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先秦最重要的设计著作 《五臧山经》系先秦自然资源著作考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3:42 点击:

      摘要:《五臧山经》简称《山经》,与《海经》共同构成了今本《山海经》。关于《山经》的性质,尚未见到专门讨论。长期以来,人们把《山海经》的性质视为《山经》的性质,然而关于《山海经》性质的多种说法,都难以与《山经》的实际内容相符。《山经》本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对其性质需进行独立的研究。从《山经》的书名、内容、编著意图与编著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详细考察,可知它是先秦时期一部内容丰富而又系统的自然资源著作。《山经》与《周礼》、《管子》等书的相关内容关系密切:《周礼》设计了对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管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自然资源理论,而《山经》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自然资源的著作。
      关键词:五臧山经;先秦;自然资源著作;周礼;管子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139-05
      《五臧山经》,一般称为《山经》,是今本《山海经》的一部分,包括《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五章。关于《山经》的性质,尚未见到专门讨论,一般把它混同于《山海经》,有着地理著作、历史著作、巫书、神话著作、科学技术史、地理普查史、名物方志之书、博物志、帝王书、古代社会氏族志、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等多种说法,且众说纷纭,迄无定论。这些见解大都言之有理,有助于多角度地解读《山海经》,却无一能完全符合《山海经》的实际情况,因为该书内容丰富,横跨许多学科,“除神话外,还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等众多内容。迄今为止有关《山海经》性质的论断,都只能符合《山海经》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而与其更多的内容相矛盾。这些论断,更不能完全符合《山经》的实际情况。因为《山经》本来就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它与同编在《山海经》中的《海经》,在名称、内容、体例、成书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把两部差距甚大的著作混在一起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于两者都无法完全适用。有鉴于此,对于《山经》性质的研究,将另辟蹊径,其一是将《山经》当做单独的对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二在判断《山经》的性质时,所依据的不是它的体(即内容),而是它的用,包括它的编著意图,编著背景、使用价值等,并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考察,以揭示《五臧山经》的真实性质。
      一、《五臧山经》的名称反映出它是一部自然资源著作
      《山经》全名《五臧山经》,其末尾云:“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里。”这里的《五臧山经》就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的合称。作者之所以称其为《五臧山经》,是因为他把所记的五方之山看做“五臧”。他说:“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其中的“五臧”,就是指书中记载的“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这五大系列的山。作者把所记载的山称为“臧”,表明他把这些山看做储存东西的处所。这里的“臧”是“藏”的本字,经传中亦作“藏”,与“府”、“库”同意,指贮藏东西的处所。《字汇补·臣部》云:“臧,与库藏之藏同。”《玉篇·草部》云:“藏,库藏。”戴侗《六书故》云:“入出曰府,蓄藏曰藏,车器曰库”。左思《魏都赋》中有“白藏之藏”语,张铣注:“藏,即库也。”《后汉书·郅恽传》云:“府藏空虚,军旅未休。”可见“臧”(藏)与“库”、“府”一样,都是储存东西的仓库。所谓“五臧”,就是五个储存东西的仓库。把山称为仓库,当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个仓库所储存的不是一般仓库所藏的金银玉帛、车辆武器、粮食油盐之类,而是草木禽兽、金玉石矿之类的自然资源。称山为“臧”,实际上是说,“山”是储存自然资源的宝藏。把山海看作大自然的宝藏,是古人的一贯说法。《礼记·中庸》云:“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史记·平准书》云:“大农上盐鐡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名,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欧阳修曰:“自古邦国财产之利,必出山泽,故传曰:‘山海,天地之藏也。’自两汉以来,摘山煮海之利,必归公上。”《山经》称其所载的五方之山为“五臧”,与“山海,天地之藏”之说用意正同,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解释“五臧”之“臧”曰:“臧与藏同,才浪切。《汉志》曰:‘山海,天地之藏。’”显然,《山经》称其五方之山为“五臧”,是把它看作存储自然资源的宝藏的。那么,《五臧山经》这个书名,就已经表明它是一部自然资源著作。
      二、《五臧山经叙》揭示出该书系自然资源书籍的编撰定位
      《山经》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毂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段话实际上是《山经》的叙。《山经叙》说得明白,其所记之山、水及其所出所产,还有封禅等事,都是因为它们是“国用”,即国家的资源。可见《山经》是一部记录自然资源的书籍。需要说明的是,《山经叙》中,从“天地”至“国用”这段话,也见于《管子·地数》。它应该是《山经》的编著者从《管子》中迻录于《山经》之后,作为它的序言的。因为这段话语,在《管子·地数》中,与其语境是完全符合的,而与《山经》则有不符之处。在《管子·地数》中,这段话是处于这样的语境中: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毂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桓公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筴,坐起之费时也。”   从补充了相关语境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与《山经》相同的那一段文字,对上是回答“地数可得闻乎”这一问题的,而其下文,又有对“得失之数,皆在此内”的说明。这段文字作为对《山经》的总括性说明,则遗漏了《山经》中关于动植物以及神怪等内容。显然,这段话原本出自《管子》,是编著者把它从《管子》中迻录于《山经》之后,充当《山经》序言的。尽管如此,这仍可以表明,他是把《山经》作为自然资源书籍来看待的。
