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性”问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0 04:46:08 点击:

      摘 要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生机和改观,但实际操作中仍旧存在一些制约阅读有效教学的因素,本文试对其中几种导致阅读教学无效的问题归类,以引起思考和大家的重视,期待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无效性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过去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得到了转换,语文课堂出现新的生机。但是,由于人们对新理念把握不透,改变教学形式时而无“教学理念”的转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无效”或“低效”行为。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类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笼统化
      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是想让孩子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读书,并且受到正确的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人们却容易忽视三维目标。
      (一)过分地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却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的原因所在。原本应该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方式单一的讲解着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一味地记笔记,勾所谓的重点,却不能融入其中,体会文章所富含的情感,成了课堂的“录音机”。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那会导致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跟不上节奏,课堂的实用时间并不多;如果把时间过多地用于基础目标,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又会出现知识需求不足,课堂效率低的情况。实际上,不少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低下。
      (三)教学目标过于泛化。有些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不明确,类似“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等含糊其辞的语句,几乎出现某些教师的每篇教案里。像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于任何年级,任何阶段,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导致实用性也不强。
      二、教学环节的“脱臼”
      (一)教学环节的脱节。
      由于某些教师对语文课堂的轻视,以及不认真备课,导致在语文课堂上想到哪讲到哪,重复的讲,和该讲却没有讲到的地方。没有考虑课堂上的环环相扣,没有适当地过渡语,直接生硬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让很多同学的思维都没有转换过来。
      (二)讨论无实效。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由于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都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不恰当,讨论时机的分配也不够合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虚有其表,缺乏实质内容和真实意蕴。”这种讨论无实效。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中,不乏各式各样的讨论行为。真正的讨论是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在形式上改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然而,讨论花样翻新,论题没有交锋,讨论时不围绕主题等等,讨论大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无效讨论”成为无效教学另一原因。
      (三)教学内容的讲解深浅不适。
      1.“面面俱到”导致重难点不突出。在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希望把课文里的点点滴滴都挖出来交给学生,导致在课文里每一部分的用时都相当的平均,而且分析的十分透彻,导致学生在一堂课学完了之后,不知道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一部分是难点,只是对课文有一个朦胧的印象,具体一问就三不知了。笔者在网上曾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的《背影》,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师讲《背影》,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所谓的“关键词”、“中心句”而已”。
      2.过度拔高教学内容。作者在写文章时,肯定把自己的感情也融入其中,并联系了一定的生活实际。但是我们在解读课文时,却容易把我们的臆想也添加到文章中,这正是阅读的奇妙之处,作者、读者和文本三者之间进行的对话。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是却联系到社会主义或者革命的意义,过渡拔高了文章的意义。以《雨巷》为例,有些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把它的文化背景,雨巷的含义,姑娘的象征,包括姑娘撑的油纸伞,冷漠凄清的神情,太息般的目光,篱墙等等都做了详细透彻的分析,把每个意象的深层含义都挖掘了出来,甚至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却忽略了这首诗整体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讲”的方式,整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特别是高中,在高考压力之下,教师更不会留多少时间让学生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单一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有些教师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却依然是“新瓶装旧酒”,不懂得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灵活地增加或减少教学环节,达到最优教学状态。
      由此看来,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适切的有效教学策略,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因子入手,来建构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这应该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迫切追求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3]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价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4). (编辑 郑云东)

    推荐访问:无效 中学语文 教学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