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悄悄退隐的美丽 退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30:51 点击:

      中秋节的第二日,傍晚的鹭江难得的平静。因为雾气的原故,今晚的圆月有些昏黄。我恰好坐在回鼓浪屿的渡船上,一边赏月。突然,城市的华灯一下全亮了起来。月色就更加显得暗淡了。几乎要隐灭的样子。我无端想起了二十年前所见到的所感兴趣的民间工艺美术,而今也在突然兴盛的城市里几乎隐灭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独自低回着,那些幻想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想想还是提起笔来记录一些零零星星的往事吧。
      厦门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并不显赫。现在有人在报纸上称作“四大工艺”什么的,实在是抬举过高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非常优美的艺术。但其地位则始终是卑下的。它们生长在民俗文化圈里。宫廷里、王府里、艺术馆和学院的陈列室里是见不到它们的踪影的。但这些手工艺的历史都很悠久了。从古至今,不知名的艺人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发展着它。在太平安乐的年代,在动荡纷纭的年代,在衰微崩溃的年代,艺人们一边承受着时代的一切重负,一边辛苦地继承着传统。不断以其美好的手艺为世人带来慰藉。而现在,人们刚脱离了贫困的生活,新的金钱的欲求却立刻支配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已然遗忘了当年的民间艺术。不再需要了。现在民间艺术正静悄悄地退隐,正如人们所乐意的那样,让位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了。

      一、彩扎

      仅凭着一把剪刀和彩色的纸张或绢帛,居然能够制造出整出的戏文,生旦净末丑,齐齐整整。那是多么引人入胜的工艺呀。这种工艺过去在厦门城一个叫做“溪岸”的地方盛产着。那里当年是一排排小平房,算贫民区吧。但由于临近公园的溪水,景致倒是很美的。现在早已经是高楼林立,非复原先的模样了。早在民国初年,彩扎艺人柯栋就生活在这里。他是厦门有名的三把剪刀之一。他的儿子柯石头则更是将此技锻炼得出神入化。解放后柯石头在全国出了名,在厦门民间艺人的队伍中几乎坐着头把交椅。柯石头死于1975年,他的作品现在只剩下几张旧相片了。因为彩扎是一种难以保存的东西,惟有技艺与口诀能代代相传,而现在新的传承者已经没有了。
      彩扎早先是应用于民间的丧礼上。做一些“过山轿”和一丈来高的“灵厝”,里面装点着各种人物器皿,在出殡时烧了送给亡灵的。当然属于贱品。但是制作者的才艺却是很高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艺术家张晓寒先生从民间艺人中发现了柯石头,惊叹于他的绝技,便将他请入美术学校的课堂,一面授徒,一面创作。张先生日夜与他探讨切磋,使柯石头的彩扎精益求精,完全脱略了丧葬品的特征,而以异常生动的戏剧人物造形呈现于世人之前。柯石头的塑造手段可谓天才,虽仅用篾片为骨,糊纸为衣,但人物的身段动态非常妥帖,紧张与舒缓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如天然生成。这一点是无人能及的。柯石头曾传艺给许多学生,其中高一池和张开炳最出名。张氏的作品较有新意,他善于制作现代人物题材,所作各种少数民族舞蹈人形都很优美。另外还有叶松友、柯松柏等,技艺都很娴熟。现在叶、柯、高氏都已经辞世,张开炳先生年事也高,他的视力也不再能做这些精细的东西了。而当年他们的学徒们都早已走散,改行谋生。厦门彩扎的生产已经中断十多年了。

