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蔺相如不该受封将相? 蔺怎么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29:58 点击: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逼秦击缶,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两个慷慨美事。   但是,这两件事的功劳到底有多大,实际价值对赵国到底是多少,还是主要对赵惠文王本人有价值,这两个成就有多少是当时“秦赵欲交欢”的国际形势所根本促成的,还是蔺相如本人机智勇敢所至,蔺本人的成分到底占多少?蔺相如的这一切高危险的玩儿命行为,会不会促成秦赵相打,事态扩大,那时后果将有多严重?所以,它是功是祸,是该表扬还是又该批评?关于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因为他是赵惠文王身边的人,保护了赵本人的面子和手上的爱玉,就被封为上卿,而为国家争城立功的人却到不了这个级别。这是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的人因为离的近,贡献也就突显得大。这大约就是管理学中的发光体效应。

       难怪廉颇不服气
      蔺相如的“成就”,细想想,并没有明确地为国家做出什么。和氏璧,那是赵惠文王的私玩,跟国家没有任何相干,蔺相如完璧,赵惠文王私人可以奖励他,但不应该拿国家的官儿和爵位赏他。而渑池的事,蔺相如的行为也并没有为这次盟会改变什么,中间虽然争了面子,但会中和会后也没有为赵国获取什么,但回来就受封上卿,直升将相,这是不是太大方了。从前鲁国的曹沫和孔子都有过盟会勇逼敌国之君的壮举,并且为本国带回了大片土地的好处,但也没有就被封为上卿。
      司马迁说:“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特意强调“赵惠文王……以为……”,那大约是这并不是“赵国人以为”,也不是“我(司马迁)以为”,大约对赵惠文王的做法,也隐有微辞。
      后来他记述的蔺相如的事迹,不过是“后四岁,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实在是个虎头蛇尾让人气沮的记录,走到平邑(河南南乐)就断了。我量了一下地图,这里离邯郸仅90公里,几乎刚出国境吧。蔺相如之不善打仗,固已甚矣。而同期的三年廉颇则连下齐三城,破齐一军。
      蔺相如在大街上躲避廉颇,固然是出于大度,也有是出于心中对自己受上卿爵的自愧吧。
      总之,蔺相如的勇气可歌可泣,但是否该封上卿,直升将相,值得商榷。我们想想毛遂,毛遂按剑逼楚考烈王,从楚国搬来八万救兵,解邯郸三年之围,威风和客观功劳何在蔺相如之下,但也没有因此就封将相。而蔺相如不过是替主子保住了一块石头和渑池会上没让主子太丢脸。
      法家讲究计功受封,要看到你的物质化的功劳,才有封赏。即便是以口舌为劳,也要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客观的收益才行。譬如张仪、范雎这些擅长口舌的人,都是为国家增城进土了,才受封列侯(相当于六国的上卿),否则就是赏罚不明。
      外交官通过联络结盟,或者其他手段,然后军队再行动,最终促成了国家从外面获得了土地(比如甘罗),这就是他直接或者间接为国家带来了事功,就应该封赏。甘罗因此也当了上卿。而蔺相如的外交行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如果外交官没有事功,只是一般表现好(像蔺相如这样),但没上升到转化为事功的程度,那可以有奖赏,但不应该到上卿这个爵位。
      当然,我这里不是怪蔺相如不对,我是怪赵惠文王赏罚随意。
      赵惠文王赏罚不理智,这倒没关系――反正我们原也不指望这些世袭君主有多大能水。但蔺相如应该力辞“上卿”这个高爵的封赏。他没有力辞,属于不智。但受封之后他能保持低调(躲避廉颇等人),也算是能亡羊补牢,免乎于难,有智者也。
      下面说说蔺相如当了相国以后的表现。如果司马迁讲誉的是蔺相如的勇敢,那我们没有话说。但如果是拿上卿相国的岗位职责去评价蔺相如,他的表现并不好,达不到苏秦的水平和功业。能和秦国的魏冉、齐国的孟尝君等等相比,其业绩和对诸侯的影响,都不如也。甚至在赵国内部,作为相国,蔺相如的业绩也比不上别人。
      在《史记》上,找不到蔺相如担任将相后的任何事迹,别的国家的领导人也没有提到过他。查《战国策》,也查不到关于他的一个字。作为一个大国之相,他的前任后任都在《战国策》中有表现,而他一个字都没有,这是故意遗漏,还是原本乏善可陈。如果他是一个出色的相国或外交家,为什么在《战国策》中只字无提。先秦诸子和汉朝人的文章中,也不曾把他列在一个贤相的名单上去引用。
      看《史记・赵世家》,从蔺相如拜相,到赵惠文王死的十三年间,赵国内政外务上活跃的人物,是廉颇和赵奢,赵惠文王在遇上大事阙与之战前,甚至都没有召蔺相如讨论。赵惠文王死后,主事一手支撑赵国的是赵惠文王的老婆赵太后。在整个这一时间段,关于蔺相如的事情,只有攻齐至平邑不果一条。
