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新加坡电视剧陌生人 [从陌生人到新加坡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0 04:43:54 点击: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其近著《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在谈到如何定义“新加坡人”时,他说:“把所有加入新加坡社会的人都认为是我们的一分子,这就是新加坡人的定义。”
      开放性是这个国家的内在特性
      从1819年英国人在新加坡开埠以来,移民就是新加坡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石。上世纪20年代,来自中国、印度和马来半岛的男工大量涌入新加坡的锡矿和橡胶园。20世纪30年代,随着更多女性移民的到来,新加坡开始了从过渡社会向定居群体的演变。
      新加坡的第一部公民法《新加坡公民条例》于1957年颁布。该法规定:在新加坡出生的人将自动获得新加坡国籍;出生于马来西亚联邦、英联邦及其殖民地的人在满足一定居住条件后可获新加坡国籍;其他移民也可在满足相关要求后申请新加坡国籍。
      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之后的十年,新加坡人口相对稳定,其中,绝大多数为正式公民或永久居民。1970年,新加坡人口约为200万,其中只有2.9%是非居民,即持有工作执照的打工者。
      以后的几十年间,新加坡人口中的非居民数量迅速增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其数量从1970年的60944人增长到1980年的131820人。之后,几乎每十年翻一番。截至2009年,新加坡人口总数达到499万,其中非常住人口125万,占到总数的25%,加上另外的53万取得永久居留权的外籍人士,这两类居民人口已占到新加坡人口总数的36%。
      新加坡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这个土地面积仅有680多平方公里的国度中,生活着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拉伯人、犹太人、阿富汗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泰国人、缅甸人、尼泊尔人以及欧亚混血人等东西方各色人种的族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种博物馆”。其中,华人(新加坡称“华族”)占74%, 马来族占14%, 印度族占9%,其他种族占3%。
      在如此多元的社会中,新加坡人民很好地做到了和平共处,但新加坡的民族关系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爆发过大规模的种族暴动。在1964年马来族与华族间历时10天的流血冲突中,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痛苦的教训让更多的新加坡人认识到保持各种族和宗教群体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淡化“民族”概念,统称为“新加坡人”
      新加坡淡化“民族”概念,并不将国民明确划分为不同民族,而统称为“新加坡人”。通过国家认同与统一的国民意识教育,新加坡致力于最终形成“新加坡民族”的民族政策。所以,尽管华人在新加坡占到大多数,但政府并没有给华人任何特别的优待,甚至在某些方面为了马来族和其他族群的利益要牺牲华族一定的利益,此举意义尤为深远。
      在处理各族群关系时,新加坡遵循的是选贤任能制度、政教分立制度,以及多元文化主义。选贤任能制度的目的是机会均等。新加坡在政治、经济、贸易等各个领域都实行人才优先政策,即任何人只要有才能,都具有同等的机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进入政府,拥有参政的权利;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他的种族或宗教而被剥夺机会。政教分立制度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元文化主义则强调既扩大共同空间又互相尊重私人空间。新加坡政府注重创造更多公共空间来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互动的机会。各个族群的人们在学校、社区、民众俱乐部以及国民服役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融合,在与不同种族建立友谊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加坡人”的概念。
      新加坡最富盛名的政策是“居者有其屋”——政府为80%以上的国民提供廉价公共住房(新加坡称“组屋”,即public housing)。“组屋”的一项重要的分配原则就是各族群混居。房管部门规定,任何一个居住区都不得形成单一族群的聚居点,出售房屋时要按一定比例出售给各族居民,同时也会兼顾新来人口与原有人口的比例。这样一来,一个社区中就会既有华人,又有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的人。于是,种族、语言、宗教各异的居民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各民族毗邻杂居的新型社区。由于人们共同参加各种休闲活动,问题得以沟通,隔阂因而消除。而且,由于各族不再聚居,动员族群进行暴动变得几乎不可能了。这既打破了社区原有的民族聚居界限,促进了民族的融洽,又构建了新的民族间群体联络模式,为多元民族政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选择中立性的英语作为通用语
      在语言方面,新加坡实行英语加母语的双语政策。作为官方语言,英语是必选语言,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另外一种语言则是各民族的母语,如华人选择汉语,马来人选择马来语。由于英语在新加坡不属于任何一个种族专用的语言,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对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三大族群而言,谁都无法在语言方面占有特权优势,因而,各族之间也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摩擦和冲突。因此,新加坡选择中立性的英语作为通用语,既便于其了解发达国家的知识和经验,与世界接轨,又使其有效地维护了多语言国家中各种主要语言地位的相对平等。之所以强调各种族的母语,是提醒人们不能“忘本”。李光耀本人是32岁开始学习汉语的。他说汉语使他找到了“自我认同”,尤其加深了其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理解。双语教育使得新加坡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同时还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加坡的双语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华族的双语教学为例,过去通常采用的是用中文教授中文、用英文教授英文的教学方法。当时,大多数中文老师都来自中国,他们的英文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只能用中文授课。然而,随着出身于讲英语家庭的华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纯汉语的教学环境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而且,随着汉语教师英文水平的提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具备了用英文教授中文的能力。所以,用英语教授汉语已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而且今天的汉语教学也更加强调趣味性。
      选举制度确保少数族裔在议会中的代表性
      此外,新加坡还在选举制度上采取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集选区制度。新加坡的选区分为单选区和集选区。在集选区中,几个候选人作为一个整体参选,选民投票给一组人而非某一个人。每个集选区的候选人数为三到六名,其中至少必须有一名候选人代表马来、印度或其他少数族裔。集选区制度于1988年开始执行,目的是确保少数族裔在议会中的代表性。
      在新加坡,种族和谐不仅仅是国家政策,更是普通民众自觉追求的目标。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例如,马来人到华人家里作客,华人会用一次性卫生杯为客人上饮料,绝不用自己用过的杯子,这是因为马来穆斯林对食物饮料有严格的要求。
      自从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新加坡非但没有太多地受累于国内复杂的民族构成,相反其融洽的民族关系还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新加坡境内随处可见摩天大楼与其间的中国式庙宇、印度式清真寺比邻,也可看到华人和印度人居住的矮小红砖瓦房相映成趣。多元民族和文化政策使得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各异的人们和谐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举世闻名的“花园王国”之中。
      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从陌生人到新加坡人,也许就是新加坡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

    推荐访问:新加坡人 人到 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