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从鸟意象解读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陶渊明鸟意象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29:05 点击:

      摘要鸟意象是陶渊明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诗人往往运用象征、隐喻的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优美的意境中得到完美凸现。本文通过解读陶诗中的飞鸟、羁鸟、归鸟意象的内涵,揭示了诗人既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又有归隐田园后追求自由平凡人生的另一面。旨在从陶诗鸟意象的探究,走进诗人“人化于自然”的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 鸟 意象 人化于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陶渊明,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世称“靖节先生”,“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一生曲折坎坷,历经出仕和退隐的几度反复。在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东晋末期,由于看不惯政治的黑暗面,诗人将自己的仕途生涯,比喻为鸟入笼中,失去自由的空间。陶渊明既有传统读书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磊落人格,他高唱“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在其诗歌中,陶渊明使用了大量的鸟意象表达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既有象征着诗人立志高远的飞鸟,也有象征着诗人大济苍生的高鸟;既有象征着诗人仕途失意的羁鸟,也有象征着诗人日暮还巢的归鸟。鸟意象既是陶渊明思想行为的隐喻,又是他艺术的化身。陶渊明通过鸟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究竟鸟意象代表了陶渊明怎样的情怀?陶诗中的鸟意象又有着什么样的丰富内涵?本文试从陶诗中两类鸟意象群的探究和解读中,揭示陶渊明“人化于自然”的精神世界。
      二 陶诗中的鸟意象
      1 飞鸟与羁鸟
      陶渊明早期作品中的飞鸟意象,多表达他对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他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陶渊明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养成了清高、风雅、自好的品德。加之家庭的影响,他一开始进入仕途就以报效国家为鸿愿,故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表现此类感情。而后,长期的官场生涯使诗人认识到居官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他并不能像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诗中的鸟意象也随之发生了转换,如“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人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希冀突破现实的坎坷与羁绊,走向超越。
      陶渊明怀着用世之志进入自己理想的仕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又开始自比为羁鸟。“久在樊笼里”(《归园田居》),便是诗人对自己出仕生活的概括,而“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则是诗人在这一段出仕生活中的内心感受。在几经周折后,诗人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苦恼没有一展“猛志”的机会,他先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而后吟唱出自己的心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诗人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与苦恼。陶渊明居官,本来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但当他入仕以后,体会到官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而是到处充满着尔虞我诈、功利欲望。如果说,鸟是诗人的化身,“旧林”则是诗人的田园。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上是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更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深知自己壮志难酬和羁鸟一样。鸟本是属于自然天空,如今却生活在金丝笼里,虽没有为觅食而奔波的艰辛,但这又怎么能与飞翔的快乐相比呢?诗人将自己的仕途与羁鸟相比,可谓是同病相怜。他虽然向往自由,但却为了虚妄的理想而留在官场,精神因而倍感压抑和约束,并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憧憬。因此,此时期陶诗中的鸟意象发生了转换。诗人开始向往离开官场的自由,向往退隐的生活。但是究竟何去何从,在物质和精神间应如何选择?诗人还是需要有人为他指点迷津,并渴望有某种力量帮他渡过这段沼泽。最终,诗人以其人格素养完成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陶渊明后来成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也开辟了古代知识分子新的生活理想与人生模式。叶嘉莹分析说:
      “如认渊明志意而言,则用世乃用本心,归田才是迫不得已,然如认渊明之质性而言,归田方能保其自然与真纯……所以他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明,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心’的此一人世,保全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陶渊明怀着拳拳用世之志步入社会,然而却壮志难酬,因而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之后,他最终归田了。
      2 归鸟
      陶渊明归田隐居后的最初三年,耕田、爬山、作诗、喝酒,不用担心温饱和家中天真可爱的孩子,对此,他似乎颇感满意。此时期的归鸟即是诗人对结庐隐居的生活的自赞。在《感士不遇赋》中,诗人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饮酒二十首・其六》)长期的政治动乱,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鱼,宏罗之于雀。无论政客军阀打什么旗号,并没有本质区别。政治的黑暗就在于这帮丑类为谋私利而无所不用其计。既然大济苍生无望,不如“击壤以自欢”,走一条独善其身的道路。诗人离开官场,如释重负,感到身轻意舒。
      可是不久,意外的灾难不期而至,田园发生的一场火灾使诗人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窘迫。《戊甲岁六月遇火中》中的“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可作诗人当时窘迫生活的写照。此后,人似惊鸟,家境日下,诗人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他像许许多多的中国农民一样品尝到了生活的艰难。生逢乱世,早丧发妻,收成寥寥,夏天挨饿,冬天受冻,几十度春秋过去,竟没有一天安宁。“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想着自己热爱的田园生活,努力忘却所有尘世的烦恼。其朴素的语言和辛勤悲苦的气氛,如果没有几十年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仍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了政治官场。
