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黄水仙_黄水仙(外二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3:27 点击:

      春节前夕,友人送一纸包给我,说不知你可喜欢。打开看了,是一颗大蒜样水仙花球,上面还粘着不少泥巴巴。遂笑了,既是赠与,只管带了回家。   我不是不喜欢养花,是不会养花。这多年来,凡花没有养成者。一个大阳台,总是空空荡荡,家里来人,见了总说,何不养一些花在上边?我也这么愿望过,并且付诸过行动,可到头来唯余一堆花盆在上边,灰灰的一排,小碉堡一般。后来这些小碉堡被我一阵扫荡轰到楼下去了,就再也不敢有此大望,怕对不住那些美好的花冀。
      临近春节,什么都忙,一日妻整理厨房,从纸箱子里翻出了那个丑丑的东西,说你从哪里弄这么个大蒜头。方想起冷落了它,照朋友嘱咐将其在水中泡净,顺手找一汤盆盛了,放在了厨房一个高高的角落任由它去,只是在春节回老家时多加了点水。
      春节过后十余天,疲疲打开房门,细微微一股润香,立时感到了归家的亲切。不曾细想这香气来自何处。忙了一阵子,目光撞到柜子上,不由放声“呀”来,如何有了一蓬金黄的小花?凑跟前去,郁郁馨香甜心润肺。忙喊:“我说怎么进屋一股香气,你猜是什么?”小孩子一般。
      双手轻轻捧了那仙物,换水、涮根,为其重新找位置,以改变对它的不公待遇。遗憾的是,由于先前未曾找到一个合适的器皿,也没有用石子培固它的根基。致使它横卧盆侧,长成了畸形:茎叶过于细长,开出的花儿垂铃―样吊下盆沿,全不是它本应有的葱茏上扬的面目。
      也就只好将它置于高处,吊兰样成一株“吊水仙”。这以后每日必换一盆清水,每日必珍爱地到跟前深吸两口清香,早晨起来,下班归来,看见那花儿,闻见那香气,就有一种愉悦一种感情,那金黄的香气,真要把小屋灌满了,空气里仿若全是了这花的气味。
      说来好笑,因这气味过于浓艳,竞发了奇想:闻说有一种花味有毒,会使人头晕恶心皮肤过敏,这浓烈的气味会不会也有什么“毒素”呢?晚上睡觉,就再不敢关严房门。家人说,你呀,花不香盼花香,花香浓了又生疑。可不是,让她说对了人的怪毛病。
      我还是找出书来,想进行一番研究。结果是没找出什么疑处,倒越发了解了这美艳的花儿。
      水仙花就仙在它开花在三九严寒。这时节百花凋零,室内桌台之上,除却假花伪草,也就是些小棵腊梅冬青之类,因而吹香弄影之水仙就格外让人爱冷。黄庭坚就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之句,李东阳和刘邦直的诗就更赞极水仙的特色,一说“澹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一说“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醵倒,只比寒梅无好枝”。可见了自古来这小花就被历代骚人墨客所珍爱了。他们以之为伴,装点雅趣,培养品性。我曾在诗人苏金伞老先生的书房里见过这么一株漂亮的水仙,它亭立在一皿红色的砂盘中,几粒彩石在清水里簇拥着,葱绿的叶子托着白色的娇妍,在书架上同三彩马、孔雀翎相映成趣,古色古香又透着生活的韵味。
      现在我也拥有了这可爱的小花儿,且是非常的金黄色。相识恨晚啊!其实,在我住处不远,就有一个花市,那里天天都摆着这种花球,只是以前总在这个花市“上当”,也就把这花球不放在眼里,认为是同等的“难养也”。
      其实这花儿只一盆清水几块小石,便不再有他求,它不需培土不需施肥,甚至不要阳光都行。极少的要求,却是极高的给予。
      要早知这花这么易养,早就年年养几棵在屋里了。
      是啊,今年不行了,明年一定好好找些器皿和彩石,多买上几棵,让它们在我的居室和书案上娉娉婷婷含笑吐芳,以浓艳对比于窗外那雪花曼舞霜逼寒浸的世界。
      
      春天的黄河
      
      野菊款款摇响了蜜蜂,山野间的溪水叮咚着银铃。麦田葱绿得铺天盖地,一波一波展示着生命的蓬勃。
      远去的春天又一次走来了。坐在越野车里,一忽旋上了山尖,一忽又跌入谷底,缠缠绕绕地差不多快一天了,才听司机说快到了。小伙子转了一天方向盘仍兴致不减,指着远处告诉我们那是黄河。果真就见远山根底一条白练。只是太细小了,像一条小溪流。
