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意思 [《人间正道是沧桑》,忆往昔黄埔峥嵘岁月]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1 04:25:07 点击:

      入学黄埔,过三关斩六将   剧情回放:董建昌对孙红雷扮演的杨立青分外赏识,详细向他介绍了黄埔军校的情况,立青在黄埔军校的面试现场初遇文弱书生谢雨时,顽劣而仗义地为其解围。面试中,立青表现突出,显示出了军人气质,并现场展示了绘制地图的绝技,令在场的瞿恩、董建昌等众考官都刮目相看、称赞有加,立青顺利通过招生考试。

      登报谢绝走后门,严格以才招生
      民国13年(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1924年初,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出后,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为了保证学生政治素质,每一名学生录取时要有两名担保人。当时除在广州可以公开进行招生外,其余各省因都在军阀统治下,不能公开招生,因之委托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各省代表回原籍后代为秘密物色选拔考生。
      考试是严格的,标准要求也很高。报考者一般要经过三关,第一步是各省区的初试,第二步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步是军校的总考试。
      基本程序是,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如当时毛泽东即在上海负责复试工作,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
      3月27日,军校以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场,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第一门考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论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4月28日发榜,经严格考试,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还有说360人或372人的),备取生120人(还有说117人或100余人的)。一期生中,约有共产党员近60人,占学生总数的1/8。录取揭榜时,共产党员蒋先云名列第一。
      在招生中,也避免不了有鱼目混珠者。有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此,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事,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

      陈赓“跳槽”导致母校停办
      徐向前(象谦)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招生简章》后,决定投考黄埔军校。这个因为在学堂上大讲雪耻救国故事而被迫辞职的小学教师,从此立下宏愿,要做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他悄悄约上几个同乡白龙亭、孔昭林、赵荣忠、郭树械等,从山西来到上海,在环龙路一号进行了初考,被录取后,又从上海直奔广州。
      出身书香门第的杜聿明和他的要好同学阎揆要(阎奎耀)、关麟徵、张耀明等,也是从《新青年》杂志上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便从陕西匆匆赶来。然而,考期已过,多亏了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子右任先生的举荐,才获准补考。否则,在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里就会少一位阎揆要中将;在后来的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里也就少了一位关麟徵师长,昆仑关大战则会少了一位杜聿明军长。
      陈赓、宋希濂等报考黄埔军校,则是属于“跳槽”行为。他们原先报考的是大元帅府军政部部长程潜主办的“湘军讲武堂”,被录取后于1924年1月到广州人校学习。3月,当黄埔军校招生的布告贴出后,陈赓、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长堤散步时看到了《招生简章》,喜出望外,他们一面仔细地研读,一面在心中琢磨:“革命青年不应分散力量,甚或为私欲者所利用,而应集中黄埔训练。”(陈赓《我的自传》,见《陈赓日记》,第229页)他们当即议定:退出讲武学校,报考黄埔。陈赓、宋希濂在入学考试后被顺利录取。他们的这一行动,也带动了原讲武学校的其他学生如左权等坚决要求转学到黄埔军校,由此有了半年后的集体大“跳槽”,原讲武学校停办,却为黄埔军校输送了150多名学生。

      胡宗南哭着进黄埔
      在一期生中,胡宗南则是哭进黄埔军校的。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时,胡宗南决心报名投考。先是在上海初试,合格者再去广东复试。上海初试的主考官是毛泽东。胡宗南十分顺利地通过了初试。
      广东的复试特别严格,首先是资格审查。按照黄埔军校《招生简章》规定,投考者“年龄18岁以上,25岁以内”,而胡宗南当时已经是29岁,但可以在报名册上做手脚。接下来便是进行身高、肺活量、视力、听力、体重等项的检查,考试委员会把身高放在了体检的第一位。
      考官先让考生排成一队,胡宗南不足1.60米的个子比别人矮了一头还多。考官把他从队伍里拉了出来,毫不客气地说:“你根本不是当兵的料。”
      这一结果对胡宗南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他看着教官那张严肃的脸,再想到自己有家不可回,上海的生意又欠债累累,就放声大哭起来。哭了一会儿后,他猛然间站了起来,大声责问考官:“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同样驰骋疆场!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只有1.68米,校党代表廖仲恺先生更矮嘛!国民革命怎能以貌取人呢?”考官见状惊得目瞪口呆,可胡宗南的嗓门越来越大,他大喊了起来:“孙中山先生的主张为什么得不到实现,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让许多热血青年报国无门!”这么大的动静,惊动了正在附近的廖仲恺。
      廖仲恺出门一看,就乐了,他对着胡宗南也大声喊道:“这位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随后写了一张字条交给胡宗南,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凭着廖仲恺的字条,胡宗南被特许参加了接下来的文化考试。

