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审美教育思想综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6:24 点击: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他们非常重视审美教育在人类解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美育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显示出自己的特质,开创了西方美育研究的新航向。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高度统一的基础上的。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天才地预见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阶段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并把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而这一理想又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客体方面看,社会历史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史;从主体角度看,社会历史则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和发展自己,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谐统一是在人类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以三大社会形态为背景考察人的历史演变。前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第三大社会形态”。在第一种社会形态中,人类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生产力极低,社会分工还没有出现,出于共同合作的需要,每个人都要参加生产活动、艺术活动、宗教活动等,个人相对于分工出现之后的人而言“显得比较全面”,马克思称为“原始的丰富”。但随着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分工的出现,人的“原始的丰富性”受到破坏,“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①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化,人的“原始的丰富性”也随之解体。尽管分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它具有推动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工人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劳动仅仅是一种手段,这种带有“异化”性质的劳动使得人的自我创造和发展从劳动者意识中消失,劳动不是对人的肯定而是对人的否定。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的时代只能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这个阶段才能真正实现。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有着丰富的肉体和精神素质,具体表现为人的知、情、意及体力等,在全面发展的人身上,以上诸方面将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生产中能够全面地发挥各方面才能的人,他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而不是终身局限于某一职业。再次,个性必须得到彻底解放,个人创造性必须得到自由的发挥,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出人与外部世界的多样性关系,全面地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而这些在私有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成为现实。共产主义革命将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它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不仅将普遍提高人们的共产主义意识,而且通过革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在共产主义时代,社会生产力将得到极大提高,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分工消失,人们具有了按照其天性自由选择他们所喜爱的审美创造活动的可能,人们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审美创造潜力。从此意义上讲,劳动已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人的需要,成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根本条件。马克思还在其他很多地方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共产主义建设是一致的,是互为条件的。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是完全统一的,共产主义时代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之前的思想家也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也认识到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时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但他们超越前人的最根本之处在于找到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性分裂的根源。他们不再抽象地谈论人的完善,而是立足于社会冲突中,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考察全面发展的人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正如他们所指出的,“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对无产阶级而言,革命尤其需要“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③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是改造社会和提高人的思想所必需的,只有通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的各种活动(不仅仅在精神活动领域)中,人们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社会理想的角度理解人的理想。也同时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不仅看成是一个最高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动态的逐渐完成的过程。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虽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出现,但正如共产主义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实现一样,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一个渐趋形成的过程。作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具体因素并不是说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形成,它必须依赖于人类不断的革命斗争和创造性活动,并在其中逐渐积累和扩大。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极为重视立足于现实社会探寻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及途径,而作为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被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为审美教育确立了方向和任务。在他们看来,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有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④马克思在此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这里重点讲的虽然是物质生产劳动,但它也适合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适应于人类自身的塑造。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人的本质曾作过科学规定,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指出了美育对塑造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性,“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马克思还指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⑤马克思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复归”一词来说明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进入共产主义的人的本质中去,复归是真正的人的本质的获得。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工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真正解放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种解放也使人的审美特性得到发挥,“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⑥人的真正本质的实现是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而完成的,而人的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和发展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获得显然是依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由此看来,马克思将美育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高度来加以考察,它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具体的教育角度,讨论了审美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马克思在1866年就若干问题给临时总委员会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代表的指示信中曾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对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投以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课程。”