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生活在数字王国的吴文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8 22:00:08 点击:

    半个多世纪的数学之路

    2001年2月19日,一个喜庆的日子。在灯光璀璨,鲜花烂漫,万人聚集的人民大会堂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并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当我们询问吴老当时的心情时, 吴老乐了,“当然高兴。”顿了一下,他接着说 “一方面感到是一种荣誉, 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责任重大。”吴老重重地说了后面四个字。一份最高荣誉的证书,一笔高额奖金,表示了党、国家和人民在新时期对科技创新工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重视、感激和尊敬,使受奖者也深感鼓舞与振奋。

    获奖,对数学大师吴文俊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早在1956年,37岁的吴文俊获得的第一个大奖便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奖金为一万元人民币。当时的获奖者还有华罗庚、钱学森。回忆起过去吴老尤为的兴奋,“高兴,我的工作受到了认可,就很高兴。”在获奖后的第二年,他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在他尚未踏入大学圣殿之前,数学成绩就一直很好,但对数学并无偏爱。他说“我的兴趣很杂。在大学二年级之前,最有兴趣的是物理课,真正对数学感兴趣,预备当数学家,那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跟老师有关,有一个老师讲的课特别吸引我,那就是我的武老师,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我就上了道。后来陈省身老师将我引上了拓扑学研究的正途。”陈省身老师为美籍华裔数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吴文俊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可是一直到现在我对物理的兴趣高于对数学的兴趣。”吴老如是说,且不免有些遗憾,“我现在不懂物理了,要不是我年纪大了,我还要学学物理。”谈起数学研究,他说“搞数学当然是很艰苦的,要说我为什么永不放弃,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毕竟爱数学,为了给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争口气。”

    1946年,吴文俊曾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巴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进行数学研究。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谈到外国的这段学习经历,他深有感触“法国数学水平是全世界一流的,在老师和同学的熏陶下,体会与国内不一样,在学术上给我很大的影响。”我们就顺便提到了外语交流有无障碍时,吴老说:“国外出访时,生活用语简单,就那么几句,而我主要与老师、同学打交道,大多讲数学方面的事情,在语言方面那就更简单了,用不着人翻译。”

    一般人五六十就退休了,在家里抱抱孙子,颐养天年。听说他工作是出了名的,但我们就问吴老想没想过退休,吴老一听“退休”这个词,就立刻声音很高地说“我是不退休的,院士是不退休的,名义上退休的话,我工作上也不会退休;即使我不是院士,也不退休,你退休了我工作,你不退休我也照样工作。万一退休,我照样搞科研工作。”

    七十年代,吴文俊为了解决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数学机械化问题,年近六十,还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在袖珍计算器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尝尽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他的勤奋是惊人的,在利用HP-1000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工作日程经常是这样安排的 清早,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便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下午五点钟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并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到傍晚七点钟左右,他又到机房工作,有时候只在午夜之后回家休息,清晨又回到机房。长期繁忙的工作,使他常常忘记自己的生日。

    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吴文俊,见面就说“听您夫人讲,今天是您的60大寿,特来祝贺!”“噢,是吗?”吴教授听了,若无其事地说。客人感到迷惑不解,心想:“这位数学家恐怕是老糊涂了,记忆力衰退,不然怎么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呢?”

    可是,后来客人发现并非如此。当他俩谈到吴教授所研究的用机器证明几何问题时,客人指着教授所设计的一台机器问道,“这台机器是什么时候安装好的?”“去年12月6日。”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您在研究用机器证明几何问题方面有哪些进展,”客人又问。“大的进展谈不上。今年1月11日以前,我为计算机编了三百多道‘命令’的程序,完成了第一步准备工作。”教授继续回答。这时,客人十分惊讶地问道,“吴教授,您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这几个日子却记得这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吴文俊教授爽朗地笑了:“我从来不记那些无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们的生日,我都记不得,但有些数字就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例如,年底,当然是12月,而6正好是12的一半。年初,自然是1月,而1月11日,排成阿拉伯数字是111,三个1连排,很好记。”

    就这样,他已经在数学研究领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道路。他的老伴说“他是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做家务,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也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

    “我本来根本没有想到我会跟计算机打交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要我到工厂学习,我到北京无线电一厂。这次学习对我来说非常有成果,因为无线电一厂当时转向制造计算机,我在那儿真正接触到计算机,我对计算机的效率大为惊奇,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很重要的武器。这是一个机遇。另外一个机遇就是1974年学习中国数学史,我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数学的学习。两者一对照,我觉得中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跟现在的计算机是合拍的,就促使我进行一些机器证明方面的尝试。”真的,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但是有准备的头脑能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抓住它,需要科学家敢于打破惯有思维的勇气和创新精神。难怪,一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这样认为.“吴文俊机器证明的研究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跟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远缘杂交’,如果是‘近亲杂交’想必是要退化的。”

    吴老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取得的成就闻名国际数学界。1 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毅然开始攀越数学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1 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这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已被编入许多名著研究。八十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曾聯名写信给我国中央领导,认为吴先生的工作是“第一流的”,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推理方面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吴的工作不仅奠定了自动推理研究的基础,而且给出了衡量其他推理方法的明确标准”,“吴的工作改变了自动推理的面貌,是近几十年来自动推理领域最主要的进展”;“他使中国的自动推理研究在国际上遥遥领先”。数学家李邦河分析说 “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可能作出这一独特的发现,一是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是构造性的,可计算的,而只有构造性的数学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二是对初等几何的非一般可比的精通。三是熟悉代数几何,他面对的是多项式系统。”美、德、英、法、意、日等国都在致力于“吴方法”的研究和证明,并已在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控制论、工程设计等方面获得应用。生活中的“普通人”