      三、《五臧山经》所载事物均为自然资源及其相关事物
      《山经》所记载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山系、水系、动植物、矿物、神祗,还有对于各个山系的祭祀礼仪。据本文粗略统计,《山经》记载了306座山,220多条有名称的河流,50种草,127种树木,266种动物,80多种矿物,20多位有姓名的神祗,25处祭祀处所。用《山经》产生时代的观念来看,这些事物都是作为自然资源及其相关事物来记载的。《山经》在介绍这些事物时,以山为经,用它来贯穿整个著作。每一段文字中都把山置于首位,第一个进行介绍,然后是根据每座山的不同情况,依次介绍别的事物。
      《山经》之所以记载山,而且把它置于首位,是因为山是各种自然资源——水系、矿物、动物、植物等的载体。《山经叙》在介绍其所记载的山的情况时说:“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这里,它突出的是山与水、铜、铁等物之间的载体与所载关系:山是水的所出与所受者,是铜、铁的所出者,是谷的所树者,可见它是把山作为“水”、“铜”、“铁”、“谷”等物的载体来看待的。把山(还有大地)看作各种事物的载体与活动场所,是古人普遍的认识。《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释名·释山》:“山,产也,产生物也”;《说文解字·山部》:“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嵸乎天地之间”。正因为如此,作为自然资源著作的《山经》,才把山作为经,用它来贯穿整个著作,而且每一处都把山置于首位,第一个进行介绍。
      《山经》记载水系,是因为水本身是重要的资源外,而且还是许多资源的处所。古人认为,水是极为重要的资源。《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渝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山经》之所以要记载天下的水系,其原因盖出于此。《山经》在介绍一些水(河流)的流向、名称的同时,还介绍了这些河流中的动物与矿物。“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蠕”、“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苕水出于其阾,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澤。其中多芘赢”、“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可见《山经》还把水看做一些资源的处所。
      (一)《山经》之所以要记动植物,是因为它们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山经》记载的动植物,包括草、木、兽、鸟、虫、鳞介等几大类,在这些动植物中,既有常见的动植物,如,狼、虫、虎、豹、象、犀、猿、麋鹿、牛、马、羊、猪;松、柏、梓、柳、桑、桃、李、竹,也有一些奇异的动植物,草有:祝余、黄雚、薰草、瞢蓉、杜衡、无条、黄草、箨、植楮、鬼草、荣草、苟草、等。木有:迷谷、文茎、沙棠、櫰木、芑、忘草、茇、黄棘、天(木扁)、蒙木、帝休、栯木、帝屋、亢木、葪栢等;鸟有:灌灌、鴸、瞿如、凤凰、颙、肥遗、栎、鸾鸟、凫徯、蛮蛮等。兽有:狌狌、鹿蜀、猼訑、长右、猾里、彘、蛊雕、羬羊、毫彘、嚣、溪边、朱厌、举父、穷奇、等。鳞介类有:育沛、旋龟、赤鱬、虎蛟、滑鱼、水马、鯈鱼、鮨鱼、三足龟、人鱼、飞鱼、鮆鱼、三足鳖、器酸、师鱼、茈鱼等。从远古时期起,动植物就是人类最基本的资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依然把它们看作重要的资源。如《管子·立政》:“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章,宋无长木”;《孟子·梁惠王上》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值得注意的是,《山经》在记载这些动植物时,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对于所记载的常见的动植物,只是记载其名称及其有无与所在,而对手这些奇特的动植物,不仅详加描述,而且要特别说明它们对于人的作用和对自然以及社会的影响。例如:
      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毂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木焉,其状如棠,花黄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其中多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鳢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像这种对其性状作用详加说明的动植物多达百种。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这是因为这些常见的动植物,人们都很熟悉,当时的人们已经把它们看作重要的自然资源,因而无需作详细介绍;而一些奇诡的物种人们对它们缺乏了解,所以要对它们的用途及作用特地加以说明,这正显示出编著者把它们作为新的资源来介绍的用意。由此可见,《山经》不是一般的博物类著作,而是用意鲜明的自然资源著作。
      (二)《山经》之所以要记载神祇和祭祀礼仪,是因为古人把神祇看作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把祭祀看作获取自然资源的特殊手段
      《山经》中记载了许多神祇,也记载了对一些山的祭祀礼仪,鲁迅因之断定其为“巫书”。祭祀活动,由巫来实行;《山经》或为巫所编写,亦未可知,因此而称为“巫书”,亦未尝不可。然而,就其编著意图用意来看,《山经》记载神祇和祭祀礼仪,更为根本的是当时的人们把神祇看做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把祭祀看作获取自然资源的特殊手段。古人认为,所有的资源都由“神”来掌管,人们要取得资源,首先需要得到神的许可,因而要祭祀它们。《周礼·春官》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卫湜《礼记集说》云:“山川在四方者,天子祭之。山川在其境内者,诸侯祭之。山川所产不一也,财用于是乎出,器用于是乎备,是以谓之兴作也”;《同礼·春官宗伯》云:“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其中的“礼”指的是祭祀,“百物”,当然包括自然资源在内。此外,还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原因,这就是,古人曾经把祭祀山川神祇,作为保护自然、培育自然资源的特殊手段。《管子·地数》记载,黄帝向伯高请教统一天下的办法,伯高告诉他:
      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鈆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
