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唐山大地震女主_深情冷眼:《唐山大地震》的“女”字书写及其遵循的文化消费法则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3:45 点击: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文化消费 后现代   摘 要: 冯小刚的影片《唐山大地震》达到了“真实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这并不能掩盖影片文化传播意识的落后,影片只是浅层次地触摸到了人性,延续了妇女的媒介刻板形象,陷入了感觉“热迎”而心灵“冷拒”的美学困境。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从审美、伦理和自反三方面解读《唐山大地震》,管窥中国文化消费的“后现代”境遇,促进媒体对妇女作出均衡的描绘,有助于推进电影的美学进程,探索文化消费的有效引导范式,充分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
      
      近年来,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鲜血与悲恸强烈而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挟“地震”以令大众,适时地满足了大众的情感诉求,温情朴素地讲述了一个家庭因大地震而分崩离析,又最终母女团圆的故事,创中国电影票房的历史新高。毋庸置疑,该剧成功地组织了一场虽无形却空前庞大的集体祭祀仪式,姑且不谈影片达到的真正的艺术高度以及参加“祭奠”者的情感纯度,该片已然是我国目前回应自然灾难最为叫座的电影,是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市场上自发的、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性文化消费行为。
      从文化审美角度看,影片真实、震撼,的确有花头。大众关于电影的故事、情境和演员表演的评论常常基于“真实”的基础,这种“真实”的标准和对“真实”的想象因人而异。有人是参照自己过往的直接经验,有人是参照间接的社会观念、艺术趣味或者信念价值体系等。但无论参照什么观念或者怎样的文化消费惯例,5亿的票房收入证明:冯小刚执导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呈现的唐山大地震爆发的情境和幸福的李元妮一家被瞬间摧毁的场景,强有力地冲击了大众的视觉和听觉,震撼了大众的心灵,观众相信,也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是大众深情期待、乐于看到和肯定的影片的优秀之处。优秀的影视艺术的奇妙之处就是让大众信以为真,光影缤纷的场景是否“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相信是真实的。唯其如此,电影才有可能成为意识形态陈述的有效工具,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电影在中国成为了能让大众集体“信”起来的最有效的政治宣传工具。
      然而,达到“真实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并不能掩盖影片文化传播意识的落后,不容否认:名导、名编再加名演员的高配置组合产出的影片依旧延续了妇女的媒介刻板形象,影片书写的“女”字是媒介对妇女形象的又一次贬损,主要表现在影片的“花头”上。在观众还没遭遇死神时先“激情”邂逅了爱神――李元妮夫妻在大卡车上的一场浓情欢爱,影片的叙事议程给大众的因果错觉是:这是一场由“车震”引发的地震,先20世纪70年代的“大地震”之前展现的是一场时髦的21世纪当代都市性生活的一种――“车震”,表现灾前人们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吗?另外,大学生身份的少女方登穿着性感的低胸T恤在宿舍密会男友,继而未婚先孕,离家出走,并嫁给老外,其中还穿插养母警告养父不要跟养女过分亲昵的场景,这些“事像”虽然在哪个年代都会发生,但是在哪个年代都是“花头”,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影片一定要用少女方登宁可退学也不愿打掉孩子来表达她作为地震幸存者对生命的超乎常人的尊重与珍惜吗?表达珍爱生命主题的渠道就这么单一吗?影片从养父母挑选孩子开始的那幕就不断重复台词:这孩子真漂亮,“漂亮”这个评价一直伴随方登的成长,伴随剧情的发展,反复在片中出现。以国难为题材的片子,女人的漂亮真有必要被反复强调?最终,无非使观众在无数次“漂亮”的暗示下,确认一个老一套的故事和有关漂亮女孩是非多的刻板印象,比如漂亮女孩容易未婚先孕,漂亮女孩喜欢嫁老外等。毋庸置疑,这些事像的安排是媒介对妇女形象的又一次贬损,同时,也无怪乎有人指责“地震”这样的国难被消费法则改头换面成了“商品”。
