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信息时代图书馆与数字鸿沟问题探析 信息时代不需要传统图书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47:56 点击:

      1数字鸿沟定义及内涵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全球数字进化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割”和“贫富分化”。皮帕?诺里斯认为“数字鸿沟”包含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全球鸿沟,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鸿沟,指每个国家内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差别;民主鸿沟,即不同政治力量对虚拟信息空间的非均衡占有。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可以归纳为四种差距:①技术设备差距(享用机会之一):即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宽、网密、便利程度等。②资源差距(享用机会之二):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信息资源使用权,成为信息流动的屏障。③可获得信息内容的差距(享用机会之三):如国家级、商业级、百姓级信息,原始数据经过层层筛选,即皮帕・诺里斯所指的民主鸿沟。④可获取信息能力的差距,即“有效利用”的差距。由于存在这“四种差距”,使信息社会产生了一种“新文盲”,他们不能吸收、交换信息,或者操纵精密仪器,不能适应不断变幻的市场,因而影响个人收入和国家财富的创造积累。反过来,国家则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接触信息的物质条件,因而形成信息拥有者“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数字鸿沟”问题。自从1995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A)发布了第一个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个对美国城市和乡村中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数字鸿沟问题由此正式进入官方视野;2000年后,数字鸿沟问题在国际国内等多个重要场合开始被各国领导人一再高度强调,成为国际国内社会高度瞩目的热点问题。在我国,“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已经成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网络化水平的差距是“数字鸿沟”最直接和最真实的体现。
      
      2当今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2.1 国内外的差别表现
      截止到2004年12月,全球共有互联网用户约8.1亿人,平均普及率为12.7%,因此,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网络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球的平均普及率。目前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瑞典,大约75%左右;网民数最多的国家――美国,其普及率为68%;同处在亚洲,韩国和日本分别达到62%和52%。这表明中国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依然是―个数字贫困国家。
      2.2 国内地域差别表现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不同地区的网络发展程度呈梯级分布,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现在网民数量多的8个省市,依次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上海、湖北、北京。去年,网民增长量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四川、河北、浙江。因此无论从实际人数还是从增长量来看,网民人数多的省份基本上在中部和东部,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平衡。就西部地区来说,实际上网人数较少,增长也比较缓慢。
      2.3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根据第十三次CNNIC调查结果,非网民中37.7%是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21.3%是因为没有上网设备,14.8%是因为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14、3%是因为没时间上网,此外,年龄太大、太小、上网费用贵、不感兴趣、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不好影响亦是妨碍非网民上网的原因,持此原因而不上网的非网民比例分别为6.8%、5.6%、4.5%、1.7%。可见,不懂电脑,网络以及没有设备上网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没有设备上网可以归因于经济原因,但不懂电脑或网络则可以归因于文化水平。所以,在我国,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由于其所掌握的网络知识及电脑知识的差异。导致了在不同文化水平人群之间出现了“数字鸿沟”。此外。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为29.3%,大专为27.4%、本科为27.1%,高中(中专)以下为13.5%,硕士为2.2%,博士为0.5%。可见,在我国网民中,大部分具有高中到本科学历,占网民总数的83.8%。这也说明在我国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之间出现巨大“数字鸿沟”的事实。我国近几年不断发展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使得一部分人有机会和条件学习接触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这部分人比例还很低。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应用程度.而文盲或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则被排斥在信息经济的浪潮之外。
      
      3数字鸿沟对和谐信息社会的影响
      
      3.1 数字鸿沟破坏信息社会的公平性
       维护信息公平使每个公众都能平等地获取公平的信息利益,是和谐信息社会的根本精神,但是数字鸿沟却使相当多的社会弱势群体无法接触到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终端产品,更不用说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数字鸿沟使得信息更多更方便地流向信息富有者,信息贫困者更难更少地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偏向性流向,更使得信息弱势者、贫困者所获信息的内容、层次、种类受到很大局限,失去了获取信息的自由。数字鸿沟损害了公众平等获取信息利益的权利,深化了信息供求的矛盾:信息的供给无法满足最普遍的人民的信息需求,从根本上破坏了和谐信息社会的构建。
       3.2 数字鸿沟破坏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和谐的信息社会就是要使信息资源能够均衡地流向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使每个公民都能在合适的时问、合适的地点,获得合适的、充分的信息,进而利用信息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但是,数字鸿沟却破坏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它使得信息更多地流向富裕、发达地区,更多地流向有文化、有经济能力的阶层,而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低文化层次等社会弱势群体,不仅用不起这些数字资源,也没有很多合适他们的信息供他们使用,“马太效应”在数字鸿沟问题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任由数字鸿沟问题发展下去,那么信息富有者将会更容易地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信息贫困者将更加困难、获得更加少的信息,这显然有违于和谐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不利于信息的增值,不利于社会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因此我们应对数字鸿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其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积极采取措施来缩小差距,减小穷富分化,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维护社会安定,弘扬民族先进文化。
      
