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23年度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12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9-09 08:25:02 点击: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结一、领导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以广泛开展的基础二、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使实践教学环节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12篇,供大家参考。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12篇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1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结

    一、领导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以广泛开展的基础

    二、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使实践教学环节避免流于形式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组织形式、考核办法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5%,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25%,使得学生明白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每门课程的每一章基本上都有对应的实践主题和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留有记录,填写专门设计的社会实践考核表,指导教师根据该表反映出来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评定该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并将成绩反馈给学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那些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具体工作量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依实际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频度而定,从而确保教师能以较强的责任心踏实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以学生为本,多部门协作、采取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

    教师带队的集体社会实践无疑是比较理想的社会实践形式,一年来我校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达700人次。组织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时采取班级全覆盖、班内抽取部分学生、平时认真上课的学生优先的挑选原则,对实践进行全程录像,活动结束后制作成光盘,分发到班,让那些没能参与集体实践的学生也能有部分的临场感受,激发他们自己在方便的时候自行前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学生的每学期都多达数千人(我校级新生近7000人),考虑到经费、安全、实践单位的接待能力等限制因素,大部分的学生还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进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未能参与集体社会实践的学生主动去进行社会实践。在明确社会实践的课时和成绩所占的比例高达25%之外,还需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鉴于学生自己进行社会实践需要有合适的地方和时间,我校与共建单位达成协议,我校学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凭学生证自行到我校的任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考虑到深入的社会实践可能需要较长的连贯时间和比较熟悉的素材,我校推荐学生利用学期中的国庆、五一长假、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在每次放假前,任课教师都向学生推荐一些实践主题并指明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在假期结束后上交社会实践考核表,教师批阅后评定社会实践成绩,然后再评定课程最终成绩,载入学籍档案。

    社会实践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与评奖凭优。这样确实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但给学生确实去进行实践提供了很多便利。思政部还和校团委合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和结合起来,拟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并给予必要的实践指导,学生在暑假进行该主题的社会实践,开学后上交实践报告,思政部组织批阅实践报告,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评定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年级学生为基础课或概论课,二三年级的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社会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优秀的实践报告还将进行表彰,结集印刷成书。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国家规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的过程。课堂理论课教学负担着以上知识传输的任务,是一种强化认知过程。受教育者要对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并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澄清认识,掌握规律,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和理论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平行存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们应看到,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理论教学为指导,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理论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用来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将理论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以主题形式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为依托,但从某些方面看,它已超越了一般理论知识体系,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一而同,但总体来说,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要求以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能够经常性开展,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步骤简单直接,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但多是用作支持理论、辅助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环境更真实,各类影响因素更多,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而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理论知识内容,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结果多元化,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为了强化过程学习,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不仅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5).

    [2]陈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3]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情感缺失

    《礼记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学生对教师的信服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学生对教师的信服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及其投入情况,其中情感的投入则最为关键。首先,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高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环境下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的政治信仰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拷问。试想,如果一名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去讲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然难以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投入感情,而只把课堂教学当成自己谋生或谋利的一个手段,那么这种脱离了信仰和情感的讲授方式不仅不能感染学生,甚至会让学生觉得虚伪和厌恶,甚至动摇学生的政治信仰。其次,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讲全、讲透,就完成了任务。殊不知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当经常与学生交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对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一种情绪体验。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忽略与学生课堂尤其是课后的情感交流,学生有感情的困惑、生活的困难、社会交往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导致学生产生情绪、情感的变化,也造成师生间缺乏情感基础,从而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有效的引导,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情感教育就是要突出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如果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

    (一)运用情感教育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情感教育,把原理和概念寓于情中,能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本着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当下的原则,关注学生目前的情感指向、关注热点,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和这些热点问题、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自身生动鲜活的事例把道理讲清讲透,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我们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动态,及时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解决生活的困境、解答思想和情感上的困惑,使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纯讲授枯燥的理论,更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科学的、高级的思考方式,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学科。

    (二)运用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

    情感是具有感染力的,情感因素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中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启迪作用,又要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令其感动,首先教师就要感动,用自己的热情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此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深刻体会对先进人物的敬佩,对于社会丑陋现象的厌恶等情感,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运用情感教育,善用情感教育,以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人和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假、恶、丑,从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长。

