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_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52:21 点击:

      摘 要:不同年代的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早期的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特定的时期与社会背景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创造了契机。起初,中国电影的发展处在战乱频繁,烽火连绵,社会政治局面动荡,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使得中国民族电影艰难的生存和发展着。
      关键词:中国电影;社会家庭伦理;孤儿救祖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39-01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公开放映了由他们自己制作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等活动影片后的7个月零13天,上海的《申报》登出一则最早有关中国电影的记载,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当时被叫做“西洋影戏”的电影,“西洋影戏”电影出现以后,欧美各国的电影商人纷纷来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放映“进口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只是对生活场景和戏剧场景的简单的记录,于是有人出于对新艺术的喜欢,便从中发现了商机,也开始投入到对电影行业的创作中去。
      一、中国电影初起步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中国最早的影片《定军山》,这部影片采用的是照相式的拍摄方法,露天的戏台子,用自然光、固定摄影机位进行记录,影片基本上是对舞台表演的真实记录,《定军山》被看做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1913年由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该片讲述了一对从未见面的青年男女在父母的包办下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影片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了讽刺,同样《难夫难妻》可以看做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体现了郑正秋改良社会,教化群众的作用,影片也透露出正在酝酿中的中国新文化气息,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期的中国短故事片的发展为中国长故事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早起的中国电影跟世界电影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同样都是经历了从单纯的记录到有情节的故事片,从短故事片到长故事片,从无剧本到粗略的剧本等一系列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熟悉电影规律,掌握拍摄技巧,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20世纪20代中期前后,即1926年以前,电影的创作内容大多是以社会家庭伦理和滑稽片为主要表现内容。
      二、社会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
      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共同创办了明星公司,明星公司对中国早期民族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地贡献,起初,张石川主张唯兴趣是尚的电影思想,明星公司拍摄了《滑稽大王游户记》、《劳工之爱情》等滑稽片,这些影片主要是模仿西方的滑稽片,找来外国人直接扮演进行拍摄,不能否认的是20年代滑稽电影的出现使得中国电影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随着长故事片逐渐发展,电影教化功能逐渐的显现,在当时的局面下郑正秋提出了“以正当之主义揭示社会”的主张,按照郑正秋的教化思想将兴趣与教化相结合创作出了正剧《孤儿救祖记》,它是一部早期中国人通过电影来传递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的代表作,体现了中国早期电影人对社会功利和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影片不仅改变了明星公司的岌岌可危的命运也为中国电影开创了社会家庭伦理剧的序幕,《孤儿救祖记》不但在故事内容上摆脱了早期中国电影对西方电影滑稽片的摹仿,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上戏剧学了一些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中,与此同时也讲述了有关中国民间社会家庭理论道德的故事,围绕家庭内部对遗产的争斗,阐述了一个善恶与美丑,忠诚与背叛的家庭伦理故事,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伦理片。在当时的声誉和影响超过了所有的外国影片,使的影片在19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公映后,立刻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成为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国产故事片,也掀起了“社会家庭伦理片”的热潮。
      作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实践人郑正秋和张石川多采用劝善惩恶的电影叙事手法来展现中国社会深沉厚重的道德危机,并为克服这种危机创造出一种象征性的赎罪模式。同样在早期中国电影里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影片,大多是有关于父与子、夫与妻、家庭与社会、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中,将儿子、妻子、社会、城市与父亲、丈夫、家庭、乡村成为对立面,并在对后者的感情认同中构成对前者的反叛和否定,可见中国早年电影里的伦理道德重在采用对照手法和比兴的方法来思考家庭的道德危机,并借此来寻找中国社会的改良之路从而建立家庭与国家的之间的关系纽带。然而20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当时的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和文化的深刻转型,使得电影具有明显的社会改良色彩,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不满社会现实而想试图改进,但是却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和愿望。这股社会家庭伦理剧的热潮一直到1926年以后的社会家庭伦理剧的脚步才逐渐变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家庭伦理剧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影响还是颇大,包括对30,40年代的电影创作中也同样离不开这个话题,甚至是对今后的电视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总体概况与影响
      可见,早期的中国伦理道德电影在对各种社会问题以及道德价值,用电影的影像的形式进而展现出来,充分描摹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景象与当时社会影响下的人们道德与心智,并逐步形成中国早期电影的社会关注与道德批判的传统,正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以社会家庭伦理道德为基础,使得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电影创作都能在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同时将反帝反封建的名族思想融入到电影的创作之中,进而提高了中国电影的现实意义与文化品位,在过去的30、40年代的中,社会家庭伦理剧一直都倍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在当时的社会动乱的年代需要这些伦理剧进而来教化观众的思想,鼓舞人心,像《姊妹花》、《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到了新时期,由于受到早期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的影响,社会家庭伦理剧对中国电视剧的影响也是颇大,例如80年代末的台湾电视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可以看做是对社会家庭伦理剧的在电视剧里的一种延续。反映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题材的影片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样的题材更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更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近几年的反映社会家庭伦理关系的电视剧例如《婆婆也是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都是反映现如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反映着这个时代人们的想法与观念。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亘古不变还是有关社会家庭伦理关系的话题,只是时代背景不同了,反映的社会思想也就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反而更直接的呈现出社会现实的一面,更贴近生活了,进而传递了人们的思想。于是,电视剧便有了一种类型模式叫做家庭伦理剧,无论是于家庭伦理剧有关的电影还是电视剧,讲的都是一些跟观众有关,或者是相似的经历,观众在观看别人的故事时,内心也在不断地揣摩着自己的生活,进而反思或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许这就是家庭伦理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12.
      [2]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23.
      [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389.
      [4]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6-40.
      [5]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4.

    推荐访问:伦理道德 浅析 中国社会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