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2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11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9-09 10:55:02 点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办学,开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11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11篇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1

    ;

    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7% 以上,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办学,开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已得到较好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下面就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思路和实施办法等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阶段:全部是基础理论教学,以公共课为主,同时开设《机械制图》和《工程材料及金属工艺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要学生学会一门工程语言和认知工程材料及特性,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必要的文化素质。

    第二阶段:进入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进行单项实习实训。所开课程是全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同时保证实验课和实训课时间,基本上做到理论与实践比为1:1。主要任务是基本技能训练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训内容包括:钳工、测绘、车工、铣工、电气焊、数控车、数控铣、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气压液压传动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实验实训,达到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同时,也可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实训的兴趣。

    第三阶段:进入校企合作工作站,主要完成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前半阶段主要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与企业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工作站。在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具体做了如下几点工作:一是先了解企业的发展概况和人才需求状况。二是推介我院办学成效及理念,以及学生培养质量。三是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做到人才培养方案贴近生产实际,需增开的课程在第四学期多以短期培训的形式开设,真正体现“订单培养”的模式。四是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项综合教学任务。五是将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情况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关注。这样,即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问题,真正做到了校企“双赢”。

    上述三个阶段相互衔接,每个阶段均有规范的训练环节和必需的理论知识结构及实训项目和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配合,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使三年的教学过程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构成一个整体。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思路

    1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体现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特色,特色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特色是竞争力。可以说,失去特色,意味着学生就业及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就失去竞争力。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将专业办出特色,就要适应市场需要,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安装及调试的一线人才。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致。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搞好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技能实训过程中融入企业需求。并不断地进行社会需求调研,摸准市场脉搏,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

    2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定学院高职办学方向,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生产第一线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注重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在第一阶段,我们开设了语文、数学、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机械制图、工程材料、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必修课程和心理学、公共关系、文艺素养等选修课程,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要培养能从事生产第一线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针对专业素质素质内涵,在第二阶段,我们将专业基础课和单项技能训练穿插进行,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公差与测量》、《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气智能控制原理》等课程,单项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车、铣床基本操作、钳工、电焊工、电工基本操作和数控设备的编程与操作以及相应的测绘、液压、电子、电气智能控制等实验操作。通过该阶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机”与“电”所含内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的鉴定工作,如制图员、钳工、普通车工、电焊工和维修电工,数控工艺员,机电一体化高级工等工种的技能鉴定,依此来鉴定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检验了所开设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知识点的合理性,对于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及时进行教研和改革,达到逐步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的目的。

    第三阶段,通过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形式,如“工学交替”、“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适应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力达到能从事生产第一线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能否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以适应当地经济建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办出特色为目标,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按照坚持内涵发展为主,适当扩大规模的方针,积极进行了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科学论证,较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与完善,找到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多种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2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1日-7月2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7月21日-8月11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2日-8月22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3日-8月28)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9—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4、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按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一、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巩固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系部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确定需要修订的专业。

    四、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构成。

    1、公共课程:由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课占总学时的20%,公共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

    (1)通识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第二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32课时,分四学期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共36课时,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64 课时,第一学期开设)、体育(108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心理健康教育(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其它学期以讲座形式进行),军事课(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新生军训形式进行)。

    (2)选修课程: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以专业群或以系部为基础开设;课程由系部确定,建议开设2-3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课程建议为: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普通话、诗词欣赏等。具体课程选择由系部确定1-2门。

    2、四大模块的课程由各系根据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是指职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5%。

    (2)职业核心课程:是指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要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例化,占总课时的25%。

    (3)职业拓展课程:是指为学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或拓展就业职业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课程。建议以专业选修课形式体现。占总课时的7%。

    (4)综合实践:是指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综合集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约30%。

    3、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课程整合,去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从课程名称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这次修订的重点是要求改变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凸显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和有指导意义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将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课程精化、整合于应用知识与技能课程之中,有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可以压缩甚至精减。核心观念是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课程。如果该专业为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应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五、课时总数及课时安排

    2、课程体系中课程总量控制在30门左右。

    总 时 间 分 配 表

    (二)教学进度表

    七、主要实践环节设计(表) 八、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九、毕业条件 十、其它说明

    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赵素华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20日-7月3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8月1日-8月10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1日-8月20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1日-8月25)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6—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九、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核心技术修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4、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5、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6、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按照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规范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切实做好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09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进行较为全面的修改,形成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支柱行业、企业,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工艺技术,面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专业跟着支柱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过程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高职办学理念。

