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人大政协 > 正文

    “惘惘世界中”温情与苍凉的奇妙交融——张爱玲作品分析 惘惘乎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49:53 点击:

      摘 要:张爱玲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所创造的“张爱玲体”,在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中,世俗生活的温情与苍凉威胁是并存的,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张作品里得到巧妙的融合。哀婉的抒写是张爱玲独创的对人生一种温柔的启迪方式,从温情安稳的生活里去发现人生的无奈,从人生苍凉的底子中生发出对现时的珍惜。
      关键词:温情 苍凉 温柔的启迪 张爱玲
      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对人生的热情以及对人情世故的宽容与赞同,使她对人生往往带一点温情的幽默讽刺。然而,“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带一点契科夫的苦味。”[1]这点“苦味”也正是张爱玲从充满温情的生活里所极力表现的,作品中处处弥漫着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悲观以及对人生时代的“惘惘的威胁”。这种苍凉与“惘惘”是建立在她对俗世生活的喜爱及人性的深刻体验与洞察之上的,这两种生命体验形式的“参差的对照”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得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那么,其作品中“温情”的一面是如何反映和映衬人生中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悲凉呢?
      一
      张爱玲对热闹生活的喜爱,基本上体现在她的散文作品里。她说:“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热闹,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的打下来,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之所以热衷对俗世生活场景及琐事的描写,这和她童年的生活际遇是有莫大的关系的。母爱的疏离、脾气焦躁的父亲、后母的责骂与殴打,家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处于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一切都使她内心蒙上深深的孤寂感。中学毕业时要出国留学,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又受到后母的挑唆被软禁在空房子里,这个尚有一丝温情的房子,此刻却“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出现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隐现出一股“静静的杀机”,她希望有炸弹掉下来,“就同他们死在一起也愿意”。如此寂寞的童年和阴森的囚禁生活使她对一切热闹的声光影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渴望与喜爱。嘈杂的“市声”、各式各样的颜色、味道,热闹繁杂的生活琐事都让她觉得现实中一种人性的温暖真实的存在着,且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在《谈音乐》一文中,张爱玲用了许多生活小细节来证明她对颜色和味道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譬如说颜色:夏天房里下着帘子,龙须草上堆着一叠旧睡衣,折叠的很齐整,翠兰夏布衫,青绸裤,那翠兰与青在一起有一种森森细细的美,并不一定使人发生什么联想,只是在房间的薄暗里挖空了一块,悄没声地留出这块地方来给喜悦。”房间薄暗处有这样鲜亮的颜色存在,无形中给整个房间及人的心理上带来些亮度和暖意,不至于让人感到来自“薄暗”的清冷和压抑,她对气味的喜欢也源于此。“气味也是这样的。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甚至常人难以忍受的味道,她都喜欢:汽油味、牛奶烧糊的味道、火柴烧黑的所飘出的味道、变了味的火腿咸肉花生油的“油哈”气……这些来自生活现实的烟火气息能让她驱赶来自童年记忆深处的丝丝冷意。如夏志清所说:“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些顾影自怜神经质的倾向,但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有这种倾向。这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2]在散文《公寓生活记趣》里,她说“许多身边杂事自有它们的愉快性质。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从菜场写到厨房,再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让人深深感受到张爱玲对日常琐事那份不加掩饰的喜爱和来源于此的快乐。
      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眼前现时世俗生活的珍惜,源于她自身的生活际遇和她基于现实的彻悟之上而做出的一种实际生活态度的选择。在这点上,李欧梵说:“中国古今文人可以穷而酸,但绝不肯定金钱的价值,而张爱玲似乎早已具备一种‘小资’的情操,……无怪乎近年来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一直畅销不衰,甚至成为‘小资’白领和‘波波族’的宠物。”[3]这也是张爱玲对当时和后世读者的深刻的启示,她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体验,都会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散发出愈发醇厚的香味。
      二
      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踏实的散发出脉脉温情的生活底蕴。但是,在她的多数小说作品里,透过她的文字深深的感受到她那来源于现实的“惘惘的威胁”里的无奈与悲凉。对时间的紧迫和焦虑感,造成张爱玲作品里对现时的及时“享乐”与对人生“苍凉”启示的矛盾的双重呈现。
      对人生的无奈与苍凉的及早顿悟,使得张爱玲对当下的时代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呵,出名要趁早呀!……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乍一看是张爱玲对成名的迫切渴望,然而细细品味,却让人感受到在“迫切成名”背后所蕴含的对现代社会中的破坏力及及对未来的怀疑。时不我待主人翁感,使她作品里总是或隐或现的表现出对时代的无法预知和把握的一种凄凉。由此可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现代感’极强的作家”,她那种貌似“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恰是由于她掌握了‘现时’的深层意义。”[4]她笔下的人物也因张爱玲骨子里的这种世故与苍凉,无一不透出对人情世故了然于心的熟悉,作品里的男男女女们都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而做出一种合乎“生活常规”的选择,却又隐隐的有些无奈。张爱玲似乎向我们在传达一个颠扑不破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鱼和熊掌永远不可兼得。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源的“爱情”,最终开了花并结了果,乍一看似乎有个完美的结局。然而,白流苏与范柳源婚后的感受似乎不是那样完美:“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些惆怅。”除了对现实物质的考虑之外,流苏似乎还隐隐觉得精神上也是应该有所归依的。但与物质相比,爱情是次要的,她只要有个名分“好好的”衣食无忧的在现实里活下去。所以“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也只有张爱玲能将这茫茫世界中的“惘惘的威胁”写得如此的凄凉而优雅。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也不过如此,更遑论其他人:《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中的振保、《半生缘》中的沈世钧和顾曼桢……他们有着无边的苦恼和焦虑,周而复始却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人随着日子不得不无奈的过着!
      如张爱玲所说:“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应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加渲染还给你生活的本真,让人从她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感受到来自普通人的人性中的那份期许与失落,透骨的凉意随着作品的完结直渗到心底。“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噩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避。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身的地方。……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见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的压下来,压痛每个人的心房。”[5]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没有开始和结尾的圆,不管你怎么走,都在这个“圆”上。“规律性”正是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所极力反对的,因此更能反衬出人生的悲凉。
      三
      对现世生活的热情及时光流逝的不舍,使她“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青年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6]只有张爱玲能从“温情”的生活底子里发现人生苍凉之处以及无望的轮回,其中固然有一些暧昧与低迷,却给人生的无奈与凄凉以一些“温柔的警醒”。虽不如鲁迅那样有当头棒喝的力量,但这样绵绵不绝的“苍凉的启示”同样有启迪人心的力量,且更持久、更耐人咀嚼回味。

    推荐访问:交融 苍凉 温情 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