是重理论概括而轻微观分析,重史料而轻文本(这里的“文本”包括教学双边视野中的理论文本与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大一学生的阅读真实是少而偏,文学作品阅读尚少,遑论理论阅读!不夸张地说,不少老师的阅读也是有限的,他们看了不少杂书,偏偏就是少有阅读文学理论著述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作品。于是,老师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狭隘与学生自身阅读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暴露无遗,理论教学随之产生的双向难度也就自然难免。学生只有无可奈何地记录老师关于某部作品的印象式结论。由于理论导向的原因,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研究具体作品格局不大,价值稀微,追踪宏大与综合方显本事,所以不重视文本研究,很难想象会有真知灼见的作品分析。只能以教材实例定论为据,当理论需要文本配合时(这种情况本应时时存在)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向简单和程式化,严重创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空间。文学的根本是作品,文学理论的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其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敏锐的审美感悟。师生都必须在与文本广泛接触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艺术魅力,从而进行学习和言说。毋庸置疑,文学作品的阅读绝不仅仅是文学课程的事情,理论文本的阅读也并非学习文学理论所仅需。为此,制定必要的文本阅读计划是必要的。我们为刚入学的新生制定了较为可行的“一三一一”阅读训练计划:利用前三学期泛读一百部中外文学作品(篇目可由师生共商拟定,其中包括十部诺奖作品和十部茅奖作品),选读三部文学理论论著,每期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每期参加一次在本地举行的层次较高的作品研讨活动。对文学作品和文论的了解与掌握,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供了不同的阅读视角,也培养了新的思维。由此,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应有的容量和延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论储备,为学习相对抽象的文学理论打下了较好的知识基础。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文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执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发现、共同实践。我认为,通过多渠道的探索与创新,势必会实现理论与现实、传统与前沿、抽象与形象的结合,使文学理论教学更能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扩大文学理论课程的边界。文学理论教学脱离困境的重要出路,是使理论教学重新回到生活本身,重启智慧之思,实现新时代的培养目标,也才会使文学理论教学在高校中文教学中具有勃发的生命力。

    推荐访问:困境 终结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