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探究性合作学习在高校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9 16:10:03 点击:

    周兰芳,杨佩云

    (1.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2.凯里市第三幼儿园,贵州凯里 556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源泉与动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昌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具有创新活力,认知与情感态度已达到成人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维系国家团结安定起促进作用。为此,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别于2011、2012 年颁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 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同时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伴随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被提上日程,在诸多课程中付诸实践。

    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学习”实质是学生与教材客体的相遇与对话,也是与其同伴和教师的相遇与对话,更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1]然而,现实教学总是事与愿违,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独自讲授的“孤芳自赏”上,或仅限于与部分学生的互动。探究性合作学习旨在打破以往“教师完全教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将一个班级分为5 至6 人的若干个小组,每组商议确定一个选题。之后,各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自己选题展开章节学习。由此,学生能在教师“放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教育研究方法是众多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具有相当的实践性,给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英国教育家纽曼曾说,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经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高校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虽相关教材偏多,但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知识,本科生对传授的诸多知识点难以消化。同时,该课程需在16周内完成48课时,这使得让“教师高效教授,学生有效学习”成为问题。第二,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讲授为主,比较重视知识积累,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具有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教学若不适当为他们“留白”,无疑是对他们知识储备的“不信任”,会“抹杀”他们的创造性。由此,根据课程性质或不同章节的需要,教师采取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分享彼此的想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授课对象为小学教育专业理科班学生。该班级班风良好,课堂讨论氛围好,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两周观察,结合班主任与班委的建议,笔者对整个班级进行分组(5-6 人一组),尽量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兴趣,用两周时间帮助他们确定研究主题(第3、4 周)。该阶段引导学生留心和发掘生活学习中的“琐事”,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志趣,拟定选题。同时,务必让学生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案。紧接着,在第5 至14 周,要求学生按课堂讲授内容(查阅文献—文献综述—问卷或访谈设计—实地考察—搜集与整理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展开学习。虽然每组的选题不一样,但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小组碰到的问题、困难、经验可以成为其他小组的宝贵经验。所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彼此倾听特别重要。最后,用两周时间让学生尝试用PPT对自己调研成果进行展示,并阐述心得体会。

    (一)分组情况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分组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相当重要。相较于教师命题,选题源于学生组员对问题的思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所以学生更积极参与探讨。其间,每个小组任命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内部工作。在问及学生对此次教学的满意度时,有55%的学生对教学改革表示“满意”,觉得“不满意”的仅占5%,感觉“一般”的占40%。从数据看出,对于第一次的尝试,学生的认可度已经过半。那么,学生在课题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或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这势必会间接影响到每一组的凝聚力,及其选题的完成质量。经调查,有6 名学生(占10%)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57%的学生选择“合作者”,而33%则填的是“协助者”,没有一个学生选“旁观者”。这四个角色显然是对参与度递减趋向的展现。11 个组按理应有11 个“主持者”,没有“主持者”的组很可能处于一种“散沙”或“相互推诿”的学习状态。值得欣慰的是,至少有6 个组处于“正常”的合作状态,还有的以“合作者”参与其中,为研究任务的完成提供可能。

    (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停留于被动传授,否则只会让学生游离在课本外,收获甚微。为此,教学虽然以课本为依据,但每组都是按知识逻辑体系围绕选题展开。亦即,几乎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学生就要围绕选题完成一次作业,涵盖“确定选题”“确定研究对象”“撰写文献综述”“制作问卷”“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经过初步调研,41%的学生认为“撰写文献综述”最难,其次是“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占30%),再次是“制作问卷”(18%)和“确定研究对象”(11%),选择“确定研究对象”为0。不难看出,前面两者在研究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而撰写文献综述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为了能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在每个环节遇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5个学习任务进行分析。