    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教学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系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为成员的修订工作小组,确保修订工作顺利进行。

    三、工作措施

    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原则按照枣科职院字〔2015〕19号文件规定进行。但其模板允许各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务科研处组织各系讨论修改。

    4. 教务科研处定期调度反馈各系各专业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

    5. 修订工作结束后,教务科研处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出总结。

    6. 各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情况,记入年度工作考核。

    四、工作完成进度表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

    xx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报表

    ___________系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3

    通过今天的教研,使得我《人才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我这学期开设的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构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

    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首先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我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制订其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认为应该培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取逻辑化。

    在通常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5学期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个人认为咱们学校在开设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我这学期教授的课程是《建筑构造》,是为13级造价专业开设的,从逻辑说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从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和1学期开设《房屋建筑学》相冲突,更甚的是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和《房屋建筑学》能达到80%以上的吻合度。

    第三,结合自己教授的课程感悟。

    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训练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课程的开始无论是从开设时间还是开设的内容上选取都是很合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到定额,就凭借空口套白狼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样套用定额。我个人认为只有“手把手”教学生,才能让真正让学生会用定额。

    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对我的课程和学生都更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按照教育部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政策导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进行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

    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政法类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五年规划、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指导,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于专业布局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分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原则

    1.强化内涵,稳中求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学习展开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外语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①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意识,把修订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②加强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多方收集信息数据,避免修订工作的随意性和简单化;③加强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内涵,稳中求变,避免繁杂冗余的无效修订。

    2. 制定标准,明确定位。通过详细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

    3.整体突破,彰显特色。通过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比例安排合理,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关系。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目标地组织课外教育教学。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知日语;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律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悉法学基础知识,了解wto法规;能在政府涉外法律事务部门、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翻译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仲裁机构等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各类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1.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 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能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

    三、特色与应用性体现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突出“创新”二字。关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其次,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重视教师广泛参与方案的制定,明确教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高,要求高,可操作强。

    为了实现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有机整合,综合体现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意识地扶持了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较好、教改成果较集中、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面的课程。同时,着重强调了应用性课程建设特色,即便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中,也强调要与应用性教育特点相适应,增强应用性特色。

    以《高级英语》、《基础英语》两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例,按传统观点,这两门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修订的培养方案预留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适当弱化理论讲授过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应用性人才培养十分需要依靠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因此,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四、学时及学分

    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外语系学生准予毕业最低学分140学分,其中,必修课 128学分(公共必修课23学分,专业必修课62学分,实践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44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18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4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本次修订保留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要求,主要修订了学时的设置。按照学校规定,大多数课程减少了教学学时,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其关键在于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强调了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的建设,首先,不仅是实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也将创新实践项目嵌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各种拓展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思考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有时效、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并选派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外语专业比赛。注重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见习环节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作。首先对学生的调研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开会,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为专业方向的设置、平台课程结构的调整。各专业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将初稿交由各任课教师再次进行讨论、修改、调整;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进行审核,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注意了还按照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调研过程有助于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通过调研报告,我们队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调研报告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符合岗位要求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 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培训宣 传、考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三 教学方案制定 课程体系开发 教学过程安排 标准和制度建设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我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学校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在重要专业方面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各专业负责人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 技能和管理能力。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安排: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

    5.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 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四、配套的推进举措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 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 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 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 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 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 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 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 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能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而增强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尤为关键。由此可见,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今年初在全市率先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有利于师生及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如何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识上来,为本轮课改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行动的变化,各课改小组在第二阶段纷纷走向人才市场、下到学生之中、走进用人单位,开展了深入有效的专题调研,访谈、问卷近2000多人次,涉及对象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员、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人员、往届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等等,收回有效问卷及访谈记录近2000份。各组在认真统计问卷、深入分析数据、客观判断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极富价值的调研结论,这些来自一线的调研报告,为本轮课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符合市场人才走向、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客观依据。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各课改小组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就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并针对各自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学科分布、课时安排的情况尤其是综合实训教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布局,最终形成了《武汉市财贸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了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调研结果的判断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认识在《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各专业、各学科均调整了教学目标,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定位于面向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

