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23年度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8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9-04 22:15:02 点击: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专题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专题目标】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8篇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1

    专题3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 x)

    例1 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

    a. b.

    c. (a-n+2)mol d.

    点拨: 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 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 0.1moloh-含na个电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 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 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 )

    a.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 b. 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 d. 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 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 cd )

    a. 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 d. 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 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 (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 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d)

    a. 1 b. 2 c. 5 d. 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 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 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 b )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 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 hat很稳定 b. 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 d. 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 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 + f2 +2oh-=ro4- +2f-- +h2o 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 ;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 ;1mol 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

    6 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 非金属性:x>y>z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 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 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___s__、b__cl___、c___o___(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 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 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 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b. 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 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 d. 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 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 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_______________。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2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__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碳原子需要形成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点燃[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ch4+2o2点燃→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4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5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6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7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结晶——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8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推荐访问:高中化学 教案设计 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表格模板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0篇 高中化学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免费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