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10-11 08:50:04 点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3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切。怀着这份感激,我们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长期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学习智慧;20世纪70年代,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过: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需要孔孟学说。世界上这些顶尖人物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文化,是定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道路,我们要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欣赏我们的祖先,重视我们的地球和家园。

    念及善良,无非是父母的善良。《大爱无国界》、《大道至简》、《大恩不谢》;孝顺是认识真理、践行感恩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人不能孝顺父母,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信用。子曰:“乐在《诗》,立于礼,乐在其中。”就是告诉人们从真诚出发,在社会上自立,做到和谐,践行人性为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道需要一个完整的观念,知道孝道就是知道感恩,把完整的观念融入生活,言行举止就是孝道。我们开始孝顺父母,然后传播开来。我们对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对老师和同学,对领导同事,对大众,无论走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合一。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顺是感恩,孝顺是善良。真正懂得孝道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才会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也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照顾未来,不要因为现在的享受而浪费子孙后代未来的资源。如果为了眼前和暂时的利益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将来吞下这些苦果的将是我们的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想长期发展,就要对大自然充满敬意和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师父曾经说过,“为人师表之道,不过是忠恕之道”。什么是「忠恕」?忠诚就是尽你所能,认真对待一切,善待同学、同事、亲人、朋友;“宽恕”就是“像一颗心一样”,也就是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心和别人比较。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团结如官”。这样才能更好的自立,达到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5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

    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

    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XX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6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

    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

    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XX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7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切。怀着这份感激,我们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长期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学习智慧;20世纪70年代,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过: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需要孔孟学说。世界上这些顶尖人物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文化,是定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道路,我们要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欣赏我们的祖先,重视我们的地球和家园。

    念及善良,无非是父母的善良。《大爱无国界》、《大道至简》、《大恩不谢》;孝顺是认识真理、践行感恩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人不能孝顺父母,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信用。子曰:“乐在《诗》,立于礼,乐在其中。”就是告诉人们从真诚出发,在社会上自立,做到和谐,践行人性为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道需要一个完整的观念,知道孝道就是知道感恩,把完整的观念融入生活,言行举止就是孝道。我们开始孝顺父母,然后传播开来。我们对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对老师和同学,对领导同事,对大众,无论走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合一。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顺是感恩,孝顺是善良。真正懂得孝道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才会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也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照顾未来,不要因为现在的享受而浪费子孙后代未来的资源。如果为了眼前和暂时的利益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将来吞下这些苦果的将是我们的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想长期发展,就要对大自然充满敬意和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师父曾经说过,“为人师表之道,不过是忠恕之道”。什么是「忠恕」?忠诚就是尽你所能,认真对待一切,善待同学、同事、亲人、朋友;“宽恕”就是“像一颗心一样”,也就是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心和别人比较。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团结如官”。这样才能更好的自立,达到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9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这幅极其凄美的画面,又何尝没有包含浓浓的乡愁呢?这些内源性的影响,并非显现在表面,早已种植在我们的心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历史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他们为何肯放弃当下的一切,不辞辛劳地投身于祖国建设?是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传统文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显现;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深植在心的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激活的时机。文化,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这个民族血脉里的眷恋。这种眷恋,无论历经多久都不会淡释,传统文化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感到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传承文化可以绵延历史的原因。试问,一个民族团结了,他还会轻易倒下吗?还会经受不住历史的打磨与鉴造吗?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0

    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针尖上的中国。

    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当今忙忙碌碌快节奏的。社会上,很难再有人去关注中华的传统文化。人们也很难再去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淡淡浅品中华文化的醇香。前几天,我们去了首都博物馆,感受到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随之也尤为震撼。

    刺绣,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起源于黄帝时代。那时,古人为了美丽,是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

    刺绣这一艺术文化便由此而来。

    这些刺绣呢,很早就出现在我国,透绣、纸绣、平金绣等绣的种类更是在明朝就已出现。从这就能简单地看出中华人民拥有聪慧的头脑与灵敏的双手,这些传统项目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唐代诗人胡令能就吟过这样一首诗。名为《咏绣障》。此诗描绘出了刺绣的艳丽与逼真,连黄鹂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过来。

    外国人来到中国,总会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会异域的风土人情。自然,各种刺绣也被列入到了国家级保护文物。生长在如此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怎能不引以为自豪呢?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我们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友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知大家,与大家一起共享,相互沟通,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训练深化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实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进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掌握的。”要“充分尊敬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熟悉,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旧是我们熟悉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熟悉,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进展,具有特别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知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妙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终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推断别人,然后打算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乐观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假如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欢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知我们,任何宏大人物的成长,任何宏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行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需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仔细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老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展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同学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老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的深厚氛围中,我们老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殊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提高自身素养,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感谢大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化开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提醒了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立,进步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考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开展,具有非常长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妙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到达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那么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假设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蔼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实在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的。,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指导、老师们,老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开展的传播者和建立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前进的带路人,身为老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立的浓重气氛中,我们老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进步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化的瑰宝,进步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这幅极其凄美的画面,又何尝没有包含浓浓的乡愁呢?这些内源性的影响,并非显现在表面,早已种植在我们的心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历史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他们为何肯放弃当下的一切,不辞辛劳地投身于祖国建设?是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传统文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显现;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深植在心的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激活的时机。文化,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这个民族血脉里的眷恋。这种眷恋,无论历经多久都不会淡释,传统文化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感到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传承文化可以绵延历史的原因。试问,一个民族团结了,他还会轻易倒下吗?还会经受不住历史的打磨与鉴造吗?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优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篇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篇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