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浅议蒙古族民歌的民族性及“呼麦”技巧_蒙古族呼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2:12 点击:

      摘要任何民族音乐的发展,都要靠它传统民歌的深厚底蕴。蒙古族民歌正是一泓古老的音乐圣泉,激荡着蒙古人的心灵,滋润着他们的生活,抒发着他们的情感,记录着他们的历史。本文对蒙古民歌中的长调、短调、呼麦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蒙古 民歌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蒙古”一词,早在唐朝时期就有汉字记载,当时写作“蒙兀”。但关于蒙古人的起源却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迷,美丽的传说更增添了其神秘色彩。一种说法是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称为蒙古的部落与另一称为突厥的部落发生内讧,引发战争后蒙古部落被打败,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额尔古涅昆),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而成为后来的蒙古民族。另一说法是在天地初分之际,太阳生下两个女儿,当黄河注入东海的时候,人世间就有了一叶轻舟,太阳的两个女儿坐在舟上,一路观花赏影,来到山青水秀的神州大地。以后,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这一年,嫁到南方的姐姐生下一个婴儿,用丝绸给他做一个襁褓。婴儿啼哭时,发出“唉咳、唉咳”的声音,所以把他叫做孩子,取名“海斯特”,意为“汉族”。据说“海斯特”降生时,手里握着一块土,他长大后就种植五谷,成为农业民族的祖先。第二年,嫁到北方的妹妹也生了一个儿子,用毡裘给他做了一个襁褓。孩子出生时发出“安啊、安啊”的哭声,因此就把他叫做“安嗄”,取名“蒙高乐”,意为“蒙古族”。“蒙高乐”生下来时,手中握着一把马鬃,因此他长大后就放牧马群和牛羊,成为游牧民族的祖先。这美丽的传说,记载于蒙古民歌《太阳后裔的传说》之中,也为后世的蒙古族文化发展、蒙古民歌的创作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
      史料记载,“蒙古族”的经济文化活动开始于公元700年,1300年来,蒙古族随着经济文化活动而变迁流布,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图瓦)。蒙古人自古就有崇拜天地的情结,所以,流传至今的许多蒙古艺术作品都是以此为主题的。蒙古族的传统民歌、音乐与其游牧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也带着大自然的浓烈气息。在许多蒙古民歌的歌词中,多有模仿动物的鸣叫声和招呼动物的吆喝声出现,尤其是对马、牛、羊、骆驼的叫声模仿等,马是蒙古草原上行走的伙伴,与人们关系紧密,因此被赞颂最多。这些对动物声音的模仿成了蒙古民歌的重要特色,也与蒙古人的生活不可分割。今天的蒙古音乐绝大部分都是声乐,器乐较少。细分之,蒙古传统音乐大致可分为民间音乐(含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宫庭音乐和宗教音乐。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是民歌中的“长调”、“短调”、“呼麦”。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蒙古民歌里的长调、短调及呼麦演唱艺术。
      
      一 蒙古民歌的长调(urtiin.duu)
      
      长调是蒙古民族体裁形式,蒙古词念作urtiin.duu,汉语译为乌日汀道。蒙古族长调歌曲源远流长,是一种蒙古民族独有的古老歌唱艺术,曲调辽阔,节奏悠长自由,尾音洪亮拖长,音调热情、奔放。基本上用五声音节曲调进行,多大跳,有五度、六度、八度乃至超过八度的。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思念故乡、父母、心上人、赞扬牧马、摔跤手、祝酒歌等。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歌唱时声音宽宏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情调忧郁深沉,多以马头琴伴奏为主。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调旋律具有悠长舒展的特点。长调中词与曲的结合方式是“字少腔多”、“一字多音”。句中,句尾常用拖腔;其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每个乐句又分为两个分句,每个分句的旋律大都成一次起伏的波浪型。因此,长调的每个乐段大致都有四次起落。其节奏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循环,长音与密集节奏的华彩性短句之间形成对比,常用密集的同音反复来构成节奏颤抖着的长音。其中,下颚颤音和喉颤音是长调的两种特殊演唱技巧。男声用下颚音、女生常用喉颤音。
      长调歌曲在内容与形式上有多种表现:
      其一,哲学性、思想性;
      其二,多以美丽的传说为载体;
      其三,曲调诙谐,富有寓意。
      长调歌曲在起伏跌宕中可分为三个段落。用相同类型的旋律反复三次组成整首歌曲。在演唱中,演唱者两次发出假声,是蒙古长调歌曲最为突出的特点。曲子开始音域比较低,进入假声部分后旋律逐渐高扬,达到顶点,最后又逐渐降低音域到全曲结束。蒙古人用长调比喻太阳的升起、升高,到达中天,然后下落。
      
      二蒙古族短调民歌(bogino duu.)
      
      蒙古短调民歌(bogino duu.)在蒙古语称为宝格尼道,汉语译为短调歌或短歌,是蒙古民歌的一种形式。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其篇幅较短小,曲式结构工整,结构以单乐段为常见,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乐句之间形成呼应关系,复句段和二部曲式也时有所见。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有时出现大跳音程,节拍常用2/4、3/4、4/4、5/4、3/8、6/8及一此混合拍子,其中常用2/4、4/4拍子,其速度多为中速或稍快。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较少拖腔,旋律简洁、朴实、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群众性。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马头琴,有时还用杨琴。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三蒙古民歌“呼麦”唱法
      
