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灵魂深处下一句是什么 《黑猫》:来自灵魂深处的忏悔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0 04:40:21 点击: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扶持)项目“英语语言文学”(项目编号:09XKF01)的阶段性成果。  《黑猫》中的忏悔  在小说《黑猫》中,爱伦·坡一开始就用第一人称描述了主人公对自己罪行的忏悔:“我没指望人们能相信我的故事。不过我的确没有发疯也没有做梦。即使明天就要死了,我今天也要承认自己的罪过,由于这些事情所造成的后果,我饱尝惊恐——备受折磨——把我的一生都给毁了……”①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爱伦·坡在此并不想讨论道德和良心的问题,小说中主人公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后悔,甚至不为自己的行为的受害者难过。(对普路托(黑猫)的虐待他回忆起来只用了“真叫我脸红”;对于失手杀妻他只是说“她的干预使我暴跳如雷,我挣脱她的手,随即把斧头砍进她的脑袋。她当即倒下死了,连哼都没哼一声。干完这穷凶极恶的凶杀,我立刻开始仔细盘算如何掩藏尸体……”②)爱伦·坡所着力描写的,“与其说是凶手犯罪之后的良心谴责,不如说是对为什么会有杀人冲动和为什么会有招认冲动的迷茫。对爱伦·坡来说,重要的不是杀人冲动和招认冲动之间有什么区别,而是要表现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冲动,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故意要冲破理性和理智下的界限,同常理常识‘对着干’,这就是深藏人类潜意识之中的所谓‘乖戾心理’,这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而是明知有悖人伦常理却无法抗拒偏要为之,并从这样的行为中得到快感的一种无名冲动。”③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爱伦·坡对人类的心理探索和道德探索达到了完美统一。在《黑猫》中,他用了不少篇幅来对主人公的内心进行剖析:
      几天后猫的伤情好多了,但它总是害怕的躲着我。起先我为此感到害臊,但很快就转化为生气,紧接着就陷入莫名的“乖戾心理”状态。哲学上并没有谈到这一心理概念,但它却是人类内心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们往往只是因为明知不该做却偏偏去做那些傻事或蠢事,这就是所谓的“乖戾心理”……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我忍受着内心的悲伤满、含着泪水将绳索套在它的脖子上并将它吊死在院内的树上。我之所以要吊死普路托只是因为我知道它爱我,只是因为它从来不伤害我,只是因为我知道上帝不会饶恕我的罪行。④
      “爱伦·坡的小说并没有试图去分析研究这种‘乖戾心理’,并没有试图指出‘乖戾心理’的来源与如何客服,事实上,这也许是他自己也为之迷惑不解的现象。他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小说中,将这种心理的不可抗拒性,将它的可怕后果向读者展现出来。”⑤
      “心灵的恐怖”
      爱伦·坡不但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之先河,而且还深入探究描写人类心理和情感最隐秘的角落,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在他的小说中,恐怖和美丽奇特地结合在一起,
      理智和疯狂难分难解地并存,扩张着读者的想象力,试探着读者的承受力,给他们一种恐怖和奇谲的享受。”⑥爱伦·坡曾说,他作品中的恐怖是“心灵的恐怖”(the terror of the soul)。与其他的恐怖小说不同,爱伦·坡并没有刻意渲染恐怖的杀人现场、凶残的作案手段、变态的杀人狂,相反,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压抑的“小人物”在一种“特殊状态”下“偶然”杀死了不该杀的人。⑦据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原本是一个性格温顺内心善良的人,而酒精是他进入“迷狂”和“变态”的罪魁祸首:
      ……我的性格和脾气,由于疯狂酗酒而变得极为糟糕。我一天天地变得越来越阴郁,越来越容易发火……对妻子恶语辱骂,最后竟然对她拳打脚踢……那些兔子、猴子甚至那条狗,总是遭到我的虐待;但对于普路托,我仍然还能控制自己,没有对他下手。我的病情不断加重——还有什么病能同酒精相比呢!——最后甚至普路托也开始感觉到我的坏脾气……有一天晚上,酩酊大醉的我回家后感到那只猫在躲着我。我一把抓住他;他因我的暴力而惊恐万分,用牙在我手上碰出了一点轻伤。顿时魔鬼般的愤怒使我失去了理智,我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了。⑧
      在这一段描述中,读者不难看出爱伦·坡对这只猫的指代先是用了“他”后来变成了“它”,到再后来对带回家的另一只猫用的词是“畜生”“怪物”,这是对主人公内心状态变化的一种精妙表达,体现了他在剜猫眼珠子时的那种丧失“理智”陷入“迷狂”状态的残忍和清醒之后道德上的“清白”与“无辜”以及看到后来带回家的那只猫后变得愤怒和狂躁的心态,正是这种愈演愈烈的愤怒和狂躁的内心最终毁了他的一生。⑨在《黑猫》中作者对主人公内心恐怖的描述贯穿始终,但最突出的在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在房子失火后的第二天他到火灾现场看到的景象:
