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经典建构路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8 22:10:01 点击:

    张立友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代科幻小说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好故事。其域外经典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此类作品的域外经典化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当代科幻小说家对世界科幻经典主题的创造性继承与个性化超越满足域外受众期待视野的结果,也受益于作品域外传播后不同类型读者与评论者的阐释、推介的阅读接受效应,更离不开跨媒介出版流通的综合传播效应。当代科幻小说成功跻身世界文学,影响力倍增,是中国文学海外经典化的典型案例。因此,梳理其域外经典建构路径对深化中国文学走进世界的机制的理解、推动中国文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有独特价值。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主题紧扣当下世界的生存环境,鲜明地再现了后工业社会与技术时代人类的普遍生存境况。其主题设定观照了当下世界的现实语境,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效融合,契合了域外读者的期待视野。

    首先,中国科幻作家创造性地借鉴世界经典科幻的“后人类”主题,阐释了人类的未来命运。他们基于不同程度的隐性话语与显性话语进行人类生存的整体考察,以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的一体关系。“后人类”是当下中西科幻的热门主题。“后人类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新理念、新创意对人类进行部分设计、改造或借用技术模拟创造而成的新物种。后人类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经过技术加工使之电子化、信息化而形成的电子人、生化人等‘人造人’。”[1]这一主题涉及现代技术和当代世界文化,调动了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王晋康、刘慈欣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写作。前者侧重对现有物种进行技术改造与智能生命创造。其《豹人》中的谢豹飞的身体被植入了猎豹基因,具备短跑名将的体质。《亚当回归》呈现人脑和电子芯片合成后的新智慧人形象。而《类人》围绕电子人展开:主要人物司马林达既有基因编辑和人造坯胎“肉身”,又有电子信息构成的生命意识。这一生命形式已经不是物质改造而是一种智能生命再造。后者意在通过重构地球文明构造一个准“后人类”社会,旨在创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启蒙理性的新人类。他的《三体》试图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指出人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启发人们探寻“我们与地球上其他生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我们的共同参照系的基本单元应该是什么,从而引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2]。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科幻小说中被人工智能与基因改造的“后人类”。刘慈欣意在建构一种具有理想化的思维方式的后人类。这正是当下世界科幻文学经典的一个普遍主题,即在一个高度现代化时代,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其次,精神生态探索对世界科幻经典生态主题的创新能够引发西方读者的广泛关注。生态运动、环境保护、精神生态完善等话题是西方生态批评的聚焦点,这对于当代中国科幻作家来说是不可回避的议题,同时又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然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具备精神生态向度的探索性。在中国科幻作家中,星河侧重描写计算机的网络虚拟世界,忧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情感生态。而有卡夫卡之称的韩松擅长解构中国的后现代社会生态。他的《宇宙墓碑》《跌宕的青春》描述了现代科技环境下无助、彷徨、苦闷的生存主体精神生态。吴岩的《鼠标垫》高度关切信息化社会人的生存境遇,讲述了个体在现实窘境中的奋力抗争,深思科技与人的生态联系。王晋康的作品集中表现科技的生态伦理风险主题。其《生命之歌》《十字》《生死之约》中的科技专家有强烈的道德意识,但类似于西方科幻经典中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大都经受精神分裂症的煎熬。不同的是他们在利己还是利他的两难抉择中选择了后者。故事对科技的生态风险发出了警示,具有技术生态伦理教育的价值。

    当代科幻小说的精神生态主题不仅再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满足了海外读者渴望认识人的精神世界的期待。自1962年雷切尔·卡尔森(Rachel Carlson)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以降,在西方“比较成熟的文本基本上都体现了自觉的生态向度,表现对人类发展模式、生存规则和生态智慧的既宏大又精微的探索”[3]。精神生态的透视、阐释与再现表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蕴含现代生态智慧,这是对世界经典科幻生态主题的创造性发展。