      总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看,冯小刚影片《唐山大地震》延续了妇女的媒介刻板形象:女性是唯爱欲的,与父亲关系更好的,乐于伤痛的,偏执的,唠叨的,容易被男人欺骗的身体受伤者等。影片为了凸出女性的诸如以上的刻板形象而故意弱化了时代背景,对于中国妇女创造的深刻的女性意识的积极的变迁没有丝毫的展现;即使剧中的女儿方登表面看具备了自主选择与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比如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权利,而且毅然回国参加了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但是,此时的方登是忽然消失,不顾及孤身年迈的父亲的感受,又远嫁老外已定居海外的方登,这样的形象不足以成为中国女性行为示范的正面形象。所以,表面看,影片的情节设置迎合了现代观众,其实辜负了社会、大众对于影视品牌――冯小刚的深情的文化审美期待,即使冯小刚的初衷不是展示受损害妇女的媒介形象,也是冯小刚导演的“性”惯性使然,或者说是商业电影叙事无法逃脱和必须要恪守的已经形成的商业惯例,毕竟“暴露女性隐私”是商业电影票房百试不爽的武器,这种暴露更容易使观众相信,也愿意相信影片描述的就是“真实”的社会。
      优秀影片要达到不同凡响的文化审美效果,不能只停留在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逼真上。有评论者论及《唐山大地震》说:“一部好片子应当达到三级台阶,即感目、会心和畅神。也就是说,一要感觉愉悦,二要心智共鸣,三要畅神动魄。按照中国美学的兴味蕴藉传统,倘若还要更完善地表述的话,除此三级台阶外还应有余兴和衍兴层次,即令人品评、回味其深长而蕴藉的剩余兴味以及向生活隐性地推衍和渗透的层次。”①评论者很清晰地从文化审美角度对《唐山大地震》进行了艺术定位――“眼热心冷”,这是文化艺术产品被消费的过程中普遍出现――感觉“热迎”而心灵“冷拒”的美学困境,意即该片只是浅层次地触摸到了人性,组织大众围观“奇观”,有短暂的视觉强刺激而无深长的余兴。影片把一对母女冰释前嫌、最终团圆的故事捏来捏去,却并没有触及超越母爱之外的任何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性内容,也没有展示出更多的具有灵魂渗透性、能启发人,令人长久咂摸的文化内涵,更不用谈涉及到特殊的人权――女权了。文化的古义是“栽培”,是以爱去呵护他人,关爱生命,而不单纯是母爱,或者说影片《唐山大地震》过分渲染母爱而遮蔽了更广阔和深刻的人性表达,比如责任感、家园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不少观众困惑:很多人一出电影院,瞬间就不难过了。短暂的感动甚至哭泣不能强有力地体现艺术品的审美力度,影片还未上映,冯小刚团队就大肆宣传:不哭没人性。大众从来经不起媒体的“忽悠”,更何况是在一个特殊的卖点――“地震”面前。跟风消费看《大地震》测试哭能力终于被忽悠成了2010年的暑期时尚,产生了潮水般的观影“需要”。这种需要恰如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言及的文化工业向大众提供的一种“虚假的需要”,是被无限刺激起来的一种消费欲望,并非观众真正的精神需要。就“不哭没人性”这样的宣传而言,很难相信冯小刚团队自身对人性的内涵认识是深刻和广泛的,如果影片的目的不是投大众所好,为了满足观众体验地震的情感诉求,并通过“奇观”产生“围观”(消费行为),遵循商业电影的文化消费法则,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是对文化消费受体,对大众认知人性等形而上问题的能力的低估。因此,从文化审美角度看,被出版方自我定位为“严肃大片”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从意义生产到接受环节整体陷入了欲望消费的泥淖,纠缠在相关女性的身体、性、情感和婚姻等问题上,难以负担“文化启蒙”的重任,但以国难为题材的《唐山大地震》相比其他类型的文化消费形式和产品,更应有“文化启蒙”的担当和美学探索的勇气。
      相比以上文化、美学的追求,优秀的导演更不能放弃的是深层次丰富的和形而上的价值、伦理追求。“伦理”的古义就是“家园感”,是思想层面的事情,是构想一种共同体伦理,也就是要让生活在某个共同空间的人感到生活在家园里。爱心、爱意和家园是人生的价值目标和最高烛照。②从伦理价值角度而言,优秀的影片不能没有对形而上的内在价值的承诺,“女”字的深层开掘也应得到质的提升。但是,“家园”不能狭隘地理解成个人情感、母爱或者父爱,影片过分地渲染了女人作为母亲的无私、无奈和深情等媒介刻板形象,母亲背负丧女原罪,女儿持久地怀抱怨恨,直到最后冰释前嫌,这条叙事线索因其非常符合中国大众求团圆的心理诉求而显得太强大,很抢眼,从而遮蔽了更深远的人性主题和家园意义的抒发,毕竟,世界上除了母爱还有其他柔性要素。大地震这样重大题材的“期待视野”最终仅仅只是单纯地使观众的情感留恋在母爱层面,这实在是对这类特殊而重大素材的一种乱砍滥伐行为。面对如此重大严肃的题材,冯小刚应当超越他自己曾经总结的电影理念:电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提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掉,一部影片的灵魂要“扣在普通人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上”③。毕竟,这次灾难不是单个哪个普通人的遭遇,是千千万万人的共同灾难,将这样有着很深和很宽广的意义阐释可能的题材拍成电影,理所应当并要最大可能地表现出厚度的人性内涵,甚至不介意成为最庄重的祭祀平台,人们在此进入一种集体的奠仪状态,陷入灵魂的反思。因此,这部影片不仅从审美角度而言,陷入了欲望的泥淖;从伦理角度,因其表达内容的单一和肤浅,也无法引领大众进入到观赏的高层境界――余兴。如果说受了唐山人民重托的以国难为题材的影片虽创了票房神话,获取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陷入了美学的困境,辜负了大众需求更深次的文化伦理提升的期待,那么其他文化消费形式和文化产品在“文化启蒙”和“美学熏陶”方面的担当就更不用提了。