      黄埔学生能打仗也能打架

      剧情回放:杨立青被分在三期六班,各位同窗背景迥异、信仰不同,时常因为观点不同,而互相争执,最为激烈的一幕在立青和老范三人东征回来后的饭桌上――在楚材的授意下,加入孙文学会的汤沐雨故意挑衅和穆震方大打出手,甚至要用枪泄愤。

      青年军人联合会VS孙文学会
      黄埔军校开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学生的矛盾不断上升,常常因为政治观点相异,由动口发展到大打出手。
      在第一期学生即将毕业之时,“青年军人联合会”(以下简称“青军会”)于1925年2月1日宣告成立。青军会创立初期,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它的主要领导人既有蒋先云、李之龙、陈赓这些公开的共产党员,也有贺衷寒等国民党员。
      然而,随着青军会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共产党人又在里面起了主要领导作用,加之教育长王柏龄等国民党右派分子居心叵测的煽动挑拨,贺衷寒等国民党右派学生便站到了青军会的对立面上。
      此时蒋介石也认为青军会过分赤化了,于是便授意王柏龄另外组建起一个名为“孙文主义学会”(以下简称“孙文会”)的团体,专门与青军会唱对台戏。
      青军会成立后,工作开展得十分有成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已遍于广东各军,会员达两万人。而孙文会则以国民党员为骨干,纠合了一些国民党右派学生,号称拥有了5000多名会员。

      李之龙、贺衷寒老拳相向 [ 2 ]   黄埔军取得第一次东征战役胜利后驻扎梅县,青军会为了扩大东征军的影响,在梅县中学广场上举行了一次军民联欢会,当时到会的地方各界群众有数千人之多。大会由蒋先云主持,李之龙主讲。李之龙的演说博得全场军民的热烈掌声。孙文会的一伙人见青军会大出风头,嫉恨不已,在贺衷寒的率领下跳上台来,硬是把李之龙从演讲台前架走,然后贺衷寒开始演说起来。
      青军会没料到孙文会的人会来这一手,他们在短时间内集聚了一批骨干分子,发动群众在台下喝起倒彩。这时李之龙率人突破封锁,冲上了演讲台。贺衷寒恼怒万分,挥拳朝李之龙脸部猛击,把他打倒在地。霎时,会场大乱,两派成员挥拳相向,展开一场混战。
      两派斗殴之事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蒋介石十分恼火,令人立即把李之龙、贺衷寒两人带来。他一见到这两人,便劈头盖脸地骂开了:“你们这两个混蛋,竟当着几千老百姓打架,给黄埔军脸上抹黑,我要拿你们法办!”蒋介石当即作出处理:贺衷寒当众寻衅闹事。破坏国共合作,予以撤职查办;李之龙聚众斗殴。影响黄埔声誉,即令写出检查,调回军校工作。
      1925年10月,黄埔军发起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战役开始前,广州各界在广东大学举行誓师大会,青军会和孙文会都应邀参加。会上,当李之龙代表青军会发表演说讲到一半时,贺衷寒等人又上来抢台。可这一次,青军会早有准备,演讲台四周的青军会成员一拥而上,把贺衷寒等人给拦阻在演讲台外面。
      双方手里虽然都没有兵器,但会场上的桌椅凳子、树枝旗杆都顺手成为他们的武器。到会的几万人看着几百黄埔学生群殴,无不惊得瞠目结舌,索性让出操场,看黄埔学生“舞棒习武”。
      此事立即轰动了整个广州,紧接着又被报媒推向全国。民众一时议论纷纷道:“黄埔军不但能打仗,而且也能打架。”

      两派学生见面就打架
      蒋介石这时反共排俄的腹案已就,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局面培养一批黄埔学生和部队对共产党的仇恨,也就不想从根本上解决两派的争斗。幸运的是,打架归打架,打仗归打仗,这一点两派都还分得清清楚楚。有仗打时,不分彼此,双方相互支援,协同作战。蒋介石也就懒得再去管打架的事。
      也因为蒋介石这种默认态度,军校内“青军会”与“孙文同学会”的左右派学生后来简直发展到两派人一见面就要打架的地步,不光平时打,就在东征北伐时期两派学生只要碰到一起,一场群殴是绝对避免不了的。不过说起来也很奇怪,这种有仗打仗,没仗打架的行为居然没有对北伐军的战斗力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也算近代中国史上的一项奇迹。要知道,北伐时期这些军校学生大部分都是营连级军官,打起架来少说是百十号人的规模。
      1927年春,北伐军已占领长江以南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然而,正当革命向纵深发展之时,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此,黄埔师生为各自信仰分道扬镳,在中国现代军事舞台上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大搏杀。

