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马六甲\��娘惹的绝代风华 马六甲相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26:38 点击:

      一   从前的马六甲荷兰街有三多,一是��多,二是长长的古屋多,三是墙、门、窗上的字画多。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马六甲有不少��是富可敌国的。当年其他两个英国殖民地―――槟城和新加坡的��望族,不少发源自马六甲荷兰街,例如协助新加坡建立自来水系统的陈金声,祖孙三代四人,先后成为青云亭亭主。所谓亭主是继荷兰政府的华人甲必丹制度取消后所采用的领袖制度。
      荷兰街名声的响亮,不只是因为它曾经是华土混血的土生儿(Peranakan)聚居地区,更因为这些��名人对马六甲和新加坡华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今人走过荷兰街的��祖屋时,忍不住遥想当年他们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在此生活。
      今天,他们的后人大多已经迁离,剩下的也选择安静的生活,所以荷兰街的大宅深院常是重门深锁。以陈金声家族的显赫,他们在荷兰街留下的产业相当多,许多老屋仍是今日叫人赞叹的古老建筑群的一部分。至今仍可确定的是,曾在荷兰街住过的显赫��家族,除了陈金声、陈明水、陈明岩和陈若准祖孙四人之外,还有最后一任甲必丹曾佛霖的家族、对青云亭历史有极大贡献的第二任亭主薛佛记的家族、大马第一位种橡胶的陈齐贤、马华创始人敦陈祯禄等。由于财势庞大,荷兰街许多屋子都是属于他们的产业,常常是一整排地连成一片。在��人纷纷搬离荷兰街甚至马六甲之后,老屋多被出租和出售。幸好��有维持家族关系的良好传统,每逢节庆,尤其是华人新年初九拜天公和清明时,他们都回到祖屋祭祖和聚会。也因此,今天仍有一些老屋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荷兰制度下,产业税的抽取是根据屋面的宽度。为了不被抽太高的税,当年荷兰街的屋子都是面窄体长,甚至是前窄后宽的形状,因此形成这些老屋犹如“长屋”。长达百多尺到两百尺是很平常的,最长者达到三百尺,甚至有些屋子与后面另一条街的屋子相连相通,长度可达到五百尺以上!可惜后来因为防火的需要,这个相通的部分被切开,以开辟后巷。老屋乍看多为中国式建筑,其实是中西合并,其间加入许多欧陆式装饰。老屋多为两层楼,偶有三层楼者。较长的屋子可以分为三进式,中间是天井和水井,每厅多有屏风门扇相隔,闺女可从雕花洞格中窥见外面来客。内部装饰雕梁画栋,处处令人惊叹。即使如今室内古董家具纷纷出售,余下的建筑物本身,仍然是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
      最后一任甲必丹的孙儿曾清秀遗下的老屋,如今被孙子辟为私人博物馆,展示当年富贵人家又中又西又马来式的多元文化生活方式。这间博物馆已成为喜爱老屋的游客不可错过的参观重点。
      除了��和老屋多之外,荷兰街的第三多,是老建筑上的对联字画,一派中国人诗礼传家的情怀,处处留痕。老屋门窗上有一些常见的字眼,如窗上的对联字句是“三多/九如”、“竹苞/松茂”、“龙翔/凤舞”、“和气/致祥”等;门上的对联则有“福海/寿山”、“宗功/祖德”、“河图/洛书”等。而这里的“三多”是指多福、多寿、多子孙。图画则以八仙、仕女、蝙蝠、花草、书卷、书册等吉祥图等为主。
      有外来游人建议把荷兰街的字拓印起来,编成一本书法集。这当然是好主意,不过,他还只是在街边看到临街门窗的字画,如果进到屋内再看到字画之多,恐怕就不会说得那么轻松了。许多喜欢书法的人来到荷兰街,都会留连忘返,赞叹不已。整条街走下来,就像游了一遍书海碑林。这还只是在“门外”的观赏呢!如果在当年��全盛时期,看完屋内处处张挂与刻印的书画,有心人恐怕要如痴如狂了。
