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人大政协 > 正文

    【解读方志敏的六个关键词】方志敏的故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19:35 点击:

      关键词一:筹款      1922年9月的一天,两名青年来到南昌一家大银行的行长室,一名是美国装束的阔少爷,另一名是随从翻译。   阔少爷走近行长,用英语自我介绍,大意是:我叫XXX,对不起,不会说汉语。我父亲刚刚病故,我不想取用他在贵行的存款,只想把到期的国债券兑换,请行长先生予以方便。说毕,随从用汉语作了翻译,并递上英文名片和一张面额2500元的国债券。
      行长看见阔少爷这副派头,一口流利美式英语,又听说不用取用其父的银行存款只兑换债券,心想,这有何不可?他仔细看了看国债券,未发现任何疑点,便吩咐职员立即给其兑换了2500块现大洋。
      这二位,不是旁人,扮演阔少的,正是刚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受命回南昌搞实际革命工作的方志敏:另一位,则是从北京大学回来的袁玉冰。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方志敏离开上海时,党指派他回江西以创办新文化书社为名,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到南昌后,他落脚在张田民先生主办的《大江报》楼上。张是国民党元老,一直和南昌进步组织“江西改造社”有联系。当他听说方志敏正受困于创办书社所需要的资金时,就介绍说:他们报社那个印刷厂,原来曾替军阀当局印过国债券。当时他私印了一部分,准备以后有机会捐给改造社作活动资金。现在兑期已到,就是没有合适人选去兑换这笔钱。随后又补充道,前些日子,他的一位亲戚去世了,他是南昌的大资本家,有个儿子在美国长大,回来办丧事时,没有取用他父亲在银行的存款。如果能装扮成他儿子去兑这笔钱,就不会引起银行怀疑,因为银行知道他有一大笔存款,大不了抵消完事,不会认真对待。
      方志敏说:我正是那个合适的人选。我懂英语,还有演戏的本事,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这是一次成功的表演。2500块大洋足以解决创办书社所要的资金难题。
      这是方志敏为革命事业筹到的第一笔款项。以后,在领导赣东北苏区的实际斗争中,即使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也多次为党中央筹集活动经费。数年间,赣东北苏区累计向中央提供黄金超过1000两。
      