      由省城来这个县蹲点陕半年了,地图上看它临着黄河,实际上由县城去看黄河却很难。这是个山区县,上路就钻山,每个乡都在山凹里。这是我们来的最远的一个乡,因它挨着黄河,也就不嫌其远了,山区憋得久了,心里总有些郁闷,有些想念城市,想家,想那条自己并不陌生的大黄河。
      山区呆久了,也有了经验,看着景近,想到跟前却不那么简单。直到暮色苍茫,才投进了这叫做白浪的小村庄。
      向导说,村子后边就是千年古黄河了,过了河,就是山西。
      旅途辛劳,晚饭后便早早休息。小村尚无电灯;煤油灯的火苗一闪二晃,照着昏昏暗暗的小屋。夜,更显得宁静。
      竟就听到一种声音,被风断断续续送来。像水。躺在床上,那声音就好像流过枕边。那时刚闭住眼,以为是梦,坐起身再听,可不就是水声!这会儿又像是从房顶上流淌了。
      必是黄河了。这样近,真如诗中写的,枕着黄河而卧了。心里激动而兴奋,半天没有睡着。毕竟是那条代表我们民族风采民族精神、我们为之自豪为之歌唱为之奋斗的母亲河。
      早起一睁眼,天刚蒙蒙亮。独自起身,即奔了声音发出的地方去。下了一个土坡,跃过一堵不高的石坝,眼前是一片圆滚滚的大小石头堆积的沙滩。一条大马路似的黄河,就在沙滩前边横流着。
      声音是从远处那座山隙里发出的。想那里有一个狭处跌宕起伏。
      跳过―个个被水磨光磨圆的石头,一口气就到了河边。呀――这河水怎是清的?
      真是清的。没有任何污染杂迹,脚下的浅处,尚可看见水底的鹅卵石。白的、黑的、花的,还有红的。
      河水不急不缓,不近前几乎看不见流动的波纹。河边一色的细沙地,海滩般硬实而富有弹性。那水带不走一粒浑黄的泥土。
      还有贝壳。小鱼、小蟹在水边的沙滩上戏玩,并不怕人。
      这是黄河吗?
      禁不住惊喜异常。禁不住放开喉,喊了一声:哟――
      那声音飘过河面,直到它上游下游的山前,远远地起了回声,竟带了水音。
      从没有这么放开过。又喊了一声。又喊了一吉……
      好畅快,好舒心。望望四周尚无人影,索性吼唱起来。唱的什么,不记得了。那时的眼里,却起了泪花。
      我曾到过黄河的上游,河堤又高又厚。汹涌的河水浑浑黄黄,惊涛拍岸,卷走一块块泥土。人们从这岸过到对岸,多少壮汉划那皮划子拼性命一般。到了对岸一看,早斜下去百米远近。
      我也到过黄河的下游,那更是宽阔坦荡气势宏大。一个浪头又一个浪头排列不断,如坟如山。大浪掀起的风,会吹走你的帽子。人根本不敢站立河边,说不准哪阵排浪过来,会把你携带进去。杂草,树根在水中起起伏伏,遇见大汛,连大树、黄牛都有。防洪的大堤,年年都在加高加厚。
      而这段黄河是因在少雨的春季,还是特殊的地型地貌构成了它的清缓呢?不得而知,只知在它数百里的上游,有一座雄伟的三门峡大坝。
      那般清凌的黄河就在这春天的早晨,在我的面前静静地流着。就这么坦坦荡荡地展示给我一 个人看。她身上还蒙着雾纱,还透着微微的热气。她像一个少女,刚从那座山间醒来,温温柔柔扯一条玉带步人大自然里。
      我无法将她同印象中流动的黄河叠在一起。她是整条母亲河的少女阶段。
      我用手撩拨她,打―个石头漂漂逗引她。我觉得她是有感情的。
      为了证明这不是梦,我掬一捧水,舌头舔舔,然后一气喝完,那般爽心润肺。不苦涩也不含沙土。黄河,该不要改改名字?假如黄河全都变得如此模样,人们该会获得多么大的收益呀。
      就在我撩水洗脸的当儿,太阳在那座山尖上露头了,一霎时满河润上一层红晕,更加鲜亮迷人。
      渐渐的有了人声,有了牛哞和柴油机的嗵嗵声。山里人行动得早,正是春忙时节。
      却不见人,想是在高处。黄河滩上仍是我自个儿。跳着、走着、俯拾着。红、白、黑各色的鹅卵石捡捡丢丢,丢丢捡捡,装了一口袋。
      堤上有人呼叫,爽爽的细细的音声,是个红衣小女。看看左右并无别人,才明白是叫我这“干部”吃早饭。
      踉跄跑去,一路石子叮叮哐哐,满是黄河情韵。惹得小女孩好一阵笑。她必笑我城里人少见多怪。
      我也笑了。天真对天真。
      真想在这里建个小屋,读书耕作,享尽自然。真想也是非分,不会成为现实。
      后来回想,若真成了现实,也未必真受得下去。
      黄河总是那么自然地流着,人比之却要复杂得多。
      
      温凉河畔
      
      这里有一条古老的河流。
