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无辜者》解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7 21:50:03 点击:

      关键词: 《无辜者》;文学伦理学;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环境; 伦理价值
      摘要: 《无辜者》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普通人心理世界的微妙变化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反差。作者通过戏仿、反讽、隐喻等手法的运用,批判个体化社会中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行为,谴责个体化社会道德无序的状况;同时也呼吁个人面对伦理困境时应理性思考,树立相应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强调和谐的、建设性的伦理环境对人性建构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主人公从“无辜”到“有罪”的转变,探讨伦理环境对人之“斯芬克斯因子”的变化影响,剖析作品蕴含的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9)02-0032-07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往往聚焦社会生活中谋杀、怪癖等阴暗主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特殊环境下人的变化,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小说《无辜者》是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89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秉承一贯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主人公如何从单纯天真的青年变成残忍暴徒的故事。作者选取了惊悚独特的叙事主题,运用娴熟流畅的叙事技巧,不动声色地犹如医学解剖般将故事情节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刺激着读者的感官,使人欲罢不能。
      在英美图书市场,《无辜者》被认为是作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长期处于畅销状态,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
      功。小说出版后不久,国外评论家就已注意到:“不同于作家之前仅仅关注幽闭个人空间的作品,《无辜者》更具有历史语境和社会意识。”[1]杰克·斯雷认为麦克尤恩“准确描绘了现代世界中城市的堕落和政府腐败状态下的混乱骚动”[2];巴恩斯从心理分析角度审视作品里呈现的无意识内心领域,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小说人物以及作家本人不断变化的价值信仰[3];多米尼克·黑德在其著作《伊恩·麦克尤恩》中,基于伦理批评,讨论了这部小说中的“自我”与道德问题[4]。在《理解麦克尤恩》一书中,马尔科姆认为《无辜者》“彰显了作品创作空间的世界性”[5]。相较于西方学者的研究热度,国内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有升温趋势。罗媛曾就心理学“移情腐蚀”理论分析《无辜者》中暴虐行为的缘由,强调人自觉抵制诱发移情腐蚀因素的重要性[6]。王悦则从小说的核心意象——“隧道”入手,揭示其隐喻意义[7]。另有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等对该作品有所提及。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无辜者》的研究,批评家们较多地从心理分析、意识形态、历史主义等方面着手,然而笔者认为在作品蕴含的文学伦理价值上,研究者关注还不够。事实上,麦克尤恩是一位颇具人文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明:“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8]70麦克尤恩的大多数作品不仅具有文学审美的功能,也折射出作家对于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值得探究。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无辜者》中主人公从“无辜”到“有罪”的转变,探讨伦理环境对人之“斯芬克斯因子”的变化影响,剖析作品蕴含的伦理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在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9],国内由聂珍钊教授首先提出。作为方法论,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助于我们厘清作品中影响人物命运的因素,客观评价人物伦理选择的过程与结果,获取作品所给予我们的道德教诲和警示,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斯芬克斯因子对主人公行为的影响
      小说《无辜者》中,主人公行为方式的巨大反差无疑是作者呈现给读者的一个谜,要揭开谜底,不妨追溯至古希腊悲剧《俄狄普斯王》。在这部剧中,有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斯芬克斯,她的存在推动着整部戏剧的进程,极具象征意义。斯芬克斯有着人头、兽身,她一直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人是兽。斯芬克斯在忒拜城外设谜,希望过路的人帮她解开谜底,不少人因回答不了她的谜语而被吃掉。最终俄狄普斯指出谜底是“人”,斯芬克斯选择跳崖自杀。斯芬克斯为何跳崖?因为她的“这一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为成为一个伦理存在的人最后完成的伦理选择”,她意识到作为人是不能吃人的,其通过“解谜”而获得的伦理意识驱使她做出思考并为自己曾经吃人而羞愧,从而主动跳崖“自杀”[10]。经典文学形象斯芬克斯象征着古希腊人对“人”之本质的思考和认识,他们意识到人的身上人性与兽性是共存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先呈现的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如婴儿啼哭、吃奶、睡觉等,此时的人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但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其伦理意识通过后天教诲开始出现,逐渐通过伦理选择获得人性本文的人性基于聂珍钊教授的定义,即人的伦理学特征和道德属性,区别于人的天性。这里的人性是一元的,其内涵就是善、就是道德,是一个绝对概念。,并把自己同动物区分开来。文学伦理学的观点认为,成年后的人即为“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即人性因子(或称理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共存,道德性和动物性特征共存。通常情况下,“人性因子是主导因子,兽性因子为从属因子,前者能够控制和约束后者,使人成为伦理的人”[9]38。
      《无辜者》中,麦克尤恩描摹了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斯芬克斯因子的主人公形象,且主人公伦纳德身上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始终是动态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说名为“innocent”本文中innocent词语的释义取自《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676页。,该词在英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指天真无邪;二指清白无罪。“天真无邪”是作者对小说主人公最初形象的设定,呈现了主人公身上人性的一面。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年轻绅士,倫纳德单纯真诚,待人温和有礼。工作上,他和同事相处友好;生活中,伦纳德谦谦君子的风度更是为他赢得了美人芳心,收获了爱情。在遇到玛丽亚前,伦纳德没有和任何女性有过亲密关系。玛丽亚大他5岁并离过婚,但伦纳德没有视两人的感情为儿戏,而是一腔热忱,尽力给恋人提供保护。通过这些描写,主人公伦纳德彬彬有礼、真诚善良的青年绅士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和标题

    推荐访问:无辜者 伦理学 视角 解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