    2.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在酒管、动漫、烹饪、青鸟等专业以学分制的形式规范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机制。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3.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推进了专业发展市场化的进程。遵循教育部文件的改革精神我们将课程设置按必修、选修(限选、任选)区分,同时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划分,并按专门化发展设置出两个教学方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动态对应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发展走向。

    4.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形式着力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机

    制的改革,以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提出了刚性原则,统一要求各专业必须设计出对应实岗的综合实训教学课程及教法,同时要求公共基础学科对应实岗设计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课程,并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增加了公共及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和强度,以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综合素质的需求,并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均设计出对应实岗的专业训练项目和实践操作型的评价方案。

    本《方案》的设计得到了市、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区教研室的多位领导的指导,在这里一并感谢。参加本《方案》编撰设计的人员有朱道玲、陈捷、兰征、韦红、冯柳、宣高进、谭永红、徐军、柯敬峰、尹自力、孙群安、祝小云、张宇、高艳萍、宋海燕、雷凤、陶治、赵艳明、蔡莹、陈爱萍、钟玲、夏春、肖凡等老师,他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本《方案》的评审人员是:周春江、邓军林、彭纯宪、饶汉章、胡伟、余晓华、刘行杰、陈志群、丁晓东、刘焰。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5

    一、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本专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往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业在地方产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及培养规格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

    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哪些的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课程设置变化情况

    (相对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哪些课程?)

    本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臵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论证

    论证要点: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汽车维修及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手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术,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规格

    (1)具备中职生必备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知识。

    (2)熟悉200-300个汽车维修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短语和缩略语。

    (3)具备汽车结构、原理、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知识。

    (4)具备汽车维修仪器、设备、常用工具、量具使用的基本知识。

    4、专业技能素质培养规格

    (1)具备获取和应用汽车维修资料的能力。

    (2)能识读汽车电路图。

    (3)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4)能独立规范使用工量具、仪器设备,进行汽车维护、总成大修、部件检验和汽车性能测试。

    (5)有制定实施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能对完成维修作业的车辆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6)能通过语言表达使客户清楚维修作业的目的和为客户提供用车建议;能通过语言或书面表达方式达到与合作人员或部门之间沟通。

    (7)具备学习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

    分析: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臵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汽车运用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臵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臵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电子设备只占汽车成本的2%,而目前已经达到18%~23%。这就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控制装臵高的技术含量,维修人员如果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掌握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内,交通行业势必急需大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临沂市每年需新增人员1000人左右。临沂市汽车维修企业约510多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6家,二类维修企业92家,其余全部为三类维修企业;从业者8300多人,其中机电维修岗位占39.8%,服务顾问占21.2%,客户服务占9.6%,备件管理占10.2%,汽车销售占7.3%,汽车保险占6.4%,旧车评估占3.2%,其它约占2.3%。从调查结果看,汽车机电维修工应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岗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0%左右,高中(中专)学历者占10%,初中学历者占40%,其余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具有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仅占20%。一、二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由企业自身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仅少数人参加过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新技术和关键岗位技能的培训,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

    基于以上的行业现状和社会背景,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这种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的。

    论证要点:是否能满足培养目标要求,是否有课程改革特色等方面。

    的是具有某一项或多项实际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面面俱到,却又什么都不精的“全才”。

    临沭职业中专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技能和实践的掌握,采用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及“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所分别对应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探索并实践“三级能力、二轮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三个方向对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第一阶段(第一、二、三学期包括第四学期前10个教学周)在校内完成汽车机电维修方向中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以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性能检测流程掌握两级能力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二阶段(第四学期的后八个教学周)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第一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了解汽车快修岗位、汽车性能检测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维护与保养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体验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检测与修复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机电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电气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性能检测方向对学生评估汽车能力的要求,第三阶段(第五学期)在校内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施第二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掌握汽车故障诊断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故障诊断工作过程、汽车评估工作流程及汽车性能检测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排除技能、汽车性能检测评价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将来工作岗位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方面的论证:

    课程群,使得专业课程体系中全部课程一目了然,在完成共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再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诊断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新的方法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具体见下图。

    四、专业实践环节的论证:

    论证要点:实践环节设计能否体现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课程改革要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按企业技术路线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运用与维修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汽修人才要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向,而针对中职学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强调其技能培养,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一方面定期修订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臵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另一方面利用转、合、撤、拆的原则,降低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设计教学项目,形成合理的、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习国内外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采用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抓尖子生,以点带面,形成好的学习气氛;利用榜样的力量,由高年级进行专业学习示范、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到企业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3、注重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