    再次,中国当代科幻的赛博格主题引导域外读者寻求当下世界技术与人的和谐之道。赛博格一词来源于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 (William Gibson)的代表作《融化的铬》(BurningChrome),在其成名作《神经漫游者》(Neurancer)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指一个可链接人、计算机和各种信息源并受制于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空间。如今,它已成为世界科幻小说的普遍性话语,并催生了赛博格批评。美国科幻小说家布鲁斯· 斯特林 (Bruce Sterling)认为,赛博格整合了长期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时间、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性之间的碎片元素,展现了文学艺术与工业文明的连接[4]。它虽源于欧美科幻小说传统但在世界科幻领域引起热烈呼应。约翰·谢利、卢修斯·谢泼德、非利浦·迪克等是西方擅长赛博格书写的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家。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积极引入,并进行本土化创新,进而“独立于欧美赛博朋克的文化与资本的论争之外”[5]。被誉为“中国的吉布森”的陈楸帆是一个杰出代表,将这一主题改造成“科幻现实主义”,回归现代性困扰下的人类生存,在人文主义视角下思考技术的能量。其《荒潮》中的打工妹小米生活在电子垃圾回收地贵屿岛的社会最底层,她的大脑被植入神经病毒后成为超能的肉身与机器的合体。她虽然遭遇了男性霸权与资本权力的伤害,但经生物与电子技术合成后成了超人,摧毁了斯科特企图掠夺当地资源的阴谋。她反思了自我并重构了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作家借助赛博格主题启示读者思考科技对人类力量的延伸和强化,在告诫人类警惕科技催生物质欲望的同时探讨一种科技赋能人类的新科技人文话语。不同于欧美文学赛博格主题揭示的悲观、失望与无助的后现代困境,陈楸帆笔下的“赛博格人”小米以爱与共情化解矛盾冲突,拯救了残害自己的仇人的儿子,以大爱团结贵屿人一起战胜跨国资本主义对地方资源的掠夺与破坏。陈楸帆的“科幻现实主义”显化为自我认知探寻、资本批判、人道主义及技术危机的精神救赎等理念。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夏笳的《2044春节纪事》都在践行这一创作理念。中国科幻小说家以中国视角凝视赛博格技术,寻求中国化的科幻赛博格话语建构。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将“后人类”、精神生态、赛博格三种当下最具思想性的科幻小说主题有机融合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回应了当下世界人们的生存关切,观照了后工业社会和技术时代的现实语境。因此,中国当代科幻故事让域外读者感受到熟悉感与新奇感,应合了他们的阅读期待,这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域外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

    阅读阐发是中国文学海外影响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当代科幻小说经过译介流传到海外后,引起了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学者的持续评介。这为中国科幻小说赢得了持久的关注度,是其海外经典性生成与经典建构的关键环节。域外评论既涉及科幻名作,又兼顾科幻名家个体。华裔美国学者宋明炜(Song Mingwei)的评论与学术研究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域外成名的得力推手。他同美国汉学家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合作编选《转世的巨人: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这本英译科幻小说选收录了韩松、刘慈欣、宝树、夏笳、陈楸帆、飞氘等作家的15部科幻小说。他在书中向英语世界读者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新面貌,认为以《三体》为代表的科幻经典融入了世界科幻新浪潮。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论文《一种希望的拓扑: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反乌托邦和异托邦》,解读陈冠中、郝景芳、宝树的科幻小说的乌特邦与反乌特邦思想的冲突,强调中国当代科幻建构了多元化理想社会思想,并高度评价作品突破了西方科幻中的乌特邦与反特邦二元论[6]。美国华裔科幻小说家、雨果奖获得者刘宇昆(Ken Liu)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资深译者与研究者。其英译科幻小说选集《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翻译》《破碎的星星: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翻译》在国际图书市场有良好的声誉。这两部厚重的选集将夏笳、王冠宇、宝树、陈楸帆、韩松等中国当代知名科幻小说家及作品译本推荐给世界读者,并指出“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认为中国有大量的科幻小说有待发现;
    《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翻译》中的作品刺激了他们的阅读欲,这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件喜事,西方的中国科幻迷、代理商、编辑、出版商的共同努力使得作品译本出版成为可能。更可喜的是中国科幻小说家有了不少海外读者”[7]。

    除华裔学者外,西方本土裔学者也注重阐发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安吉州(Angie Chau)根据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与郝景芳获雨果奖探讨中国科幻小说的思想性,并据此评价其在当下世界科幻中的地位。根据大卫·达谟罗什(David Damrosch)的世界文学理念,一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被当作文学作品来读;
    其二,通过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超越它的语言和文化源点[8]。安吉州因此认为,刘慈欣的《三体》与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雨果奖为中国科幻融入世界文学带来及时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经翻译在国外得以流传,进入国外读者和评论家的阅读视野后,使得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了崭新的认识[9]。此外,美国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的江静(Jang Jing)在其专著《翻译中的发现: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新人》(FoundinTranslation: “NewPeople”inTwentieth-CenturyChineseScienceFiction)深入探析当代中西科幻小说的跨语言、跨文化特征,解答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如何借鉴、吸收与创新英美科幻小说的“新人诞生主题”,指出中国当代科幻经典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开拓视野的思想价值。

