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展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8 15:25:02 点击:

    牟羿名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为提升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出台了众多政策文件,如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并在俱乐部的建设、竞赛体系的规划、教练员与师资的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指导,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1]。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三级训练网成为摆设、业余体校规模缩小、社会组织参与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不足等[2],严重影响着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利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基于此,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逻辑分析,回顾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展望未来发展策略,为探寻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1.1 初创期(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由政府对相关资源进行计划分配[3]。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体育工作大队,负责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之后改名为“八一”体工队[4]。1952 年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提出举办全国性竞赛,选拔训练国家队各项运动员。1953年,各个行政区均成立体训班,负责向国家输送优秀竞技人才。1955 年,国家体委相继在各省市建立业余体校,目的是快速培养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5]。随后国家体委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关于举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应注意事项的通报》《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等,形成了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制。1959年,提出要建立重点业余体校,具体措施表现为“三集中”,即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这是在总结体校经验和时代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改变,也标志着重点业余体校和一般业余体校两种类型的出现。1965 年,初步建立三级训练网,并逐渐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6]。

    1.2 巩固期(1966—1984年)

    1982 年,我国在第九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与奖牌数量均居第一位。1984年,我国在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1966—1971 年,初步建立的三级训练网遭到破坏,造成人才的断层,直到1972年业余体校的训练工作才得以恢复[7]。1979 年,中国重返奥运,体育部门将在奥运会夺冠做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后备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得到巩固,成为奥运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8]。1979 年,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章程》,标志着其办学形式得以确立。1980年,《关于将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逐步改办成体育中学的初步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体、教两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开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体育中学[9]。1979 年,一些省市在重点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建立体育学校,承担培养后备人才和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双重责任。以北京体育大学为首,全国的体育院校均创办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1.3 调整期(1985—1991年)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后备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在竞技体育这辆“马车”飞速行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度集中的竞技体育领导机制出现弊端,表现为机制死板、关系不畅、经费不足、效益较低等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10]。国家体委为此颁布《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和《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试着去调整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也标志着社会化、科学化的改革新思路的确立,提高了培养效益。(2)学训矛盾在举国体制模式下不断突出,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单一等问题暴露。国家体委和教委在1985 年为此联合颁布《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从此高校开始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也标志着体教结合制度的开端[11]。1991 年,国家体、教委两部门联合发布《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体育院校的发展要符合体育和教育的规律[12]。另外,在此阶段,随着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的不断推进,体工队逐渐学院化,这些措施都体现出后备人才培养向体教结合方向的倾斜[13]。

    1.4 探索期(1992—2007年)

    这一阶段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逐渐走向成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彰显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1993—1997年,国家体委先后成立20个运动项目的管理中心,对篮、足、排进行了职业化改革,举办职业联赛,被视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开端[14]。2001年,我国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先后颁发布《2001—2010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等文件,提出要建设各类训练基地,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把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当作重点,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也同步开展。

    1.5 深化改革期(2008年至今)

    这一阶段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择空间增大,仰仗于政府对竞技体育管理的进一步简政放权,体现出多元培养模式并进,效率和效益均有提高的特点,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我国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努力奋进。200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中心思想。2010年,负责推动和引导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的成立,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竞技体育“管办分开”的标志是2015 年《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的发布,足协正式脱离国家体育总局,大大激活了社会组织参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2016年,《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人才共享,着力培养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标志着跨项选材在我国的首次正式实施。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确立多元化培养的地位,指出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各级各类体校是主体,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组织的力量作重要补充。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意见》,体教融合制度应运而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后备人才培养逐渐融入教育系统。

    2.1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理论基础的重要理论之一,要将其根植于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用以改善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首先,要坚持《意见》的中心指导思想,完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要坚持在“融”字上下功夫,厘清体、教两部门的工作重要和职责,并且坚持一体化推进原则。其次,三级训练网将“金牌”作为运动员的培养目标,造成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缺失甚至伤病的出现,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转变这一培养理念,落实将体校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措施,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最后,要坚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深化体校改革,向体校、社会、高校等多元化培养方向发展。

    2.2 深化体教融合,加固学校体育基础

    首先,要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引领,在宏观上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全局进行调控和指导。其次,要分层分级建立符合青少年体质特点的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达到竞赛为培养服务的目标。最后,要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学习全国的成功经验,如清华模式、南体模式、北体模式等,从中学习借鉴,用以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少走弯路,夯实学校体育基础。

    2.3 深化各类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加深组织间的合作

    2015年,先后28家各类体育协会脱离国家体育总局各自开展工作,它们承担起部门体育公共服务,引领着体育制度的改革[15]。在此之后,各种创新的赛事体系开始建立,如全国体校U系列锦标赛、1h交通圈体育竞赛活动等,更加拓宽了运动员的参赛机会,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更好的培养机会。因此,要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和体育协会的深化改革,发挥平台的整合能力,将各类各级体校的资源集合起来,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的重要补充力量。

    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道路是坎坷的,充满着各种挑战,但总体是不断奋进发展的。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体育强国,要坚持以体教融合为主的后备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与改革,同时也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猜你喜欢国家体育总局体教体校“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运动精品(2022年3期)2022-08-12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少年体育训练(2019年12期)2019-02-25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新体育(2018年8期)2018-08-05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人事工作会在京召开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机关党建工作会暨“两学一做”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认真学习贯彻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年2期)2015-04-16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年2期)2015-04-16

    推荐访问:演进 人才培养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