    作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是数学界的天才,他取得的成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但是他毕竟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并且他的兴趣还相当丰富,活力不亚于年轻人。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活动间隙出去游玩,那时年逾古稀的他竟坐上了过山车,玩得不亦乐乎。老伴一提起这个就说:“嗨,那是小孩玩的,他也要玩。”吴老访问泰国期间,也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有一次在澳大利亚,他“顽皮”地将蟒蛇缠在脖子上,吓得旁人纷纷后退。

    但平日里,这位鼎鼎大名的数学家很大的一个嗜好就是看电影,不仅有手举钞票苦等退票的“经历”,也有“泡”电影院误了末班车徒步回家的逸事。话一触及到电影,吴老便兴趣盎然 “有两年没看了。那些大片,武打片子,把我胃口倒掉了。”颇不满意的他,仿佛一个要东西却没得到而噘着嘴的孩子,吴老紧接着又很认真地说:“《刮痧》你们知不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介绍,我觉得有意思,我很想看。”我们刚好前些日子刚看过,觉得有意思,就说.“我们看了,很有意思,讲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值得一看,您也去看看吧。”“我是很想看的,报纸上讲了,但附近一带没电影院了,还要跑老远去看。”听着吴老很想看却又无处看的遗憾的口气,我们就说“您可以买张碟,放DVD来看。”吴老“啊”了一声,问我们说的是什么,最后才明白过来,“我还没有这种设备,我的设备录放机也坏了,也没修理。我以前经常去海淀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过了条马路就是了,现在撤掉了。”吴老说得意兴阑珊。

    “我最喜欢历史片,不过:戏说之类的,我从来不看,真正的历史片,是从那里边我可以学到一些历史方面知识的。比如说吧,我第一次见到袁隆平呀,吃饭时一聊起来,没想到我们的爱好有点相同,都喜欢看由普希金的小说改篇的电影《上尉的女儿》,两人不约而同的都喜欢,而且对这电影看法相同。我是在法国的时候看的,就因为看了这个电影,就变为电影爱好者了。”影片还是让吴老滔滔不绝,“前一两年,在国内电视上演过一回,有一些修改,我对这个修改并不满意,删掉了一些,这些正是这个电影很吸引人的地方。个人胃口不同,我和袁隆平在这一点上有相同的看法。”看来吴老找到了一个行业差别很大但观点相同的很好的电影同盟。“有一些镜头关于凯瑟林女王的,印象非常深,普加乔夫起义就在凯瑟林女王当权的时候,许多吸引我的镜头删掉了……”

    除了电影外,吴老的另一大嗜好就是书籍。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随便乱买”,种类很多,那些书绝大部分是中外文的数学资料,其余多是与历史有关。为了节省时间,平时他节制业余爱好,“读小说也只读短篇,怕长篇误事,耽误时间”。吴老家位于中关村腹地,朴实无华,简单得近乎简陋,地板和墙壁好像和主人的岁数差不多。虽有五个房间,但是吴老的书要两三个房间才容纳得下, 以前的书架远远不够放的,屋里到处都有书。“现在我正为这个事情发愁。”说着说着,他好象又突然想起什么,说,“刚才你们问起的那可以自由支配的50万元中,应该有一些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还不知道怎么办呢,还没考虑呢。“的确,那笔巨额奖金怎么花,吴老实在有些“迟钝”。

    吴文俊决不是一个沉闷的人,他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爱好广泛的他将自己的生活简单了再简单——非常喜欢围棋,但仅仅看别人下,自己很少与人对弈,因为怕上瘾,花去太多的时间,也喜欢睡觉,可是躺在床上,思考最多的还是他所钻的数学, “我的业余爱好多,我现在对旅游很感兴趣,看报、看电视,我都喜欢;有机会逛逛街,看看商品倒也有意思。”

    走出工作间的吴文俊生活简单,待人平易,生性乐观一走在街头,完全是普通人群中的一员。当我们问他会不会为了研究而象有些大科学家一样忘我到不修边幅,甚至邋遢的地步。吴老立刻说.“我不学他们,家庭、事业两个都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的矛盾不多,家庭里杂七杂八的事情,都由老伴担当去了。我不参加什么活动,不认识什么人,我和老伴也是别人介绍的。我这次获奖,老伴占一大部分功劳。”不过,他坦白地表示自己多年来有一个不穿袜子的习惯,常常赤足穿一双半旧皮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不穿袜子的习惯,只有会见外宾,参加重要活动才‘被迫’穿上。在回来的车上,往往‘迫不及待’地脱下来。”可能这正是吴老所说的“努力躲避日常琐事,好集中精力”。正所谓 攀高峰,“捷”足先登啊。

    吴文俊的老伴陈丕合也是上海人,自1 986年退休后就在家中干家务,全心照顾吴老。她说,“我们家生活很简单,普普通通,跟一般人家一样,不追求什么奢华。关键是快乐,我们俩身体都很好。”

    吴老的三个女儿都在国外,只有儿子在身边,继承父业,和父亲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当吴老获奖时,他在异乡的女儿们都在电视上看了直播或转播。陈老还说“后来还将报纸上的报道剪下来寄给她们。那么多优秀的人参加,当时没想到会获奖。现在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是找对了方向。”

    谈及成功这个话题,吴老说 “天才是人努力造成,我不相信天才,但相信灵感。我有种怪论,数学是给笨人干的,一些人干数学就不合适。”

    最后,吴老说:“我会继续努力,不能到此为止,不能在什么功劳上躺着不动。每个人哲学不一样,从此以后就满足了,不应该这样,我要继续搞下去。”

    推荐访问:王国 数字 生活 吴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