    海外的相关研究也聚焦在中国国内完成了经典化历程的当代科幻小说家。郑文光被国际科幻界赞颂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美国华裔学者李华(Li Hua)高度评价其代表作《火星的后裔》(DescendantofMars),认为其土地叙事契合了西方20世纪50~70年代世界文学中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伦理主题,是对当代世界气候危机的思考[10]。陈楸帆作为当代中国新科幻浪潮作家,其《荒潮》获得了海外读者较高的认同,赛博格书写成为评论的焦点。在西方学术研究带动下,其国际影响力倍增。多数研究者论及全球技术资本主义,指出“小说同美国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成名作《发条女孩》,构成一种批判性对话,同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西方赛博朋克小说形成了有力的呼应”[11]。而学者卡拉·希利(Cara Healey)阐释了《荒潮》中的科幻现实主义与思辨性的文本张力,指出赛博朋克与人的混杂表征了当代中国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风险,作品也展现了西方赛博科幻小说亚类型与中国科幻小说文体的混杂[12]。

    研究性阐释显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海外阅读与接受状况。它使得中国科幻经典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思想得到深度阐释,作品译本的经典性因而可以被海外读者重视。同时,西方世界的阅读阐发能够帮助域外读者理解与接受中国当代科幻故事。因而,阐释与评论是域外深层次接受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显性表征,有助于打造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建构一种域外经典话语并促进其国际经典身份的生成。

    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传播中,跨媒介流通是作品译本的传播与扩散的驱动力,延展作品译本的经典性。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经翻译后,经过多样化出版流通渠道,得以广泛传播。如表1所示,域外传播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媒介有权威出版社的纸质图书与科幻杂志、公共汽车广告、电子杂志、Kindle电子书和网络博客。在这些传播媒介的合力下,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实现了海外学术传播和大众化传播,进入了域外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视野。

    老舍的《猫城记》是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其英译本分别于1954年、1970年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出版社、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成为法、德、日、俄、匈牙利语等语种翻译的蓝本。这也是在域外成功传播的第一个中国科幻小说单行本。紧跟其后的中国科幻单行本译本大都由美国托尔出版社出版发行。托尔出版社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出版社,也是全球科幻作家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出版社。这一重量级出版社提升了中国科幻小说译本的国际知名度,有助于拓展了作品的接受范围。该出版社联合全球知名图书销售商亚马逊,发行中国科幻小说译作的Kindle电子书和有声图书。有“中国科幻里程碑”美誉的《三体》就是在该出版社运营后获得巨大成功,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荣获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域外累计销售量超过330万册。《三体》三部曲英文版权也因此提前续约,续约金高达125美元,“创造了中国文学作品海外版权输出的纪录”[13]。而欧美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经济学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法国《世界报》、西班牙《国家报》《世界报》、挪威《挪威晚邮报》、塞尔维亚《今日新闻》、波兰《克拉科夫斯卡》、捷克《今日电台》等媒体的密集式宣介创造了“三体热”。另外,全球最大的流媒体网站奈飞(Netflix)将《三体》(第一部)改编成影视剧播出,持续升高译本的热度。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在海外出版后反应平淡,但同名科幻电影引发域外观众的观看热潮,激发了域外大众对太空探索、全球性灾难、生态环境等当代世界热点议题的热情,这无疑会丰富他们阅读作品译本的情感体验。

    西方权威学术期刊与专业科幻杂志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海外经典性延伸的两个重要媒介,有助于调动不同类型的读者关注与阅读作品译本的积极性。2015年,世界顶级学术杂志《自然》(Nature)的专栏“未来”(“Futures”)首次刊发了李恬的《水落石出》和夏笳的《让我们说说话》。英语世界的《尖端》(Apex)、《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奇幻与科幻》(F&SF)、《光速》(Lightspeed)、《游隼》(Peregrine)等专业科幻杂志是译介传播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重要阵地。《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是美国顶尖科幻杂志,以刊载科幻与奇幻文学闻名。该杂志2015年第一期开始刊登张冉的《以太》英译本,开辟“中国作家专栏”,成功地将刘慈欣、张冉、夏笳、阿缺、宝树、郝景芳、罗隆翔、王元、七月等数十位科幻作家的60多部作品输送到英语世界。杂志主编尼尔·克拉克(Neil Clarke)积极参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的遴选、评论与推介。他把当代中西科幻经典收集在一起,定期编译出版科幻小说选集《未来镜像》,这无疑助力域外科幻读者群体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认同,有助于作品域外传播空间的延展。