      司马迁最后给蔺相如下的赞语里,说来说去,只有一个面对秦王的勇字,此外就再无别的字了。而对于一个上卿而言,这是不够的。
      大约蔺相如毕竟无功,以及官场倾轧,蔺相如的将相位子其实大概维持得极短。
      蔺相如在相国的位子上无功,倒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行。赵国是个讲血统的地方,贵族政治色彩浓厚,政坛是贵族世家把持。蔺相如,布衣出身,没有家族势力背景,又是火箭上升提拔来的,肯定日子不好过。没人买他的账,谈何立功,不被贵族们挤下去就不易了。
      如果赵惠文王不是心血来潮,一下把他提拔到这么高,他也就不会在贵族控治下的赵国政坛,成为众人可能的眼中之刺。立功和发展,大约都更加稳健。
      这样的错误,秦昭王也犯过,那就是对蔡泽。
      两个人才,因此就被摧折了,因为过快的不恰当提拔。
      总之,蔺相如在相国位子上,功业不如苏秦,也比不上魏冉等人。
      从作出事迹的结果来看,蔺相如如何与苏秦相比?蔺相如有催动五国之兵攻秦的能力和事迹吗,有创造条件攻灭大国宋的事迹吗,有攻破强齐的表现吗,有力挺燕国的结局吗?都没有,只是保住主子私人的一块石头,喝令秦王敲两下缶,说白了,这不过是一个保镖的分内之事罢了。你硬把这个保镖挪到相国的位置上去,就像把陈永贵硬从大寨调到国务院当副总理,他结果干不出东西来。蔺相如到了相位上确实什么都没干出来!
      我们传统理解里把蔺相如定位成了贤相,这是错误的,虽然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错误地理解和定位我们也必须纠正!

       秦用商鞅而强
      蔺相如用于赵,未闻有何富国强兵之策。他之所以成名,拙见以为皆在秦王的谋算之中。蔺相如完璧归赵全是下三滥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装,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赵国原来面临的危机,反而把问题激化了。赵本惧秦,担心怀璧而遭兵祸。蔺相如一骗秦王说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挟。再骗秦王戒斋五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献璧。这样远不及坐在家里,谎称璧被贼人所盗来的安逸。蔺相如当面欺骗挑起秦王之怒,秦王很生气,后果应该很严重,蔺相如之举是把赵国往战争的边缘上推。秦王一再受骗却仍未发兵攻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秦无意因璧攻赵,赵妄作杞人之忧了。
      赵以璧为宝,秦以天下为宝。说是以城换璧,不如说是借此考察赵国国情。正如赵高指鹿为马,意在试探。秦王没有怒杀蔺相如,正说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这是他在玩政治游戏,这样的游戏帝王们都喜欢玩。譬如若干年后又一位秦王为了确定消灭六国的顺序,用一个玉连环让各国想办法解开,以此了解各国君臣无能的程度。燕韩赵魏楚五国均束手无策,齐王亦因此愁眉不展。齐太后知道后取金锤在手,大呼“老妇解此环也!”她把玉连环击个粉碎,命来人包好回禀秦王。秦知齐尚存国威,因此长时间没有入侵。
    [ 2 ]   秦王志在天下,岂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统,区区一璧何患不入秦廷。得民心者得天下,蔺相如应以此游说秦王。为一璧而弃十五城子民,这样天下皆怨秦王重璧而轻民。民心失,天下失,一块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夺一璧而激怒赵,赵必然举国相抗,此为明君不取。如此阐明利害,未必不能完璧归赵。从事情发展的始末来看,秦并无夺璧之意。犹如下棋闲处落子,试应手而已。秦所惧者,若廉颇等死志之士也。蔺相如者,不过机锋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恐怕也是闲处落子,使其掩盖廉颇之能,达到赵相秦用之目的。
      渑池会与荆轲刺秦时的环境相比较进行分析,蔺相如的成功似乎另有原因。秦统一天下后,卫士皆列于阶下,不奉诏不准上殿,以荆轲之勇尚且血溅秦廷。而渑池会上戒备森严,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环列武士,难免令人生疑。蔺相如两次成功都用了玩命手段,这在谈笑间杀人数万的霸主眼里,应当算个小混混而已。何况,向来被六国视为虎狼之国的秦,又岂会被区区一个文官吓倒?秦王似乎有意全其功,助蔺相如权倾朝野。这样,既可挑起廉颇妒忌,造成将相失和,又可诱导赵王看重口舌之才,为今后灭赵铺平道路。不久赵用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此后廉颇终不见用,只好老死乡野,赵最终因用人失察走向灭亡。
      蔺相如之能不过完璧归赵与令秦王击缶,做个外交大臣足矣。挂一国相印,是小才大用了。如此用才,其人虽贤亦误国。由此可见,选才难,用才更难。

      和氏璧是什么东西?
