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推敲》中的“动”“静”沉思】沉思静而己之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9 04:36:35 点击:

      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的名作。他做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还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作《题李凝幽居》一首,共八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并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推敲一词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这个苦吟诗僧的形象谁料想却在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中出现了,剧目的名称也叫《推敲》!主角是一个深深陷入苦思冥想中痛苦挣扎与不安躁动的小和尚的舞蹈形象。
      
      2
      
      在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中,被安排在青年男子组所谓古典舞剧目的《推敲》的确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作品,曾编导过《 秋海棠 》、《 风吟 》、《 胭脂扣 》、《 红色恋人》、《 棋魂》、《 竹梦 》等十几部优秀舞蹈艺术作品的青年舞蹈编导家张云峰先生请一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古典舞训练的“现代舞编导系”的学生以和尚的形象出演《 推敲 》,编导手法依然是率性的解构主义。这一作品在舞蹈圈内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在笔者和编导张云峰先生就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思路与创作过程的交流中,他说道:“《 推敲 》,我想应该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我在编这个作品前同演员聊了聊,他属于比较好‘动’的一类,我想就要找到他最好的一个感觉。一天晚上我看到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挂,突然就想到了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画面,我不想定位成什么,就想去表现一个和尚的形象。”
      如何来塑造并丰满这个和尚的形象呢?首先他由和尚联想到了少林寺,于是就有了这一套很有少林拳法味道的舞蹈动作;又由李娜的那首《女人是老虎 》中小和尚下山的情节演绎出了该作品中小和尚思凡下山却又惊慌失措的小情节。一个“少林拳”,一个“思凡下山”就构成了这个和尚的动态特征。为了让作品更为生动,形象更丰满,于是他决定用一种对比的手法来建构和尚的形象即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从而营造出一种静空的感觉。将编导自己在思考状态中常出现的挠头抓背的小动作和开手亮胸的动作运用其中来展现一种宁静思考状态中的无限、虚静之感,以求无知无欲无为之境界。“身之所动,心之所向也。”舞蹈外在看起来是一种身体的运动,但其本质则是一种精神与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它真实地传达出编导及舞者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思想状态。无论是何种艺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表现“人”,而人的本质就是精神,而且人最为重要的也是精神,从而我们说艺术的本质就是精神。而“精神”是具有超越性的,那么精神的超越又和《 推敲 》中的小和尚有什么关系呢?小和尚的形象明明是以动为主,又何以说他是以动写静,探求玄思之理呢?
      
      3
      
      如此我们不得不再说说这《 推敲 》的原本:“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以动衬静,有了那一飞冲天的惊鸟,才衬托出这夜更为静穆和深远,而剧目《 推敲 》事实上也就是在为一个“静”字费周折,犯琢磨,故而才以“动”态来表现,也正是以“身之所动”,来表现求“心之所静”而又不得的人生尴尬。
      所谓“思凡下山”,其实按常理讲,对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也是人之常情,又何况他还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呢?但错就错在他身入佛门,非要违反天道去恪守六根清净的清规戒律不可,我们都知道长期压抑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畸形与扭曲,当这种自然的需求被压抑后就会有更强烈的欲望――“淫”念由此而生。(小乘佛教的思想中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中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由自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淫、怒、痴,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淫、盗、杀。可见无论是从身还是从心,“淫”字当先。古人有言“万恶淫为首”,淫,人生之大忌,社会之大忌。淫字,从水,“下流”之意;从爪,不是出于爱的缘故,而是一种抓着什么人算什么人的放纵行为;从壬,是任意之意,随随便便。其音同“瘾”,一方面是一种隐私,从“隐”,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病态,从“病”,即时日一久便会沉迷于此,毁人身心。“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圣经・罗马书》1:26-27)“HIV”――漫长的潜伏期,100%的死亡率,至今尚未有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其传播途径主要为不正当的性关系,这就是世纪之疫――艾滋病!纵欲?!人要为之付上沉重代价的!人类在面对艾滋病束手无策只能感叹生命无常时,谁又曾想,这一切都早已被一个“淫”字全然地阐释了。“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故而在《推敲 》中小和尚在情不自禁地动了凡心后才那般地惊恐不安。他马步蹲裆,双手合十,一脸的惊恐,目光游弋,在蹲裆的姿态下,有一种沉重的背负感,从台后只用脚步的移动游走到台前,既而又手心手背在身前急速击打,头部也随之疯狂地上下摆动着,一种内心极度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一种内在欲望与外在世界的激烈冲突,正如康德所说:“人有无穷的欲望,却只有有限的手段。”人永远都不可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欲壑难填啊!这样,我们看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甚至人与自我的对立,这种外在世界、内在世界的二元世界之间的分裂性、压抑性在这个动作形态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4
      