    在现代传播媒介中,网络是域外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传播一个捷径。互联网可以将作品译本的经典艺术与思想输送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这极大地促进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接受。网络博客、推特、脸书、书评、读书社区等都是中国科幻小说经典的传播媒介。例如海外自媒体YouTube的读书频道定期投放时长达100分钟的科幻节目,热议与评价《三体》。Lets Read频道和Gizmodo网站对《三体》进行宣传与评论。这些新媒介改变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传统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容易将域外大众的兴趣点转移到中国当代科幻中。Facebook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阅读《三体》的体验,引起了3万多人的圈粉,《三体》因而活跃在西方读者的阅读圈里。而网络读书社区往往使得作品在域外流通中处于被阅读的状态,能够为中国科幻译本的接受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目前世界最大的阅读评论网络社区Goodreads是延展中国科幻经典传播的最成功的平台。表一的数据显示,刘慈欣、陈楸帆、韩松、王晋康、郝景芳、张冉、程婧波、宝树、糖匪等科幻名家的名作在这一阅读平台上的平均得分在3.5分以上(总分5分)。这足以说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与精神价值得到了域外读者的认可。一位海外读者读了陈楸帆的《荒潮》后对作品表达了肯定,指出“这个残酷的故事涉及许多议题如环境、技术应用、身体改造、资本主义的欺诈、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垃圾场。我发现这个故事的思想很重要,因为它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大部分的故事都在讲述电子垃圾场,它位于硅岛,那儿有废物处理人员和控制处理的人(在硅岛有几个势力强大的家族)”[14]。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域外呈现跨媒介传播的特征。海外专业出版社出版科幻单行本译本、译本选集与合集,运营电子图书,而专业科幻杂志与网络也在评论推介作品译本。跨媒介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内延展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接受。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作品的经典思想和内容传递给域外不同类型的受众,其域外接受体现学术性、娱乐性、消费性融合的特色,这将助力其域外经典身份的建构。

    表1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经典海外传播情况一览表

    作者译作名译者或编者出版时间国外出版社传播媒介原作Goodreads评分姜云生Boundless LoveWu Dingbo1989Science Fiction from China (ed. Dingbo Wu & Patrick D. Mur-phy, Praeger)anthology“无尽的爱”3.28老舍Cat Country: A Satirical Novel of China in the 1930sWilliam A Lyell;1970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novel《猫城记》3.63刘慈欣Ball LightningJoel Martinsen2018Tor Books Kindle《球状闪电》3.77The Wandering Earth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流浪地球》4.07Devourer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呑食者》3.95The Micro-Age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微纪元》3.82Sun of China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中国太阳》4.05Mountain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山》4.26Of Ants and Dinosaurs 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白垩纪往事》3.89With Her Eyes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带上她的眼睛》4.10The Longest FallHolger Nahm2012Amazonebook《地球大炮》4.01Taking Care of GodKen Liu2012Pathlightmagazine“赡养上帝”3.96The Wages of HumanityHolger Nahm2013Amazonebook《赡养人类》3.90Curse 5.0Holger Nahm2013Amazonebook《太原之恋》3.49The CircleKen Liu2014Carbide Tipped Pens (Tor Books)Anthologyed, Ben Bova and Eric Choi“圆”3.60The Three-Body ProblemKen Liu2014Tor BooksNovelkindle《三体》4.07The Dark ForestJoel Martinsen2015Tor BooksNovelkindle《三体2:黑暗森林》4.41马伯庸Mark Twain RobotsKen Liu2011TRSF anthology“马克吐温机器人”3.90The City of SilenceKen Liu2011World SF Blogblog“寂静之城”4.36糖匪Call GirlKen Liu2013Apexe-mag“黄色故事”3.60

    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经典建构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体现。多方参与了这一跨文化传播实践。后人类、精神生态、赛博格等世界科幻主题经本土化创新后展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满足了域外读者的期待视野,域外对中国科幻作品译本的深度阅读与阐释打造了其域外知名度,多种现代传播媒介的共同发力不断拓展与延伸了作品的艺术与思想的经典性。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经典建构路径展现了中国故事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文本重塑与价值再生产,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有借鉴和启示。

    猜你喜欢博格科幻生态创造“不可能”的博格斯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6期)2022-06-05PL-01:科幻飙车党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6期)2021-11-02“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到达科幻里的未来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上海建材(2019年3期)2019-09-18博格华纳向集成化转型汽车观察(2018年9期)2018-10-23阿博格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继续前行上海建材(2018年3期)2018-08-31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1期)2015-11-16

    推荐访问:域外 建构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