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人大政协 > 正文

    读鲁迅和他笔下“丑陋的中国人”(随笔):鲁迅先生评价中国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35:13 点击:

      翻开鲁迅作品,就如同走进中国近当代国民画廊,孔乙己、阿Q、闰土、华老栓……中国近代国民典型形象一个个扑面而来,缓缓走出,抑或悲戚,抑或沉重,人物惟妙惟肖,勾勒深刻,仿佛呼之欲出。凝神聚目这些从鲁迅作品中走出的人物,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辨认出我们自己身上的一些模样与神态来。
      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对国民性的猛烈批判。初读鲁迅的作品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所以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认为鲁迅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认为东渡日本赴仙台留学的鲁迅,徒然没有学成医学,只是接受了些洋学,便用西方人的眼光诊断中华民族的精神疾患,客观上印证了西方歧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后来,随着阅人、阅世、阅历、阅读的加深与丰富,才懂得鲁迅是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其实也就是他力主实现新文化转型。
      读鲁迅的小说、杂文,我们感到他口诛笔伐、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对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自以为是以及几千年来传统文人的虚伪、矫情的批判是切入骨髓的深刻。凡此种种,是所有的中国人身上的“瑕疵”,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鲁迅说他是“论时事不留面子”,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认知。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思想家,一个以犀利的笔锋为社会前进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鲁迅的批评是出于启蒙的目的,而启蒙是我们民族进入现代必经的“凤凰涅�”,这种“凤凰涅�”的阵痛,是为了唤起民族自尊的觉醒。这种批判正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与自我审视,一个没有民族自省与自我批判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我们读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看那鲁迅版“丑陋的中国人”,时有不舒服,甚至感到反胃,因为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甚至是揭了我们自己身上的疮疤。但你仔细一想,这又的确是真实的,一种毫无伪饰、赤裸裸的真实。就如鲁迅所说,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灵魂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都麻木了,但鲁迅却要说真话,而且敢于说出真话。尽管很多情况下,真话最可笑!通过阿Q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在鲁迅笔下勾勒出我们自己的模样。如“以祖业骄人”,总是向后看,摆“先前阔”,自欺欺人。时至今日,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还在以祖为荣,摆阔炫富,声称在旧社会我祖上是村子里的“头号大地主”。是否有其事,历史已久远,无从考证。再则,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人要与时俱进,一味地停站在历史的角落,怀念从前,总是不可取的。又如比丑心理,癞疮疤竞也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还有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宁式床的“革命”理想,等等,是阿Q的表现,何尝又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精神弊病?还有迂腐的孔乙己,卖弄“回”字有四种写法。
      读鲁迅笔下的人物,让我们看到鲁迅是何其深刻,但这种深刻又并非他居高临下地俯视。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带着自己与母体剪断脐带的切身之痛,对着镜子,拿着手术刀修正自己脸上的疮疤,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而鲁迅对于国民性批判,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一些不为人所关注的细节与微小动作。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在小说《示众》中,鲁迅写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如同盛大的节日。这带有象征性,有很高的概括意义,实际上是在批判麻木的民情民性。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看客”,都在“看”,又在“被看”。“看与被看”,就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模式。“看与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
      再则,在鲁迅作品中写得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我们都熟悉《祝福》这篇小说,祥林嫂那样不幸,不断神经质地诉说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村里男男女女都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把人家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中的调味品,以喜剧的嘴脸对待同胞的悲剧。对于国民这种缺少对同胞生活的尊重与同情,加深隔膜与冷漠,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这种麻木无异于隔岸观火,玩味、戏弄、欣赏、快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的问题。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旨。鲁迅对老大中国的衰腐、麻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一再声言,“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里的“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中的芸芸众生的群相。为了揭出病苦,有时未免下药有些猛,但目的绝对不是不负责任的丑化,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读鲁迅及其作品,面前极易形成一种印象与画面:鲁迅浓眉、黑须,单缝细目,目光犀利,瘦脸长牙,一幅速写跃然眼前。鲁迅爱骂人、睚眦必报,而且骂得尖刻、凶猛、深入骨髓,骂得人后背出得一身冷汗。这该是鲁迅的叛逆性,他敏感、多疑、尖刻,与现实格格不入,总不那么随和。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最可爱之处,便是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凡天才人物,思想深刻超前者,往往是灵魂的孤独者。往往不易为常人所理解与接纳,甚至不容于世。尤其是对国民性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再加之文学形象描写,漫画式笔法素描,辛辣地讽刺批驳,若不理解其本意,难免会以为是“骂人”。其实细读鲁迅就能体会,鲁迅何尝是在骂人?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众生相的“社会脸谱”的揭露和研究。他所画下的许多脸谱,如“媚态的猫”“二丑”“叭儿狗”“商定文豪”“革命小贩”“奴隶总管”“洋场恶少”等等,虽然也都有所实指,有的还是针对论争的对象,但鲁迅一般都将批判深入到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模式,是一种“社会相”的概括。鲁迅杂文中指名道姓批判、“骂过”许多人,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性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终其一生,都在探讨寻求救国治民的一副良方、一剂良药,他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深切关注国民性改造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的转型苦苦寻找出路,这正是时至今日让我们仰视鲁迅的伟大之处。
      在喧嚣时代浮躁的世尘中,在夜深人静的灯影下,让我们拭去书架上的尘土,再翻开鲁迅的《野草》《彷徨》,让我们在远离鲁迅的时代,细细聆听大师的声声呐喊,那声音震憾灵魂,那声音动人心魄。面对鲁迅这面不朽的文学铜镜,恍如隔世,一次次一重重人性的透视,映出了我们的疮疤,映出了我们的伤痛与丑陋。在这种剖析中,照出了我们的前世与来生!站在当下,应从“丑陋的中国人”中反省我们自身,民族亦然。
      [本栏责任编辑 计虹]

    推荐访问:鲁迅 和他 笔下 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