      二、通草花

      抗日战争时期,在南洋,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发起支援祖国抗战的募捐活动。当时凡捐献者都能得到一枝美丽的通草花,这都是他的朋友艺人陈祥义的制作。通草的质地透明,且容易染色,做成花朵,惟妙惟肖。枝干的部分则是用天然的树枝来造形。陈祥义直到八十岁时,尚三天两头地登上厦门万石岩、狮山一带寻找合适的野生的枝干。然后倚势作花叶于其上。风韵天然。疏密、大小甚合于中国画的理法。所作碧桃红梅,虽迫而视之仍真假莫辨。
      早在1956年,陈嘉庚建厦门华侨博物馆的时候,陈祥义为之制作通草花卉百余盆,一半为中国花种,一半为南洋花种。皆高三尺以上。特别是数十个南洋品种花卉,他全凭记忆制作,与实物分毫不差。陈嘉庚带了两盆上北京,在途中,列车上的服务员不知道是工艺品,竟天天为之浇水。30年后,1986年3月4日,我特别到华侨博物馆想看看那些作品。馆长陈永定是陈嘉庚之孙,他带我到顶楼夹壁之内,那里的尘土十多年不曾打扫。角落里只有零零星星堆着六七盆,都破损不堪。馆长说原来是堆在走廊上,风吹日晒,颜色早就褪尽了。工作人员扔掉大部分,拿走花盆另外去种植生花了。我当时在黑暗中用闪光灯胡乱拍了几幅照片,出来的时候竟也满身灰土。这些照片交给了工艺美术厂,现在恐怕已经遗失了。
      我认识陈祥义时他已经七十六岁,手艺仍然精湛。所作花卉,以梅花最逼真。他有一套工具专门使各种花瓣成形的。他晚年也想传艺,而其幼子陈和团当时年纪尚小,不怎么高兴学此手艺。他经常在半夜的时候对着儿子回忆往事,而和团每每边听边睡,经常惹得父亲大怒。
      陈祥义活到九十高龄,一辈子制作通草花。他为此很骄傲。曾频频地称道通草花能长开不败,胜过真花的十日花期。而今花开花落,二十年又早过去了,通草花如今已无从寻觅,人亡艺绝也。

      三、木偶

      近代闽南木偶创作的大师,以泉州的江加走为第一。他一生创作无数,所刻画的木偶每一件都生动极了。不仅如此,这些木偶头像浓缩了人生百态,比真人的面相还要真实。因为它完全类型化了。每一种面相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灵内容,非徒形式美观而已。
      厦门的木偶头与泉州不一样,它取的是漳州木偶的传统。泉州流行的是提线木偶(即傀儡戏),漳州则流行布袋戏。布袋戏在动作强度上大于提线木偶,经常在演出的时候磕磕碰碰。而娇弱、细腻的泉州木偶头是经不起频频撞击的。漳州的木偶粉底的功夫做得十分到家。上的色彩亦很牢固。虽不及泉州的细腻和多变,却是比较实用的。厦门制作木偶的著名艺人是石码人许盛芳,他曾为杰出的布袋戏表演大师漳浦人杨胜制作一批木偶。风火不裂、尘灰不沾。杨胜携之访问欧洲八国,演出归来,一个个完好无损。此后杨胜就指定了要许盛芳的作品为其道具了。
      1955年,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将聘许盛芳到校传艺。据说三聘而不往。因许自言不懂普通话,又无教学经验,担心不能胜任。但张晓寒先生不停地说服他,还带他到学校参观,最终才下了决心于1958年4月来到厦门。
      许盛芳到厦门后创作甚丰。除了为漳州杨胜作一大批约二百余颗外,还为文化馆精心制作了一套十余颗。现在,演出的早已破损,文化馆搬家之时把那一套木偶也遗失了。现在要看完整的许盛芳的作品,恐怕是很难找到了。
      1986年3月,我和厦门工艺厂郑坚白女士同往石码访问了退休多年的许盛芳。他谈锋甚健,身体也很好。八十多岁,还整天骑自行车到处跑。看小说也不必戴眼镜。只是若要刻制精细的木偶则力有所不逮。现在许盛芳早已亡故,他的弟子黄秋山是个极多才的艺人,现在也亡故了。但黄氏的作品参入了泉州江加走的技法,非徒许氏之艺。另一个弟子王和伍是专门继承许盛芳手艺的,王先生还健在。