    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恰当性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展。一般而言,研究者主要通过阅读浏览、创新思维或突发灵感、关注热点和调查实践4 种方法获取选题。该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在选题环节每组提出2至3个选题,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最终,通过课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课下线上交流,确定选题。但通过选项看出,仍然有52%的学生认为“选题缺乏灵感、无新意”,13%的学生认为“命题缺乏科学合理性”,其次是“小组选题意见难统一”(14%)。可见,学生能意识到自身不足,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紧接着,选“题目难题炼”和“小组选题意见难统一”各占16%和13%,这些都是分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图1 学生在“确定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确定研究对象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根据研究选题,除了个别选题以儿童动画片为研究对象,其他选题基本上选择学生、教师、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选题的难点在于:当学生的研究对象总体量较大时,如何采用抽样方法成为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因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所以他们尽可能选取总体数量小的研究对象(比如一个班级)。尽管如此,学生更多地选择“具体操作不会或不娴熟”(占59%),再加上22%的学生选了“不理解课程内容”和“该方法琐碎、麻烦”。可见,这个问题体现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点不大理解。

    图2 学生在“确定研究对象”中存在的问题

    文献综述是展开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综述水平的质量高低不仅体现研究者的学术功底,更展现研究者视野和敏感性,有助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设计。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展现文献获取路径与如何甄别筛选文献,并以作业形式和课后辅导方式帮助学生选出质量较高的期刊论文。经调查(见图3),47%的学生依然觉得“阅读的文献质量层次不齐、难选择”,也存在“读不懂、难提炼”“篇幅长、无时间阅读”和“不理解该章节内容”等问题。尽管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已经做到很直观、很详尽,但是“论文甄别”和“阅读环节”仍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去努力解决和克服的环节。

    图3 学生在“撰写文献综述”中存在的问题

    当研究需要获取大量信息时,根据需要,有必要选择问卷调查。因为它具有量化统计、覆盖面广、速度快的特点,可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问卷设计比较讲究,从问卷的整体布局到每个题目及其选项的添设和排序,都需斟酌。同时,当问卷设计定稿后,需请相关人员试测,若发现设计有问题,就得提前修改。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制作问卷”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所以教师花了4节课的时间讲授,其中两节课在讨论中修改问卷。通过调查(见图4),有33%的学生认为设计的问卷存在“结构逻辑混乱”的问题,其次“语言表达不精练”占到了32%,同时存在“问题极难形成或明确”(占19%)和“选项不切实际、不全面”(16%)等问题。可见,问卷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成为学生最费劲之处。

    图4 学生在“制作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于以上基础,研究报告以简要方式阐述了研究的现状,并进行有依据的评析。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是对整项研究的总结整理与见解提出。无论是学位论文或是课题项目,研究报告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成果体现方式。经调查,48%的学生认为“内容框架构思”是最让人费心的事,再就是“语段、语句表述不清”(24%)。庆幸的是,“组员出现任务推脱”和“问卷难统计”分别仅占“14%”和“9%”。不过,前二者是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的要核,相当于砌房子打地基、立框架和需要的水泥、钢筋、砖等基础材料。

    图5 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反思总结

    毕竟这是一次团体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总结性反思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反省;
    另一方面也间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经调研,有36%的学生认为“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难结合”,且选“人数多、存在任务推脱”的占到总人数26%,同时也存在“难协调组内意见”(11%)和“每组男女搭配不协调”(10%)的问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主要得到提升的方面”,有60%的学生希望撰写“学位论文能力”得到提高,排在第二、三、四、五的分别是“学习能动性”(14%)、“团体合作能力”(13%)、“实践能力”(8%)(排第五位的是??)。

    问卷在最后设置两个针对教师教学意见的问题,希冀通过不记名方式从学生那里获取比较中肯的建议。在“如何看待教师布置作业”方面,41%的学生认为通过系统布置作业“有助于培养自己学习自主性和合作能力”,位于第一;
    而此次教学改革“有益于实践课程知识点”的重要目的则位于第三,占22%。值得关注的是,32%的学生认为“作业偏多、负担重”,这也与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教学环节最需要改善”所占的41%的“作业布置”选项相吻合。

    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过程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个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在下一阶段得到更大进步。

