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独饮高梁(外一篇)】高粱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0 04:43:59 点击:

      近来常访大陆,对大陆名酒,总不免动念品尝。大陆酒以香型区分,无论是浓香、酱香、清香,都太浓郁了。在江苏参访时,一美食专家自豪地为我斟上当地名酒,我说酒质虽好,却雕琢太过,譬如美女,轻妆足以趁显光煦,浓妆反遮掩美质。
      喝酒,众人可喝,一个人时也得喝的。未必夜深,未必心沉,只是为了心情有所推动。不过,独酌时,我舍大陆酒,而就朴实无华的高粱。
      独酌时,思绪如烛、如火、如光。
      如烛时,是为近事所困了,比如工作不顺、家事不睦、亲友有事。须以凛烈的58度,对比人事之沧桑。如火时,是为了驱动窒碍的思绪。我常在深夜写作,过凌晨,精神疲,半杯高粱足以烫开僵硬的思维厚茧,我有许多次,趁着酒意松懈思路,再回到写作战场,依稀万马奔腾。只不过,醉意必须快使,一旦醉意上身,脑目渐趋麻痹,只能缴械投降。
      独酌时如光,是最迷人了,有句歌词唱着“与往事干杯”,却没说明跟什么往事共饮。
      独酌而如光时,往事是神,召唤了我去。
      我去了故乡。爷爷闲坐中庭,茶几边,一盘花生、几只酒杯、一支高粱。奶奶在一旁捻四季豆、刮鱼鳞,说待会下厨,炒几样小菜佐酒。伯父、伯母尚健在,我小学时候,跟伯父讨两块钱,上街租漫画看、买糖果吃;伯母剥切高丽菜,炒得油脆,或者干脆宰一只鸡,对剖。灶火已升,锅底扑满粗盐,把鸡摆上,只需盐巴调味,就有好滋味。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鸡。吃到后来,只剩鸡胸,虽干瘪,却焦香迷人,酌以酒,人生至此,犹如一条美味的鸡丝。
      往事召我去西子湾。同学还在宿舍活动,没有Face Book没有网络,一号召,以寝室为单位,聚集海滩。看海、听涛、观夕阳,我们深知我们必得远去,犹如离开童年,离弃所有的眷恋。而人们年轻时,对未来总有一股气魄,他们说离开后,将不再归来。事实上,我跟我们,经常回来。
      往事是神,让我跟女友重回西子湾。那年代,骑机车(摩托车)还没有强制要求戴安全帽;网络泡沫化跟金融风暴还没有来,不知“九二一”,不知“九一一”,只知道手中有酒,举杯,敬“与往事干杯”,敬“往事只能回昧”。
      独酌时,但求痛快,往事是神,当我们召唤祂、或被袍召唤时,杂音退、噪声弭,只是我们跟神、跟酒的交谈。
      高粱酒愁
      金酒旧厂原于旧金城,因金酒口碑载道,扩大营运,另建规模宏大的厂房,成为生产、营销与行政中心,竖立的大型高粱酒瓶成为金门的中心地标。
      我对金酒新厂特别有份情感。它建在我小时候耕种的土地上。田埂混合红壤与碎石,村人称它为“石头粒子”。田地旁边,树木多、树林深,我若拔花生累了,也不敢进树林太远,对孩童来说,金门的林深具备神奇的鬼怪力量,恐怕走得太远,忘了回返田园的路。
      十年前,董姓同乡任职金酒,我初遇,滔滔不绝金酒跟我耕种土地的联系。去年十二月底,我参加金酒“品酒论文章”活动,遇见金酒营业组组长林文君,仍不住叨叨絮念这块田地对我的意义。一段耕种的童年,一个再回不了耕种的中年,两者的反差,写的是金门人离乡背井的奋斗史。
      现今的金门人,约略可分旅外、在地与乡侨,不管哪一种身世,都以金酒为荣。金酒的光荣历史,始于胡琏将军鼓励百姓种高梁,以一斤高粱换一斤大米,百姓有白米可食,军队有烈酒可慰乡愁,而能凭一瓶烈酒,与古人、与远方的人跟神对话。对我来说,从金酒新址产出的每一瓶酒,都裹着我遗忘不了的童年:那段苦的、却刻骨铭心的往事。