      关键词二:红色赣东北
      
      赣东北不愧为一片伟大的土地,丰饶的土地!它横枕于大水鄱阳湖东南,坐卧连绵信江之上,俯仰崔嵬怀玉群峰,北抵皖南,南及闽北,东连浙西;鼎盛时期,苏区辖内50个县,纵横500余里,人口超过100万:其中心地区弋横两县,红军学校、医院、兵工厂、银行、苏维埃商店、集市,举战争所需,凡百姓用度,无所不有,无有不包,仿佛一台运转完美的周密机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领导之下,以这块土地――赣东北为中心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以北的重要侧翼,也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国红色政权的六大战略重地之一。其盛极之时,被红色中国赞誉为“方志敏式的模范根据地”。
      方志敏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他是如何统领苏区红军,又是如何建设苏区的?据方志敏自己回忆:
      “当我接受军委工作的时候……我锐意要整顿和锻炼我们的队伍,要把独立团练成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精锐队伍。因为队伍不多,所以我采取的工作方法,是自己亲自深入队伍中检查,去讲话,去指导,去督促……对于战斗员的生活,极力改善,加以爱护,亲之爱之如家人兄弟一般。对于军纪。特别是作战的军纪,不论何人,都是严格执行,不稍宽待,首先我自己就做到一个模范的遵守红军纪律的人。……虽然在当时,我们手中没有一本关于红军政治工作的书籍,但我注重多开会议,多讲多说……经过一个短期间这样的整顿训练,独立团原有的一些散漫混乱的现象。逐渐肃清,变成整齐严肃的正规红军了,战斗力也随之较前加强。”
      在奇袭景德镇一战中,他率领独立团,打着国民党保安团的旗号,一夜之间,冒雨急行军140里。在驻镇中共组织和工人赤卫队配合下,红军兵分五路,相继占领国民党市党部、浮梁县政府、警备司令部等军政机关。由于此战选择在星期日,各处国民党武装共四百余人,尚在睡梦之中便做了俘虏,缴获极大。方志敏还回忆说:
      “红军在镇。纪律极好。公平买卖,没有扰民之事发生。那时,红军禁吸烟,几千人没有一个人吸纸烟,这不能不使镇上的人惊奇起来,为什么在乡村里能训练出这样的军队来。”
      在军政方面,方志敏的才能已由历史证明:那么,在经济上呢?
      1932年2月,赣东北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会议,通过《关于发展耕种运动的决议》,决议要求把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群众生活、支援革命战争同时联系起来,以此“去提高农民群众耕种的积极情绪”。同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鼓励出口(主要是指向白区流通)等等。并要求今年要比较去年增长50%。
      类似这样的政策和决议,还有很多,俨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纲要。除此之外,为着军事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方志敏还对苏区的金融模式作了大胆探索和创新。
      1933年9月,为粉碎第五次“围剿”,闽浙赣省委召开全省支部书记联席大会,把发展苏区经济,扩大银行股金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当场向各党支部推销省苏维埃银行股票四万股。这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发行的第一只股票。扩股工作同时也在白区进行,对象主要是站在中间立场的富裕农民和小商小贩,以此作为拥护红军的标志。整个扩股工作为期三个月。共募股金十几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军事斗争。
      大力发展生产,实施积极的财政策略,在方志敏领导下,闽浙赣苏区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名到过此地的记者曾经写道:
      “在苏区,妇女的权利实际上有了认真的保障。劳动妇女同样分得田地,享受种种特别保护,结婚离婚有绝对的自由。交通方面流通无比。邮政局到处有,寄信非常之快,比在白区要快得多,只要贴上两分苏维埃邮票,任凭你从前没人知道的村头山角,都能够直接寄到。在苏区,还造就了便利于提高农民文化的客观条件,学校有党校、军校、团校、女子职业学校、红色教员养成所等等……这种感觉,实在像是进了一个梦境,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关键词三:被俘
      
       1935年1月16日,谭家桥一役失利之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不得不由皖南回师赣东北苏区休整。方志敏和粟裕率八百余人的先头部队和军团机关,昼夜兼程,冲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到达化(开化)婺(源)德(兴)苏区,并前进到靠近闽浙赣大苏区的港头,才停下来休息。
      因敌情紧急,粟裕建议先头部队先走。同时通知后面的军团长刘畴西同志,应率领军团主力迅速跟上,在当日夜晚全部通过敌陇首地段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方志敏完全同意这一正确建议。但他担心刘畴西犹豫,自己是军团负责人,必须留下来同主力部队一起行动,要粟裕率先头部队立即前进。上半夜,粟裕带领部队迅速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的大小坪、黄石田(均属德兴县)地区。方志敏仅带着几个警卫员沿原路返回,并找到大部队。他严厉责问刘畴西为何延误突围时机,刘畴西说部队实在是疲劳到了极点,无法再继续行军。此时,敌 人近十倍于我的重兵,却在星夜急行军,完全包围了我主力部队。结果,在怀玉山苦战十数天后,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等军团领导人,一一落入敌手。
      至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到完全失败。
      多年后,粟裕大将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深刻地总结道:
      这次失败的原因,在客观上,是敌人力量的暂时强大,主观上的也是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为着全局的需要,当时派出一支部队到敌人深远后方去活动,争取在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时对敌人起一定的牵制作用,这从战略指导上说,是可以的。然而,中央赋予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却远远超出了上述要求,据我后来看到的中央下达的作战任务的训令和政治训令,赋予抗日先遣队的任务是深入到敌人深远后方闽浙赣皖诸省,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最高度地开展反日运动,把群众的反目斗争发展到武装民众的民族战争的高点:通过在敌人深远后方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及土地革命的发展,促使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上述任务的确定,显然是一厢情愿。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的时候,蒋介石绝对不会由于我党北上抗日号召的提出和一支较小部队的出动,就抽调走大量兵力,放松对我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围剿”。再者,在当时整个红军作战严重失利的情况下,中央苏区老根据地几万主力红军都呆不住了,却要求七军团这支六千人的部队(其中还有一半新战士,仅仅一千多条枪),深入到蒋介石国民党的闽浙赣皖腹心地区去“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臆想。
      1979年底,我曾向叶剑莫同志请问:抗日先遣队是否是在王明“左”倾错误指导下派出的?剑英同志说:“五次反‘围剿’初期,毛主席主张过把红军主力挺进到苏浙皖赣地区,以打破蒋介石的‘围剿’,当时毛主席不在位,中央没有采纳。后来派出先遣队,主力红军已经要作战略转移,那时毛主席处于无权地位。”那么,当时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1973年,朱德同志在回答军事科学院的请问时,曾指出:“是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指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西南部转移)。”朱德、叶剑英两位领导同志的谈话,向我们指明了北上抗日先遣队派出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图,
      由此可见,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剧命运和牺牲性质,早已经注定。
      