    (三)运用情感教育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前文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应成为学生们的“导师”,这双重角色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才能热爱所教课程,感染所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直气壮的引导学生。通过授课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发展的如此繁荣和富强,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逐步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我们更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还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与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平等的开展互动和交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任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与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如此,学生会因为和教师的思想感情贴近,而乐于接受所讲的道理,从而由于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密切的师生关系自然能营造出温馨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以情感教育促进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情感体验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只是其重要价值的一个侧面,而以此为出发点做好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才是其意义所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着情感教育的要求,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当好学生的“导师”。

    (一)教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

    爱是一个触碰心灵的过程,也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因素。教育工作应始终充满爱,并让学生懂得爱、体会到被爱,并且做到关爱同学、关爱老师,这就触及到了教育的灵魂,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地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继续进取,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生活,情感情况,并经常与辅导员沟通,交换学生信息,便于辅导员在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党员发展等涉及到学生权利的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而以真诚的关心、关爱,触及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心态不平衡、不自信,知行不统一,他们更希望得到家人、教师和社会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尊重人可以给人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人的正总283期83能量。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态度去教学,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处理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与管理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发挥思想教育实效的基础。

    (三)教师要信任学生

    信任,是处理好人际交往、情感的重要纽带;信任是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金钥匙;信任是教育、培养、帮助也是激励。我们不能轻易给学生定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以自信,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潜能,要着重思考如何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避免学生失去信念、失去勇气、失去前进的方向;信任学生,就可以使学生鼓起勇气,勇于正视自我、勇于面对和战胜困难,信任是学生提高造就自我的精神动因。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教师与父母而自立于社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契机,而不必包办一切,事必躬亲,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才能真正的成才、成人。

    (四)教师要理解学生

    学生远离家人,身心又未完全发展成熟,对理解的需求尤为重要。理解可以给师生情感交流架构一座桥梁,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法宝。当学生受到好评、取得好成绩时,要给予学生真诚的祝贺和鼓励,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适时地给予理解、帮助、安慰、鼓舞,与学生分担挫折,使学生心里得到慰藉,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讲课的教员,教师的体贴与关爱就在身边,将会使学生增加幸福感。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法宝,更是我们当好人生“导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4

    关于交往行为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高质量地上好这门课,对于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至关重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教师自身特点,恰当地引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对话方式、兴趣导向、主体间性等观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表达方式、教学导向、师生关系等发生转变,以至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论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对话理解式主体间性兴趣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现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向学生讲授一种现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其观点,但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却无法予以保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发现“交往行为理论”是一个可以借鉴的理论支点。“交往行为理论”是由当代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该理论以语言为媒介,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形式,旨在通过无任何强制性的对话达成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以实现彼此问的自觉接受的行为。将哈贝马斯的“往行为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可以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转变,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由“劝导说教式”向“对话理解式”转变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普遍语用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遍语用学的宗旨是:通过对话建立共识,为开放的、自由的、自主的、互动的、主体间的非强制性交往和共识奠定基础,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哈贝马斯认为,在共同的语境中,交往合理性是不同主体间通过交谈、论证、说服等过程最终达成一定共识。交往主体间不仅是相互平等的,而且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在这种理论观点的启发下,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表达方式应由“劝导说教式”向“对话理解式”转变,让学生真正明白所讲授理论的内涵,从而使其发自内心地接受其理论。

    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它应具有哪些特性?现今许多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一方面要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体现可领会性、真实性和真诚性的特性。哈贝马斯通过对普遍语用学的分析,认为交往行动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要保证语言的有效性必须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和真诚性的要求。哈贝马斯指出,将“上述要求展开就是: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能信任他);最后,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将哈贝马斯的语言有效性的要求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具有以下特性:(1)话语的可理解性。思想政治理论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表达语言,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更易接受。(2)陈述事实的真实性。长期以来,由于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方法存在不足,使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假、大、空”,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语言过于理想化而不符合实际,“以致出现‘5+2=0’的道德失范现象,即五天的学校德育和两天的社会环境熏陶,其德育效果趋向于零。’’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教师讲授理论举例时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达到以理服人。(3)内心表达的真诚性。真诚的表达是沟通者彼此信任的桥梁。教师要让学生接受、相信所传授的理论,首先自己要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不能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把工作仅仅当作维持生活的手段,把理论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通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新信息和动态,用真诚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去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价值。

