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人大政协 > 正文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_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49:30 点击:

      摘 要:新媒体传播主体的人人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以及传播方式的自我化,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应对策略包括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传媒素质、在生活中进行价值观的对话和选择、改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建立大学生价值观动态监测与辅导机制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12-02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近几年来,在3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微博、SNS、UGC、LBS、OTT、SOLOMO等服务手段层出不穷,正在颠覆着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的结构与模式。新媒体以其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全互动传播的特点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层面来看,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模式和方法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
      1.传播主体人人化、传播途径多元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权威的消解
      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是“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其结果必然是价值选择多样化。“在一个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强调权威,要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困难得多”[1]。在传统媒体阶段,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权威的官方媒体、学校的“权威”教师以及家庭结构中具有“权威”地位的长辈。权威的媒体和权威的教育者是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但是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体被人人化,即处于新媒体网络节点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价值观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传统的主流媒体和权威的教育者只是众多价值观的影响源之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控制的传统“大众媒体” 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也被新媒体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极传播通道模式所淹没。特别是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模式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2]。新媒体颠覆了“把关人”和“受者”的概念,媒体使用者(或者说是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3]。
      根据CNNIC报告,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达到3.56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4]。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权威主体被日益消解,同时教育权威的重构变得日益困难。
      2.传播信息海量化、传播内容庞杂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即时互动性使大学生可获得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容易受到种种限制,比如时空阻隔、政治限制等等。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加快普及的时代,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庞杂海量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共存。通过即时通讯,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零时间”交流和传播。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包括反动的政治宣传信息、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等。这些庸俗化、自由化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具体来说,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选择带来的紊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网络渗透进来的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冲击。西方价值观在华丽包装的粉饰下,加大了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难度。其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反差,也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尽管有一定的关联,但仍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最后,互联网中负面信息的传播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印象,也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
      时长、内容都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层面对国家和社会印象的显著变量,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量[5]。
      3.传播方式个性化、传播表达自我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标准扭曲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表达的自我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是把受众按照同一化或者同质化的受众对待的,不考虑受众的差异。新媒体刚好相反,不但对受众进行层次性的划分,还进行更为具体的群体性划分,直至把受众划分为单独的个体。新媒体的受众既可以得到同样的传播信息,也可以各取所需、得到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其次,在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中,参与其中的人的主体性被激活。每个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参与者都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并且每个主体的表达欲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在网络上发帖留言、撰写博客、微博,在虚拟世界里通过聊天工具与别人聊天互动等等,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媒体世界里的创作者和思想表达者。再者,由于新媒体空间的近乎无限性,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越发困难。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自由地获取来自不同渠道和世界不同地区的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最后,在新媒体条件下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普世价值遭到挑战。在个性化的新媒体环境里,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可以被表达,每个人都喜欢根据自己的利益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标准变成了每个人的标准,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时间、不同的需求下也会采纳不同的价值标准。同时在缺乏相关网络监管和网络法律的条件下,有的人甚至不受基本道德观念的约束,价值标准逐渐变得飘移、模糊、扭曲和捉摸不定。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提升认知: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传媒素质教育
      传媒素质是指人们对传媒的认知能力,具体包括人们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大众传媒使人们时刻被包围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多元的大众传媒形态,超时空、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光怪陆离、鱼龙混杂的传媒信息,给每个人都带来心灵的冲击。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必要的传媒素质是其在“媒体化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教育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传媒信息辨别、选择能力,以及一定的传媒问题研究能力和相关教育教学能力。从受教育者来看,传统的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在“媒体化社会”中被消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从教师转向了媒体,他们每天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传统的教育者失去了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和优先地位。此前,受教育者面对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对单一的教育,如今,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升受教育者的传媒素养,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唯一的出路。   2.改变方法:在生活中进行价值观的对话和选择
      在以全球化、多元文化和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多媒体时代,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几条黄金原则:实践性原则、理解性原则、对话性原则和共生性原则[6]。以上原则的精髓就在于追求价值观教育向生活实践化回归,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价值观的讨论和选择。因为真实生活中的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体验和实践自律自爱、团队协作、彼此尊重以及自身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等一系列道德品质。同时,全球化、多元文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是和后喻文化的不断推进相辅相成的。在后喻文化时代,老师和长辈不再是教育的权威,只是引导人,甚至还要接受年轻一代的文化反哺。多媒体时代加速了后喻文化的发展,年轻一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优势获得了信息方面的优势。这一切决定了价值观教育必须彻底抛弃来自“权威”长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法,转而采用对话、澄清和选择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3.实时监控:建立动态监测与辅导机制
      在现代传媒社会,由于大学生每天面临着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渠道和海量的传媒信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从“以外部输入”为主转变为“以内部建构为主”。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学生本人将是其价值观建构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将成为“动态监测者”和“辅导者”。对媒体信息的监控包括技术性过滤和必要的行政管理监控等,但本文所指的则是教育监控。在网络生活日益与大学生生活融为一体的今天,对大学生思想现状和动态进行监控是教育的前提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到2.3亿,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3.85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比如96.1%的大学生使用过SNS社交网络,而且参与度和活跃度高,浏览时间长,内容涉及面广[7]。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监控可以使教育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此外,应建立动态调研机制,经常性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实时追踪,及时辅导,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取向。
      参考文献:
      [1]王葎.价值权威及其可能——从韦伯的“价值无涉”说起[J].哲学动态,2008(6).
      [2]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赵敏.新媒体传播下的德性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4]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EB/CD].http://tech.qq.com/ zt2012/CNNIC29/.
      [5]付玉辉.201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2(1).
      [6]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修新路.SNS社交网络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EB/CD].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news.univs.cn/2011/1011/893688.shtml.
      〔责任编辑:孙凯〕

    推荐访问:负面影响 价值观 对策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