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中国当代散文视域内的“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视频 大自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51:04 点击:

      关键词:散文 动物 人文关怀   摘 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作为人类朋友的动物的生存繁衍引起了作家的极大关注和深切同情。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散文作家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中国散文创作领域,活跃着一批充满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的散文家,他们悲天悯人,呼吁人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为朋为伴,发掘动物世界的诗意光辉。
      
      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反映,不仅仅聚焦人类的社会生活,而且作家们也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作为人类朋友的动物的生存繁衍引起了作家的极大关注和深切同情。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散文作家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视角,散文作家们逐渐认识到关心、保护、热爱动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过去那种“人是自然的主宰,人是万物的主宰,人与万物的相对立,人在征服对象中获得满足”的观念逐渐被一种新的视角所替代――人在自然面前不再是神,人要有所敬畏,有所思考,要平等友好地对待世间万物。在中国散文创作领域,活跃着一批充满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的散文家,他们悲天悯人,呼吁人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为朋为伴,发掘动物世界的诗意光辉。
      
      胡蜂――寄托苇岸的人性关怀
      
      诚如袁毅先生在《上帝之子》一书中所说:“苇岸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他那简单、诚实、聪睿、美好的文字,是经得起时间长河淘洗的,一如苇岸先生笔下的大地上的麦子、草木、蚂蚁、胡蜂、蝴蝶、麻雀、喜鹊、啄木鸟、野兔、雪、阳光,都将永存。他是一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和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样,都是大地的守夜人。他们都是大地上谦卑行走的圣徒,一无所有,却踏出了人类漫漫长夜中文明的曙光。苇岸像农人那样热爱田野里美好的事物,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的观察者、体验者、歌唱者、守望者。他所有的文字都和血肉相研磨,用克己自制、厉行节俭的生命形态,和同情弱小、怜悯生灵的悲悯胸襟,向世人反复发出这样的警示:“如果不遵循土地道德,人类智慧的成就同时就成为了人类愚蠢的表现,最终人类将自掘坟墓。”①
      《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②苇岸是大自然的观察者和守护者,在他的《我的邻居胡蜂》一文中,苇岸记录了他对“邻居”胡蜂的仔细观察和富有哲理性的感悟。作者详细记录了胡蜂在他的书房的窗外辛勤筑巢、安家落户、取水觅食、繁殖育儿、出猎自卫、嬉戏玩耍和最终乔迁他处的完整过程。胡蜂是人们平时视而不见的幼小生灵,苇岸以自己饱含爱心的叙述描写仿佛第一次看到可爱的它。苇岸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胡蜂的勤劳、尽职、守纪、淳朴、谦卑、友爱、宽容等等天性,凸显了这种小昆虫的勃勃生机。在苇岸的笔下,人与自然万物包括幼小的胡蜂都是平等的共时性存在,都应该和谐相处,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大地上的事情》系列随笔中,苇岸对那种无端焚烧胡蜂蜂巢的“人类暴行”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控诉。“那个一把火烧掉蜂巢的人,你为什么要捣毁一个无辜的和平幸福的家庭呢?显然你是想借此显示些什么,因为你是男人。”苇岸以曾经与胡蜂为邻而感到无上光荣,他写道:“它们为我留下的蜂巢,像一只脱尽籽粒的向日葵或一顶农民的褪色的旧草帽,端庄地高悬在那里。在此,我想借用一位来访的诗人朋友的话――这是你的家徽,是神对你的嘉奖。”③苇岸的语言在素朴的不动声色的文字下面,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泽和智者的温蔼,仿佛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遥远的共鸣和辉煌的绝响。
      在哲学本质上,人类也是一个物种。通过阅读苇岸的文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史怀泽的思考:“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但事实上,我们直觉意识到自己是具有生存意志的生物,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④苇岸的思考,跟史怀泽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笔下,动植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尊严。一具雄蜂的尸体可以看见上帝,野兔是大地上的朴素的常住居民,麻雀是和北方农民一样勤劳善良的,麦子则是最令人动情的庄稼。苇岸的笔下,没有人类通常具有的那种傲慢,他写动植物,是平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对人类本质的认定,把人类自身也看成了大自然万千物种之一。
      