    清楚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基本内容及其特性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但只掌握其“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形式”的帮助。因为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我们在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同时,对教学话语的表达方式也应随之调整,即实现“劝导说教式”向“对话理解式”的转变。现在高校的学生大多年龄在18~22岁,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思想活跃、开放,追求新奇和独立,注重实际和个性发展,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主张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被动的客体,以劝告、教导的口吻说出理论内容,以期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学识、身份等种种压力而暂时地表面服从,但真正的理解与共识并没有达成,或者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种“劝导说教式”的教学话语。教师主宰话语霸权,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应积极倡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自由、平等的情境,运用“对话理解式”的教学话语,即教师与学生采取自愿、自由的方式展开对话,并且这种对话是开放式的,双方都能敞开各自心扉进行真诚交流,相互之间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共识。但是教师的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交往中起主导作用,此时不能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解释权和教育中的话语权加以绝对化,而应采取平等、自由的开放式对话,使双方既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换位式思考和沟通。只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能真正成为连结学生与教师的桥梁,教师才能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对话者,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需求,自觉接受对方的观点,形成共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化,而非暂时表面服从和被动地去接受。

    二、教学导入――由“问题导向”向“兴趣导向转变

    哈贝马斯提出了以兴趣为导向的观点。哈贝马斯认为,兴趣就是主体问通过对话而达成的具有普遍认同性的价值取向,并不等于个人的心理偏好和主观欲望。他具体解释说,一种“兴趣”如果在不同语境中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赞同,它就可以说是“价值取向”。兴趣以主体间的沟通和理解为目的,它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性指导原则,它是同人的劳动和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由此哈贝马斯确立了兴趣在作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将该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一个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授某一问题时,先给出这个问题的定义、原理内容,然后再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学进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现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采用问题导入法,即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与讲授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最后演绎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这种讲授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理解知识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可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轻松而愉快的状态。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选择问题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教师选择的问题,既不是当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不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那么这种问题导入法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基于上述事实,在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观点启发下,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导入应由“问题导向”向“兴趣导向”转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原因在于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身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丝毫知识也学不到。如果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授,并让学生参与、共同探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活动,该课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难免会对各种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困惑或好奇,对此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度,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取得学习的实效性。

    三、师生关系――由“主客体间”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

    “主体间性”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主要强调人与人,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平等的交往关系。在主体间性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不仅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而且理解或者寻求理解对方行为的意义。交往双方可以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他人的观点,而是交往双方都尽力站在对方的立场和位置上理解对方,最大限度地接受对方的意见和行为。具体地说,当其中一方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对方有差异,就会反省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等强加于对方如果对方的观点比自己的优越时就会接受对方的观点,从而达成共识。这一思想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将教师和学生均视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人,形成主体间性。

    在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期让学生接受其观点,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目的的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无论哪一种活动都是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主客体间关系,结果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的师生交往模式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容易以教材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改造的对象,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客体的师生交往模式中,容易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看作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从而使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丧失,这种模式也是目前许多高校提出“以学生成才为本”遭到许多教师质疑的一个体现。总之,无论是哪种主客体交往模式,总有一方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性,教学都只发挥了一方的积极性,而另一方的积极性则受到压制。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恰当地引入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使师生关系由“主客体间”关系转向“主体间性”关系。

    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表现为主体间的共识,即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一致性。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体现在激励引导、把握方向,学生的“主”体现在自主学习、不断探索,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找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内心世界“自主建构”的结合点,在和谐共存中促进彼此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问的互识,即教师和学生交往中的差异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媒介,由于生长时代不同、知识储备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接受信息渠道的不同,导致在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问题看法的不一致。根据主体间性的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处,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主体体现出自身的生存价值,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由“抽象理论”向“生活世界”转变