      “天下所共传宝也”。但其实也就是一块比较好看的石头而已。普通百姓可以认为它是宝物,因为它可以换来衣食,换来富贵,当然也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一国君王来说,它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一个国家最贵重的东西是什么?是土地,是百姓,是保卫土地和百姓的军队,是治国和带兵的人才。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重视耕织和军功,抑制商业,对于商业活动所重视的金银珠宝,从不十分看重。秦昭王怎么忽然打起和氏璧的主意,“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呢?依我看来,秦昭王提出以城换璧的目的,一是打草惊蛇,借此窥探赵国的虚实,二是为下一步进攻赵国找一个借口。赵国君臣认识到“偿城恐不可得”,这是对的;但认为秦昭王的目的在于骗得和氏璧,却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下面看一下蔺相如和赵王的一段对话: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强而赵弱”,怎么就“不可不许”了呢?真的怕秦国的话,怎么又敢在欺骗秦王斋戒之后,“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了呢?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怎么就“曲在赵”了呢?交换是双方的事情,你的城池是你的,我的和氏璧是我的。你想交换,我不想交换,我有什么理亏之处?但是在答应交换之后,在对方没有表现出反悔之前,自己一方先反悔,就真的理亏了。
      我认为,当时赵国有两种选择比较合适。1.答应交换,但自己一方绝不反悔,等待秦国反悔。这种情况下赵国损失了和氏璧,但想开了也就是一块石头而已。这种选择有示弱的嫌疑,但秦国的代价是信誉方面的损失,至少当时找不到发动进攻的理由。2.明言告之:不同意交换。这种选择赵国没有示弱,而秦国也找不到发动进攻的理由。两种选择比较,第二种选择更好,因赵国不先示弱,秦军未必敢进攻。即使秦军硬来进攻,怕也不是办法,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万不该,蔺相如在“奉璧往使”明确表现出赵国的害怕之后,又先反悔,使赵国成了理亏的一方。看起来既戏弄了秦王及其属下,又保全了和氏璧,在这次对秦外交中占据了上风,其实是给了秦王发布战争动员令的借口,可以说正中秦王下怀,否则和氏璧岂能送出秦国。
      我来揣测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和氏璧这块石头,老子也看过了,没什么出奇,不过是一块好看的石头,其实还不如我的女人们更好看。和氏璧先留给赵王当宝贝吧。蔺相如,匹夫之勇,杀之简单。不过按惯例外交官不能杀。文臣武将都想杀之,更不能杀。这股杀气要保留到战场上使用,好好教训一下赵王。蔺相如蠢材一个,也留给赵王欣赏去吧。 其后秦王以被赵国欺骗和欺负为理由,下令:伐赵。当年攻下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蔺相如不曾为相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为“相”。《荀子・王霸》中说,相国是“百官之长”。在当时,相是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是国王的辅弼,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蔺相如原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出身低微。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蔺相如力挫强秦,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赵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这是《史记》对蔺相如的最后记载,可能不久他就病故了。从蔺相如崭露头角到“病笃”,这期间并没有过为相的记载,只知道他位在上卿,与赵奢、廉颇同列。
      那么,蔺相如活动于赵国政治舞台这一段时间里,赵国的相是谁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可见,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才是赵国的相。平原君为赵相在蔺相如当了上大夫之前,卒于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在蔺相如病笃之后。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三”应该是实数。在赵胜“三去相”的时间内,又是谁做赵国的相呢?
      《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乐毅、魏冉、田单这三人全是“外国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手段,他们为赵相的时间都很短,实权仍在平原君赵胜的手中。以上所述证明,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内,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时间内,为相的也不是蔺相如。
      有趣的是,廉颇倒是当过相的。《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假,意为代理,暂时的。廉颇做的是代理之相,这时平原君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 1 ]

    推荐访问:不该 将相 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