      “品酒论文章”活动,副县长吴友钦、金酒董事长李清正、县籍艺术家李锡隆、文化局长李锡奇、金门大学校长李金振与会,知名诗人洛夫、郑愁予在会议上朗诵新诗,吴鼎仁、姜一涵、李重重、黄一鸣等艺术家,为金门挥毫祝福。
      李昂藉世界知名酒庄鼓励金门,我则接在李昂后头发言。
      我起身说话,不仅站在金酒会议室,也站在童年的耕地上。喝酒,必须是一种抒情,续发为豪情、激情跟乡情,对我来说,金酒具备人情、土地跟时间三大要件。一方土地酿一方风味,唯有在金门,方能提炼自然呈现的金门酒香;酿一瓶好酒,犹如思考一首诗、一部小说,都要斟酌细节,一改再改,而最终,这些努力不像跨年烟火,炫丽而短暂,而趋向朴实无华,一种与金门精神相契、与金门地质共鸣共存的酒声。
      行程已尽,即将告别金酒,告别我隐隐约约的童年,以及在“石头粒子”,那些个凝视遍地花生开花的日子。黄花蕊、红土壤,绿树悠悠,蓝天冉冉。仿佛,只是一个不小心哪,我就喝干了摆在会议桌上的高粱。
      咖啡
      在太平盛世长大的人,多半有过几件何不食肉糜的傻念头。我儿最令人喷饭的笑话是,他小学一年级时,见到一位老婆婆推着一大车的宝特瓶走来,他问我:“她为什么要收集那么多宝特瓶?”我说:“资源回收,可以卖钱啊!”“那她就狂喝饮料喔?”他这反应纯粹出于不知民间疾苦的无知,跟我少时故意气爸爸倒又不同。爸爸是经历过抗战、内战的人,餐桌上常常要忆苦思甜一番,当然那些话总是重复的,“我们以前哪有这么好的白米饭吃”,这句尤其是经典。“那你们到底吃什么嘛?”我问他,“吃杂粮、吃玉米啊!”那时还不流行养生杂粮饭,不然我可有得说,但玉米好吃啊,“钻石楼的玉米浓汤才好喝呢!”“还玉米浓汤!”我总要逗得爸爸愤愤丢下这一句才肯罢休。这是我对抗他重复话题的拿手好戏,并非真的不懂他吃过的苦,我“何不食肉糜”的真心傻念头,却是在面对“咖啡”这个词汇面前。
      已想不起来到底是哪本俄国小说里读到的情节,一对贫穷夫妻家里只剩下一点黑咖啡和几个荞麦面包可果腹,那晚,他们去了剧院……啊?还去剧院?俄国人真是一个可敬的民族呀!而跳入我眼帘不停闪动的,是“咖啡”两个字。那大约是我念高中时读的小说,八〇年代初的台湾,连麦当劳都还没进来,“咖啡”这名词在那时带有贵族气息。我已开始喝咖啡——当然是速溶的。进咖啡厅喝咖啡?从来没有过。我虽然理论上明白,咖啡是西方人的基本生活饮品,但情感上,对这个词汇的感应还是非常布尔乔亚的,以致读到那对贫穷夫妇“只剩下一点黑咖啡”,竟莫名地涌起一种浪漫的感受。若干年后,当我到美国念书,一个没有课的上午,独自坐在厨房的长条椅上喝着咖啡,想到我的人生在这里打上逗点,未来呢?我摊开信纸给台湾的朋友写信,说以后不想再回去当记者了,想开始写小说,不要再为他人作嫁衣裳,生活可能会困窘吧?会只有黑咖啡和荞麦面包吃吗?写到这里自己也好笑,在台湾,这是一种中产阶级的品味啊!   我的品味不高,到现在还是喝不惯黑咖啡,虽不加糖,但一定加牛奶,我本来就爱喝牛奶,好咖啡跟好牛奶真是你侬我侬,我从来不理会那些在我耳边唠叨“会喝咖啡的人哪有加牛奶的!”之类的话。糖是这几年才渐渐不加的,人的味觉真的会变,我本来也是热爱甜食的蚂蚁,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太甜的东西慢慢不感兴趣了。但因为爱过,很能理解无糖不乐的人。写琦君传那阵子,常常去淡水拜访琦君阿姨,她喝咖啡要加很多糖,她说:“人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不是!我最讨厌喝白开水了!”她也不那么喜欢喝绿茶,因为不能加糖!诗人周梦蝶也嗜甜咖啡,一次朗诵会前我们一块吃饭,餐后咖啡,他一口气加了四包糖,我夸张地对当时我的上司诗人陈义芝说:“你看,周公加了四包糖!”义芝说:“周公啊,三包还可以,四包就真的太多了!”我噗哧笑出来:“为什么三包就还可以?”
