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英译中拍照翻译器 论散文英译中的语境论之效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45:09 点击:

      【内容摘要】在散文英译中,风格再现为文本翻译优劣的首要评判标准。而在对原语文本的分析过程中,语境维度中所包含的语域语旨及语场等要素则对风格的定性起关键作用。译者从语境角度对原语文本进行考察—即联系具体情境对原作做出解读,在微观语言层面上确认散文风格的表现形式,对潜藏的风格符号进行挖掘,在宏观的意蕴层面上确立原文的语域,在译语文本的重新建构中将风格再现。
      【关 键 词】散文英译 语境
      古典汉语散文的风格蕴含于三个层面:话语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并且构成了一个审美整体。话语层的美感主要来自散文的语言表达,即读者通过阅读文字获得表层含义理解与最初的审美愉悦,并进一步进入文本深层;在形象层面,古典散文中作者描绘的诸多“意象”与“意境”,可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生成具体的可感图景,并因此获得形象层面的审美体验;在意蕴层面,读者可感受到文本深层结构的内涵—如文本蕴涵的思想、情感、理想、文气、风格等,领略文章的主旨,并进一步对文本产生共鸣。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发掘其中潜在的审美要素,使译语文本的审美意蕴同样承袭这三层面,同时使译语读者获得从外及内,从表及里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到了翻译过程中,其中语境分析中衍生出的维度论对于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笔者将尝试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语境维度论对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的指导作用。
      哈蒂姆和梅森借用了斯托尔内克(Stalnaker)对“语用学”的定义并提出,语用学探究使用句子的目的,在于探究一个句子作为一个言语可能得到恰当使用的真实世界中的诸种条件。换言之,研究人员关注交际者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而翻译研究所探讨的是译者如何联系具体的语言情境解读原文以及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境意义。另一方面,根据语用学的基本精神,词句具有因实施行为(perform action)和超越词义(sense)而产生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文本的语用因素。1某些情况下,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词句的内涵与“行为”以便更好的体会原文的语境。如下例。
      原文:……一面又疑神疑鬼,畏首畏尾,子弹只知道征逐平民,刺刀最喜欢追随妇孺。这是残忍的泡沫,那下面正是卑怯的渊薮。(节选自唐弢《书愤》)
      译文:……Driven by terror and suspicion,they go on firing at common people and bayoneting women and children.The cold-blooded atrocities they are perpetrating betrays nothing but their deep-seated base cowardice.
      在节选部分可以看到,尽管作者对日寇的野蛮行径深恶痛绝,汉语历来的表达风格,以及作者的个人修养,仍使得该文的情感显得冷静克制,在词层与句层表达上也显得较为书面,这一话语层面所展现的特征应首先被译者所发掘并在翻译中采用书面化且符合作者身份的对应词组。然而,一些标记词汇如“只”,“最”仍然泄露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译者抓住了这些标记词汇中蕴含的情感,并将诸多词层中深刻隐含的内容与感情在译文中明确显示出来。在意境层面,部分原文中较为隐晦的表达方法与措辞,在译文中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出现。如译者将“疑神疑鬼”和“畏首畏尾”译为“suspicion”和“terror”并且将两个词序互换,揭示了日寇“先疑后怕”的心理活动,明示了原句的逻辑关系;主语由“子弹”“刺刀”转化为“they”,指称明确化,将驱使杀人利器的背后主使清楚的提至字面上来进行批判。这便使得原文中相对隐晦的说法瞬间明朗,汉语的曲折立时化为英语的直截了当,也使得日寇的穷凶极恶跃然纸上。在意蕴层面,末句的句式也出现了变动,由于前句的主语由原文的“子弹”和“刺刀”转换成了“they”,译者在分析了“残忍的泡沫”的深层指示含义后,添加了“the atrocities”联系上文并呼应下句的“残忍”,另外将较为委婉的比喻如“泡沫”和“渊薮”明示,按文义译成“base cowardice”。如此的变动,可见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民族特色和时代背景做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在既保留原语文本冷峻批判的风格的同时又深入解读词句的内在“行为”含义并将其在译文中作出展示,因此获得了成功的译文。
      宋代李涂2在《文章精义》中将意境引为散文的审美评价标准。王国维3则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可见,就散文作品而言,意境更多的被用于描述一种超然世外的,有别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境界。因此,译者将使意境中的意象,情感及情景交融等要素所交织成的美在译文中再现。而使这一美感再现的手段之一则是语境的分析。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游记》)
