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机制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3 08:40:07 点击:

      [摘要]民生问题对改革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大量民生问题的存在,会对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倒逼,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力量。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正确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民生问题的制度化解决,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正程度;民生问题的恶化升级,可以为新的阶层和利益结构的形成提供契机;民生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能够促进相关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然而,不是所有的民生问题都能推动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功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的相关方需要保持理性认知状态;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执政党和政府需要在适当时机制定并实施反映民意和时代潮流的民生政策措施。
      [关键词]
      社会建设;民生思想;民生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社会公正;利益协调;社会阶层;民生政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9)02-0050-11
      [收稿日期]2018-1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民生思想研究”( 16CKS006)。
      [作者简介]
      贺方彬(1983- ),男,重庆人,法学博士,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关系人们最直接的现实利益。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一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对社会急速转型的中国而言,能否有效破解各种民生难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民生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理问题,系统而全面地透析民生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正是基于民生问题研究有如此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我们应该聚焦于民生问题研究的实践特质和学理品格,从当前民生问题的问题域出发,深入剖析民生问题的发生机制、表现形态、本质特征、演化规律、现实功能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党和政府保障与改善民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一、民生问题对改革发展的双重效应
      民生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不断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进而提升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过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利益格局、制度体系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此,民生问题的生成机制、表现形态、基本特征、演化规律、解决路径等将更趋复杂,深刻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从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一般具有双重功能:民生问题的凸显与恶化,会对社会安全稳定与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生问题的倒逼,也可能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改革措施与实践,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这种情形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就民生问题对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而言,大量民生问题如果长期累积又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消极的负面能量便会迅速膨胀,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必然会造成巨大破坏。
      首先,大量民生问题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民生问题是最基础和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关系人们的基本生产生活。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大量的民生问题且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这就意味着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存境遇和发展状况不理想,民众对自己的生产生活状态很不满意。这种负面的情绪和能量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疏解,就极易蔓延渗透到其他社会领域,使民生问题逐渐与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缠在一起,其结果是不仅使民生问题更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也使各种社会矛盾迅速集聚并趋于激化。而各种负面因素和能量的快速累积,使得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难度与日俱增,社会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将增大。比如,民生问题如果与政治问题、民主问题联系起来,则可能演变为声势浩大的、激烈的政治运动;民生问题如果与民族问题关联起来,则可能转化为不可控的民族独立抗争;民生问题如果与宗教问题捆绑在一起,则可能激化为极端的宗教斗争,这些运动、抗争和斗争无疑都会让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2011年在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场革命表面上看是为了民主,其深层动因却是日益恶化的民生问题。据统计,“2005年至2008年突尼斯青年失业率高达30%左右,2007年至2010年埃及青年失业率高达32.5%”[1](P100) 。失业、贫困、住房等民生问题在这些国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其与政治问题、宗教问题捆绑在一起,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国家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其次,大量民生问题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基本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条件,而正常的社会秩序又是民众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一个社会如果存在大量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民生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民众围绕民生利益的诉求也会倾向于激烈化和非理性化,整个社会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与动荡,社会秩序也呈现出紊乱和无序的状态。这种无序与紊乱,意味着民众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人们的生产生活失去了基本依托和根本保障,整个社会由此陷入一种“不确定”状态。这种“失序”的社会狀态以及大众的恐慌心理,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民生问题的恶化升级,由此,整个国家和社会可能会步入长时间的消退当中。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就具有典型的意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了“休克式疗法”的激进改革,导致民生问题凸显,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快速下滑,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无序状态,民众的生产生活由此遭受了极大冲击,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连续7年平均以每年6.77%的速度衰退,……1992—1995年平均工资增长了392倍,而物价却上升了1608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人数在1992年和1998年分别达到53%以上”[2] 。

    推荐访问:探析 改革发展 民生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