    哈贝马斯认为,普遍语用学的功能是通过建立“言语情境”为交往行为理论提供理论基础,确定所有交往行为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范。然而,交往的实际实施,不仅要遵循言语的有效性要求,并且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展开,因而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哈贝马斯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三大结构成分:即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存和主体间交往行为合理展开的现实基础,交往行为者正是在生活世界中形成意见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群体的归属和认同感,形成个体同一性,并加强社会整合。概括地说,哈贝马斯认为人与人之问的交往是在“生活世界”中发生的,生活世界始终是现实的。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不能只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生活世界,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c]5号)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抽象理论向生活世界转变。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效结合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内容,缺乏现实性和生动性,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为了说明理论内容,通常选用的事例是高大完美的榜样形象,试图把少数先进优秀分子的高标准普遍化为全体学生的行为准则。尽管选用的事例无比正确,但由于它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而让学生难以企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教师还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过度封闭化的倾向。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只注重讲道理,而忽视对现今发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思考,导致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是一种抽象理论,是纸上谈兵,不能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即使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但在社会生活中当他们面对价值冲突问题时仍无所适从,从而引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质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时,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择容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事例。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个人三大结构成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应从偏重社会政治生活转向与经济、文化生活和个人生活并重,从而建立与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不能随意改动,但并不等于要教师上传下达、照本宣科。因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把握原则和紧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还必须走近现实,紧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全面反映社会生活。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目前大学生拥有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将教材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注意将新成果、新发现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将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置于双方视野,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比较和选择。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动态化,即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具体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这样既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欲望,把理论知识变为学生的智慧、能力,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与内化提供情感动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折中主义;向技术学习;用技术学习

    摘要: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座清“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边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五年以来,广大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并开发了一批又一批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远未像理论上探究的那么理想,实施效果也没有理论上所期望得那么好。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问题。本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一、被混淆的边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课件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则是运用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运用方法时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或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运用教学方法。从教育技术学视角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多媒体课件及其应用。前者可以称为“物”的因素,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则是“人”的因素,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物化形态的技术”要求多媒体课件必须兼具多媒体的特点和课件的特性。多媒体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交互性、集成性、控制性、非线性等;而课件是课程软件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软件,但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多媒体课件并未满足“物化形态的技术”要求,这就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智能形态的技术”,要求使用者必须具有熟练应用“物化形态的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反映在对计算机(硬件)和多媒体课件(软件)的操控方面,即对多媒体课件的运行条件及其运行平台的掌控水平,有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我们注意,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对立起来。事实上,日常教学活动往往是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才得以开展的。如果教师仅以多媒体教学为惟一追求,排斤其他教学方法,而不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结果是违背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多数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是powerpoint文件,是由教师按教材的逻辑框架、思想理论脉络和课堂教学思路自行编制,能够独立地或完整地表述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这类课件具有制作技术要求不高、设计比较自由、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方法容易、制作成本较低等优点,既适应了教材体系逻辑框架下的教学方式,也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新快(内容本身、案例有实效性)的特点及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但是,这类课件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尤其是课件与学生之间缺乏交互,而且powerpoint引用外部文件的能力也比较有限,并缺乏控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如果接受过计算机应用的训练并能根据多媒体课件特征及考虑教学需要研制多媒体课件,那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今,如何进一步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技术观的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技术学习”抑或“用技术学习”

    在我们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边界被混淆的同时,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即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技术的设计思想及其支撑理论是什么?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美国著名心理与统计学家拉姆斯丹(lumsdaine)提出了教育技术的两源论,以后美国教育技术学专家塞特勒(saettler)在1968年的((教学技术史》中也加以强调。他们都认为存在两种意义上的教学技术:一种是物理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技术,一种是行为科学概念的教学技术。前者是“媒体论”的教学技术,而后者是“过程论”的教学技术。考察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思想,与上述两种教学技术观密切相关,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向计算机学习”(或称“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从计算机应用的对象来看,集中在三个方面:学习计算机(learn about computer),用计算机学习(learn with computer),向计算机学习(learnfromcomputer)。“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主要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往往将技术视为给学生传递教学的手段。拉姆斯丹将这种观念称为i型技术(technologytypei),所强调的是技术所起到的教学辅助作用。我们可以把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归类为1l型技术,这种技术应用是以软件为基础的,软件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的原理。i型技术是强化教师所传授的信息,i<型技术则是根本就把老师给替换掉了。这两种技术的共同特点是,都强调了利用技术传递教学。当代美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jonassen)指出,在传统教学中,技术往往被用作是知识传递的工具。人们通过与技术交互,从技术中接受信息并且尝试去理解这些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和学生的导师,学习者是“从技术中学习”。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所选择的一种教学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多媒体课件则是部分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月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这类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技术与媒体常见的作用是辅助教师教学。无疑,设计适当的教学媒体可以提高和促进学习,支持教师的教学。但是,使用的效果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

