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人大政协 > 正文

    高职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高职c语言课程改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3 04:51:59 点击:

      摘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结合高职课程改革现状,从学校层面分析了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因素,并从课程开发、课程改革的资源保障、教学评价、校企合作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破除课程改革制约因素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3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十年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从该纲要对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可以看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最核心的当属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流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思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遵循了高职学生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的规律,使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实现融合,并最终指向人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理念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现实成效。然而,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不高,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完善,高职院校自身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构成了制约课程改革进程的因素。社会及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清除学校层面上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笔者拟尝试从学校层面分析当前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
      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因素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一项包括课程构建、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评价改革及相关机制体制建设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在分析课程改革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主要从课程自身缺陷、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因素。
      (一)课程自身的缺陷是制约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
      在论及高职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时,我们往往容易把责任归结于学生素质差、实训条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却常常忽略了“课程自身缺陷”这一重要内在因素。
      课程自身的缺陷首先体现在部分高职课程的定位不明确,这类课程与中职课程甚至一些培训课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载体,其定位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的现状势必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课程开发过程中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严重缺失,导致部分课程的质量达不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要求,也是“课程自身的缺陷”的重要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一般遵循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这样一系列程序。反观高职院校的课程,部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科学分析和筛选,直接导致课程开发基础薄弱,后续的开发过程无疑成了空中楼阁。更有甚者,在没有任何前期调研和行动领域整合转换的情况下,直接将之前的学科体系课程进行拆分,设计所谓的学习情境并冠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名义。类似这种闭门造车的不严谨做法在许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屡见不鲜。
      (二)现有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有教学资源对课程改革的制约包括“人力”和“物力”两方面的内容,“人力”是指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物力”是指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实训设施和课程教学资源库。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在所有教学资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转变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然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师生角色定位已经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观念,甚至担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会导致课堂的混乱而不敢去尝试。除了观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和企业实践的经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无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学改革的相关激励机制尚未健全,也无法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所有的这些问题,使当前的高职课程改革失去了动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与之配套,同时,还需要各种真实或仿真的实验实训条件。然而,众多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现状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资源种类单一、数量少、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只能是一个口号。
      (三)教学评价无法对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两方面的评价。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客观反映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过程起到重要的督促和激励作用。课程改革势必要求教学评价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当前,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教学评价方式与课程不相适应的状况,是我们在讨论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学评价方式在教师教学工作过程评价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大于内容。对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课件等文档类的东西,过于强调所谓的“格式”,而对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态度、理念等则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这会在无形中形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认识,忽视对课程内涵的关注,或将直接导致课程改革沦为“课程改格”。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也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与之匹配。相对于改革之前的课程评价标准,目前很多课程在评价形式上除了教师评价和书面考试评价,还加入了学生自评、互评和过程考核;在评价指标上加入了学生的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这应当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然而,这仍然是一种封闭的课程评价体制,无法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对课程评价标准的要求。   (四)校企合作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企业一线,当前的高职教学改革应当围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来实施。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要在深入研究企业真实需求、有企业充分参与的条件下进行。然而,众多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却恰恰忽视了校企合作的作用,这也是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由于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了课程开发的前期调研不够充分,结果众多课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也使我们的专任教师无法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历练,使得所谓的“双师素质”大打折扣;同时,学校也无法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师资结构无法获得有效改善;缺少了企业参与的教学评价,是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促进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因。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类实训实验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真实工作环境的创设也亟需更多企业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企合作”不到位,已经成为制约高职课程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