      四、泥塑

      厦门民间泥塑艺人有蔡福祥。其父蔡香珠是漳州有名的泥塑艺人陈耀中的弟子。民国时期来到厦门,受聘于潘一成的作坊,专做泥塑佛像。作坊名就叫“一成”,前店后厂,自产自销。铺面就在厦门靠近鹭江的二十四崎下。早先专营漳州泥人,日本占据时期转而贩卖日本偶人,到解放前夕又转而经营木雕神像。所以这里艺人手艺是非常巧的。蔡福祥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民间风味,善于制作民间玩偶。他所作的不倒翁最有趣,曾参加当时的世界博览会。蔡福祥的作品题材颇多,但不论何种题材,他的人物都带有一点“菩萨脸”,虽是长年积习,却表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厦门以泥塑闻名的作家有好几位,名气比他还大,但唯有蔡先生保住了闽南民间泥塑的质朴的性质。
    [ 2 ]   黄亚细创作现代人物泥塑,在二十年前是闻名全国的。1982年我在西安学习的时候,一提到厦门的工艺美术,人们就立刻说出黄亚细的名字。他的雕塑手法极其细腻柔和,人物体态十分灵巧,形体转折之处,过度得非常好,通体找不出一点生硬的地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艺术是开风气之先的,给人无限清新的美感。
      庄安仁以动物彩塑闻名。大画家吴作人特别欣赏他所塑造的斑马。他的作品造形较为抽象,装饰也图案化,色彩上一改民间的大红大绿,却以丰富的灰色调为之。与黄亚细一样,是现代风格的彩塑。
      1972年到1979年,是厦门泥塑生产的丰收的年代。而后艺人无端星散。干装修的也有,搞食品雕刻的也有,搞环艺的也有,而泥塑这个美丽的工艺也就完全中断了。

      五、角灯

      厦门的花灯,专供元宵节之用。除了彩扎花灯和绘有图像的走马灯之外,有一种很别致的刻纸角灯。这种花灯做工很繁琐。在整体造形设计好之后,先要刻制几十片甚至几百片又细致又宛转的剪纸图样,通常是金色的,再将它们粘贴在鲜红的纸板上。最后还要把这数十百片按各自不同的位置拼接起来,成为一盏玲珑剔透的花灯。整个形象有如绣球,悬挂起来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制作这种花灯,首先要有过硬的刻纸功夫。艺人通常用一把很薄的刀片,锋刃约一寸,宽不过三分,它能在十几层叠在一起的纸张上刻制图案。在刻制的时候,必须屏住呼吸,聚精汇神,力道必须非常均匀,若有一点顿挫就会把薄纸刻断。那一切就都得重来了。一盏普通的角灯往往要制作个把月才能做好。
      在厦门市善于此技的是已故的艺人徐耀坤。是他把技艺从泉州传来的。而泉州则是从台湾传来的。泉州城内专门制作刻纸花灯的作坊叫“金合发”,主人叫曾瑞合。后来作坊传给他儿子曾松林。而台湾人吴亚草就是该作坊聘请的师傅。他手艺很高,教学极严,他和曾松林都是徐耀坤的老师。
      徐耀坤性情急躁,而手工却很细腻。1986年他制作了一个圆形角灯参加元宵灯会,以七百余片不同图案的三角形拼成,其边线连接处据说有二百余米的长短。还有另一盏名叫“十亿人民的心愿”的,高达三米,乃是以十盏小型角灯装饰在一个华丽的菱形木架之上,十分的堂皇。此作品在形式上很有创新,那一年他得了个特等奖。徐耀坤是个荣誉感很强的人,在不满于现状的时候,总是抑制不住喜欢批评。下象棋越是输越是不肯罢休,一口气十盘八盘地下着。总之,他是一个十分执着的人。大体上民间的手艺人也都是一些执着的人。
      厦门的民间工艺尚有竹编、珠绣、漆线雕、陶器、剪纸和工艺绘画等等。曾经是琳琅满目的。现在传统的东西只漆线雕一脉尚存,其余的都泯灭了。或者转移到别处去生产,反正厦门人是无缘见到了。
      面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濒临灭绝,我们不仅仅是为它叹息。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因此失去了一项淳朴的内容,缺失了健康的美。民间工艺品并不是那种一度流行的艺术。它是历史的结晶。它的传统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体现着人人都喜爱的、都能接受的最普遍的美。然而我们居然让它在我们这个时代遭遇了危机!现在,境况虽然如此,我想我们究竟还是抱着希望的。从现在开始,我们有责任努力地宣扬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让人们认识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还应该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用这些手工艺来滋养少年清纯的心。时不我待,让我们赶紧挽住历史的余辉吧,让我们的生活从重新为美所渗透,所激励,所充满吧。
      (作者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泓 莹】
    [ 1 ]

    推荐访问:退隐 悄悄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