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以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9 00:10:01 点击:

    何炳光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以来,中国关于“双碳”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就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图/视觉中国

    2022年夏天,持续高温和严重干旱席卷了北半球大部分区域,全球多座城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一些本应在丰水期的湖泊和河流却出现了干旱预警。尽管如此,仍有科学家预言,这很可能是未来30年气候最宜人的一个夏天,极端天气的出现只会越来越频繁,而2022年,仅仅是个开始。

    2022年开启的气候危机纪元让公众意识到,气候危机已经从一种对不远未来的预判,变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

    中国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国家之一。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22年2月发布的一份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将是全球因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冲击损失最严重的十个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每年将有9300万人口受到沿海洪水的威胁。中国气象局发布的蓝皮书数据也佐证了这一预测,过去40年,中国的海平面正以每年3.4毫米的速度抬升。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与之相伴的还有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深度参与和推动着全球气候治理,并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中國通过履约《京都议定书》、促成《巴黎协定》达成、推行南南气候合作、加强国内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行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这意味着,未来40年,中国将以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强度的碳排放降幅。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加之近一年来地缘政治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加剧,中国面对的将是一条光荣但铺满荆棘的减碳之路。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两年多以来,中国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和实施了双碳“1+N”政策体系,启动了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除了在政策、体制、规制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中国也在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解决气候治理难题寻找技术解决路径。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比例,开展节能降耗,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实施固碳降碳,发展森林碳汇和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是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三个公认的有效路线。然而,任何一条路线的实现,都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撑。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以来,中国关于“双碳”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就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2022年8月,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绘制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作为“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案针对中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的减排需求预测,系统地提出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提出要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同时部署了十项具体行动。

    政策的支持和自上而下的坚定贯彻,带来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创新技术在短时间内的显著进步和发展。以被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托底技术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例,过去一年,该领域无论是在技术的创新研究还是成果转化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能集团等为代表的能源央企正加大对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建设大规模的CCUS项目,目前,中国百万吨级以上建成和在建的CCUS项目已达到6个。更令人欣喜的是,民营企业也开始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轫,一些发展较快的公司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在2022年举办的XPRIZE 碳去除大赛上(该竞赛是由马斯克基金会资助的一项全球性的权威技术大赛),就有来自中国的88支创新团队参赛。原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凭借其低能耗、低成本、可持续的大规模二氧化碳矿化捕集利用技术,最终闯入里程碑奖的决赛圈,入选全球TOP 60。该技术已经和央企开始工业化示范合作。而在此前的学生组比赛中,也有来自中国的两支参赛队伍获奖。

    尽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持政策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参与气候治理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但在关键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极端气候威胁、地缘政治影响能源格局等因素叠加,导致全球气候行动所处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仍然需要采取更为积极和更加系统的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支撑。

    一是对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予以支持。引导、利用和发挥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原始创新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对于这类技术应予以重点支持,并对支持方向做好规划布局、跟踪指导,根据各条技术方向、路线的发展节奏、应用推广效果等,从顶层设计角度及时做好调整、优化。

    二是加快技术的工程化验证,推动实现技术重大突破。随着双碳目标的明确,近年来,一些绿色低碳技术的适应性和工艺的经济性得到验证,初步形成了工业化应用的基础。国家应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快推动这类已具备商业化基础的技术的应用、推广,建设重大项目示范,使技术尽快开花、结果,早日发挥效用。

    三是鼓励企业参与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能力。目前,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多由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在市场中探索发展而来,缺乏国家投资和政府引导,因此建议在该技术领域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在资金、政策层面的资助、支持和引导,搭建起高水平的技术产学研平台,解决这一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并推动技术加速工程化应用实践,

    四是应加强对原始创新技术的政策引导。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是推进气候行动最快速有效的手段。因此,要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和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完善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将该类纳入产业和技术发展指导目录,完善优化制度法规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的CCUS项目建设、运营、监管、终止等标准体系;
    对绿色低碳技术申请专利予以“绿色通道”支持,减少技术获得知识产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对应用绿色技术的相关产业予以特殊定价支持,十多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曾通过脱硫电价政策引导,仅用较短时间,就使火电行业的脱硫率提高到98%以上,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从3000余万吨降至现在的100万吨。在碳减排压力巨大的今天,也可以对加装脱碳设施的电厂予以适当价格引导,提升其碳减排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更大力度地发展和运用碳市场和碳金融手段,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碳交易市场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等,提升行业减排的积极性,对已经出台的支持政策,如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等,要真正体现精准性、直达性和科学性,确保专款专用,通过金融手段,对绿色低碳技术和相关新兴产业予以实际支持。

    过去十年间,中国从世界共同利益、人类共同福祉出发,通过技术创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中采取了科学行动。通过二十大报告,中国再次发出“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声音,相信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将进一步发挥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编辑:郝洲

    猜你喜欢碳达峰气候变化气候碳中和·碳达峰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年12期)2022-02-02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新疆钢铁(2021年1期)2021-10-14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4期)2021-08-23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年4期)2018-04-25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年1期)2018-03-21瞧,气候大不同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8年12期)2018-01-26气候变暖会怎样?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8年12期)2018-01-26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太阳能(2015年7期)2015-04-12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气候变化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