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23年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3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8-26 09:55:03 点击:

    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葡萄沟课堂教学无忧【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3篇,供大家参考。

    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3篇

    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篇1

    葡萄沟课堂教学无忧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自然段,抓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在理解各句的基础上,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第三自然段,帮助学生在理解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和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吃时感觉味道怎么样? 2.引入:对,我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感觉,葡萄酸中带甜,非常好吃。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哪儿生产的葡萄最多最好吗?(新疆葡萄沟)3.揭示:(板书)好极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葡萄沟这一课。二、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板书板书:①葡萄沟的葡萄多、好。②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第 1 页 过渡语:课文中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自然段。三、讲读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边听边想:

    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定3名同学分句读,说每句话。

    谁能把这三句话讲的意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第二句总的说葡萄沟出产的水果,第三句具体说有哪些水果。3.默读思考:第二句和第三句有什么关系?

    4.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请你联系全文想想:在这一段中,哪句话讲的意思是主要的?(追问)为什么? 你能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吗?

    师:今后我们在总结自然段的段意时,就要紧紧抓住跟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句子。(板书)葡萄沟的葡萄。最惹人喜爱

    5.齐读,注意读出人们喜爱葡萄的心情,突出主要内容。 过渡语:葡萄沟葡萄最惹人喜爱,那么,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么样呢?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板书:葡萄沟的葡萄长得特别好,(而且结得好多)

    第 2 页 2.你从书中哪些句子,词语中感到葡萄长得特别好呢? 默读边读边画

    生答:“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从“茂密”一词可以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很旺盛,又多又好叶子一个压着一个看不出缝隙,说明叶子长得又多又好。

    揭示: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你还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答:从“一个个”中,先比较“一个”和“一个个” 书上用了“一个个”,“一个个”比“一个”的数量要多得多。

    一棵葡萄就像一个绿色的凉棚,棵棵葡萄都像绿色的凉棚,连成一片,说明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3〉问:为什么说“像搭起一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观察图)

    生答:因为葡萄是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梯田的形状象一级一级的楼梯,一个台阶上就有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长得又多又好,连成了一片,所以说“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过渡语:葡萄的长势这样喜人,又丰收在望,你们高兴吗?

    第 3 页 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2~3名)〈4〉指名读(2名)评议

    (追问)你还能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到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读:“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板书

    a.从“一大串一大串”中可以看出葡萄不仅长得好,而且数量多,获得了大丰收,一串挨着一串地挂在葡萄架上。(观察图)这是葡萄成熟后的景象,果实累累一大串挨着一大串。

    b.从“有……”中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结得也多,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从葡萄成熟后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课文中为什么说“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c.五光十色什么意思?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①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小声读仔细体会)再指名读。

    ②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美?

    ③你能结合书上这个句子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葡萄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④四人一组讨论。

    第 4 页 学生发言: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映在了葡萄上,各种葡萄反射出来的光,交织在一起,色彩非常鲜艳。

    想象:下过雨后,雨滴落在各种葡萄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使人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成熟后的葡萄这样美,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6〉指名读(3名),再齐读。

    (过渡语)是啊,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实在是惹人喜爱,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7〉请你接着往下看,哪儿还写出了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指名读,说

    (“热情好……最甜……吃个够”)

    抓住“最甜”和“吃个够”,因为葡萄多、好、甜才会让人吃个够,反之,也就不会了。

    〈8〉通过朗读,分析老师教你在总结段意时抓住跟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的方法,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

    (过渡语)是啊,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再加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让我们吃了个够,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高兴自豪,请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赞美它的感情。

    第 5 页 〈9〉齐读

    〈三〉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葡萄获得了大丰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人们吃也吃不完,就想尽了各种方法来很好地食用它,你都知道人们都是怎么食用它的吗?(学生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葡萄沟的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来很好地食用它,他们除了同学们所说的外,就把剩余大量的葡萄制成了葡萄干。

    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段(请一名同学读)1.指名读,其他思考: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生答:把成串的葡萄……葡萄干。2.在哪儿制成的?阴房什么样?(看实物)(看录像)

    3.制成的葡萄干什么样?为什么很有名? (拿出葡萄干)

    〈1〉观察一下它的颜色怎么样?

    〈2〉(品尝)味道怎么样?(板书)色鲜味甜有名 师: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内容呢?

    老师这儿有三个答案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总结段意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这一节主要要讲什么?

    第 6 页(出示小黑板)(改为投影片)

    每句话讲的什么意思,哪句是主要的? 〈1〉介绍阴房的样子。()

    〈2〉流动的热空气使葡萄制成葡萄干。()

    〈3〉葡萄沟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方法: ①指名读 ②自由读

    ③判断,说明理由。介绍阴房的样子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说明这里的葡萄干色鲜味甜有名。

    过渡语:葡萄沟的葡萄长得这样好,品种又这样多,已让人垂涎欲滴,葡萄干又是这样的色鲜味甜,又有这么多的用处,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你们说,葡萄沟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四〉第四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在了解了葡萄沟后,饱含对葡萄沟深深的爱意,发出了心中的赞语,请你怀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抒发出你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3.指定2名读,再齐读。四、欣赏歌曲

    葡萄沟的葡萄瓜果甜又甜,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

    第 7 页 是好地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新疆好》

    (过渡语)我们不仅从书上了解到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而且从歌中也听到了,同学们喜欢葡萄沟吗?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仔细体会。想想:为什么说它是个好地方? 五、小结(对照板书)

    1.生:葡萄沟出产水果,尤其是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制成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所以说它真是个好地方。 2.师:是啊,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将来同学们若是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葡萄沟观赏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亲口品尝那刚制成的味道鲜美的葡萄干。板书设计: 葡萄沟

    第 8 页

    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篇2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差距,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走进花木兰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 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义 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2.疏通文意。(1)字音字形

    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辔头(pèi)燕山(yān)

    金柝(tuò)机杼(zhù)....鞍鞯(jiān)

    溅溅(jiān)..(2)积累文言词语

    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对镜帖花黄(“帖”同“贴”).②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a.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人家、门第).b.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c.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d.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离开).e.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③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a.将将军百战死(统帅军队的人).出郭相扶将(扶持).b.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c.帖昨夜见军帖(文告).对镜帖花黄(同“贴”).④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⑤解释出自本课的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分析形象 1.感知内容。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故事情节。

    明确:木兰代父从军、木兰奔赴战场、木兰征战沙场、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会见亲人。(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辞官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2.人物赏析。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本诗的内容,分析了木兰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叙事方法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概);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是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其他的就略写。

    目标导学二:感受语言特点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1.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②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③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夸张,对偶,互文、对偶。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3.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具有怎样的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排比。表现了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5.“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目标导学三:复述情节,体会情感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明确:这首叙事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2.学生在理解全文基础上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3.试想你就是木兰,请你说说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或者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提示:合理想象,自由发挥。目标导学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课外探究:

    ①南方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三、板书设计

    无忧中学语文无忧语文中学网篇3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

    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芬).(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9.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一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三、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无忧 学网 中学语文 无忧无虑语文中学网官网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教学官网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官网手机版 无忧虑中学语文网 无忧无愁中学语文网 无忧语文下载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教学网手机版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资源网 无忧无虑语文中学网下载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