    (一)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统观整份问卷,学生在问卷里反映最多的是作业“难”和“多”。它们主要体现为“不知道如何确定题目”“阅读难”“概括难”,而这些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功底”薄弱。K 学院是一所民族院校,其生源主要来自黔东南州的各个县,且他们中大多数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据了解,于他们而言,能考上大学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像他们这个年龄,外出务工的小伙伴太多。再加上,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教育资源和水平的差异大,这群孩子虽能考上大学,但是文化课的底子相当差。况且,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三下半学期,如果他们在大学前两三年都没有接触过学术论文,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文献就会觉得“多”(顶多10 篇学术论文)。再加上在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撰写需要概括提炼和提出真知灼见,对他们而言更是步履维艰。

    第二,相较于传统教学,探究性合作学习的重点是“教师放手、学生自主”。长期“驯化式”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2]所以,进入大学后,学生依旧停留于“教师主导、学生听从”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教学改革让他们无所适从。据学生反映,他们希望教师能遵照课本结构体系进行讲授,当偶有拓展知识,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好奇地探索,而是“努力地”翻阅课本,想知道这个知识点“来自哪一页”或是否“属于考试范围”。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小组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起点,也是一个让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庆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每个小组能想出一至两个选题,很多学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再有,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思考和着手研究设计(思路、方法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固有的学习思维。

    第三,就实践教学老师而言,也存在着一些主客观的因素。虽然教育研究方法属于该学院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专业必修课,其授课的学期安排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课时偏少。当然,如果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话,课时勉强够。倘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进行分组实践,那所安排的课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比如在文献综述撰写、问卷制作和调研报告撰写三部分,2至4 个课时肯定不够,教师必须利用课下大量时间来批阅,之后进行课上分享或课下单独指导。所以,这又衍生出一个问题——教师时间和精力不够。如果教学改革在同一学期一个班里试行是可行的,但若同时在三个班开展则很难。以上是从客观因素出发,毕竟是第一次教学实践,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一是教学模式的灵活转换尚需要磨合和提升;
    二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教学案例欠贴切性;
    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语速偏快、声音少等细节问题。

    (二)解决对策

    第一,建立在薄弱的学习基础上,学生要“打破以往的学习模式和学会学习”。尤其在现今变化瞬息的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为发挥社会作用做准备。学校应为每个人发挥这种作用做好准备,不仅向他们传授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更应该鼓励他们参与集体工作。[3]K院校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服务于地方,每年向地方输出大量各行各业人才。所以,如何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时候,广开教学实践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学生每个学期的见习就是一种很基本、有效的途径,但是分院要做好与见习单位的对接工作。所以,专业课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不仅打好专业基础,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唯有如此,到了见习学校,学生才能很快激活自己的问题意识,到实践中发掘与探究问题。当然,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实践,到实践中去寻找真知,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第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当然,这对于已经成人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20岁左右的他们已经形成一定价值观体系。不管学生是否满意自己的专业,但是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然后,务必让学生明确他们的任务首先是学习,并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规划好学习生活。尤其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教师,如果现在不趁着大学光阴增长知识,恐怕日后难以装满“一桶水”授予学生“一杯水”。由此,前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相当重要,倘若等到毕业再培养就晚了。再次,辅导员和班主任尤其要发挥指导作用,他们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划导师,管理工作不应局限于日常事务。建立在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意识基础上,学生就能在理论与方法的帮助下,更好地游刃于实践,为未来成为具有批判反思型的教师做准备。

    第三,教师和学校要重视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重新根据学生情况分配时间,特别是将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的撰写置于重中之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师生互动挺多,但是经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仍然有许多知识点没有攻破。所以,教师更应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指导。三是每次课程教学改革都被寄予新的突破,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尝试性。所以,在起步阶段,教师选择班级或是进行班级分组,都要尽量考虑成熟。四是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将重心转向评价体系。探究性合作学习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转向过程性评价,但基于特殊校情,该门课程又不得不以考试方式进行评价。那么,如何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彼此相互促进。教育作为一项培育人的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不仅让他们学会学习,更是让他们知道为何而学——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种人性化的教育:一方面把人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培养一种批判意识;
    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4]这样,教育就能实现人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之需。

    猜你喜欢选题问卷研究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谈诗词的选题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9年4期)2019-05-21问卷网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年1期)2017-02-13问卷大调查创新作文·初中版(2015年1期)2015-03-11

    推荐访问:合作学习 探究性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