      译文:Enclosed by the dense bamboos, we were pervaded with a deep feeling of solitude and bone-chilling tranquility as well as a profound sense of melancholy and seclusion.The environment being too unworldly,we found it unfit to stay long and went away,keeping the place in our memory. (谢百魁,2008)
      对于意象的理解,采取异化策略较易使译语读者做出相应联想。节选中,作者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刻画了幽静清冷的石潭意象—竹木参天而杳无人烟,译者则用“enclose”与“dense”描述了“环合的竹林”,营造了一处厚重浓密的竹林意象,带给译文读者寂静而偏远之感。同时,古典汉语散文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原语文本中,流于文字的情感之美则需要译者于译文中字斟句酌的再现。原文中的两个四句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文字描述的是竹林中寂静偏远,寒彻筋骨的凉意,实则却展现了作者官场失意及贬居生活双重打击下孤凄悲凉的心境。这一内涵若只是通过字面翻译,显然无法展示原文的内蕴,而通过对原语文本的语境进行解构后再现的内涵则由译者重新组合,在译文中,译者将“寂寥无人”的语义迁移至后文中以“a feeling of solitude”展现,使实物的景致直接提至情感的层次,并以转位的修辞方法将“bone-chilling”与“tranquility”并置,达到英语中特有的寓情于景的效果。   古典汉语散文省俭凝练,精悍深邃,颇有曲径通幽之美,因此原语读者享受了极大的回味空间,可以自行“补全”作者的未竟之言。而西方读者受其自身文化与审美观的影响,更崇尚直白顺畅的文字表达,故而译者在对原文的语境进行解读后,将节选中隐晦的抒发寂寥之情的词语如“凄神”,“悄怆”,改用词义直白的“seclusion”,“melancholy”,“solitude”加以翻译,使含蓄的中式美转化为晓畅的西式美,准确的再现了原文意境。如此,译语读者同样可感受到密林深处那冰寒幽静的空气让人产生的无限孤寂与惆怅,最终亦无法忍受这一情境的折磨并远远避开(found it unfit to stay long)。
      语境的“符号维度”能够规范形形色色的作为符号的语篇要素的交互作用。一方面,这种交互作用发生在语篇内的各种符号之间,而另一方面,这种交互作用也作用于符号的发出者与发出者所预期的接收者之间。根据语境维度的研究,当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等特征被用来传递某种特殊效果,那么这些特征也就必然会传达各种有意图的行为,而且具有潜在的符号意义。散文中的风格要素亦是以符号形式呈现。译者只有在准确体会了这种具有交互作用的符号价值之后,具体的翻译活动才能够开始,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情景变量才能够在各种“交际性交易”(communicative transactions)中发挥具体的作用。以下文为例。
      原文:……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译文1:Suddenly,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
      译文2:The lotus 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
      译文3:Then I was suddenly reminded of the lotus-seed plucking, which was….
      这是作者的一次“入梦”情境。作者由眼前的荷塘美景联想到了人文气息浓郁的江南采莲,由现实瞬间转入了深远的联想,由自然景观转文化景致,并且在结构与行文中也以特定的连接词或句式做出明示。划线句子除了在其每一个词语上具有符号意义外,其序列排布也具有符号特征。因此,这一句子是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符号意义的,换言之,这一“触景生情”“是由一定的诱因引起的”4,可以被理解为“上述景致描写已告一段落,并为下文梦境景致的平行描写开启链接”,即“对已阐述的论题做出转折—真正想阐释的在下文”这一意见,于是,读者便进入了下文所处的符号领域。在下文中,译文3的译者采用了“be reminded of”的译法,将上文描绘的池塘夜景这一“诱因”也带入了下文的译文中,较译文1与2的“cross my mind”“flash into my mind”更能体现上下文的联系。因此若是采用译文3的译句更切合原文深意,上下文的联系更紧密,也更易表现作者思想的发展。
      从上述诸例中可知,在译文中再现散文的风格特征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对等理论为指导。对于散文风格再现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要素,如微观语言层面上的风格表现形式以及潜藏于语境中的深层风格特征等,译者可对原作进行语境考察并寻求对等的翻译效果,解读原作风格特征,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译作中再现原作风格。
      参考文献:
      [1]杜洪峰.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19-123.
      [2]傅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语境 效用 散文 英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