      在所有蒙古民歌唱法中,“呼麦”唱法最令人称奇,最具有蒙古民族的本色特征。
      众所周知,合唱是一种多人多声部的演唱艺术,即使最小规模的合唱团也至少需要4个人才能满足不同声部的搭配需要,但神奇的“呼麦”演唱者都可一个人、一张嘴在同一时刻发出低、中、高不同声调的声音,真可称为“一个人的合唱”。但音乐界对这种奇特的唱法的真正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音乐界把其列为“原生态”唱法之一。“呼麦”唱法流行于大多数蒙古族部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蒙古后裔(图瓦族)中。“呼麦”种类较丰富,方法较多样,不同地域有不同称呼,但在广义上都统称为“呼麦”。
      “呼麦”意为喉腔共鸣,是蒙古人特有的声音形式,其特点是一个人同时发出两个以上声部声音。演唱者运用胸腔“闭气”的特殊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带有气泡音的喉腔共鸣音,唱出浑厚的低声部持续长音。演唱者再通过软颚、喉头、嘴唇、舌头与下颚的巧妙配合,在此长音基础上唱出清亮透明的高声部泛音旋律,从而构成极为罕见的“复调音乐形式”。“呼麦”一般由男性在野外演唱,分为低音(卡基拉)、高音(西奇)、中音(呼麦)。模仿冬风咆哮和骆驼悲鸣的低音叫“卡基拉”,模仿风卷过岩石峭壁呼啸声的中音叫“呼麦”,模仿鸟鸣以及夏天拂过草原的清风的尖亮高音称为“西奇”。“呼麦”经典曲目有《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其形式是有标题或无标题,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主,亦有“长调”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独特的唱法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绝大多数蒙古人中久以绝响。近些年,经过蒙古族艺术工作者及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不断挖掘整理,这种神奇歌唱艺术又展现出鲜活面貌。
      现今,蒙古族音乐家正加大对“呼麦”艺术的整理和推广,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浩林呼麦”就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浩林呼麦”是模仿阿尔泰山区从山石缝中流出的小溪流的水声和回音而创造出来的歌唱方法。“浩林呼麦”作为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由一个人唱出二个声部,在发出持续低音的同时,发出低音距离12度以上的哨音,以此哨音来演唱舒展开阔、壮丽奔放的旋律,与持续低音共同创造出一种深邃浩瀚的艺术境界。“浩林呼麦”按旋律声部发声部位不同,可分“鼻腔浩林呼麦”、“喉腔浩林呼麦”、“腹腔浩林呼麦”。几种“浩林呼麦”的基本发声原理是相同的,但在音色上略有差别。比如“鼻腔浩林呼麦”是从鼻腔发出有些沉闷的声音,像著名“浩林呼麦”曲《圆蹄子的栗毛马》和《像羊一样小步走的爵罗马》,这是两首曲子连接而成的“浩林呼麦”。两首曲子都用喉音持续低音“do”作贯穿,同时用哨音演奏旋律。前半部《圆蹄子的栗毛马》旋律类似于长调歌曲,后半部分《像羊一样小步走的爵罗马》旋律类似于短调歌曲。
      在世界歌坛上,真正唱响世界的“呼麦”歌唱家多是来自于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神秘国度“图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原本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1944年正式并入前苏联版图,由于其地处西伯利亚腹地,叶尼塞河上游,地处偏僻,罕受外界影响,所以至今仍保持了许多古老的蒙古族传统。
      “呼麦”这一文化瑰宝被这些居住在最北面的蒙古族后裔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在最近20多年里流传于世界各地。据说“呼麦”能够传播出来非常偶然,它竟然和邮票的发行联系在一起。这个内陆小国素有发行奇形怪状邮票的传统,有一天,一套印有蒙古人骑马追逐飞奔火车的三角型邮票引起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注意,通过对邮票的仔细研究,他发现了对“呼麦”这种神奇唱法的介绍,这一发现引发了他对这块陌生土地和这种古老神奇艺术的强烈好奇心。费曼先生一面撰文介绍“呼麦”这门艺术,一面不断申请赴图瓦考察。但直到1988年他去世,也未能踏上这神秘国度一步。后来,他的友人为了完成他的遗愿,成立了“图瓦之友基金会”,并取得了当地政府和联合国科文组织的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呼麦”这种歌唱艺术,最终使得这种“一个人的合唱”艺术逐渐受到世人关注。
      图瓦人把“呼麦”艺术视为其“生命的魂”。按照图瓦人古老的习俗,女性不得演唱“呼麦”,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将会导致不孕,因而使新生的生命受到损伤。但这种古老习俗也正在逐步地被打破,随着时代进步,图瓦人也正在将自已独特的文化汇入到世界文化的大潮之中,所以如今在图瓦已涌现出像塞诺、拉木齐拉克这样有世界声誉的“呼麦”女歌唱家。现在经过许多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已发展出融合“呼麦”传统唱法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全新音乐形式,图瓦著名歌手阿尔伯特表示,在图瓦,特别是在乡村,你能遇见那么多唱“呼麦”的人,而且有那么多不同的唱法,这是很平常的事。被图瓦视为“民族魂”的“呼麦”艺术,如今已被列为国家艺术重点学科。中央音乐学院就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程――《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
      蒙古的民歌艺术像其古老神奇的历史一样丰富灿烂,其丰富的历史性、人文性、自然性像一缕清风,荡漾了人类浮燥的心灵,洗涤了人类久已习惯的听觉世界。倾听蒙古民歌,犹如浸泡在永不枯竭的古老圣泉中,而在悠扬神奇的“呼麦”歌声里,人们更会感悟到草原文化的醇厚、蒙古人胸襟的博大、蒙古音乐的深沉,使沉溺于现代生活的疲惫身心为之一振。
      
       参考文献:
       [1] 白庚胜・郎樱:《萨满文化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 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蒙古秘史》,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5] 达・巴图:《蒙古族民歌本体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 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7] 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吴明泽,男,1977―,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多声部音乐教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推荐访问:蒙古族 民歌 性及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