      “封而祭之”,就是筑坛祭神的意思。《周礼·春官·肆师》云:“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郑玄注:“封,谓坛也。”《史记·封禅书》云:“自古受命帝王,何尝不封禅?”张守节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文中说得清楚,祭祀山川神祇,并不是出于虔诚的自然崇拜,而是一种保护自然,培育资源的手段。管仲也效法黄帝,用祭祀来获取自然资源。《管子·地数》云: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鈆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鈆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
      文中的“封”,即“封禅”的省称,也是筑坛祭祀的意思。《字汇·寸部》曰:“封,又封禅祭名。”《管子·地数》曰:“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这里,管仲告诉桓公,祭祀神祇,是获得“天财地利”即自然资源的有效办法。《管子》一书出自管仲后学,所记之事多为托名,未必实有其事,但它反映的思想,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于此可以看出,祭祀山川神祇,曾经是古人一种保护自然、培育自然资源的一种特殊手段。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山经》关于神祇及其祭祀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巫书”色彩,但仍不妨碍它作为自然资源书籍的性质。总之,《山经》记载那么多的事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说明它的用途。也就是说,它是一本记载自然资源的书籍。
      四、从成书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五臧山经》是一部自然资源著作
      判断一本书的性质,不仅要考查它的自身情况,而且还要考查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山经》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所记事物的地域遍及天下五方,大致涵盖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华大地上各个诸侯国的全部疆域;第二,记载的事物从草木禽兽到铁石矿物,从传说帝王到山岳神祇,还有山岳祭祀礼仪;第三,内容丰富,体例严谨,结构完整,语句精炼。如果说《山经》是一部自然资源著作。那么,它应该出现需要并且能够编著这样的自然资源著作的时代。据研究,《山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需要并且能够编著这样的自然资源著作的时代。首先,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兼并,谋求统一的时代,当时的学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天下”概念,渴求着对于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不仅继续把动植物这些最基本的资源当做资源,而且把金、银、铜、铁、锡这些需要加工才能使用的矿物也当做资源。最后,春秋战国时代正是学术繁荣,巨著名作大量涌现的时代,现存诸子百家多出于战国。在这样一个时代,编著《山经》这样一本自然资源著作,是非常自然的事。无独有偶,在《山经》成书的时代,还出现了几部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著作。
      第一部是《周礼》。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著作,其中有着系统的关于资源管理的职官制度,例如,《周礼·地官》云: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岛岛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早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五日原隰,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痹。
      不难看出,这段引文中涉及的地域及其自然资源与《山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符的。《周礼》的地域涵盖九州,《山经》的地域遍布“五方”;它们所涉及的内容都有山、水、动植物、矿物、祭祀等。此外《周礼·夏官·职方氏》的职责是“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毂、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而且还具体说到九州所有的“山镇”、“泽薮”“川”、“浸”等山水制度、所产“鸟兽”、“蒲鱼”、“丹银齿革”“金锡竹箭”等物。这些内容也有与《山经》相近者。此外,《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大冢宰”及其统领的一些职官,也负有经营自然资源的职责。所不同的是,《山经》的内容是对自然资源的描述,而《周礼》的内容则是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制度。第二部是《管子》,这部书中有着比较丰富、比较系统的自然资源理论。如《牧民》、《立政》、《乘马》、《八观》、《四时》、《五行》、《禁藏》、《水地》、《度地》、《地员》、《形势解》、《海王》、《山国轨》、《地数》、《揆度》、《轻重》诸篇等,都有大量的关于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的论述。第三部是《禹贡》,这是一本专门的地理著作,记述了九州的划分、地理物产及其贡赋情况。第四部《神农本草经》,这是一本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其中对各类动植物、矿物的药用价值有详细介绍。
      通过内容的比照可以发现,《山经》与这四部著作有密切的关系的特点。由此可见,在《山经》成书的时代,编著自然资源的书籍并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山经》与《周礼》和《管子》联系起来考查,大致可以这样说:《周礼》设计了对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管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自然资源理论,而《山经》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自然资源的著作。作者在编写《山经》时,把这些内容与考察所得的真实的自然资源知识混杂在一起,没有区分真实与想象,没有甄别事实与传闻,因而被后人目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的“小说”,够不上严肃的学术著作。尽管如此,就其编著意图来看,依然无损于它作为自然资源著作的性质。
      责任编辑:立早

    推荐访问:先秦 自然资源 著作 五臧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