      咖啡起源的种种传说中,我最喜欢被牧羊人发现的说法。高原上的山羊,吃了红果子之后蹦蹦跳跳、兴奋活泼,引起牧羊人的注意,大胆的牧羊人采集这些红果子回去熬煮,竟是满室生香!这画面想起来就觉有趣,温顺、老被作为“牺牲”祭品,有时有点倔又有点笨的羊,吃了咖啡果的滑稽模样,想着就好玩。
      我与咖啡的“交往”几乎全是美好的记忆。两德未统一前,我因为哥哥留学西德,曾到波昂(波恩)小住两个月。那是个飘雪的冬天,早晨哥哥嫂嫂出门上课,会在暖炉上留一小壶咖啡给我,在炉中的煤炭未熄前,炉上的咖啡可顺便保温。我端着咖啡,从厨房大窗子张望邻家的动静,那是一个制作齿模的工作室,穿着白袍的师傅走来走去,窗台边摆放一具具白色石膏齿模,诡异的窗景,两个月几乎没变化过。变化的是窗外深冬到初春的天空、树。一次飘落细雪,我细看黏在玻璃上的冰晶,真的是六角形的小星星。
      接近中午时,搭地铁去波昂大学附近晃荡。哥哥嫂嫂下课会过来陪我吃饭,有时只得空陪我喝个咖啡便又回去上课。学生常聚集的那家咖啡馆,没有座椅,却有几个高高的圆形台子,台子上可放咖啡,一簇簇学生各围着一个台子站着默默喝咖啡。咖啡一杯0.25马克,约合当时台币7.5元,真是便宜!那正是“台湾钱淹脚目”的八O年代末,台北有一客八千元的牛排,台中正流行庭园咖啡,一杯两百元是很普通的价位。0.25马克的咖啡味道普通,但许多人下课过来,一杯咖啡,喝完便走,他们不是来约会、聊天、吃饭、洽公、看书、打发时间,纯粹就是来喝咖啡。
      一次跟哥哥嫂嫂沿莱茵河南下旅行,路上换火车换错了,意外来到一个小镇,回头的火车要一个钟头以后才来,寒气逼人的二月天,我们躲进一家咖啡馆,嫂嫂给我点一杯卡布其诺,瘦高形的马克杯,上面覆着厚厚的鲜奶油,也许因为寒冷,那杯卡布其诺的滋味真好!后来坐上火车往南走,一路慢慢见到新生的嫩叶,愈往下走,绿叶愈丰,好像从冬天走向春天。不记得那些地名了,但这一段意外旅程的景色、那杯卡布其诺的温度在记忆里始终鲜明。
      “五指山国军公墓”探秘
      台湾的“五指山国军公墓”素来少有人留意,七八年前,因蒋介石、蒋经国后人提出要让两蒋灵枢入土为安,下葬“五指山国军公墓”,才让这个神秘处所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如今,虽然五指山尚未对普通民众开放,但有兴趣的人,还是会到此寻幽探密,看一看落成多年的“蒋陵”,看一看五指山的真面目。
      山道弯弯,芒花瑟瑟,如果没有人指引,这地方还真不好找寻。五指山军人公墓位于新北市汐止区,与新北市万里区、台北市士林区相接,是一片坐北朝南的山坡地。天气晴朗时,可俯瞰台北盆地与东北海岸,景色壮观。
      这里原来是块高尔夫球场用地,但因终年云山雾罩而放弃使用,改为军人公墓所在,1982年3月29日建成使用。墓园总面积约226公顷,因受地形坡度、水土保持等限制,仅开发45.86公顷,共计有9417个墓基可供安葬使用。这里地势高远,风光清幽,管理规范,因此也成为台湾最好的军人公墓。也因为如此,五指山现在已经“人满为患、一穴难求”,除了特勋区还有不多的几个位置,其他级别不够的将士们“往后”要想来“扎堆”,只能火化后住这里的灵骨塔——“忠灵殿”了。
