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从时态和语态看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差异 英语八大时态总结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59:21 点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价值观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时态和语态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两个民族的价值观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时态;语态;文化差异;价值观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反映文化,传承文明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蕴涵着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也随着该民族使用的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折射出来,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人类学家Edward 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价值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系统,是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的内心定位、定向系统。价值观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即生存方式、生活条件和实践经历等特征。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的出现到现在,上下横贯数千年,汉语则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以其为母语的人口;英语文化博采众长,汲取欧洲众多语言精髓,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以其为母语的人口而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语言。两种文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更是存在着千差万别。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这些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
      据说世界上的大部分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是极其相似的,基本上都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排列的,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比较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主要在时态、语态、句式、语序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时态与时间观念的联系
      事情的出现或发生都应该具有时间性,当需要对一件事进行描述或表述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句子来完成了。在对时间的表达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呈现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体现出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人们对时间概念的不同认识,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为了表达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的不同的事情,英语和汉语都会借助时间状语,但是较之汉语而言,英语还使用不同的时态加以细化和区分,增加语言的准确性。众所周知,英语中有多达16种时态,用来表达动作或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经历的方式,汉语只是在句子的适当位置添加恰当的时间状语“今天”“明天”就行了。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I often watched TV in the evening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s.”翻译成汉语就是:“在暑假里,我晚上通常看电视。”可是,理解起来就会出现偏差。英语原句中使用了一般过去时态,谓语动词watched是在动词原形watch的基础上加-ed,告诉读者该动作发生于过去,正确的理解应是“在已经过去的暑假里,我晚上通常看电视。”言下之意,暑假已过。但是,当读者看到汉语的译文后,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①理解方式一:“在已经过去的暑假里,我晚上通常看电视。”(与英语吻合)②理解方式二:“现在正在暑假里,我晚上通常看电视。”③理解方式三:“在每年的暑假里,我晚上通常看电视。”相比之下,在时间的表达方面,英语的准确性高于汉语。然而,这种时间表达的准确性除了可能理解的偏差和歧义以外,并不影响两种语言的人民的交流和交往。但是,通过使用和不使用时态的语言现象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出英汉两种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英语力求准确,使用时态,反映出英语民族对时间的尊重,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所以在西方迟到是一种不能被人们和社会所接受的、不礼貌的行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守时是第一条件的。汉语模糊笼统,不使用时态,所以我们往往不太守时,时间观念比较淡薄,约会、开会、上班、上课中的迟到现象比比皆是,当事的双方也坦然接受,司空见惯了。可以看出,时态在语言中的使用或多或少影响到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或群体在时间方面的价值观。
      二、语态与主客观念的联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为了热情招待客人,主人会忙前忙后,总招呼客人喝茶、吃菜、敬酒,尽显主人之道,深怕招待不周,失了礼。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主客观念产生的结果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对主人的表现如何评价,客人玩得是否愉快满意取决于主人的行为和言行。所以,汉语强调“主”的作用,“主”的作用发挥得好,“客”的结果自然不错。具体表现在句子中的时候,为了突出主语的主体作用,汉语多用主动语态,很少使用被动语态,并且在很多语境下的被动之意往往通过主动的句子表达出来。如果生拉硬扯地使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反而显得别扭,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不要紧,这一辆车可以坐十个人,大家都上来吧!”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地道的汉语,十分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可是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就出现了,“一辆车可以坐十个人”,主语是“一辆车”,谓语是“坐”,宾语是“十个人”,结果成了“车坐人”,而不是“车被人坐”。如果表达成“这一辆车可以被十个人坐”或“这一辆车可以让十个人坐”,结果会严重不符合汉语习惯而贻笑大方了。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们热情大方,招待客人的时候同样会尽地主之谊,让客人愉快舒心。但是他们会偏重于尊重客人自己的意愿,不会不断地请客人喝茶,给客人夹菜,频繁地给客人敬酒,一切招待活动建立在尊重客人意愿的基础之上。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主客观念产生的结果就是“客”为先,“主”为后。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项目。被动句的使用充分体现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主次分明,该“主”则“主”,该“客”则“客”。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主客观念”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英语的被动句在汉语中很少用到“被”或者“受到”等字眼。如:①Suggestions will be heartily appreciated. 直译:建议将被(或受到)热忱的感激。意译:诚恳欢迎提出建议。②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will never be explained. 直译:宇宙的起源永远不会被(或得到)解释。意译:宇宙的起源永远不会有答案。
      三、量词的使用与细节的联系
      英语和汉语都使用量词,但是使用的环境与条件不同。量词主要是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然而,英语中的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汉语中却不分。英语中在表示可数名词数量时不需要使用量词,直接用冠词a、an、the或数词来限定;汉语中则不论单数还是复数,可数还是不可数,都可以使用量词来进行修饰和限定。比如:英语中的可数名词a student、a tree、an apple、the old man与不可数名词 a drop of water、a bowl of rice、a piece of paper;而汉语 “一个小孩子”“一棵树”“一位先生”“一条蛇”“一匹马”“一头牛”“一辆车”中的“个”“棵”“位”“条”“匹”“头”“辆”在英语中就找不到对应词。不可把“一条蛇”和“一头牛”生硬地翻译成“a length of snake”“a head of cow”,那样的话就成了“一截蛇”和“牛的头”了。
      中国人做事情注重“大局”,笼统模糊,不拘小节;而西方人注重细节,往往在中国人所忽视的细枝末节方面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文化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言的精细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探讨与研究语言的差异性,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语言的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不同语言,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外事外语系)

    推荐访问:语态 时态 英汉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