    制定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主干课程设计、阶段项目实践、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综合技能的培训。针对主干专业课程,开设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知识内容的能力,打通各门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

    (一)师资力量雄厚

    (2)要求教师按照计划规定,必须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4)建设以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

    (5)制定中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

    (6)积极和周边的学校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

    (二)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类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学校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汽修实训车间,,实训与实用并举,适宜于一定数量学生同时参与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共建协议;做好专业图书的采购工作,每学期确保一定数额的资金,做到人均专业图书10册以上。学校对实验、实训台等设施的投入,为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完全满足专业的开设。

    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指导意见。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该方案基本符合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合格的毕业生能够经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注意和加强。

    (一)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肯定是一个亮点。调职教育要调整思路,要增加实训,至少有一年到企业的实习期,实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应该大于1:1,并且不能只有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动手,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完成。这些都是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 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产业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的“订单式”教育的班级。这是符合汽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校企合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方式。例如,有些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订人”,并没有在课程设臵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或者合作并不紧密。

    校企合作应开始于招生之时,而非就业之时。双方应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设定专业、设臵课程。而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三) 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

    专业和课程设臵的改革与调整,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有关。新技术迅速发展与课本知识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或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更新速度。

    (四)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据调查,有些毕业生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毕业生被“黑心中介”所骗;更有一些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不好……因此,学校在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议除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可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帮助学生对就业心态的调整,指导学生简单朴实而有针对性的个人简历,引导寻求就业的合理算什么,根据就业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对学生进行防范意识教育等。

    (五) 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一个学校要办好,就要突出办学特色,同样一个专业要办好,也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精做响某个专业,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职业学校应该由培养汽修专业通才,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某项实用技能的专才。

    临沭县职业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论证小组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6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1日-7月2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7月21日-8月11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2日-8月22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3日-8月28)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9—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4、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按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一、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巩固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需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系部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确定需要修订的专业。

    四、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构成。

    1、公共课程:由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课占总学时的20%,公共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

    (1)通识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第二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32课时,分四学期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共36课时,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64 课时,第一学期开设)、体育(108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心理健康教育(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其它学期以讲座形式进行),军事课(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新生军训形式进行)。

    (2)选修课程: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以专业群或以系部为基础开设;课程由系部确定,建议开设2-3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课程建议为: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普通话、诗词欣赏等。具体课程选择由系部确定1-2门。

    2、四大模块的课程由各系根据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是指职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5%。

    (2)职业核心课程:是指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要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例化,占总课时的25%。

    (3)职业拓展课程:是指为学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或拓展就业职业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课程。建议以专业选修课形式体现。占总课时的7%。

    (4)综合实践:是指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综合集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约30%。

    3、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课程整合,去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从课程名称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这次修订的重点是要求改变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凸显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和有指导意义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将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课程精化、整合于应用知识与技能课程之中,有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可以压缩甚至精减。核心观念是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课程。如果该专业为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应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五、课时总数及课时安排

    2、课程体系中课程总量控制在30门左右。

    总 时 间 分 配 表

    (二)教学进度表

    七、主要实践环节设计(表) 八、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九、毕业条件 十、其它说明

    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20日-7月3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8月1日-8月10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1日-8月20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1日-8月25)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6—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九、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核心技术修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4、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5、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6、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按照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7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特制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的经济发展,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2、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前沿性。

    4、重视理论,加强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5、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三、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分解。

    3、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四年。

    专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三年(五年一贯制除外)。

    4、专业主要课程

    支撑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指导设置专业主要课程。

    5、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前须修满的学分,包括总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毕业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本科为160-190分,专科为120-143分。其中,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20%。

    6、教学计划表

    四、课程设置具体要求

    1、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计算学分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取值0或5(超过8学时不满16学时为0.5学分),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

    学时与学分的折算方法为:

    课程教学(包括实验)学分=课内总学时/16;

    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课内总学时/28;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数=实践教学周数。

    2、课程设置结构

    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包括与理论课程捆-绑的实验)课程与集中实践环节。四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学时,约156学分。三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1630学时,约102学分。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

    公共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在一级类学科下,这些课程的设置要求应基本一致。

    学科类课程:指某学科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此部分必修课程应按二级学科设置,同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相同或相近课程应打通设置。