      军人们生前等级森严,身后也人以群分。五指山的军人墓就分8种墓型9个区,分别是特勋区、上将区、中少将区、上校区、中少校区、尉官区、士官长区、士官区、士兵区。当然,级别越高,墓穴面积越大,墓地布置也越体面。而且记者发现,将校级军官,都是夫妻合葬居多,但将校以下,则是单人墓居多,那多半是当年只身到台湾、终身未娶的荣民老兵。
      按照规制,特勋区可以安葬已故“总统”或对“国家”有卓越贡献者,上将区则安葬上将级军人。特勋区墓穴面积与上将区墓穴面积一样大,都是26平方尺,唯一的差别在于特勋区每个墓后竖墙,除了刻有死者生平事迹,还刻有所谓的“总统令”。而上将区则没有这个特别的“褒扬令”。特勋区的第一号人物当然就是“严家淦”,他当过台湾的“总统”兼“三军统帅”。第二号人物是大陆人熟悉的“汤司令”——汤恩伯。其他还有何应钦、薛岳等。不过,特勋区的25个墓位,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
      特勋区最好的位置要推严家淦的墓穴了。此墓穴坐北朝南,偏西两度,面对台北市南港区,据说是上上之选。严家淦在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继任“总统”,1993年病逝,1994年台湾当局以“国葬”规格安葬严家淦。当时台湾军方认为,两蒋断不可能入主五指山安葬,因此把唯一一个“帝王穴位”给严家淦。
      不过时局变迁,谁能想到,2004年1月27日,蒋氏后人联名提出要让两蒋灵柩入土为安,安葬五指山军人公墓。两蒋“移灵”五指山,墓穴当然不能小于严家淦。虽然蒋家后人表示不愿再争九五龙位,要求台“国防部”以上将墓穴地规格安葬两蒋即可。但是“国防部”可不敢马虎,最后到底还是找到一块难得的“主位”,并很费了些心思建了个“蒋陵”,其风水、形制、规模当然胜过严家淦的墓穴。只是陵墓早已经造好,两蒋“移灵”之事却从此没了下文。弹指几年过去,如今五指山的“蒋陵”铁将军把门,记者只能隔着护栏,远远看到一隅,依稀有两墓穴,旁边的风水墙上雕着老蒋手书岳飞《满江红》。附近的住民希望两蒋能早日落葬五指山,也期望他们带来观光人潮,不过桃园大溪镇民却一百个不愿意,认为两蒋灵柩即使真要入土为安,就地安葬在桃园就好。   在五指山墓园的最高处,有一个管理处,这个管理处隶属于台湾“国防部后备司令部”联勤留守业务处。20个官兵,负责墓区的维护管理工作。经常有人问这些官兵,在这里工作会不会感、到害怕,官兵们回答说,自己是在做善事,没有惧怕的道理。尽管如此,据说这里还是有灵异事件发生。夜晚可以听到有人喊口令,报数,还有人高唱《我爱中华》等台军晚点名歌曲。对此,台湾军方并未否认,只说,每人的感应不同,对于外界传闻的灵异传奇,听听就算了。
      每到清明前后,前来五指山军人公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忠灵殿”内更是拥挤不堪。为此,台军方特别推出了“电子远距祭拜”系统,让家属在家里就可以透过系统缅怀先人。据介绍,每位安葬在此的官兵都有一个“个人网页”,网页上有照片、事略等,可依当事人的信仰与习俗,点选中式、西式等不同的背景音乐及祭拜程序。