    相对于“向技术学习”侧重于教师的教而言,“用计算机学习”(或称“用技术学习”)则侧重于学生的学。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泰勒(taylor)曾经指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模式之一是把计算机看作工具(tool)。将计算机用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和认知工具两大类。效能工具(productivity tools)重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也称为智力工具,乔纳森认为,认知工具是指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专家系统、多媒体建构工具、微世界、动态建模工具、视图化工具和计算机会议系统等。乔纳森从建构主义出发,主张技术不应该被用做被动的学习者运输和传递设计者信息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即“用技术学习”。在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与“向技术学习”相对应的,是沿袭了多年的教师主导型模式。建构主义主张“用技术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模式,包括webquest模式、nteq模式、jitt模式等。这种主张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现阶段绝大多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的探索,是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的,诸如,各高校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网络版等。教师的授课录像、授课教案等发布在网上,可供学生异步学习或异地下载。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这些资源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技术隐喻

    透过教育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如何看待技术和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对教育教学的`关注与直接研究密切相关。这些观点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和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张“向技术学习”的观点,明显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而“用技术学习”的工具观是建构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斯马尔蒂诺(smaldino)曾经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的时候,对于各种学习理论,教师要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哪种理论有指导意义,就采用哪种理论。”“是人类使用技术和媒体,而不是技术和媒体本身把人机械化。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在教室中摆放了哪些技术设备,而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使用这些技术。”斯马尔蒂诺的观点,对于当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方法和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教学技术通过讲授教学内容来体现。因此,如何创新“向技术学习”,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导向,但不是完全照搬积件理论,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为此,我们需要建设多媒体数据中心系统(以下简称“中心”),包括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和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由课程资源子库、教学内容子库和教学单元子库三部分构成。课程资源子库是课程内容素材的集合库,借助资源子库,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图片(g’f“jpg)、声音(mp3,wav)、视频(avi,mpg)等多媒体格式,以形成教学内容子库;借助authorware”flash等软件,通过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等方式集成的教学单元子库。教学单元子库是素材和课件的一个中介,可称为课件的半成品,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或学生学习某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小课件”子库,是供师生在教与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讲解,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等积件的过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某一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单元子库,结合教学策略,制作一个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这样,通过创新“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课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把“一纲一本”规范性、理论性强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就能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供教与学使用的软件环境,也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发“平台”,即利用动态网站技术,通过。。net网站编程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子库和教学单元子库的静态、动态调用,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操作体系。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教与学,也可以不依赖网络进行单机教与学。由于该操作平台简易,尤其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针对“用技术学习”的工具观,事实上,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克拉克(clark)等对建构主义倡导的“探索学习的研究均表明了纯发现学习的低效和无力”,力主“加强对建构主义处分性的研究”。因此“中心”不仅适用于教师课内教学模式,而且适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模式。“中心”是“课内”和“课外”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教学媒体)和数据库(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问题的探讨,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其价值不在于探索的结论或结果,而在于在探索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6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其教学宗旨和内容的反映,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的不断优化过程。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任务,这个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恰当的实践教学形式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学校的不同条件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一切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由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来。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三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实现形式,社会实践贴近生活实际,课堂实践方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我国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尝试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应该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带有前瞻性的经验总结出来,在国际化、信息化、多样化、大众化的发展态势中稳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建设。

    一、实践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设置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问题。很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因为缺失常态化和规范化而流于形式、半途而废,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现实要求。

    (一)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去。设置固定的学时学分,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尽可能做到实践教学之前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周详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之中有深入细致的指导、调查和研究,实践教学之后有规范性的、相对客观公正的总结和评价;

    (二)要设立专项经费制度。学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项费用主要用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交通、参观、实地调研费用,教师进行指导的工作量核定,实践活动的宣传、总结、表彰费用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的购置费用等等。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要专款专用,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

    (三)要成立教学领导体制。高校应该成立由学校领导亲自挂帅的、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实践教学还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大学生四年制定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结合不同的年级、专业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规定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和效果测评的体系,并通过定期检查汇报会、经验交流会、总结报告会等方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的进展。

    二、实践教学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该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束后进行必要的、认真的考核。考核的方式与方法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结果,更要突出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由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一定以直观、简单的方式展现或者在短时期内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存在差异,因而针对其效果也无法制定统一的量化考核标准,要结合不同的实践过程进行区别对待。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考核,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程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实践报告或总结的完成质量进行考核。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应该依照不同的实现形式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将课堂内的讨论、演讲、辩论、读书任务、论文撰写等活动的完成情况记入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校内参与的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研讨小组等,可依照次数适当充抵部分学分;校外的社会实践、参观走访、调查研究、独立研究及其汇报总结,可转换为相应的学时和学分。逐步将实践教学活动考核量化的具体标准确定下来,在实践教学的组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科学的、规范的、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