    专业类课程:指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课程。

    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

    该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分方向的专业每一方向设置一组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提供的课程学分不少于该专业要求的最低选修学分的1.3倍。分方向专业可跨方向进行课程选修。

    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全校性任选课程和创新活动。学生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

    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要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大学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图

    3、建议学分设置 本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公共类课程:52-65学分。 学科类课程:38-48学分。 专业类课程:38-45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公共类课程:34-52学分。 学科类课程:53-60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专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集中实践环节:≥18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主要课程

    五、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 选修课程学分:

    六、专业教学计划表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8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学院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做好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特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果经验,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院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原则

    按照学院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遵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事业岗位(群)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注重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科学处理专业设置的整体优化。

    2.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产学融合原则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实际工作的统一性,将学生校内课程教学实训与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力求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用的进一步融合。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学习工作一体化原则

    以企事业相关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运用适合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知识运用型课程体系,凸现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特色。

    4.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坚持“课证融通”原则

    时,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尽力将课程内容与国家企事业资格考核标准相协调, “课证融通”,实行毕业生“多证书”制。

    5.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在基础、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专业要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不同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三、培养目标

    各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某职业岗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

    各专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也可根据各专业学生从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的资格标准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1.德(即思想品德)方面:主要是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与职业道德。

    2.智方面:一是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本专业哪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和或技能素质。

    3.身心健康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计划的编制要求

    1.以现实的职业工作任务或生产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2.文化素质课(通识课)的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30%,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对准岗位设置课程,但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尽量安排学生的参观或实习等。要选择部分主干课程按项目化方式考虑课程设计。根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实习(实训)专用基地,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或生产中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课程结构分四个模块: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3.学时与学分要求

    学分计算:课程教学15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综合实践)每周计1学分。

    学分安排: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185之间(含实践性教学学分)。学时安排:各专业总学时须控制在2700~3000左右,每学期平均以20周计算(含复习与考试)。

    4.课程学时的分配

    专业课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控制在50%以上。

    5.各专业通识课(公共课)设置,原则上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6.大专三年制学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9

    一、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本专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往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业在地方产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

    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哪些的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课程设置变化情况

    (相对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哪些课程?)

    本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臵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论证

    论证要点: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汽车维修及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手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术,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规格

    (1)具备中职生必备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知识。

    (2)熟悉200-300个汽车维修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短语和缩略语。

    (3)具备汽车结构、原理、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知识。

    (4)具备汽车维修仪器、设备、常用工具、量具使用的基本知识。

    4、专业技能素质培养规格

    (1)具备获取和应用汽车维修资料的能力。

    (2)能识读汽车电路图。

    (3)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4)能独立规范使用工量具、仪器设备,进行汽车维护、总成大修、部件检验和汽车性能测试。

    (5)有制定实施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能对完成维修作业的车辆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6)能通过语言表达使客户清楚维修作业的目的和为客户提供用车建议;能通过语言或书面表达方式达到与合作人员或部门之间沟通。

    (7)具备学习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

    分析: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臵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汽车运用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臵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臵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电子设备只占汽车成本的2%,而目前已经达到18%~23%。这就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控制装臵高的技术含量,维修人员如果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掌握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内,交通行业势必急需大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临沂市每年需新增人员1000人左右。临沂市汽车维修企业约510多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6家,二类维修企业92家,其余全部为三类维修企业;从业者8300多人,其中机电维修岗位占39.8%,服务顾问占21.2%,客户服务占9.6%,备件管理占10.2%,汽车销售占7.3%,汽车保险占6.4%,旧车评估占3.2%,其它约占2.3%。从调查结果看,汽车机电维修工应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岗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0%左右,高中(中专)学历者占10%,初中学历者占40%,其余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具有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仅占20%。一、二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由企业自身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仅少数人参加过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新技术和关键岗位技能的培训,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

    基于以上的行业现状和社会背景,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这种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的。

    论证要点:是否能满足培养目标要求,是否有课程改革特色等方面。

    的是具有某一项或多项实际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面面俱到,却又什么都不精的“全才”。

    临沭职业中专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技能和实践的掌握,采用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及“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所分别对应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探索并实践“三级能力、二轮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三个方向对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第一阶段(第一、二、三学期包括第四学期前10个教学周)在校内完成汽车机电维修方向中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以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性能检测流程掌握两级能力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二阶段(第四学期的后八个教学周)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第一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了解汽车快修岗位、汽车性能检测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维护与保养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体验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检测与修复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机电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电气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性能检测方向对学生评估汽车能力的要求,第三阶段(第五学期)在校内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施第二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掌握汽车故障诊断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故障诊断工作过程、汽车评估工作流程及汽车性能检测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排除技能、汽车性能检测评价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将来工作岗位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方面的论证:

    课程群,使得专业课程体系中全部课程一目了然,在完成共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再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诊断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新的方法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具体见下图。

    四、专业实践环节的论证:

    论证要点:实践环节设计能否体现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课程改革要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按企业技术路线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运用与维修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汽修人才要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向,而针对中职学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强调其技能培养,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一方面定期修订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臵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另一方面利用转、合、撤、拆的原则,降低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设计教学项目,形成合理的、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习国内外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采用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抓尖子生,以点带面,形成好的学习气氛;利用榜样的力量,由高年级进行专业学习示范、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到企业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3、注重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

    制定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主干课程设计、阶段项目实践、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综合技能的培训。针对主干专业课程,开设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知识内容的能力,打通各门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

    (一)师资力量雄厚

    (2)要求教师按照计划规定,必须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4)建设以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

    (5)制定中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

    (6)积极和周边的学校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

    (二)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类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学校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汽修实训车间,,实训与实用并举,适宜于一定数量学生同时参与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共建协议;做好专业图书的采购工作,每学期确保一定数额的资金,做到人均专业图书10册以上。学校对实验、实训台等设施的投入,为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完全满足专业的开设。

    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指导意见。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该方案基本符合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合格的毕业生能够经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注意和加强。

    (一)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肯定是一个亮点。调职教育要调整思路,要增加实训,至少有一年到企业的实习期,实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应该大于1:1,并且不能只有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动手,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完成。这些都是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 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产业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的“订单式”教育的班级。这是符合汽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校企合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方式。例如,有些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订人”,并没有在课程设臵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或者合作并不紧密。

    校企合作应开始于招生之时,而非就业之时。双方应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设定专业、设臵课程。而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三) 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

    专业和课程设臵的改革与调整,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有关。新技术迅速发展与课本知识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或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更新速度。

    (四)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据调查,有些毕业生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毕业生被“黑心中介”所骗;更有一些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不好……因此,学校在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议除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可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帮助学生对就业心态的调整,指导学生简单朴实而有针对性的个人简历,引导寻求就业的合理算什么,根据就业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对学生进行防范意识教育等。

    (五) 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一个学校要办好,就要突出办学特色,同样一个专业要办好,也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精做响某个专业,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职业学校应该由培养汽修专业通才,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某项实用技能的专才。

    临沭县职业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论证小组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10

    关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各教学系部:

    1、 根据专家建议,由于目前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各系部认真研讨,先 进行专业名称的调整工作(例如矿山机电专业是否可调整为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方向),然后进行企业调研,并对我院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1)8月4日—8月8日:下矿调研、现场实操(具体与实习实训中心刘文龙科长联系)。

    (2)8月9日—8月15日:以团队形式,与企业人员研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论证。

    (3)8月16日—8月18日:人才培养方案由各专业带头人、系部主任审核签字后报教务处审核,报学院主管院长审批后执行。

    (4)各公共基础课教师由系部统一分配到机电、采矿等各专业团队,各专业团队务必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接纳工作。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参与企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解专业岗位群和岗位工作任务及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改变以往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毫无关联,以此为依据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改革,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5)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其他专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需在企业进行现场实操至8月24日。下企业的"教师要注意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表格填写好,盖上相关企业的公章,回学院后上交到教务处存档。

    (6)下矿调研的各专业团队一定要做好科研课题的收集工作,作为今后的技术服务项目,使教学与生产很好地结合。

    使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24周以上),并使之可操作。

    (2)课程门数不宜过多,合理地进行课程整合,并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实现理论为技能服务的目的。

    (3)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进行调整。新模板上的公共基础课为学院统一安排,各专业如有特殊要求,可由专业团队研讨后报教务处审批。不得擅自增减公共基础课。

    2、 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2015年8月24日—2015年 7月30日,与企业合作完成3-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训课程的改革工作。

    3、 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2015年8月24日—2015年7月30日,与企 业合作完成3-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训课程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

    4、 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群建设工作:

    (1)8月16——22日:市场调研或到其他煤炭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和学习。主要是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为我院专业结构的调整和申报新专业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

