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钢琴课》与“女性电影”探微 电影钢琴课中表达的女性品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45:26 点击:

      【内容摘要】在众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中,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以女性的视角叙述主人公埃达沉默背后的激情和生命意义的影片。通过对埃达内心细腻圆润的刻画,将一个哑女的意志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被誉为“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本文以《钢琴课》为例,从“女性电影”出发,探讨简·坎皮恩如何传达女性“无声”的抗争及其对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之颠覆与电影语言之解构。
      【关 键 词】女性电影 钢琴课 女性意识
      对于“女性电影”的认识,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应宇力在《女性电影史纲》中的论述——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指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鲜明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媒体实验作品。
      一、“女性电影”的反叛
      人类文明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然而男性伟岸的身躯总是遮没了女性纤弱的身影。女性始终处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地位,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深层秩序是一个男权化的世界模式。
      “电影作为一种表像性的叙事语言,在大众化的娱乐商业形式下,最为完整、深刻的掩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秩序,尤其是在男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电影更是通过它特有的视听语言、语法和修辞策略,使女性的视觉表像成为社会主体的色情消费对象。”好莱坞电影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男权化世界的模式。在好莱坞电影中,男性永远是主导,而女性只作为窥视的对象和欲望消遣,被拒绝有任何发出声音、形成论述主体的可能,而且,她们的欲望也屈就于男性的欲望之下。她们过着静默且沮丧的生活,或者,如果她们拒绝这样的配置,就必须为她们大胆的言行付出代价而牺牲生命。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应该是带有鲜明女性及女权意识的、并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尤其是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本体的解构,来揭露深层意识形态中的反女性本质”的影像作品。
      二、“看”与“被看”的重新诠释
      《钢琴课》中埃达的形象是对好莱坞电影中一贯被类型化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埃达作为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用极具女性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行动,改变了由男性主导、被男性窥视的命运。她勇敢的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固执的、复杂的却无比坚定的女性力量。而这种女性形象的颠覆和重塑是通过对男权化世界模式下的观看视角和电影表达方式的改造来完成的。
      首先是对“看”与“被看”的重新诠释。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正如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这篇论文中阐释的一样,女性承受视线,女性迎合男性的欲望。这一观点体现在好莱坞等主流电影中,正是女性的“缺席”,即在“男人观看、女人被看”的镜头模式中女性形象成为了男性欲望的对象。”《钢琴课》则颠覆了这一传统的视角模式。埃达在布赖恩的家中弹琴时,发现布赖恩不见了,她好奇的拉开布帘,看到的是布赖恩裸露的身体,她本能地发出了惊叫声。虽然她感到震惊,但她并没有像其它女子见到此种情形时的反应——闭上眼睛或转身离开,镜头中的埃达睁大眼睛,改变了“女人被看”的地位而变成了一种女性的主动凝视。她甚至仔细打量着布莱恩粗犷有力的身体。从一定意义上说,《钢琴课》把传统化的女性形象重新做了一次复杂的、女性主义的定位,把这种标准关系完全颠倒过来——让女性成为主动的观看者,凝视者,而男性的身体则被物化,而变为视线的承担者,从而摆脱了传统电影中将女性规定为男性注视对象的这种标准,完成了对主流电影的有力对抗。
      而在稍后出现的斯图尔特两次企图侵犯埃达的片段中,埃达都以带有威慑力的目光凝视着他以表示反抗。一次是在丛林里被他拦住去布莱恩家的路上。当斯图尔特卸下被文明社会束缚的面具,妒火中烧的斯图尔特被蓝色滤镜片下广角变形镜头表现的面目可憎,似乎他此刻整颗心都是扭曲的一样。但埃达面对如此兽性的斯图尔特,仍面无惧色,表现出内心世界强烈的反抗意识。类似这样的凝视正是埃达利用眼神完成对内心感受的传达,影片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埃达凝视的主观镜头,多以近景或特写为主,这让观众能够更接近也更敏锐地捕捉埃达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对待情人和丈夫这两个主要的男性角色上,男性已经成为埃达凝视的承担者,在《钢琴课》中,男性似乎成为弱者,成为女性凝视下被重塑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精神分析的架构中,女性象征着阉割的威胁,因此,由埃达凝视的主观镜头带来的“女性与男性观看位置”的颠覆实则也是对男性观众的警示和控诉。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影片对女性观众留下了非凡的启蒙意义和正视自我、找寻自我的勇气与途径。