      牛――刘亮程笔下的悲剧意象
      
      林贤治先生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一文这样评价著名散文家刘亮程:“他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世事沧桑。多少庄稼,牲畜,小麦和树木,在他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荣。”⑤在刘亮程的笔下,动物和人类一样,承担着苦难的悲剧性命运,无法逃遁恢恢天网的无情摆布。
      在《城市牛哞》一文里,作者目睹的牛群不但不能逃跑,连卑微的平静老死的机会也求之不得。牛们并排站在运载它们的大卡车上,如同没买到坐票的乘客,带着天真而好奇的目光穿过大街小巷,宿命般的被运进刀光闪烁的屠宰场。文中写道:“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做市民的人们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而牛们知道不知道他们的下场呢?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还做着各自的各种美梦呢?”紧接着,刘亮程笔锋一转,将思路引到自己身上: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里跳出来的那一个。
      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林贤治说:“这是狂哞,是撕心裂肺的声音,是一个来自乡土的作家对自己的出身、处境和命运的深切体认。”⑥刘亮程令人触目惊心地继续写道:“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很舒服。深厚无比的牛哞在现代人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咯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现代工业社会里,一切都进入了生产流水线。传统农业文明哺育下的淳朴善良的黄牛承受着生命的大痛和瞬间被宰割毁灭的命运,刘亮程对此充满怜悯和悲伤。
      无独有偶,贾平凹的《废都》(当然,《废都》不是散文,是小说)中,也把牛作为一个重要意象,以牛眼来看世界。林武忠先生在《牛眼看世界――试析〈废都〉中“牛”的意象》一文中说:“作品里边刘嫂的那头牛对统率全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牛的眼中城市是一堆水泥!在这个用四堵高大的城墙围起来的到处结合着正方形、圆形、梯形的水泥建筑中,差不多的人都害了心脏病、肠胃病、神经官能症。他们无时不在注意卫生,戴了口罩,制造了肥皂洗手洗脚,研制了药物针剂,用牙刷刷牙。正是这头牛道出了人类的隐痛。人的身体的野性在进化中退化,而一切阴险丑恶却在这种退化中进化。”充满野性的牛和被文明异化的人两相对比,别出新意。
      余杰在赞美牛的散文《黑炭祭》里说:“在所有的生命里,我对牛怀有特殊的敬意。这并不仅仅因为我属牛,也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享受着牛耕种的粮食的中国人。牛是最有生命感的动物。在众多的动物中,只有牛是没有罪孽的,所以牛能够充当人类赎罪的祭品。它那庞大的身体汇纳众厄,命定与舍身联系在一起。它们以极其悲壮的牺牲,维系着众生的终极平衡,把地狱引向天国”。对牛的赞美和敬意溢于言表。
      铁凝的散文《孕妇和牛》中孕妇和牛停在村头,一起阅读斑驳的古碑,孕妇和牛都不识字,但都在“阅读”,用各自的心在阅读。这是怎样的一种天地情怀啊!圣雄甘地在他的《宗教哲学研究》中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对我来说,母牛意味着整个亚人类世界。通过母牛人们得以认识到人与所有生灵的绝对统一。保护母牛意味着保护神的全体不会说话的创造物。保护母牛意味着保护弱者,保护无助者,保护不会说话者,保护听不到声音者。”在这里,牛成了善良、正义和和平的象征。
      
      小狐――张炜笔下灵性闪烁的小精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系符码中,狐狸有“诡诈狡猾,阿谀奉承”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小撮坏人,用“狐假虎威”比喻仗势欺人。“一窝狐狸不嫌骚”、“狐狸不知尾巴臭”、“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狐狸看不见鸡毛,怎能往陷坑里跳”(意谓对付狡猾的敌人,需要用计谋,引诱他上当)等汉语谚语说明“狐狸是狡猾的”,而它的“骚”和“臭”自然也引起人们的厌恶。但是,著名作家张炜的笔下,狐狸却是性灵可爱,充满人性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散文作家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视角。人对自然万物的视角变化体现在创作中,首先是人对万物的尊重、关心。作家张炜酷爱小动物,在他的散文中屡次写到小动物,其中表达了他的向善之心,也表达了对那些肆意杀戮生灵的残忍贪婪者的诅咒。
      在张炜的散文《圣华金的小狐》中,小狐已不再是狡猾放荡的野兽,而是周身充满灵性与美的象征,它的灵目,它的秀鼻,它的软毛,它的长颈,它的大耳,都透出生命的光泽。然而,就是如此可爱的小生灵,“到本世纪末,它们可能灭绝”,而灭绝小狐的罪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作者表达了对人类残暴性的痛恨之情,“这样的一双目光,一张脸庞,令人心动。可是更多的时候,人类已经在残酷的追逐和杀戮中失去了感动的能力。对于死亡,流血,可怕的变故和异类的伤痛,已经变得相当冷漠”,“圣华金小狐,还有其他无数的可爱生灵,都将在残酷的时间和命运的戕害和淘洗下,消失终结。”⑦作者最后还警示说,面对小狐的眼睛,应该全面地检点自己的行为,追索自己的品质。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说道:“同情动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人们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我认为,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盏新的明灯,并越来越亮。”⑧
      早在一七八九年,著名哲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一文中就提出了爱护动物的观点:“一个行为的正确或错误,取决于他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多少,动物能感受苦乐。因而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⑨面对人性的异化,张炜的呼喊是沙哑的、滴血的,从中可以看到某种绝望的成分。在另一篇散文《老人》里,张炜关注的是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这里的动物比小狐幸运得多,它们与美丽的花朵一起聚集在两位栖身山中的老人身边。老人做着美丽的梦,从动物身上获得快乐,而动物也得到老人的饲养和呵护。有趣的是,作者对动物进行了拟人化描写,它们之间甚至它们与老人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
      十九世纪英国思想家塞尔特坚信,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天赋的生存权和自由权,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可爱的。长期以来,人类往往将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精灵,万物的主宰,而将动物看成野兽,而在张炜看来,动物与人都是大自然的子民,他们共生共长共灭,从心性看来,动物并不比人类更残酷更可怕。作者对动物如此富有爱心,无疑是希望人类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修成一颗善良仁慈之心。张炜笔下的动物可以与人类交流、亲爱和会通,达成一种荣辱与共,平等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张炜站在人性异化的角度来审视动物,对人类的命运深怀忧患之心。
      
