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简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东西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比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47:56 点击:

      摘要: 文章对东西方当代青年价值观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得出当代中国青年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结论。  关键词: 东西方 当代青年 人生价值观
      一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价值、对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的制约。不同的时代、阶级、年龄段的人生价值有着不同的认识。马克思曾说:“价值就是主体人的需要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在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任何客体,只要具有满足人们要求的某种功能属性,在主体看来,就是价值的体现。价值的性质、大小怎样,取决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满足需要程度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的标准。
      人作为主客体的统一,是社会的一个成员,直接承担着社会进步的责任。因此作为客体人的价值就在于个人满足主体人(社会集体和他人)的需求,其中包括个人应具有的创造各种社会财富的能力和所作出的实际贡献。人们(主体的人)正是根据个人(客体的人)所提供的社会贡献来评价个人的行为和个人生命价值的。因此人生价值不是脱离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抽象和个人自由与自我完善,也不是对财富的占有和索取,而是贡献与创造。人生价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们在社会提供的条件下学习、实践和锻炼的结果。创造力愈高,对社会的贡献愈多,人生价值也愈高,这就是人们高度评价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原因。
      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出生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西欧青年与他们的父母兄长不大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恢复是他们最重要的经历和生活内容。他们身上保存着一种单一的风格:热情、激烈、反叛,以一种与传统截然相反的形象不显示自己的存在,内心动荡不安多了,反战、骚乱、校园暴动……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青年运动风起云涌,这代青年靠着标新立异登上时代的舞台并开始扮演主角。
      八十年代,这一切平静下来了。新一代青年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深思、成熟。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思想解放的保守主义”。这一代青年人希望发展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与传统习俗的冲突中显示个性,其态度是“渴求生活,但不愿意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毫无特色”。他们想突破索然无味的生活束缚,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摆脱太多的传统价值观的禁锢,如责任感、纪律等。他们在父母看来好像玩世不恭,他们却说“老一辈连电脑都不会用”。他们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听任何人摆布。据调查表明,西方八十年代青年对政治不太过问,兴趣明显减弱,他们更关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烦恼。法国《快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的人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伟大的事业,只有很少几个人愿意准备为法兰西捐躯。他们不再为一个社会问题争执不休。许多青年不大为前途担忧而讲究安宁和享受。人生的价值观趋向调和、实际和自我,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氛明显减少。对出人头地、成功之类的事情不大感兴趣,而追求一种合乎自己性情的有意义的快乐和自我满足的生活。开始把主要注意力转向经济。其实今天的青年并没有失去热情,只是对世界有着独立的主张和见解。就政治而言,他们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无虚假,因此他们不相信各种政客的演说,蔑视制度化的政治生活,渴望真实性,他们认为思想宣传是矫揉造作,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他们不愿参加示威游行,不愿涮标语。联邦德国《1981年的青年——生活计划,日常文化与未来的设想》一书指出:尽管大多数被调查的德国青年对未来没有信心(30%的人认为未来是“暗淡”的),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向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关心、同情甚至参与要求变革的活动。另一份调查报告《青年人与成年人·1985》则谈到,两代人对于政治的不同之处,在于成年人说他们的兴趣只是对政治事务有发言权,而如今的青年人则希望在政治生活中能发挥积极作用。他们更关心带有普遍性、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些问题,如生态保护、世界和平、第三世界债务、各国青年的交流等。他们脚踏实地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口号是“团结起来,建设我们和平、幸福的今天和明天”。
      三
      严格地讲当代中国青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生,在“十年浩劫”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浩劫”,也未被塑造成“新型农民”,对历史了解甚少但背着沉重历史包袱而又热烈追求未来和现代文化的青年。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由于生活在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经济、教育、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使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而又全面的变化,这一代青年对过去“左”的那一套了解得不多,自身又很少具有保守性,所以他们率先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新思想、新观念,其人生价值观也随着社会历史前进的步伐而发生变化。虽然这一演进过程是艰难曲折、迷惘、不安、彷徨的,但终于走出了历史的苦痛而健康地向前发展。“四人帮”时代的结束,青年开始了对“左”和传统的怀疑、否定、批判、更新的过程;也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新的价值观才诞生了,虽然它还很嫩弱不完善,但毕竟走出了低谷,汇入了世界青年的行列中。
      “四人帮”被粉碎了,历史的噩梦结束了,但噩梦留给民族的痛苦和其价值观并没有因此而离去。传统的价值观与新价值观发生激烈的冲突,青年便被夹在历史的苦痛和未来希望的间隙中,严酷的历史摧毁了原有的信仰,冷峻的经济现实使青年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信仰便出现了危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深入,给这一代青年带来了新的希望,对历史的反思和经济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促进了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尊重自我、尊重个人、要求平等、执意表现“自我”。1980年《中国青年》发起的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标志着青年一代的自我觉醒。它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一起把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青年由于对“文革”的怀疑,对真理大讨论产生了共鸣,民主意识初步觉醒。但是由于观念变化的艰难性和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难对自身所提出的和社会存在的大量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于是便产生了信仰、信任和信心的“三信危机”。迷惘、徘徊、失落情绪蔓延。为摆脱这种心态,而苦苦探求。相当多的人面对日趋败坏的社会风气,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我设计,立志成材”的口号。1981年北京大学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集会游行中喊出的“团结起来,爱我中华”的口号,表明了青年人已开始从痛定思痛的伤感情绪中走了出来,把振兴祖国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重建仍带有新的困惑。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的目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重视知识分子的思想激发了青年们为在上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而贡献青春的热情。1982年张华舍身救人引起人价值观大讨论就证明了这一点。陈科文1984年在《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中指出:当代男大学生更注重社会地位和名望、声誉,甚至少数人注重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女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否充实、愉快。这表明他们把个人的价值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本质是自我意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从自我出发却不归结为自我,而是归结为社会,归结为社会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绝大多数青年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
      肯定自我,个人奋斗、自我设计成为当代青年的显著特点之一,他们不再完全相信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这一“传统”说法,而是既承认集体智慧和力量可贵,又崇尚个人奋斗的力量。强调自身努力在实现人生价值上的意义,同时要求机遇、待遇平等,而这一切的产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青年对政治体制改革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却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引向了歧途,成为青年价值取向偏颇的又一起点。部分青年价值选择开始向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方向发展。相当多数的青年又开始了彷徨式的苦闷的探求——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跟不上青年的变化,结果挫伤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其中一部分人能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坚定了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相当一部分青年开始追求享受、玩乐、拜金拜物,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弃学经商,而这种做法对社会其他层次上的青年影响尤为深远。
      随之而来的是失落、焦灼、无可奈何、愤懑的情绪,最后走向发泄式的疯狂——“经商热”、“跳舞热”、“恋爱热”、“麻将热”,怀疑、迷惘的心态再次使学生遁入孤岛,于是一部分人感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成人意识淡化。西方哲学思潮的不断涌入,使青年们产生了矛盾的心理:希望与失望、亢进与消沉、拼搏与苟安、欢悦与痛苦交替迭现,一部分孤寂的心灵感到了慰藉。
      经过几次“学潮”的教训,加之党和政府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分配不公、机遇不平等及社会风气不正、官僚主义得到了有效治理。因而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更趋于成熟合理。青年学生们在关心国家命运的同时,也更关心和参与改革开放,因而他们更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未来。

    推荐访问:东西方 价值观 当代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