      老屋门窗上的字画,是一种人文景观,也是建筑物和屋主心性的代言人,使原本静态的、物质性的建筑,变成有生命、有个性的有机体,同时体现华人特有的美学观念和欣赏趣味:没有字画匾额、对联的华人传统建筑,像缺少图章的中国水墨画。这些��望族家里张挂的匾联碑帖,每一个字都带着马六甲华人的历史。但这些匾联碑帖和人物画像,不是流失转售,就是被搁在大屋里晾着。你觉不觉得奇怪:不是说��不识方块字吗?为何家中处处是方块字?原因很简单:当年建老屋的人认识中文,还写得一手好字。与当地望族的娘惹结婚之后,家中所用语言开始出现变化,再加上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自认为英国子民的��,在饱受英文教育之后,开始西化。
      最后一任甲必丹之孙所遗留下来的家谱中,有一段记载:“祖父在中国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十九都角官路本社号曰角尾下路社都份。自祖父移居在南洋嘛六呷坡和兰街安住,今恐后代忘记故乡,特录于此,并将世代生辰忌辰照录,以应后代观阅纪念,此启。”那个祖父就是甲必丹本人。这本家谱写于1919年,也是孙子逝世那一年。家谱由祖父母、父母亲和孙子自己开始,却只记到三十年代出生的玄孙辈便停止了。玄孙如今是荷兰街一间私人博物馆的主人。像许多��一样,他无法阅读祖先留在老屋上的家训与祝福。
      如果荷兰街的旧“三多”是��、老屋和字画,那么新“三多”是什么?那就是游客、燕屋和售卖字画古董的艺廊―――非常的相映成趣和顺理成章。相映成趣的是:��去了,游客来了;老屋卖了,变成燕屋。顺理成章的是:字画与主人不相识,自然生出许多售卖字画古董的商店来。以后你来,不但可以站在门外观赏字画,也可以入内买一幅,把你对荷兰街的爱慕买回去。
      老实说,把老屋变成燕屋的,几乎都是本地华人。但一直以来,古老长屋最热衷的购买者,以新加坡华人为多。曾经有人担心,荷兰街将是第二个牛车水。这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原有住户迁走,新加坡屋主把老屋敲空,把空地变成私人停车场、人行通道、小贩中心、露天游泳池……这一切,是现在进行式。长屋和字画依旧在,只是人面全非!

      二

      走在荷兰街,处处可见当年��望族的遗迹。��这个“似华非华,似巫非巫”的特殊族群,到底是怎样来的呢?现在又到哪里去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游客走在荷兰街头自然而然会冒出的疑问。
      要知道��去了哪里,先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是“华人与南洋女子结合的下一代”的说法,为大多数人,包括��后裔所认同。但是,本地人却有一个疑问:回教不是��人的宗教信仰。有人解释说,当年的回教并不如今天的严格。如今马来西亚回教徒的婚姻伴侣和下一代必须强制皈依回教,而马来人一出生便是回教徒。另一种说法则强调,由于��娘惹始终没有信奉回教,所以当年与华人“新客”结婚的所谓当地女子(locals),并不见得是马来女子,更大可能是来自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和菲律宾的女子。这除了试图解答回教没有成为��的信仰之外,也说明了��语中掺和许多印尼与菲律宾土语的原因。
      另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和娘惹的称呼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一名甲必丹的后裔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以下解答: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殖民地时开始,而且还必须很有钱。为什么要很有钱呢?他指出,由英殖民统治者带来的印度劳工,除了在园�工作之外,也在马六甲有钱人的家里(包括��家庭)担任佣人和车夫。他们以印语尊称主人为��。没有钱和印裔工人的话,就没有机会被尊称为��啦。据他的说法,来自印尼爪哇的土语也有类似的称呼。这也解释了,为何几百年来都有华土结合的混血后裔,但一直到十九世纪才流行用��来指认某个有钱族群的原因。