      而随着“凝视”的深入,这种女性的、主动的“观看”已经升级为一种对于“性”主动权的把握和控制。本来作为丈夫的斯图尔特应该是主导者,但是在接近埃达的过程中,说话总会战战兢兢,完全是一副胆怯的弱者形象。特别是在埃达抚摸自己的时候表现的更为鲜明:在一片暖黄色的画面中,斯图尔特被埃达的抚摸惊醒,当他这准备接受这突然起来的欲望时,埃达却警觉地闪开了。这样的抚摸持续到第二天,埃达完全不顾及丈夫的不情愿,而当斯图尔特想再次接近她时,又遭到了她的拒绝。斯图尔特作为男性,不得不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妻关系中保守折磨,而埃达作为女性,则在男女性爱关系中处于掌控地位,可以随时获取她想要的快感。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的处理,简·坎皮恩完成了对男性视角电影中女性充当男性性对象,缺乏两性关系主动权的有力回击和历史性颠覆。
      三、琴键上的自我觉醒
      简·坎皮恩不仅为男性和女性在“看”与“被看”的主被动关系上使《钢琴课》成为对主流电影的反抗,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导演使用钢琴——这一高贵优雅的却又是有力的话语表达工具使埃达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使《钢琴课》成为了一部以拒绝说话来保持自己话语权不被剥夺的电影。影片开场,悠长而哀叹的音乐响起,镜头被一双手遮盖了,透过照进指缝的光线,可以隐约地看到埃达被放大的皮肤。随着一个不是埃达本人的女声画外音传入,特写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双手捂着脸的女人,如此诗意化电影语言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拒绝观看和拒绝说话的坚定,体现了在男权化世界模式压制下女性所采用的“话语手段”,即沉默。埃达的沉默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这是对男权话语的抗争,这种无言的抗争是不同于在传统意义下男权压迫的女性沉默。埃达是通过意念中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也是通过钢琴来表达心声的。   在这部电影中,钢琴无疑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文明社会的象征,特别是对于影片中新西兰那样的原始部落,它与当地土著人野蛮、粗俗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钢琴也是埃达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生活的需要,它是作为生活的避难所和灵魂的安慰性补偿而存在的,通过它埃达才能到达音乐的天堂,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此外,钢琴对于埃达还意味着抗拒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阵地。因为在男权化世界的模式中,女性不创造意义和价值,而只承担意义和价值,甚至连文字的创作也被解释为“男性居主动地位的文字行为。”因此,在好莱坞等主流电影中,作家、记者这种掌握书写权利的角色往往由男性承担,因为文字书写代表着一种话语权,比如黑色电影经典《日落大道》中的卓伊利斯的形象。从这一角度看,影片中的钢琴则是埃达话语权的代表,虽然她不能说话,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屈服和妥协,钢琴是埃达更深层次的,比文字更有力的表达方式。
      除了表意性的功能,钢琴作为本片的核心道具,还完成了影片通过“搬琴——换琴——还琴——沉琴”的叙述完成埃达自我觉醒和人物成长的功能。影片开场的搬琴情节,因为丈夫不能理解埃达视钢琴为生命的情感,使埃达和丈夫的婚姻在一开始便产生的裂痕。而后的换琴的过程,钢琴则成为了埃达和布莱恩在情感上交流的平台,随着布莱恩对埃达的情感变化,布莱恩把钢琴还给了埃达,这正代表了一种对自尊、话语权的归还。最终的沉琴一段则是埃达在历经断指等种种磨难后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找寻,好像经受洗礼一样,重获新生。
      四、“真正女性电影”的沉重飞翔
      埃达是简·坎皮恩创作出的最自我的女性形象之一,《钢琴课》中女性所表达出来的积极主动,不惜代价追求真爱和理想的举动,表现了现代女性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给长久以来男性化的世界模式一次沉重的打击。导演通过打破女性被“观看”的命运,使其成为主动的凝视者,掌握两性关系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但是影片的结局,埃达在海水中面对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的选择时,在经历了内心的犹豫和矛盾之后,埃达并没有彻底脱离男性的荫蔽,最终选择了依赖于爱情、丈夫、孩子的家庭生活。虽然埃达还在用金属食指在琴键上书写自己的意志和理想,但是她已经不是那个沉默对抗一切男性化世界模式的、又彻底抗争性的埃达了。她开始扮演一个温柔贤良的母亲的角色,一个美丽可人的妻子的角色。也就是说,埃达一路抗争的结果仍是对家庭的回归,女性的独立和话语权的表达,最终建立在家庭和男性给予的关怀之下。而家庭正是社会中对女性话语剥夺并将女性奉为成就男性后的永远的祭品的、充满女性缺席的最基本单位。从这一角度看,导演对于女性抗争男权的处理仍显保守和不彻底,而留有主流的男性化视角的味道。除了对人物归宿和自我价值寻找处理的上现出对主流电影的让步,总的思路上,简·坎皮恩在画面设计也追求一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奇观效果倾向。比如影片对不同摄影机镜头,如长焦、广角的运用,对不同速度画面的运用等等,在电影语言这一层面上,也体现了导演对于主流电影制作模式改造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从而没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本体的解构,而进一步揭露深层意识形态中的反女性本质。
      当然,关于《钢琴课》中简·坎皮恩不彻底反传统电影模式的的探讨不是为了单纯的批驳,而是希望“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可以有所借鉴而进行更彻底的改造和发展。希望“女性电影”可以在男性化世界模式下不再沉重的飞翔。
      参考文献:
      [1]应宇力.女性电影史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
      [2]李奕鸣.电影中的女权主义:一种立场,一种方法——对劳拉·穆尔维文章的介绍[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240
      [3]宋美华.经验论与理念论——女权主义批评的修辞两极[M].当代电影,1988,6
      [4]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阐释[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83

    推荐访问:女性 探微 钢琴课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