      转悠一圈,准备下山。在下山的路上,忽然看到左手边的山崖边矗立了一排享碑,头一块上面就写着“异日国家得统一
      家祭毋忘告乃翁”,心里不由起了一阵涟漪。
      “女人鱼”与姆里塔(下)
      兰屿的台湾少数民族达悟人生活得很潇洒,他们造船、捕鱼、喝酒、唱歌、种芋头,还有,最令我崇拜的是,岛上每一个青壮年达悟男人,都可以裸着上身、身着“丁”字裤扎到几十米深的海里用鱼枪扎鱼。
      捕鱼是达悟男人日常的主要工作,捕鱼技术的好坏是男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达悟的男人与海洋是融为一体的,他们与海洋一起感受着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在兰屿浮潜是特别的体验,姆里塔的海洋知识非常丰富,他透露,老婆“女人鱼”就是他当教练时追到手的。
      一大早,姆里塔叫我们换上潜水服,就带我们出门了。
      兰屿一年四季都可以潜水,因为黑潮带的流过,海水清澈,能见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是台湾最好的潜水场之一。
      我在岸边学习用嘴巴呼吸,在姆里塔的指导和鼓励下,居然十几分钟后就下海了。开始还是胆怯,但是一低头,眼睛就被奇幻美丽的海底世界给抓住了:好美好美呀!找不到词来形容了!眼睛的渴望让我忘记了恐惧,嘴巴自然开始吸气、吐气。
      五彩斑斓的鱼儿从身边游过,缤纷奇特的珊瑚触手可及,耳边是海水“咕嘟咕嘟”的回音,时间和空间都停滞在真实的幻象当中,原来生活如此平静而安宁,我忽然就明白了兰屿人对海洋的眷恋。
      海底世界是那么的清晰,姆里塔似乎认识海底所有美丽的珊瑚、鱼儿、海藻……我们跟着他游了好久,他炫耀地把他的海洋世界介绍给我们:有着绿色背部和条纹纹路的条纹方蟹,像小蝌蚪一样的虾虎,有着五彩外壳的金环宝螺、雪白外壳的雪山宝螺,黄绿色的梅氏海胆、黑色的魔鬼海胆,玄彩的珊瑚、各种美丽的小鱼——波浪雀鲷、白带雀鲷、绿色粗皮鲷……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丑鱼,明明人家很漂亮,却叫这样一个名字。
      我们几乎一同看见了一条长长的海参,姆里塔说叫白底肛参,他潜到海底,把这条海参采了上来。
      我轻轻地抓住一条海带,又放掉;眼前游过一群悠闲的鱼群,我想伸手够它们,但赶紧缩了回来,不忍心破坏它们那一份逍遥;终于摸到一块珊瑚,不知怎么特别想笑,赶紧把头伸出海面。
      阳光照耀在蓝得不可思议的大海上,空气中弥漫着让我发愣的清新,我眯着眼睛,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姆里塔也直起身体,以为我出什么事了,让我到岸边休息一下。
      我说:“你到深海,一定能看到更多漂亮的东西。”
      这话有些弱智,他听了就笑了:“还看吗?”