      此外,马六甲的英华书院于1818年创办。许多上流社会的华人子弟进入英校攻读,英语成为他们的通用语言,进一步催化��人洋化的步伐―――继华文母语马来化之后,也开始社交语的英语化,华语和华文渐渐被遗忘……��文化至此完全成形。
      在此,先看一下��公会成立的年代日期。第一个公会于1900年8月17日在新加坡成立,称作“海峡英国华人协会”(SCBA: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马六甲分会则于同年的9月25日成立,槟城分会一直到1920年才成立。新加坡的第一任会长是陈若锦,马六甲分会则是李庆烈,登记会员两百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人以“海峡英国华人协会”之称,自我定位为英国子民,在独立后的六十年代才改为今天所沿用的“华裔侨生公会”(Persatuan Peranakan CinaMelaka)。一些��并不喜欢新的名称,他们认为,每一个在本地出世的华人都可以是“华裔侨生”,新名并未突出他们社群的独特地位。或许,在失去英女皇的庇护后,决定改名者已选择向华裔社群靠拢。
    [ 2 ]   ��的历史,以英文开始记录。对于��社群来说,那是一段最辉煌的历史,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达到高峰。不少人还深深地沉缅其中,引以为荣。但从公会改名,到今天鼓励下一代学华语来看,��今后的历史,可能还是会回归到华文―――当年他们的祖先书写家谱所用的文字。
      然而,在全世界热衷于追赶全球化潮流的当儿,仍然有更多的华人不断重演��过去在民族文化上失根的历史而不自知。

      三

      走在马六甲街头,如何确认一个拥有华人面貌的人,是道地华人还是��?首先要知道他们的特征。当年的��社群有几项迄今仍被普遍认同的“特征”。
      一、血统:属于华土混血的后裔,而且是有钱人。
      二、语言文字:不认识华文字,家里说福建式马来语(注),社交语是英语。
      三、衣着与食物:喜欢穿沙笼和烹煮马来式(或印尼式)的香料辣味食物。
      四、宗教:基本上是道家传统,崇拜观音、关公和八仙为主。有的信奉南传佛教,二十世纪中,一群��领袖成立了今天的释迦院,院内主持来自锡兰。也有人追随英国人,信奉基督教。
      五、社交生活英国化:自认英国子民,出外喜欢穿西装,跳社交舞,接受大英帝国教育。
      六、家庭礼仪:迄今仍保持非常传统的中国礼仪,例如婚礼、丧礼、拜天公和过新年等;至于仪式中所包涵的深层意义,虽有英文的记录,但关心的年轻人并不多,主要靠长一辈的老人口传,而且大多数时候只剩下形式被执行。不过,他们在这方面常自诩“比华人更华人”,例如向长辈拜年时,还要三跪九磕头。
      事实上,我们并不容易认出��娘惹,因为他们和华人的衣着样貌一样。不会说华语也不再是他们的特权,很多华人也一样不会讲华语。许多��为了让孩子融入华人社会,鼓励他们讲方言和学习华语。另外,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很少数、很矜贵的社群,要找同族来联姻,当然越来越不容易。再加上社会越开放,年轻一辈的社交圈子越广,与“圈外人”结婚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下一辈的血统越来越回归于华人。有趣的是,有一些人偏喜欢强调自己是“纯种”的��和娘惹,即是来自��血统的男子与娘惹结婚的下一代。
      被人所忽略的是,如果从广义上来说,华土混血便是��人,那么,马六甲郊区有很多务农的华裔侨生,具有上述��社群的特征,但未必很有钱,也不住在像荷兰街这样的“乌衣巷”,而且大多会讲华语,又该如何定位他们呢?