    (2)8月30前完成专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新专业的申报工作,开始专业群建设工作。

    5、 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后,进行特色专业的遴选工作, 用1—2年的时间进行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工作。

    各教学系部要积极按照以上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教务处

    二〇一四年八月四日

    各系部:

    由于个别系拖延,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及时审核完毕,请在以后的工作中务 必按时完成任务,以免影响其它相关部门的工作进程。本次审核中发现各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请对照要求做进一步修改,完成后于2015年12月9日(周二)上午12:,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撰写要求附后。

    请各系部专业建设负责人于2015年12月10日(周三)到学校网站教务工 作专业建设栏内查阅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人员成立专业建设小组根据方案审核本系部所有科目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于2015年12 月15 日 发至。

    中文系:

    1、高起专:(1)第7点——“专业课程体系”中无 “职业能力分析”和“课 程设计思路”的文字说明。

    (2)、第14点——“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保障”中无“教学管理机构与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的文字说明。

    (3)、学分:无总学分说明,表中88学分。

    2、初起专:问题同高起专。

    3、文秘:第14点——“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保障”中有“教学管理制度”,无“教学管理机构”。

    数计系:

    1、高起数:第5、6、7、8、10、11、12、13、16共九点无文字或表格说明。

    2、初起数:(1)、第1点——专业名称错。

    (2)、无第2点—— “教育类型与学历层次”说明。

    (3)、无第5点——“就业范围与岗位”。

    (4)、第7点——“专业课程体系”中无 “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设计 思路”的文字说明。

    (5)、第8、10、13、14、16共五点无文字或表格说明。

    3、高起计:(1)、第10、13、16共三点没有,第14点——“教学运行和教 学质量保障”内容不符。

    4、学分:高起数文字说明163学分,表中161学分。

    英语系:

    1、学分:文字说明170学分,表中合计144学分。

    音乐系:

    1、方案内容项目不全,需要补充。

    美术系:

    1、第11点——“课程介绍”和第17点——“编制单位和人员”只有标题,无内容。

    2、学分:文字说明学分170学分,表中147学分。

    3、书法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还未完成。

    体育系:

    1、第7点——“专业课程体系”中无 “职业能力分析”。

    2、第10、13点共两点无文字或表格说明。

    方案内容项目不全,需要补充。

    附:

    1、专业名称与代码

    2、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3、招生对象及学制

    4、职业面向

    5、就业范围及岗位

    6、培养目标(总体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

    7、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课程体系)

    8、专业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9、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10、教学计划总表说明(分理论与实践,按大类说明结构比例)

    11、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12、专业实训实习项目(校内、校外)

    13、专业课外活动明细表(校内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安排)

    14、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机构与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

    15、毕业条件(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测评符合要求)

    16、说明与建议

    17、编制单位和人员

    教务处

    2015.12.5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11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特制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的经济发展,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2、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前沿性。

    4、重视理论,加强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5、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三、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分解。

    3、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四年。

    专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三年(五年一贯制除外)。

    4、专业主要课程

    支撑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指导设置专业主要课程。

    5、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前须修满的学分,包括总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毕业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本科为160-190分,专科为120-143分。其中,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20%。

    6、教学计划表

    四、课程设置具体要求

    1、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计算学分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取值0或5(超过8学时不满16学时为0.5学分),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

    学时与学分的折算方法为:

    课程教学(包括实验)学分=课内总学时/16;

    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课内总学时/28;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数=实践教学周数。

    2、课程设置结构

    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包括与理论课程捆-绑的实验)课程与集中实践环节。四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学时,约156学分。三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1630学时,约102学分。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

    公共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在一级类学科下,这些课程的设置要求应基本一致。

    学科类课程:指某学科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此部分必修课程应按二级学科设置,同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相同或相近课程应打通设置。

    专业类课程:指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课程。

    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

    该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分方向的专业每一方向设置一组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提供的课程学分不少于该专业要求的最低选修学分的1.3倍。分方向专业可跨方向进行课程选修。

    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全校性任选课程和创新活动。学生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

    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要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大学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图

    3、建议学分设置 本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公共类课程:52-65学分。 学科类课程:38-48学分。 专业类课程:38-45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公共类课程:34-52学分。 学科类课程:53-60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专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集中实践环节:≥18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主要课程

    五、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 选修课程学分:

    六、专业教学计划表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修订 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怎么写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及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是什么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说明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 人才培养方案解读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