⑦有人曾据此认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不应包括审美教育在内。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包括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他们的美学及艺术思想来考察,完全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提出了全新的审美教育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它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创造现实基础。共产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应该包含在其中的。首先,共产主义“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而人的审美感觉能力显然是马克思所说的“感觉”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共产主义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个人才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分工而造成的人的片面性得以消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⑧如上所述。共产主义的人的理想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要实现以上所规定的人的特性显然是离不开审美教育的。
      三
      马克思恩格斯还给审美教育以科学的定位。他们认为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部活动的一部分,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谈审美教育。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消除人性分裂,这是西方思想史上诸多思想家、美学家都在努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念,18世纪启蒙主义者爱尔维修、狄德罗等都认为历史上曾出现过一种非常理想的社会状态,它处于人类远古的野蛮时代和近代文明之间,既克服了野蛮时代的物质匮乏,也没有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空虚,达到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状态。启蒙主义理想家们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和谐状态基础上的,这种理想在德国古典美学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康德企图通过人类的审美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统一。席勒更将审美活动作为建立理想社会和完美人性的手段,他宣布,正是通过美才可以走向自由。黑格尔称颂古希腊世界是“美丽自由的王国”,认为希腊性格的中心是“美”的个性。黑格尔对资本主义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也是以古希腊人完美的人性为参照的。
      以上美学家的思想虽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着共同之处,表现在:首先,审美教育基本上局限于艺术领域,仅仅把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工具。其次,他们的思想都带有“审美乌托邦”的性质。他们把人的解放、人性的全面发展全部寄托在人的审美活动,因而把审美教育强调到了不恰当的位置。由于不能把审美教育活动同人类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审美教育也就失去了现实根基,理想的人的实现也只能成为空谈。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育思想在以上两个方面都超越了前人。他们虽然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但有别于前人的独特之处是,他们把艺术作为反映现实社会斗争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来看待,因而艺术世界不再是一个虚幻的空中楼阁,艺术审美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是让人沉浸在虚幻的精神王国之中,达到所谓逃避现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不再像以前的美学家那样把人类的审美活动局限于艺术活动或精神活动领域,而是认为审美涉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甚至是主观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因而,审美教育也不能只限于艺术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也反对历史上的“教育万能论”。同样,在对待审美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反对“美育万能论”的。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唯心主义及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家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他们只是把审美教育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实现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惟一手段。从根本上讲,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仅仅靠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教育是不行的,它必须以消灭私有制、克服异化劳动为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对私有制下普遍存在的“异化劳动”作过四个方面的规定:劳动者同他们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同他们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私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条件下,人不能在劳动对象中得到自我确证,人的存在和本质是分裂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己的类本质是矛盾的。因而,异化劳动是与人的美学理想相对立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⑨因此,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依赖于对私有制的扬弃,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类的本质向至今仍发展着的全部丰富性的复归。私有制的废除,阶级对立的消亡,人在美的创造活动中得以确证自我的本质力量,进而真正完成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简单还原,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理想。马克思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理想、人的理想与审美理想的统一,就只能依靠无产阶级起来推翻阶级剥削和压迫,消灭私有制及其异化劳动,解放全人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向创造者自身的复归,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中,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具有独特性,对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真正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还必须依赖人类的长期而艰苦的社会斗争,消灭私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同以前的美育思想家一样,都看到了艺术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他们超越前人之处在于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样,他们的美育思想与社会理想、人的理想紧密相联,包含着全新而丰富的内容,树起了美育思想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④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8页、第42卷第97页、第42卷第120页、第42卷第125页、第16卷第218页、第3卷第46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⑨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讯
      《抗战音乐史》出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黄河出版社近日出版了陈志昂的《抗战音乐史》。
      《抗战音乐史》是一部颂扬不朽的抗战精神,颂扬中国人民英雄气概的爱国主义生动教材,同时又是一部全面反映抗战音乐历史进程,系统总结一代音乐创作实践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对于抗战音乐的重点作者与重点作品都作了突出介绍。如黄自、聂耳、冼星海各占了两节的篇幅,《黄河大合唱》、《白毛女》都有专节评介。同时,也对一向被人忽略遗忘的音乐现象给予必要的注意。过去只重视西北、华北解放区的音乐创作,现在这本书力避这种偏向,对山东的作曲家如王久鸣、李淦等都给予应有的评价,对华中解放区的音乐创作,也有详细的评述。对一些接近国民党的作曲家写过的抗战歌曲给予肯定的评论。突出重点与网罗遗佚相结合,是《抗战音乐史》的又一大特点。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专业化的音乐分析与优美的文笔相结合。著者不仅是一位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的作曲家,而且又是一位文学修养很深的诗人,因此文字的生动洗炼是一般音乐学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又讯:陈志昂文集・诗歌卷《草间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5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推荐访问:恩格斯 马克思 审美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