    (二)对教师是否进行认真的准备与落实、教师对学生是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是否对实践状况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总结进行考核。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教师经常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要么存在“包办”的现象,即从活动设计到开展、再到总结、汇报,都体现着教师的主体角色;要么存在“放羊”现象,即放任自流、不加指导、不予管理、对活动的结果敷衍了事。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要重视和突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不是取而代之,更不是听之任之,否则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中要体现个性化指导的基本原则。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个体,其对问题的把握程度和个人的能力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不能够用单一性、统一化的标准进行衡量,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思辨能力强、善于表达,可以多鼓励他们参加与语言有关联性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喜欢独立专研,可以鼓励他们多参与科研类的调查研究;有的学生很喜欢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可以鼓励他们从事创新类的实践活动等等。对待实践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鼓励方式,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敢于尝试的自信和勇气;对待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要适当提高考核的标准,要突出他们的全面性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要不断围绕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下功夫,才会真正取得实效性的进展。

    三、实践教学与bb系统等新式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全面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教学势必要与新式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改变传统相对理论化、呆板的教学模式。新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从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应用,到互联网空间的熟练操作,学生和教师都在感受着新技术时代的节奏与气息。建立公共邮箱、制作网页平台、创建聊天空间、公开博客信息,这些都是增进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日常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是一套新式的、有效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得心应手的现代教育工具。它是一种功能强大、高效的网络教育环境,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过程的监管、效果的评定都可以在bb教育平台上有序进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设计bb平台的各个板块,集中优势资源,引导学生有序自主学习;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或学习小组发布适合他们的教学路径,将课程内容、讨论区、作业和测验题安排给特定的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可以建立论坛,延续课堂教学的话题或者社会调研的心得体会,展开自由讨论,使学生们从被动式接受教学转变为探究式研讨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b教育平台还可以为不同学校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学术交流、互介经验、专家授课等等,不断交流实践教学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体智慧。

    当然,任何教学技术手段的实施,其最终目标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终趋势和方向也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教学辅助手段,全面提升驾驭技术的经验和能力,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7

    [论文摘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内在需求。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准确把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化。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

    一、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1.教学模式的内涵。1972年,美国著名师范教育家乔伊斯()和威尔()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他们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是最早提出并系统探讨教学模式的著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成为指导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把比较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有利于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奠定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发现学习模式”认为,教学的目的首先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认知发展学说”强调,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和完善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是教学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展示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主体上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教学基本原理稳定与教学内容开放,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3.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型教学实现在于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利于实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开展专题教学是思政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转化教学切入点,由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先行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凸显“问题意识”,以实践或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调知识掌握数量和熟练程度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和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第三,转化教材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由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体现情感、语境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落实研究型教学,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内容设置上,必须注意选择好学科体系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将知识性的内容与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方面,要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或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要联系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解疑释惑,体现教育实效性。最后,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性、针对性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2.实现由教师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转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中,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气氛,缩小教师与学生的人际距离,扮演与学生相近或相同的角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理论重点、难点和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二,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提升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等。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电化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地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研究型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完善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系统教学环境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条件

    1.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两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环境。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小课堂教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及其真理性形成深刻的认识。组织好社会实践,落实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并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帮助和引导。这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交给的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等。

    2.改革考试方法,形成以着重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政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围绕研究型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他们研究和思考的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千人一卷”“期末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要体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日常行为规范、上课出勤及表现等四个部分,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突出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具体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小论文等。日常行为表现综合测评由学生管理工作者根据学生日常行为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评定。学生平时出勤及上课表现,由任课老师和班委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方式改革,将思政课的考试功能由简单的测评工具变为促进和强化学生学习、思考、研究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可以推动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换,促进思政课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3.建设一支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型教学能否真正能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研究能力、学术水平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为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敏锐的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和实现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端庄、儒雅的气质和高度亲和力的人格魅力等。只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才有切实保障。

    研究型教学改变了思政课以往“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和求知特点,必将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8

    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全文如下: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人才,会计教学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教学难点。本文结合会计教学经验,对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一、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模式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参加实践对会计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亲自接触会计实务,通过处理凭证、账目、报表等财务问题,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培养能够与社会接轨的专业会计人才。