      恰逢此时,江州来了个新任刺史王弘。王弘十分钦佩、敬重陶渊明,至于酒米之类,时常周济,陶渊明也把他当成了朋友。《停云》诗中的“翩翩飞鸟,息我庭柯。”即是以飞鸟这一意象来传达对友人的思念,也有期盼知音的意味。但不管遭遇怎样的厄运,陶渊明的诗仍同他的人一样纯情。“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饮酒二十首》),诗中的“归鸟”、“翔鸟”、“凤鸟”都是他复杂心境的写照。诗人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而对自己的困窘和生活际遇则淡然置之,对死亡与万物的主宰同样淡然置之。在他看来,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与驾驭的过程。人只是顺应这个过程,而且,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
      晚年的陶渊明,历经世态沧桑,非但没有颓废,反而由柔弱变得刚强了。“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咏三良》)。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发现,这些诗都反映了诗人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黄鸟之悲不正是诗人之悲吗?当然,最能代表诗人归隐后心境的,还是我们熟悉的《饮酒・其五》和《归鸟》,它是诗人一生由仕而隐的象征。
      在《饮酒・其五》中,诗人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却并无俗事烦忧,何以如此?在于诗人的心境远迈脱凡入俗,这样的心境可谓大隐。而后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则写出两种境界:一是诗人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看见南山,一是诗人所见的黄昏,云入山岫,飞鸟投林。而结尾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意境已极其高远,即王国维所云:“无我之境”。这是陶渊明关照万物时所悟到的“真意”,这“真意”只有他回归山林、田园方能体会,只有他如鸟一般自由于自然绿林才能领悟,以致最终“得意忘言”(《庄子・外物》)。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地,而田园则为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沉淀着主体的审美特质,印记着诗人独特的心理内容,写鸟实写己。诗人通过表现平淡的意象来表达其内心深远的情怀,全诗呈现出一种淡远、空灵之美。诗人将自我浑然物化于归鸟之中,鸟即是诗人,诗人即是鸟,主体真正地融入自然客体之中,从而创造出一个“人化于自然”的审美境界。
      此外,最能代表诗人归隐心境的还有《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诗人通过归鸟晨出晚归的行踪,隐喻自己从入仕到出仕的经历,复杂矛盾的心情及情感交流过程。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行,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日暮西山之际,鸟儿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缴。诗作明笔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其渴望离开红尘,超然世外,游心于天地自然的思绪。鸟能自由飞翔,也能倦怠后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生活可以呈现出如此样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在此,我们看到了诗人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高洁、脱俗。
      三 陶诗鸟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多用鸟意象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影响了一大批后世诗人。鸟意象受到诗人们的喜爱和崇拜,并经常出现于他们的诗歌之中,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莲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薛道衡,《长安思归》);“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等等,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受陶渊明飞鸟意象影响最大的当属杜甫。翻阅杜诗,其中描绘飞鸟的诗篇很多,如燕、鹭、鸥、黄鹂等,这些种类不一、姿态万千的飞鸟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画鹰》)诗人通过描绘鹰来抒发他嫉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诗人意在以山花泣泪,飞鸟惊心来表达自己离乱伤怀、满目凄凄的忧愁之感。“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不管是婉转歌唱的黄鹂,还是姿态优美的白鹭,无一不流露出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透过彩蝶飞舞的画面,我们闻到了花香阵阵;透过娇莺啼唱,自在舒心的形象,我们体验到了一个热闹缤纷的世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抒怀》)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漂泊无依、颠簸无告的苦痛。“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流露出一种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陶渊明和杜甫虽身属两个不同的时代,但类似的经历和心境,通过鸟意象使两个人连接起来,两个伟大的诗人都以“鸟”来感世伤时,抒己豪情。由此可见,陶诗中鸟意象的创作手法对杜甫文学创作影响之深。
      纵观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鸟既是诗人思想行动的隐喻,也是诗人艺术的化身。陶渊明通过鸟意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构建了他“人化于自然”的审美境界和追求真朴的世界观。而对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研究,是我们摸清他的思想和生活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他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格和志趣。
      
       参考文献:
       [1] 凌朝栋:《高鸟羁鸟归鸟――折射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种鸟类意象》,《名作欣赏》,2008年第2期。
       [2]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张昕,女,1963―,陕西宝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学赏析,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推荐访问:意象 解读 陶渊明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