      我点点头,刚把头埋到海水里,他已经箭一般射向了不远处海水很深的地方,他在那片海水中翻腾着身体,像蛟龙一般敏捷而神气。在陆地上,姆里塔谦和得连说话声音都很小,而在水里,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大海赋予他无比的豪迈与威风。
      很快,他抓了一条鱼上来了。
      姆里塔的智慧散发出的魅力一直延续到晚上,他带我们去“夜观”,也就是夜间观察。他对海洋里的生物那么熟悉,对于兰屿岛上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每一个昆虫、每一只鸟,也都如数家珍。
      我们先去树林里观察角枭(猫头鹰),后去海边看海蛇。姆里塔教给我们很多有关森林的知识,他用手电筒照着,好像在自己家找东西一样,在树叶上、草丛里,帮我们找到很多只有兰屿才特有的昆虫和动物。
      兰屿的珠光凤蝶非常漂亮,2008年还被评选为“台湾十大美丽蝴蝶”票选活动中的第一名,很遗憾没有看到,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兰屿特有的昆虫,姆里塔指给我们看:大圆斑球背象鼻虫、小圆斑球背象鼻虫(绿岛也有)、条纹球背象鼻虫、断纹球背象鼻虫、兰屿光泽蜗牛……太多了,我都没记清楚,有些因为他的口音问题我没听清楚,有的当时记住了事后又忘记了。
      在我们拍到的昆虫中,最漂亮的就是一只纯白闪亮的兰屿光泽蜗牛。而颇富冒险又神秘的是随姆里塔到山林里寻找角枭(猫头鹰),想象不到,姆里塔居然可以跟角枭对话,与角枭一唱一和,当他终于把角枭“勾引”过来,我们在手电光的照亮下,看到一只小小的、有着美丽眼睛的角枭。
      兰屿角鹗又名琉球角鹗,是一种小型的猫头鹰,多数分布在兰屿岛上,另有少量的分布在日本的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达悟人依它的叫声给它起名叫“勿 乂 勿乂乂”(Do Do Wu)。
      兰屿角鹗是夜行动物,白天,它们常站在树桩上睡觉。它们的食物以昆虫为主。姆里塔介绍说,它们吃东西的时候,用一只脚抓住,往嘴里送的同时闭上双眼,样子很陶醉,特别有趣。
      兰屿角鹗属于濒危物种,在台湾受到“文化资产保存法及野生动物保育法”的保护,国际自然资源保育联盟也把兰屿角鹗纳入了《世界濒临绝种鸟类红皮书》中。听说兰屿角鹦大约只有1000只,我们可以见到,真是托姆里塔的福!
      在森林里转完来到海滩边时,可谓伸手不见五指,大海的潮声、有些凉意的海风,加上脚下坑坑洼洼的礁石,让我心里多少有些胆怯。
      我们先是看到了一只小海蟹在爬行,然后,似乎也没什么东西可以看了。
      姆里塔却很有耐心,用手电照着礁石或者海面,找一会儿就叫我们来看:这是平背路蟹、这是珊瑚清洁虾、这是灯笼鱼、这是海星星、这是自螺……
      忽然,姆里塔叫我们快过去,原来,他看见了一条一米多长的海蛇!我有些迟疑又管不住自己的脚步,凑过去一看,那条海蛇正落荒而逃,姆里塔一把捉住了它。那是一条黑白相间的海蛇,姆里塔介绍说,这条蛇叫做黑唇青斑海蛇,他一手捏住它的嘴巴,一手揪住它的尾巴,等我们看够了,才把它放下。
      返回民宿“女人鱼”的路上,我忍不住回头看看夜间的大海:漆黑的海面上,海星星一闪一闪的,我发了一阵愣:那是一群浮游微生物,兰屿人也叫它海萤火虫。它们发出的微弱星光,让我产生一种幻觉:夜是如此宁静、如此黑暗,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它们却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用一点、一点的光,来唤起人们闪烁的梦想……
      “女人鱼”和她的姆里塔,在平静的生活里轻摇梦幻的波澜,像这些海星星,自己摇曳着,也带动我们的心一起摇曳着……

    推荐访问: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