      袋鼠、考拉和猴子――葛红兵笔下的智慧的动物
      
      人类常常想当然地把动物看作愚蠢无知和懵懂蒙昧的畜牲,可是在作家葛红兵的笔下,动物却自有自己的精明理性,甚至为人所不及。他在《袋鼠、考拉和猴子》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关于袋鼠,葛红兵写道:“我看见那只袋鼠,它安静地坐在阳光底下,看着我们从远处驶过。它拥有一片山坡,一丛树林,它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一片山坡,一丛树林。它一定不能理解,这些在路上奔波的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跑来跑去呢?一片山坡不就够了吗?一丛树林不就够了吗? 我惊讶地把那只袋鼠指给同车的人看,但是,同车的人没有看到,他们大多数没有看到那只袋鼠:他们对一只一生只拥有一片山坡和树丛的袋鼠视而不见。我们的车太快了,我们匆匆而过,来不及看见它,来不及看见一只一生守护一片土地和山林的袋鼠。事实是我们在精神上也看不上它。它多么渺小?”
      “可是,那只袋鼠,它一辈子只守护它需要的,它拥有一片、一丛就够了,为什么要去拥有更多的它不需要的东西呢?”狂妄的人类老是以占有和征服为自豪,葛红兵对此不以为然,疯狂占有权力、金钱和名位的愚妄的人类,难道我们不可以从袋鼠那里获取一些智慧吗?
      关于考拉,葛红兵写道:“司机说考拉很懒,它一天睡觉二十四个小时。差不多一生都呆在一棵树上。它甚至不用恋爱。它不会像一只猴子那样,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到处跑着生活。这会大家都笑了。笑考拉的懒。可是,考拉真的懒吗?它如果一生只需要一棵树,它就呆在一棵树上,又何妨呢?它需要的没有超出一棵树的范围,又为什么非要到另一棵树上去呢?大家在嘲笑考拉的时候,我却在羡慕考拉。我们到处寻寻觅觅,我们捧在手里,带在身上,安在家里的那些,真的是我们必须要的吗?我们在赞美勤劳!赞美追求!可是我们的勤劳使大自然被毁掉了多少呢?有时候我们的勤劳只是代表我们伤害大自然的程度。我们赞美追求,可是有的时候,追求只是贪婪的代名词而已。”
      奥地利著名学者洛伦茨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一书中这样理解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对财富或更高的身份地位抑或两者的拼命追求、贪得无厌之外,恐惧也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本的原因。害怕在竞争中被别人超越,害怕变穷,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害怕不能或不再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形势与情况。”⑩洛氏的解释可谓切中肯綮,一针见血。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的存折越来越厚,占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贩子越来越大,可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却并未减少,年轻的成功人士们的“过劳死”问题正在蔓延,直到患了病躺在病床上,那些工作狂们才知道自己的肉身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的人们,何不虚心学习一下袋鼠、考拉和猴子们的处事之道呢?
      此外,唐敏的《心中的大自然》、琦君的《人鼠之间》和《黑人与小猫》、冰心的《我喜爱小动物》、亦夫的《捕鸟老人》、开林的《圣巴拉广场上的鸽子》、洪烛《无鹰之夜》等散文作品也是立足于保护和关心动物的角度,呼吁人类对动物的善心。对动物的关心和呵护,体现了散文作家虔诚的人文情怀和宽广的宇宙意识,这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沟通的渠道和和谐的桥梁。
      (责任编辑:吕晓东)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资助立项项目。项目名字“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综论系列成果”。编号:J04U58。
      作者简介:张 鹏(1974-),山西泗水人,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泰山学院教育系讲师。
      
      ①③ 《上帝之子》,苇岸著,袁毅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4页,第75页。
      ② 《庄子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79页。
      ④⑧ 《敬畏生命》,史怀泽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3页,第89页。
      ⑤⑥ 《自制的海图》,刘亮程著,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2页,第274页。
      ⑦ 《张炜散文选集》,张炜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09页。
      ⑨ 《道德与立法原理》,边沁著,译林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96页。
      ⑩ 《人类文明的八大罪孽》,洛伦茨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71页。

    推荐访问:视域 中国当代 散文 动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