      关键词四:亲情
      
      农运时期,方志敏大义灭亲,杀了叛变投敌、害死很多革命志士的亲五叔方高雨,有人就说方志敏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真实的方志敏究竟怎样?2010年年底,笔者曾经有幸对年近八旬的方梅老人做过一次采访。方梅回忆说:
      1932年,我在江西弋阳出生时,正碰上白军围剿,母亲缪敏情急之下,掐断脐带,被红军游击队抬上担架迅速转移。父亲牺牲的时候,我还不满三周岁。
      父母一共去看过我两次。
      我刚出生不久,因为父母要行军打仗,上山打游击,带着个孩子不方便,便托人把我送给了一个江西老依家里寄养。开始,到处找人,找有奶水的妇女人家,最后,好不容易找到我后来的养父母家。我的养父是一位红军排长,叫吴西河,成天跟着我父亲打仗行军,曾多次保护我父亲。后来他得了病,不得不离开了红军队伍。我的养母也是一位共产党员,苏区妇女干部。是他们把我从小带大的。敌人搜山围剿失败后,父亲和母亲一道去看我,当时,我非常瘦弱,哭声又细又小,像小猫叫,母亲说我可能养不大了,但是父亲说不,我生下来时,他就给我起名叫“方梅”。他对母亲说,梅花能傲雪斗霜,梅花的生命力是无比顽强的,梅儿一定会像梅花一样坚强地成长起来的。母亲在一旁含泪点头。
      我父亲曾经拟过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五物,松柏翠竹白梅兰。”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他是用“松柏竹梅兰”给起的名儿。
      第二次来看我,也是在一次战役结束后。当时农村卫生条件不好,环境恶劣,我生了一种什么病,类似于褥疮吧,屁股下的尿布揭下来的时候,带下来一片血糊糊的肉。父亲看到这一幕后,心疼极了,他默默无语,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把头扭向一边,偷偷地掉眼泪。这是乡亲们后来对我回忆说起来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父亲是爱我的。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
      
      关键词五:清贫
      
      我们早已从《清贫》这篇著作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画面:
      当方志敏不幸被国民党两个士兵抓住时,身上除了一支钢笔,连一个铜板都没有。
      他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一点在他的作品《清贫》中已有描述。因为他有钢铁一般的信仰,他有为这个信仰奋斗到死的决心!转战闽浙赣的山山水水之间,或者是在战争的间隙,他几时住过宽敞的大厦!几时又贪图过舒适的生活!
      当妻子缪敏在缴获的布匹中,想挑一件来做衣服的时候,遭到他严肃的批评:当母亲从很远的地方颠着小脚找到他,想向他讨一点“花边”(当地人说的官饷)回去买盐巴的时候。他非常难过。他难过自己长年在外行军打仗,却不得片刻空闲侍奉双亲:他难过兄弟二人都在部队,家里田地缺耕少种,爹娘衣食无着,早已一片赤贫:他难过现在母亲找上门来,自己却不能动用分毫的经费补贴家用。他只好含泪告诉母亲,他当的是穷人的主席,莫说花边没有,就是有,也都给了比家里更穷的穷人,
      方母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她告诉儿子说,你做得对,是娘想错了,娘不该来给你添烦忧。
      像许许多多的英雄母亲一样,这位了不起的妇女,为革命献出了仅有的两个儿子,也献出了她所有的一切。在此后十几年时间,她带着大孙儿,孤苦伶仃,艰难度日。冬天的赣东北寒风凛冽,她就靠一条薄棉胎,睡在一张木火桶上,连床也没有。她家的茅草屋,前前后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过17次!
      清贫,大爱,奉献,牺牲,这是方志敏留给世人的最珍贵遗产。
      