      尼采在精神分裂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正如我们挣扎在无意识的涌动中,因为欲望与道德的冲突而痛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他发现了人的一个更为深蕴而又广阔的心理结构:潜意识。在他看来,这正是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源泉。潜意识主要包括人的各种本能,原始冲动和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其中主要是性本能和性欲望。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而意识却是受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支配。快乐原则的特点是顺从人的本能冲动,是绝对自由的。但是,人的本能欲望往往又和社会道德、法律规定不相容,发现自己除了要寻求快乐之外,还要能适应现实,懂得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这就是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也许弗洛伊德是想寻找这种分裂与冲突的原因,而且也似乎找到了原因。我们知道,寻找问题的原因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性本能”的“快乐原则”却愈加成了人放纵欲望和寻欢作乐的理由,于是人性和道德的沦陷就变得愈加深重。
      人生来就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当人看到精神分析只找到原因却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曾经有这样一个论断,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心理学家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他们所期望的任何一种人。塑造孩子就好比捏橡皮泥,只要条件恰当,就可以随心所欲。”这个夸张言论的发言人就是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将人当作白鼠一样地进行着他疯狂的实验……可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怎么可能与白鼠等同?!精神的迷失、身体的倦怠、信仰的失丧、心灵的荒芜、人性的扭曲……我们的世界似乎只剩下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似乎也只剩下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
      也许的确是人世有太多的烦恼、痛苦和无奈,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出离世间、解脱人生。于是人从对“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对“内部空间”的探索,探求“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没有精神的超越,我们就会成为病态的、粗暴的和虚无的,要不然就会成为失望的和冷漠的。我们需要某种比我们更强大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这正如老子所说的“轻者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说,只重视自我和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轻视整个世界和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人的生活将失去根本,人们的行动将失去根据;而当人们只信仰自我而不信仰支配宇宙的本源之道,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也就找不到寄托与归宿了。
      
      5
      
      对于《 推敲 》中的苦闷的小和尚而言,他急需领悟出这解决自身也是人生之苦的方法,所谓“悟”,从心从吾,其理为,要用自己的身心去体察、体验生活,去感悟人生和事物的道理。从心,是强调用思维;从吾,是强调用自己的身心,走清心、自省的道路,处于一种沉思或默想的状态。“悟”字音通无,宇宙万物皆为无中生有,无就是那无形无状的道体。所谓悟道,就是要悟出这个道理。小和尚的挠头、那深沉的呼吸和开手亮胸的小动作,体现的就是人在思考状态下的深度体验和一种宁静、空无、合一的状态,一种静修的自省状态。
      静修是一种内在安宁的操练,从而使身体的或外部的行为和内在精神都发生改变,静修还有其他方式,包括默想、散步甚至舞蹈。总之,“静修”这两个字都意味着身心整体的安静,“静”反映了这种活动的实质和目的,就是追求身心内在的宁静,“修”是指修养身心的过程。这就好比,如果天上总有浮云,那么我们就无法看清它的本真面目。只有万里无云时,我们才能看到浩瀚无际的湛蓝的天空。如果心灵总是被欲望和思绪的浮云所遮蔽,我们就不会感受到心灵的本身,而只感受到遮蔽心灵的云层。
      当代人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我们渴望安静、休息,渴望充满在现代生活中的噪音能停下来。所以,我们期待着休假,梦想着在乡村有一幢房子,我们为保护自然环境而战斗。另一方面呢,我们又喜欢活跃的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们建造越来越多的通讯设施,我们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去结识新的朋友,去欣赏新的景色,去聆听新的声音。这复杂的感情背后是一种平行的张力,是成长的不同纬度,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需要。在《 推敲 》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苦闷之极的小和尚在极度的癫狂之后,砰然倒下,但两臂却是张开的,两拳紧握,编导张云峰说:“我叮嘱他说,这两只手,一手握的是‘推’,一手握的是‘敲’,你可得给我抓紧了!”可在我看来,这两只手,一只握的是“出世”,一只手握的是“入世”,和尚之所以会癫狂以至砰然倒下,就是因为不知该放开哪一只手,而内心激烈矛盾斗争着,以致于他即使是倒下去,还是不忍放开手,那怕只是一只手!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常常为了现实的某种需要,在这种状态之间,交替在“得”与“失”之间“患得患失”。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着眼于内心,通过将沉静、安宁和澄明带进内在世界,我们对一些外部事物就能更平静、更正确地对待了。正如古代一位伟大的犹太先知以赛亚所说:“你们得救在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安稳。”东方的智者老子在《 道德经 》中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不静不足以修道。这个世界幻象万千,诱惑如云,叫人忙碌、焦躁、烦乱……终生不得其所。要摆脱这个世界的蒙蔽与辖制,第一就是要静下心来。只有定了风尘碌碌的心,才可以近道悟道,才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心灵的家乡……
      这样,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的行动也会更明智和有效。我们的行动会更耐心、更有秩序和节奏,对我们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也更能理解。慢慢地,内在的宁静会客观具体化到我们的外部生活之中。因此,宁静不是否定有意义的外部活动,也不是使一个人处于停滞状态。真正的宁静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它会导向有意义的思想和行动。积极的宁静建立在这样的一个事实上,那就是,任何一种活动,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有它自己的声音。精心培养宁静的境界,就意味着悬置那些常规的活动和噪音,以使那些更为优美的声音能够出现,能被听见和被认识到……
      “动”?“静”?你的思考是什么,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 高 威

    推荐访问:推敲 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