      ��社群曾在政治、经济上达到高峰,当时新加坡和马六甲两地的��领袖,代表社群与华社表达意见,常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他们也关注华裔的教育与公益,做过不少捐资办学和建庙的事。今天的��后裔不少仍保有相当的财势。但在政治上,自马华元老陈祯禄与儿子陈修信等之后,��除了沿袭英国政府时代担任公务员的传统之外,可说已经完全淡出政坛。侨生公会像其他的乡团一样,在章程中列明“不涉政治”。这反映了��领袖不再具有领导华社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一旦失去在政治上发声的力量之后,在其他方面的地位也大不如当年了。
      马六甲��公会会长邱成强在2002年9月的全国华人文化节中宣称,不论经过多少代的通婚,体内虽然流着不同种族的血液,但仍以华裔为荣,他对于��公会受邀参与文化节展览,并未被华社遗忘而感到欣慰。
      而��去了哪里?除了地理上的移动,如搬到更有经济发展活力的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他们与华人子女的结合、向一般华裔的血缘回归,似乎使稀有的血统像落入人海的水滴,渐渐被溶化、不见了。但一名甲必丹后裔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后裔不像葡萄牙后裔有民族村,也没有明显的面貌特征供辨识,必须从生活方式去寻找他们。所谓��娘惹,传承的不一定是血统,更重要的是奇异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才是他们确认“自己人”的重要标记,因此不需要民族村来保留传统。
      无论如何,现今的人,包括他们自己,都以当年流行的银造首饰和珠宝、窄身蕾丝女服、饰以牡丹凤凰的瓷器、珠子手工的鞋与手袋、手工针织八仙桌布、雕花刻龙的木家具、中西合璧的建筑和热辣食物,作为��与娘惹的特征。因为不懂华文而难以了解中华文化内涵,今天的��特征似乎也只剩下这些了。
      红屋旁有一座荷兰教堂,屋顶上有两只铁公鸡。马六甲人传说:教堂上的铁公鸡,对正蜈蚣一样的荷兰街,把街上��富豪们的好风水啄破了,结果导致荷兰街��的没落。许多人相信这项风水式的传说,连��人也相信。
      但真相是煞风景的:铁公鸡并没有对准荷兰街,甚至没有“擦”过这条街的边。你只要站在铁公鸡前直视,便会发现,视线是向着马六甲河的出海口,与河口右边的荷兰街没有交集点。此外,教堂兴建时,荷兰街还不是��人的,根本无法扯上“荷兰人要破荷兰街风水”的事。荷兰街原来为荷兰达官贵人所聚居,在这之前,古地图标示该处为“吉灵村”,村口靠近马六甲河口的地方,则标示为“爪哇市集”。
      为什么说荷兰街像蜈蚣呢?因为街上的老房子都很长,密密的长屋像蜈蚣的百足。荷兰街的房子约两百间,刚好也是一百对长足。屋子之所以长长窄窄,是因为荷兰人统治时,以门面宽度来估算产业税,连开窗口也要抽税。所以,屋主们便把门面收窄,形成“前窄后宽”或L状奇特面积的屋形。
      为什么被称作荷兰街呢?其英文街名是Heeren Street,据说在荷兰文是“一等绅士”的意思。译为荷兰街,可说音义兼具。现在被改名为敦陈祯禄路,因为参与争取大马独立的功臣之一敦陈祯禄,当年就住在这条街。他住过的老屋子还被其后人保存得很好。荷兰人自1641年开始统治马六甲之后,高级官兵就住在荷兰街,与红屋隔着一条马六甲河,紧紧相邻。在荷兰人离开、英国人于1824年正式接管后,自诩为“英皇子民”的��富豪才开始成形,并纷纷聚居在荷兰街。
      这个基督堂建于1753年,据说是荷兰本土以外历史最久的教堂。另一特色,是建筑物完全没有使用铁钉来建构。马六甲可说拥有全马年代最古老的一批教堂,例如圣彼得天主教堂、圣芳济天主教堂、基督堂,都有数百年历史,造型也各不相同,可是只有这座教堂的屋顶上出现铁公鸡。教堂职员受询时表示,铁公鸡只是建筑装饰,与风水无关,更与荷兰街风水无关―――荷兰人没有理由装上铁公鸡,来破坏当时还是荷兰贵人住的荷兰街吧?
      这个风水的说法,应该是在��人没落之后出现的,极可能是大马独立之后。一名与��人关系密切的马六甲写作人认为,他们没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失去先辈们做生意的本领。他说,��富豪原来都是很会做生意的华人,在英殖民时代,许多受英国教育的后代却当上公务员或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等。家族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越分越薄,而且家族人口分散,��的“金山”渐渐消融。独立后,政府机关为马来人掌控,��人也在官府失去其重要性,社会地位进一步滑落。
      铁公鸡可能站了两百五十年,望尽河口的风云变幻,今天依然静静观望而无语。而荷兰街仍像蜈蚣一样有长长的百足。经历过数百年风霜的老街老屋,代表着古城的绝代风华。蜈蚣与铁公鸡继续它们数百年的隔河相望。马六甲人继续流传着不知何人编造的风水奇谈:荷兰人的铁公鸡破坏了荷兰街的风水,导致��人的没落……
      【责任编辑 泓 莹】
      注:所谓“福建式马来话”,其实就是揉和着马来话的闽南语。
    [ 1 ]

    推荐访问:风华 绝代 马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