      钢刀归钢刀,同窗是同窗

      剧情回放:立青和同学们分道扬镳后,大家有几次机会再碰面。班长范希亮一直强调班规:“钢刀归钢刀,同窗是同窗!”他们都明白因为信念不同,不可避免地大家要在战场上刀兵相接,但任何时候同窗情谊都不能忘。

      “一顿好饭,一件棉袄”招待对手
      黄埔师生为了信念成了对手后,常有交手,但开始,共产党方面总处弱势。1934年末,一期生刘畴西率红十军团在浙赣边遭一期生俞济时“围剿”两月余,刘畴西、方志敏被捕。俞济时在校时同桂永清甚好,桂是刘的老乡,故他和刘也很熟。
      俞济时想都没想要给老同学开点后门,当衣衫褴楼、冻得发抖的刘畴西被带到身穿将军大氅、烤着炭火的俞济时面前时,俞济时优越感顿生,连寒暄都没有,挥挥手,让人把刘畴西押走了。黄维后来听说此事,对俞济时大为不满,当面损他:“那么冷,你也该叫人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嘛!大家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
      1935年5月,刘畴西在南昌百花洲被枪杀。到解放战争时,国共强弱势力颠倒过来。1946年,胡宗南对晋南大规模进攻,其对手就是老同学陈赓。陈赓是太岳纵队司令员。胡宗南用十一个师与陈赓四个旅交战,却一次次栽了大跟斗。陈赓每捉住敌高级将领,就说:“我是陈赓,和你们胡长官黄埔同期!”陈赓虽不开后门私放俘虏,但黄维说的“一顿好饭,一件棉袄”的同学待遇还是能落实的。
      十年内战,对阵的黄埔生连对方的奶名都叫得出来:“二狗子,有种你站出来!”“小六子,替老蒋卖命,你坏了良心!”接着就是一梭子对射。抗日烽火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滇缅丛林,洒遍了黄埔生的热血。三年解放战争,蒋系黄埔生更是做了内战的炮灰。从1924年一直打到1950年,黄埔生或并肩对敌,或相互对打,在战场上整整拼杀了二十六年,接着又在敌视中对峙了几十年。

      从国民党中将到共产党上将
      1949年8月,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同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在长沙通电起义。这位黄埔一期毕业生,参加过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战斗,深得老蒋赏识。在东北,陈修筑了令国军群起仿效的“陈明仁防线”;困守四平孤城,他撒豆成兵,坚守最后五分钟,是一员雄狮般的悍将。
      然而,打了几十年的仗,陈明仁终于清醒了:他所走过的路,其实离孙总理创办黄埔军校的初衷越来越远。于是他同老同盟会员、军界前辈程潜一起弃暗投明,做起了共产党的上将。毛泽东说:“当初,陈明仁是坐在他们的船上。各划各的船,都想划赢,这是理所当然,我们会原谅。只要他站过来就行了,我们还会重用他。”
      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和陈明仁在祈年殿前合影。陈明仁要把照片洗十打。毛泽东谈笑风生,幽默地说:“少了,洗五十打吧。”

      “一期打不过四期”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敌对双方战地主帅都是黄埔师生。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是黄埔教官,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皆为一期生;共产党主帅林彪是黄埔四期生。双方主帅都是抗日名将:平型关之战与昆仑关之战早使林彪和杜聿明威名远播。而在昆仑关击毙日本旅团长中村正雄,就是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部下所为。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1943年10月,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在攻击战略要地腾冲的反攻战中,他随机应变,巧妙部署,取得了成功。此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发行量很大的美国《时代》周刊做了专题报道,在封面上刊登了卫立煌的照片,题为《常胜将军卫立煌》。
      然而在东北,林彪却让他这个“常胜将军”输得老本都没了:短短的五十二天时间,四十七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化为零;副总司令范汉杰被擒;郑洞国无奈地举起了双手;而杜聿明从昆仑关到山海关,在黑土地上打响内战第一枪,又从秦皇岛到葫芦岛,在黑土地上指挥撤退最后一名国军士兵。
      卫立煌在仓皇逃离沈阳的路上,想起十一年前去洛阳开会,路过延安,参观完“抗大”后,又去了二十里铺看望平型关战斗中受伤的林彪。他想给林彪送点礼,没准备,临时凑了六百元钱,又觉得拿不出手,挺遗憾。这回都给补上了,他把从美国讨来的大批军事装备全留给了林彪。老蒋气得捶胸怒吼:“林彪是四期的,而你们是一期的,全是一期的……教官不如学生,一期打不过四期!” [ 1 ]

    推荐访问:峥嵘岁月 正道 沧桑 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