      开始我没有听清它的名字,当我终于听清温凉河时,我一下子惊奇起来。我不明白它为什么是叫这样的名字,既温热又清凉,还是一半热一半凉?我在福建真的见识过一条这样的河流,温泉水就是流过河的半边。而南阳的这条温凉河,是有着历史意义的,它那么巧合地与一个人并在一起。
      步上一层层石砌的台阶,推响那扇厚重的朱红大门,一股气息便朦朦胧胧地袭来了。阔大的庭院,处处香花丛丛,草色青青,让人想起先生或许在这里遍植医病的香花异草。两旁一溜开列的厢房,是先生的诊室药坊吗?
      几经沧桑,温凉河已消逝了它先前激浪扬花的美丽姿态,再有些岁月,它或许永远地消逝了,然而,曾用其水、居其侧的“医圣”张仲景,却永存于人们的景仰中。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正是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人们四散逃离,居无定所,耕无所种。且瘟疫四起,尤其是中原地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莫能例外。历史有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这给张仲景以深刻的印象,他立志要做个能解脱百姓疾苦的先生。这种想法也是因为他的宗族中有个会治病的张伯祖。张仲景去拜师。张伯祖见识了张仲景的聪敏和坚毅,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得以成就一代宗师。
      在这个并非郡斋州府的门前,曾是车永马龙,人声鼎沸。从绫罗绸缎环佩叮当的贵人,到衣衫褴褛囊中羞涩的平民,无不为病而来。作为先生的张仲景,却是见病不见人,无论贵贱,一视同仁,即使后来作了长沙太守,也依然在清廉为政中为百姓医病免灾。这样的人做官,怎么能不是一个好官呢?《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张仲景的仁心仁德。
      人们总是口口相传着张仲景的故事: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疯疯癫癫的妇女,病人家属准备请巫婆为其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认为是受了较大的刺激造成的,就对病人家属说:“她不是鬼怪缠身,是热血入室。”就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
      张仲景外出,路上见许多人围着一个人悲哭。原是那人上吊自杀,被人发现已经不能动弹。张仲景赶紧吩咐用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人,一个按压胸部,一个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活动。张仲景则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不停地松压,那人终于清醒过来。
      当时有一个在朝廷作过侍中的有名的诗人王仲宣,张仲景与他的接触中,辨出他身上潜伏着一种麻风病样的病原。就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得早点医治,要不然40岁时会脱眉而有生命之危。”并给他开了几剂五石汤。王仲宣以为是吓唬自己,没有听张仲景的劝告,也没有坚持服五石汤。果然20年后,王仲宣开始脱眉,随后不治身亡。
      张仲景的声名就这样自这个地域这个时代辐射开去,千百年流传。迎门的廊柱上,就有这么一副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横批是:“医国医民功泽千秋。”
      生老病死属自然规律,先生亦在这规律中走去了。然他的灵光不曾散去。人们依然蜂拥而来,哪怕只在他的墓前拜一拜,燃一炷香,便会觉灾消病祛。更有甚者,撮一捧墓上的青土,视为珍药归家服用。年复一年,进香的人没有断绝。坟土总是被人培上又捧光。多少年月了,我走来,仍看到这样的情景。
      张仲景那奇伟慈祥的塑像上,谁为他披上了一件红披风。是嫌白玉塑像不神威,还是怕先生受冷染寒?