      如何才能解除诸多制约因素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困扰,从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呢?除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推动作用外,从学校角度来看,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课程开发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是在进行一种尝试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所有的课程开发人员都要树立起课程开发的研究意识。既然把课程开发过程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就应当保证这一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针对部分高职课程定位不明确这一现状,课程开发人员应当把中职院校、培训机构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与高职课程进行科学的横向对比,并结合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而给高职教育这一独特教育类型的课程以准确定位。其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程要能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高等性”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非常突出且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2)课程要能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的需要;(3)课程要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育人”这一重要功能,要实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如前文所述,课程质量达不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要求是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制定课程评估制度,对已经实施过改革的课程要进行“适用性”评价,认真分析新课程的优势和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对于缺陷过多、问题严重的课程应予以淘汰,重新开发。目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方法已相对成熟,在实施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脚踏实地,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简单套用格式的“大跃进”式课程开发,确保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总的来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认真分析传统课程的弊病之所在;(2)严格遵循课程开发步骤,到企业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收集相关数据,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整合,进而转换成课程;(3)通过学生座谈、学情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4)注重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衔接,课程体系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5)单个学习情境的设置要能再现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情境间的关系要符合“系统化”设计的原则。
      (二)为课程改革提供资源保障,重在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在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笔者以为,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师资结构,将教师在目前课程改革中的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校双向共同努力的过程。
      从教师方面来看,首要的就是转变观念、树立改革意识。教师要从自身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当前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增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危机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深刻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增强对新课程模式的认可度;要具有学习精神,学习国内外的先进职教理论和驾驭新课程的方法;要深入企业调研,参加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动态,为课程改革补充新鲜血液;要具有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和创新的品质。从学校层面来说,首先,要从机制建设方面给予课程改革以有力支持,营造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实施课程改革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各种必要的物力支持,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研修促进教师成长。再次,要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让那些来自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实践专家真正走进课堂,而不是让他们的名字永远停留在聘任协议上。
      对于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各种实验、实训条件和理实一体化教室等硬件资源,要以“实用”和“够用”为建设原则。要让教学设施能够为课程设置服务,而不是课程设置受制于教学设施。同时,还必须考虑不同类型实验、实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衔接,实现教学条件的系统化设计。要达到这种目标,除了学校自身的投入,还必须借助企业的参与。针对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杜绝各类资源的简单堆砌,重点从资源的丰富性与前瞻性和案例的启发性与完整性等方面提高质量。
      (三)实施注重内涵的开放型教学评价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经过众多高职院校教师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经验。简单地把这些经验“模式化”,并用这种所谓的“模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这在许多高职院校并不鲜见。对于还处在探索阶段的高职课程改革来说,注重“内涵”的教学评价比追求“模式”来得更为紧迫。当前,许多冠以各种“模式”的经验,事实上还不具备“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特征。   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要着重考察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和可操作性,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督”和“导”两方面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组织的真实情况,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评价与学生评教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做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这其中要特别注意结合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避免教学评价方式上的“一刀切”现象。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以社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外部评价主体加入的“开放型”评价体系取代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封闭型”课程评价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实践专家参与评价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并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这种校企互动的常态化和有效性;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将学生作品直接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跟踪调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持续评价,从而增强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已经成为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瓶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0-2020年)》针对校企合作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力支持。从高职院校自身角度来看,打破“瓶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找出校企合作难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找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出路。企业要生存就必须盈利,因此,从企业角度讲,与学校合作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能从学校获取有用资源,从而增强盈利能力;而学校方面则希望借助企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从现实来看,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中获利是导致校企合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企业希望学校为其带来技术革新和改良,提供新产品和新发明,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给予人力资源培训,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苦练内功,演好培训导师的角色;企业发展需要引进大量高技能人才,则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当企业的利益得以实现,校企合作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其次,要注重校企合作的质量,发挥示范合作基地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应当花大力气重点建设几个效益好、影响大的校企合作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良好口碑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避免那种无实质性合作内容的全面撒网式合作。
      再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除了设立专职部门开展校企合作,学校还应做好部门间的协调,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推进校企合作的工作中来,从制度上保障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益。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建设需要我们树立课程改革的研究意识,从严谨科学地开发课程、提升教学资源质量、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及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这项系统工程。当课程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我们应对走过的改革之路进行认真反思,梳理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6.
      [2]赵志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J].职教论坛,2009(9):1.
      [3]魏振乾,丁钟复.基于“体验学习”视角的高职课程改革反思[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2.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
      [5]徐国庆.高职教育高等性的内涵及其文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8.
      [6]赵志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重要理论研究课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3):6.
      作者简介:
      魏振乾(1981—),男,河南南阳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工程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推荐访问:高职 课程改革 对策 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