      从内省角度而言,大众深情地期待优秀的导演能用其卓越的电影语言引导大众自反,自反意味着自我反对和自我反思。④导演冯小刚及其出产的以国难为题材的片子更不能放弃对“内省”的追求,否则,一切所谓的“真实”、“震撼”都没有意义,只剩下了炫目的技术和膨胀的票房欲望,整个文本也失去了重心,甚至玷污了民众情感。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是,有不少观众就是去“享受”地震奇观的,又有不少观众是去“测试”哭点的,更有相当数量的观众是跟风消费,鉴于这样的文化消费动机,我们很难想象有多少女性观众能正确解读影片中延续的刻板的媒介女性形象,甚至影片中方登离家出走,坚持退学生孩子和嫁老外等行为还会在意识形态层面被我们国家的女孩纷纷效仿或者艳羡。冯小刚电影尚且如此,想象其他影片或者文学艺术形式可想而知。观影《唐山大地震》,我们对影片的“女”字书写及其文化消费法则进行反思,管窥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状况跟风,迷茫,无聊,娱乐和搞笑这些词从总体上描述了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境遇――文化产业弥漫在“后现代”氛围中(“‘后现代’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逻辑,是对一种文化景观的描述,是一种取消意义深度、弥沦情感强度和消除历史之维的精神状态,其基本景观是消费,世界变成一个感官的盛宴和形象的游戏场,无意义、消费和迷狂以及媚俗,如此等等的词语分别用来装点‘后现代’的灵魂、肉体和姿态”⑤)。中国文化消费及其发展和相应的消费环境、消费市场还在起步阶段,“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须。而理想的文化消费环境是:文化被优先关注,而不是经济、技术等;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对人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塑造人的生活方式,人们追求怎样的文化消费生活,实际上就是追求相应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文化消费的现状虽不尽如人意,文化消费的“后现代”氛围与整个文化体制的改革趋势不相符,但无论是就文化审美、伦理价值,还是“内省”的追求而言,相比当前中国内地电影的整体创作水平,《唐山大地震》已走在了最前沿,达到了最高层次。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从审美、伦理和自反三方面解读《唐山大地震》,管窥中国文化消费的“后现代”境遇,促进媒体对妇女作出均衡的描绘,有助于推进电影的美学进程,探索文化消费的有效引导范式,充分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健康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不排斥市场不放任市场,坚定不移地使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让“文化”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省”纬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者也应当有责任推进文化消费群体自觉地从欲望消费的境遇转换到文化追求的消费层面,追求有价值的生存状态和有意义的人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文化消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
      
      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0年科研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KY2010034);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江苏文化消费的境遇及其引导范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0YB18)
      
      作者简介:周晓燕,苏州大学博士生,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① 王一川:《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第37页。
      ② 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 冯小刚与谭政的对话:《我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④ 乌尔利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页-第10页。
      ⑤ 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责任编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推荐访问:字书 唐山 冷眼 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