      人们有些把张仲景视为神灵了,在景仰崇拜中,没入了迷信而不自知。而这样的迷信,又不能不让你产生一种敬服。
      我的面前,正站立着―个家庭。儿子和女儿搀着瘦弱的母亲,点燃一炷香。首先是母亲慢慢跪拜下去,听不清她口中的占语,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患病多时了,风尘仆仆的样子,许是让儿女从很远的地方将她带来,一献诚心。走去时她的腿脚确乎硬实多了,竟然甩脱了儿子的胳膊。精神的魔力可畏。
      我是不是也要拜一拜呢?相隔这么远的路,来此一趟也非易事。陪我的当地的同伴先自拜下去,一番软语,然后一许浅笑掩饰。信耶非耶?
      “你也道上两句吧,反正没什么坏处。”
      我就默默地也来一番自语了,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但其时的心界却是那般沉静。我一下子悟出了气功的奥秘。“信则灵”。或许有道理在其中。那信便就是一种寄托了。那寄托,就是人生的支柱。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寄托有所不同,它却产生意志,产生精神。
      千百年来,衍生不灭地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者当是由人民评判出来,像先生,一生追寻治病救人,追寻舍予而不是获取,就必被人民永世铭记。
      这种信仰超越时空,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现在已被译成多种文本,日本的医界至今还照搬《伤寒杂病论》中的某些药方;在美国,《伤寒杂病论》进入了白宫,被总统的私人医生视为珍宝。医圣祠里就陈列着一本尼克松的医生赠送的装潢精美的英文版《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比如治疗“胸痹”(冠心病)的“栝蒌薤白白酒”汤,把栝蒌薤白两味药放入白酒煎煮后服用,疗效显著。“当归生姜羊肉汤”,以补血圣药当归配生姜羊肉,十分有效地用于大病之后体质虚弱者的康复。这个方剂已成为后人传袭的药膳,在中原地区广泛应用。
      还有“小柴胡汤”,简单的数味药配伍,已成为临床使用频率最高、治疗最为广泛的经典方剂。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以及肿瘤的防治。令人惊奇的是,近年来,国外临床能有效地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祖国的医药学汇同天文、地理、数学等诸多学科,成为光耀世界的恒星。医圣祠的一块墙壁上,塑排着自清以降一百多位医界名人。沿着长廊循序瞻仰,每个人都会生发一种灿烂的光芒。
      一位圆脸庞的导游姑娘操着极标准的普通话:“人们尊崇张仲景为医圣,不仅是因为他在医学上作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那口气,颇道出作为仲景老乡的一种自豪。
      原来她是药专实习的学生。
      “我们经常要接待来宾,看到人们对张仲景这么景仰,讲解时也就自然地生出一种感情来,以至抛开解说词,把知道的全讲出来。我想仲景不唯我们南阳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临出门,那姑娘又跑来告诉我:“明年三月份,要有一个中日两国仲景学术讨论会在这里举行,到时你来吧。”
      步下那宽大的台阶,站立温凉河畔,望着往来不断的人们,心想,人类崇尚的就是奉献和无私,互助与和平。世上的各种病症实在是太多了,旧的消亡,新的又生。苍茫人生中,有多少温凉要让百姓体味呢?这需要各种各样的医病者,为世解惑,为民康体。
      先生之行,当为世界楷模。

    推荐访问:水仙 外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