      关键词六:迟到的葬礼
      
      1935年8月6日凌晨。南昌城,夜幕深沉。关押方志敏的优待号牢门打开。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监刑的军官想将方志敏的脚镣解下,方志敏说不必了。刚入狱时,方志敏脚上戴的是一副十斤重的脚镣,行走极其不便,脚上磨破皮的地方都化了脓。看守所原所长凌凤梧极其佩服方志敏的才华和人格品质,冒着很大的风险,以“便于劝降”为理由,给方志敏换了一副三斤重的脚镣。正是戴着这副脚镣,方志敏从容地走向下沙窝,走向他生命的最后归宿。
      敌人怕方志敏喊口号,闹出动静,从牢房里带出来的时候就给他嘴里塞了毛巾。刑车开到刑场不久,刽子手扯出方志敏嘴里的毛巾,他刚要喊口号,刽子手已对着他的后脑扣响了扳机。
      “记取豫章城下血,他年化作杜鹃红”。一代英才方志敏,就这样倒下了,年仅36岁!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曾向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同志多次提及方志敏。
      可是,方志敏在哪儿呢?英雄牺牲之后,连座坟 墓都没有!
      1955年,新中国建设走上正轨之后,中共中央作出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并指示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成立由方志纯等组成的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由于方志敏属秘密杀害,能知道掩埋烈士遗体准确位置的人极少。调查工作一度陷入停顿。1957年春天,江西化纤厂在南昌下沙窝一带破土动工。一天,基建工人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一堆骨殖,并伴有一副脚镣!调查小组得到报告后,立即指示专家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同时,一份以江西省政府名义发出的加急电报发往浙江东阳北麓中学,这是凌凤梧工作的单位。按照方志敏生前的规劝,凌凤梧从南昌军法处辞职后,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教师。这份电报正是邀请他火速赶赴南昌。
      到南昌后,他受到烈士遗孀缪敏的热情接待。次日,凌凤梧、缪敏与方志纯等省委领导驱车直奔下沙窝实地勘察。
      面对深埋地下达22年之久的骨殖,每个人的心都在颤抖,忍悲含泪地审视着。凌凤梧双手托起那副在地下还套着两根胫骨的铁镣,掂掂它的分量,用手指抹去一些剥落的锈迹,仔细辨认。
      “就是这副脚镣!”
      凌凤梧肯定地说。方志纯和亲人们顿时双膝跪地,在场的每一人,也都潸然泪下……
      随后,中共江西省委向党中央报告了发现和鉴定方志敏遗骨的经过。党中央及时批示安葬烈士遗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墓碑。
      然而,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时期,人们无暇顾及方志敏的墓葬事宜。始于1960年的建墓工程也因受到三年困难时期财力匮乏的影响,不得不拖延下来。此后便是文革动乱。其问,若不是依赖一位名叫张伟纳的青年法医的精心保管,这9块遗骨差点儿被红卫兵焚毁!
      直到1977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殉难42周年纪念日。
      这天上午,人们终于迎来一个迟到而隆重的葬礼。当方志敏的灵车从南昌街头缓缓开过,成千上万的群众夹道肃立,目送这位伟大的赣东北人民的英雄儿子,魂归青山。
      
      链接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闽、浙、赣、皖四省边界地区。全盛时期的中心区和游击区先后包括江西省的弋阳、横峰、上饶等20余县;福建的崇安、建阳等12县;浙江的江山、开化等13县;安徽的婺源、祁门等7县,拥有100余万人口,红军发展到3万余人。
      1928年1月,方志敏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0年起,他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责任编辑 陈蔚文

    推荐访问:解读 关键词 方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