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延安五老”的科举生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5 22:05:02 点击:

      “延安五老”分别是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他们出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日渐解体、封建王朝正走向衰亡,但传统科举制度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延安五老”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科举的烙印。

    徐特立:十年读书,科场试手


      徐特立187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当时的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并没有给徐特立带来太大影响,他依然延续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晋升之路,进蒙馆,读私塾。徐特立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从九岁到十五岁,是在蒙馆念死书时代,全不了解内容和字义”。徐特立虽然说自己“念死书”,但从他后来的回忆来看,这段蒙学经历对他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尤其是那位张先生,教徐特立读朱柏庐治家格言,读杨椒山遗嘱,这让徐特立对书籍产生了很大兴趣。徐特立后来的“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即将每年教书所得的20串钱作为家里的生活开支,而将伯祖母留下的几亩薄田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期以十年),不能说没有受到这一时期启蒙的影响。这位张先生的谆谆教诲,让徐特立受益匪浅,终生难忘。他后来回忆说:“张先生带给我的感动,以至于几十年来我常于梦中去找他。”
      在结束蒙学之后,徐特立有过一段思想的混乱期。在读书与习业的问题上,他先是选择习业,后来又选择继续读书。他的祖父当过中医,并且了解卜卦算命和堪舆。徐特立因家贫无法继续读书时,曾想继承祖父的衣铱,选择从医。但是,当他读到医书里的脉络之学时,却发现自己对脉络经常分不清。他也想过卜卦算命,又发现自己常常算不灵验。20岁时,徐特立决定放弃中医而专门教书并准备考科举。徐特立后来说,当时他知道学医是不成了,如果考科举的话,兴许还能考个状元,因为考科举只要能写文章就够了。
      徐特立的科举之路并未走得太远,他起初学写八股文,因为没有先生教,乱读一通。后来遇到了一位陈姓老乡,他才终止了学写八股的念头,开始认真读书。这位名叫陈云风的先生告诉他,“要成为一个读书人,不是读八股而是读书”,并且让徐特立读张之洞的《轩语》和《书目答问》,学习读书方法。之后,徐特立才真正走上了读书之路。
      徐特立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加之受到陈先生的指导,决心纵使破产也要读书,定下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但是在读到第八年的时候,徐特立已经读不下去了,当时他的家里“一年只收入四石谷”,他的薪金也只有14串钱,家庭生计存在很大困难。适逢当时科举考试改革,废弃八股而考经义、史地。徐特立迫于生活压力,加之为了检验读书效果,就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对于这段经历,徐特立说自己当时对于答题其实没有太大信心,题目只能了解个大概,答题答得文不对题,因此对于录取不抱什么希望。但是,徐特立读书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3000多人的考试中,徐特立考取了第19名,由此进入复试。虽然最终没能考取功名,但科举提高了徐特立的身份地位,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从而使他能够继续完成读书计划。

    吴玉章:科试不第,负笈东渡


      吴玉章同样受到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耕读传家的传统社会风气在吴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吴玉章在其自述中就曾提到他们家“世世以耕读传家”。读书兼管家事而无法考取功名的父亲,对几个儿子的期许很高,盼着他们能学有所成,因此早早地把吴玉章和他二哥吴永锟送去私塾读书,让他们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吴玉章在回忆中提到,在甲午战争以前,其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思想。
      在吴玉章的早期生活中,二哥对他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无论是吴玉章思想的形成和转变,还是吴玉章生活軌迹的变迁,背后都有着吴永锟的影响。吴永锟服膺宋明理学,讲求忠孝节义。在他们母亲去世以后,吴永锟独自结庐三年,为母守丧,不让弟弟吴玉章陪他守墓。于是吴玉章每晚都去和二哥对坐读史,直至深夜才送二哥去守墓。正是这段时期的读史经历,尤其是读文天祥、岳飞、史可法等忠义英雄的事迹,对两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震动。阅读这些史书,对吴玉章民族气节和革命气节的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次振聋发聩的警醒。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就吴玉章而言,这次战争的失败,也让他悲痛不已,在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吴玉章与二哥一起“痛哭不止”。甲午战争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新学的盛行。吴玉章就读的尊经书院,过去最为推崇汉学,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大讲新学。就这样,吴玉章逐渐开始接触新学。在吴永锟的带动下,吴玉章阅读了不少新学书籍,了解了许多新知识,自认为是“康梁信徒”。同时,吴玉章不仅自己学习新学知识,还大力宣传新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度被戏称为“时务大家”。
      戊戌变法的失败,没有打消吴玉章追求新学知识的热情,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也时刻影响着他。他一面追求新学,赞成维新改良,改革旧制度,一面又尊经崇儒,想成为“中兴名臣”。传统士绅阶层的思维模式困扰着吴玉章,让他无法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正如他在谈辛亥革命的一番讲话中所说,“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尚未从旧意识形态范围内转变过来”。1902年,吴玉章先后前往荣县、乐山、成都参加县考、府考和院试,最终落第。
      对于参加科举考试,吴玉章在回忆时提到过一些细节。他说自己当时在县考和府考中都考得很好,府考还拿了一次第一,因此得到了阅卷人的赏识,称其“此古之贾长沙,今之赫胥黎也”。但在院试时,吴玉章因为文章写得太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写完,遗憾落第。
      科举不第的经历,让吴玉章内心对新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他先是去考经纬学堂,准备学习些新知识,结果失望而归。适逢吴永锟从成都回家,带来了留学日本的消息,吴玉章兴奋不已,从此踏上了东渡求学之路。

    谢觉哉:传统作祟,末科秀才


      谢觉哉是“中国科举最末一次的秀才”,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当时中国大多数的读书人并无二致。
      谢觉哉4岁开始习蒙,学习四书五经,11岁时便读完了五经。在这之后,无书可读的谢觉哉开始翻阅《康熙字典》,阅读父亲收藏的小说,翻得久了,有些内容都能背诵。

    推荐访问:延安 科举 五老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