    然而,会计行业具有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的校外实习通常难以深入,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经验的进程受阻,可能导致会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创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以及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培养真正懂理论又熟悉会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模式。笔者认为,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就此展开,将理论基础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实践方式。

    1.会计基础课程与校内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与会计基础课程相配合,用于巩固课堂知识。会计基础课程是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校内实践包括课堂实践与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践两部分。

    (1)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与对初学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有关会计的原则、假设和理论等知识相对抽象,这就需要与课堂实践相配合。例如,对于《基础会计学》或《初级会计学》中的“会计分录”章节,这部分内容是为后续的“记账凭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写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实例演练巩固知识,迅速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则学生在对以后的“记账凭证”学习中,也能够较快掌握更深入的知识点。

    (2)校内模拟实验室

    校内模拟实验室是对课堂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主要是阶段性的岗位模拟实习。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实习期,配合会计课堂知识,根据相关知识的会计岗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校内模拟实验室内,可以让学生模拟分岗实习,根据岗位和职责划分,制定实习任务书,以企业中实际进行的经济实务为例,模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者模拟轮岗实习,提升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财务报表,处理财务数据,针对课本中的专项知识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对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尽快消化,为学习更深入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会计专业课程与综合模拟实践相结合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会计知识的相关概念将更加的抽象,通过模拟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理解专业知识。一般在会计专业知识结束后,会安排约2个月的综合模拟实践时间,与此前的课堂实践和校内模拟实验室相比,综合模拟实践更加注重对会计流程的把握和实际能力的锻炼,一般选择某个实际企业完整的会计实务,包括建账、编制报表、资料分析等一系列过程,以及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和业务。

    通过综合模拟实践,结合企业实务,使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充分利用学校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让学生接触到原始的发票、账簿、报表、凭证等会计资料,学校根据所教学的专业知识情况,为学生布置综合模拟实践任务,学生仿佛身处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能够针对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总结,对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

    此外,综合模拟实践中,应注重会计电算化与纯手工处理相结合。随着专业财务软件的普及,电算化在辅助手工作账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锻炼,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会计应用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堂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完成后,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基地实践和顶岗实践,进入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学校可以选择若干财务制度成熟规范的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以分批分期的方式选派学生入驻实习,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环境观摩和学习,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提升实践和操作技能。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后,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好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习参与会计实践,体会出纳、稽核、成本核算等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三、结语

    探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会计专业教学永恒的主旋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本文总结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模拟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良性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9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节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和政策,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具体的调查、访谈等形式来对实践教学进行摸索和尝试。基于对我国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现状,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空洞无比、枯燥无味的课程,以及这样的现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制约,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身的重要性,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逐渐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对这一问题开始关注并日益重视。国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有关实践教学的政策的出台,学校层面主要一方面表现为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也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国家、学校的努力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逐步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中主要取得的成果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逐步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首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在具体行动上予以落实。尽管,在我国实践教学具有相对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也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才逐渐被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站在实践教学的前线,他们最能体会并总结实践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普及率逐步攀升

    结合笔者这么多年在高校求学的切身体会并通过对期刊网上此类权威期刊文章的研读,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的普及率以及学生中实施的普及率在逐步攀升。在配合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也开始突破陈规,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学校的教学当中,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日益灵活多样

    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因此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也在逐渐增加。这样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多种方式提供了政策的支撑。虽然在资金支持方面还不是非常充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一些财政方面的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在其教学形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主流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类,笔者在上述已经述及,这里将不再重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隐藏着不少问题。通过总结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体认识不足、重视还不够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由于其本身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学科而言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有限的优势就在于其起步比较早。但是,目前由于其他的新兴学科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逐步下降。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和关注度也开始降低,在理论教学方面尚且不够关心,更何况是相对而言操作程序比较复杂的实践教学呢?所以,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的态度很容易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属于各个高校灵活设置的一个任务,并没有相对规范的操作规程。另外,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也不够重视。我们知道,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主要的精力在于增强自己的在就业市场的砝码问题,而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也关注较少。还有就是学生的`家长方面也不是特别支持。现在的情况是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让他们去参加一些实践,尤其像是去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实践,他们很担心,并表示不是很支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

    通过笔者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晓,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存在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些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比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宏观把握和细节上的缜密考虑,使活动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却因指导思想模糊和方向不明确而与预期效果南辕北辙。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及参与主体方面有待改善

    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虽然我国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还是不能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应该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的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锻炼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晓静、黄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第11期,第54页.