      我走过去,看见墙上有一个巨大的猫的图形,就像浮雕一样刻在白色的墙面上。那图形真是惟妙惟肖。猫脖子上还拴着一根绳子。当我第一眼看见这个鬼影——我无法不认为它是鬼影时,不由得惊恐万分……对于我刚才仔细叙述过的这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我虽然未能完全说服我的良心,但却这样轻而易举地在理性上做了解释,不过它仍然在我心里产生了深刻影响。⑩
      另一处是在从酒吧带回另一只猫后发现它酷似先前那只猫时的心理描写:
      ……我对那畜生万分恐惧。这种畏惧并非完全是对有形体的罪恶的畏惧,但我也不知道另外该如何来界定它。即使如今身在死牢,我也几乎羞于承认这个动物在我身上引起的畏惧和恐惧,又因为一种可能是它所造成的纯粹的幻觉而加剧。我妻子已经不止一次地提醒我注意那一团白毛斑迹。这只来历不明的怪物和我宰毁掉了的那只猫之间,唯一明显的区别就是那团白毛。这一团毛斑虽然很大,但最初它的界限却很模糊;然而在很长时间内,我的理智竭力把它作为幻觉来加以否认。B11
      《黑猫》中的“哥特”因素
      哥特(Goth)一词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1—1574)用它来指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成了一种新的小说题材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者其他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哥特小说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黑猫》中的“哥特”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独特的空间设置。《黑猫》中主人公的生活空间虽然描写很少但却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家原来是个养有鸟、鱼、兔、狗、猴和猫的一个凌乱不堪的家,在这个家里妻子无足轻重、逆来顺受,这些都为描写主人公压抑的心态和整日酗酒放纵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因素,这些因素正是“哥特”小说中凶杀、暴力等恐怖情节所特有的。第二,悬念丛生的情节安排和充满恐怖的心理剖析。小说《黑猫》的情节可谓曲折——在吊死普路托之后小说似乎结束,但接下来却莫名地发生了火灾,而火灾现场留下的“鬼影”又为主人公恐怖的心理剖析作了必要的情节安排,与此同时,这一情节又为后来主人公搬进带有地下室的老房子埋下了伏笔。第三,必不可少的恐怖场面描写。除了前面讲过的酩酊大醉后剜猫眼珠的情景外,在故事最后当墙壁被警察拆开后妻子尸体暴露出来的描写也让人不寒而栗:   尸体已经腐烂不堪,到处是血污,赫然立在众人的眼前。在它的头顶上,坐着那只可怕的畜生,它大张着血红的嘴巴和火一样的独眼……B12
      与此同时作为恐怖小说大师,爱伦·坡当然知道如何利用声音来制造恐怖气氛,在小说最后对那个“告密声音”的描写可谓“点睛”之笔:
      我敲打墙壁的回响刚一停止,就听见那墓室里有一个声音在回应!——那是一声哭叫,起初瓮声瓮气,而且断断续续,就像一个孩子在哭泣一样,接着就迅速变成一声悠长、响亮、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音极端怪异,与人声完全不同——那是一声嚎叫—— 一声尖利的呼啸,半是恐怖,半是得胜的喜悦,只有在地狱里,那些为诅咒所煎熬的鬼魂的痛苦惨叫和那些带来诅咒的魔鬼们的得意欢呼混合在一起时,才同这叫声一样。B13
      第四,充满轮回报应的复仇主题。神秘、超自然和因果报应似乎是“哥特”小说的一条主线。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一只黑猫“转世”报复主人的故事呼应了“哥特”小说轮回报应的主题——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就讲道:
      “我满怀恐惧,详加叙述的情况,只不过是一系列非常自然的因和果的普通交替而已。”B14作为“哥特”小说大师,爱伦·坡淋漓尽致地驾驭了作品中的各种“哥特”因素,“在这一切的背后,读者感觉到是爱伦·坡本人那永不安宁的想象力在躁动、绷紧、扩张,是爱伦·坡本人在不断试验、挑战,冲击着自己的感觉极限、意识极限和承受力极限。”B15
      注 释:
      ① 肖明翰译:《爱伦·坡哥特小说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② Idem,第52页。
      ③ 张冲:《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256页。
      ④ 陈琳:《爱伦·坡恐怖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⑤B15 张冲:Idem,第256页,第251页。
      ⑥ 陈琳,Idem,第247页。
      ⑦⑩B11B12B13B14 肖明翰:Idem ,第46页,第49页,第51页,第54页,第54页,第46页。
      ⑧ Idem,第47-48页。
      ⑨ 张冲,Idem,第254-255页。
      [作者简介]
      刘向前(1972— ),男,陕西洛南人,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推荐访问:黑猫 忏悔 深处 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