      4缩小数字鸿沟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薛伟贤,王涛峰对区域性数字鸿沟的测度指标总结为:网络可接入性、网络利用、网络意识、网络环境四个部分;其中网络可接入性是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衡量国家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利用是网络资源开发利和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网络意识关系到网络技术应用的群体的水平;网络外部环境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缩小这种差距,最重要的是使经济发展水平尽快提高,加快我国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样能逐步缩小区域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下面就图书馆对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做出探讨:
       4.1 发展教育,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关键
      我国信息化建设正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彰显出和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巨大差距:国家的贫富地区间的生活水平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的不平衡直接引发数字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鸿沟即教育鸿沟,要消除数字鸿沟,首先要消除教育鸿沟;加大教育投入,实现网络教育及配置的横向纵向发展,给教育机会公平注入物质食粮,缩小数字鸿沟,整合城乡、地区间教育资源,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逐步消除教育不公平带来的数字鸿沟,转变教育观念,完善高考制度,取消精英教育模式,普及培养各层次人才,扩大招生,包括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免费,打破录取区域界限,使城乡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公平享受教育机会,让大众群体接受网络教育机,更多、更广、更公平普及信息网络技术,消除数字鸿沟。
       4.2 加快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加快数字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保证。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基础。因此进行图书馆网络及用户上网设备建设,为用户提供上网的物质条件,是图书馆为大众提供信息获取的平等机会,提升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重要举措。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本馆馆藏的数字化和购进数据库(光盘版与网络版)。对本馆馆藏数字化而言,各馆应制定自己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将本馆最具特色的馆藏逐步转化为数字资源,如建立本馆馆藏书目数据库、本馆特色文献数据库及与所服务对象与区域密切相关的专题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通过网络传输,可大大提高其利用率。对于数据库的购买,对于深受读者欢迎的数据库要适当加大资金投入。
       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主要有联合编目和图书馆联盟等。计算机网络使图书馆联合编目更加简单便捷。能得到广泛的共享。OCLC的因特网编目计划(Internet cat)为联合编目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它通过全国图书馆的密切合作,共同为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一个可供检索而且形成与从CR2和USMARC保持一致的目标,并提供资源的地址链接,成员之间能共享编目成果,降低编目成本。
       4.3 加强咨询活动,做好“信息导航员”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设施优势。图书馆要把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为贫困地区用户提供定向、定题等具有个性化、知识化特征的信息服务,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信息、经济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产品动态、人才信息、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及信息发布会等,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贡献。举办信息发布会、实用技术展览、讲座、录像等形式为大众传递各类信息。聘请兼职信息员,负责信息的传递反馈,使服务有的放矢,及时实用。
       4.4 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领域和服务对象,关注信息弱势群体
       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并未给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社会经济底层的人士等等提供特别的接触、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例如,减免上网费用,提供免费的或廉价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等。另外,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也忽视了信息弱势群体的需求,既缺少为阅读或书写困难的人士使用电脑和网络而设计的灵活、廉价、方便获取的本土化软件,也缺乏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贫富差距、技术差距、教育差距以及垄断、忽视弱势群体等都是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它们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条因果链,产生并扩大了数字鸿沟。因此应该为弱势群体拓宽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与外界的信息联系,缩小与其他阶层的信息鸿沟。
      (作者单位:重庆文院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和挑战[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1
      2.王俊松,李诚.我国数字鸿沟的空间表现及原因分析.[J]情报科学.2006,(11):1620-1625
      3.谷秀洁,吴慰慈.谈数字鸿沟与图书馆应对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2006,(3),6-9
      4.李松妹.消除数字鸿沟,构建和谐信息社会[J]图书馆2006,(1),112-114
      5.彭冬莲,彭备芳.缩小数字鸿沟――图书馆有作用与举措.[J]图书馆.2005,(3),25-28
      6.余春. 缩小数字鸿沟构建和谐信息社会.[J]现代情报.2005,(6)102-104,107
      7.薛伟贤,王涛峰.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6,(10),1461-1465
      8.李锦.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J]现代情报.2006,(3),36-38

    推荐访问:探析 鸿沟 信息时代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