    [2]郁大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载《探索》,第2期,第169页.

    [3]汤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第4期,第52页.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1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1.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认为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教学采用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乏味,不能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随意性大,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上,较少关注思想政治课实践基地建设,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没有经费或缺少必要的经费,制约着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打击了大部分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过于单薄。目前只是注重书面形式结果,缺少实践过程考核。社会实践主要是以一份调查报告或心得给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评价行为缺乏科学性,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反而成为学生负担,造成负面影响。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本质内涵与意义

    1.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内、课外联动为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为保障,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研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在教化,将传授的知识进行内化即认同、接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的行为习惯、善恶观念、思维方式的养成形成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内、课外联动为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为保障,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3.课外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学校资源,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按照教学计划,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主导,依托各学院党总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学生处、团委等服务机构,协同专任辅导员、教师、党员、班主任、优秀学生、带班班主任、辅导员助理等形成

    的导师团队,在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协作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习、实训,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纳入国家教材编写计划,编写教师实践教学大纲参考书。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等内容。合理量化教师工作量,做好师资保障。教师的指导是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实践主题的选取、实践环节的设计、实践过程的指导,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进行精心安排。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中的渗透和内化,强调学生借助先进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踏实肯干,学以致用。

    2.采用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融合各类新媒体,以主题式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专题”的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运用集文、图、音、像为一体的生动形象广告画面,网络环节应广泛借助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也可以通过qq群等开展网络专题讨论。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随时随地交流,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亲和力。

    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保证该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构建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拓宽教学经费来源,积极争取教学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学生社会活动经费、科研经费、实习实训经费等,解决其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对此体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须充分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重点

    近年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很多高校相继尝试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大多以开放式的教育为基础,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作为平台,使得教与学不受时空限制。这样一来,学校需要购买相关教学软件和设备,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学生就需要利用电脑等设备,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做作业,考试,这些条件同时具备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完全依赖于这类教学模式并不是最佳选择,改革创新的`重点应考虑到几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缓解软硬件设施不成熟带来的教学障碍。

    其次,要集中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关注教改后师生对教与学效果的反馈。因此,选择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能够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经过改革创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才是关键。各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各自优势的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缺陷。例如,学习者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优质资源可以不受区域限制而共享,使学习更加自主。但长时间的网络学习仍然会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找人代劳等现象。学生学习过程繁琐,学习效果并未得到改善。教师反馈结果也不理想,这就促使我们将改革创新的重点再次集中于对多种教学模式的高效融合上。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难点

    从以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及创新重点的分析看,首先,教与学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了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的内容官方且空洞。很多教学改革都没能使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要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类课程是难点之一。其次,新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将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进程的各个阶段并使整个教学过程深入人心,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体成长发展的的作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如何能集中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教学过程,真正发挥这类课程的实效性,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研究、创新和思考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篇12

    1教学内容

    1.1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分析教学的整体内容可以发现,每一个章节基本上都是在分析某一种机械零件,单章内容主要由基本内容、理论知识和基本用途这几部分构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是基本知识线,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用途、特点、具体应用和维护方法;二是分析设计线,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特点、设计步骤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内容的特殊性选择较为合适的教学路线,以方便学生理解,但是,一般都不会脱离这两条教学路线。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设计上,着重讲解各个分散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机械零部件之间的横向比较,对不同机械传动、不同零部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教学内容的研究性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引进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出机械设计教学的前沿动态及研究进展,将机械设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探究科研型课题。让学生开展科研课题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抽象的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据老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气氛是灵活的、形象生动的,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1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困惑,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授课的重点及节奏,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强调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锻炼创新能力。

    2.2将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注重综合能力的`学科,主要培养对零件进行计算的能力、设计手册资料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能力。在这几个能力当中,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最差,许多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想出零件之间的构造,看不懂联轴器跟离合器的构造图,无法理解其运行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零件的结构实质突显出来,演示零件的装配方式。在动画演示之后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使枯燥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的结构。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编动画软件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便于理解的知识。如在“蜗轮蜗杆传动”这个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仅靠书本上的平面设计图很难理解其转动原理,所以,在类似章节的授课中,教师可运用自编软件将该结构及工作原理逼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投入到科研技术研究中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3结语

    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寓教于研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推荐访问:政治课 理论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