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新文科视域下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8 00:05:02 点击:

    卢智增,谭雪婷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国家的根本大计,只有育才、养才才能为祖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新时代强而有力的人才。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课程思政是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而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其本质是实现协同育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学,改革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要。

    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行“四新”建设,全面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四新”指的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中,新文科建设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注重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质量。至此,全国高校掀起新文科建设的浪潮,标志着新文科建设从理论概念的提出正式走向实践实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文科不局限于专业重组、学科交叉,而是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具有中国风格的特点,构建中国独特的新型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公共政策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学要吸收和借鉴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多学科协同交流和合作。

    “课程思政”一词最先提出是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自此,全国高校开始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发挥每门课程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重点。在新文科背景下,公共政策学需要传承传统,融合创新,在专业课程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既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体现新文科建设的性质,又要推进思政知识的传授,彰显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作用,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深度融合。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糅杂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新文科背景下公共政策学要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思政教育为着力点,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过程中贯穿价值引领。这既是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升华、对人才培养使命的坚守,又是高校实施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新时代人文精神的主题,将新文科的理念贯穿公共政策教学,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融合突破,有助于探索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新道路。

    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课程思政运用德育的思想,发挥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提取公共政策学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将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载体,在潜移默化的课程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领,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将时政热点、价值认同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政策学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承载思政”的全课程育人理念的必要要求。[4]同时,有利于将“以人为本”“公民参与”等精神融入公共政策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公共政策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对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价值逻辑,有效地对接“大思政”“大德育”的育人要求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公共政策学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单一的教学主体进行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地位。[5]这种灌输式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极易导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公共政策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且师生日常都难以接触到公共行政的实践活动,导致其理论比较晦涩难懂,只能通过讲授进行灌输。此外,公共政策的教学案例一般是从西方国家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中选取的,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很大不同,且国内热点的时政案例也较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少,教学内容比较呆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

    在新文科背景下,公共政策学教学要转变思路,强调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学科边界不断拓展出新的知识领域,特别是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教学与公共政策学教学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策分析能力,成为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6]基于公共政策学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特点,采取案例教学法,实现师生良性的双向互动,既能把具体的政策问题界定、政策方案抉择、政策执行和评估等基本公共政策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促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做好思想引领的工作。

    首先,在案例主题选择上,根据公共政策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在进行课程案例准备工作时,不仅要借鉴国外优秀的公共政策案例,还要基于本土化的原则,选取具有时政热点的高质量案例,如环境保护、公共交通、住房与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其次,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要避免出现教师列举大量的政策案例而没有深入分析的问题。为此,教师要转换教学模式,从教学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思考的道路,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讨论和分析,并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挖掘公共政策学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思想和情感认同。最后,案例研讨方式要确保多元化。多样化的案例分析方式,如采取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能使不同思想观点发生碰撞,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策案例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及时对所选取的经典案例进行总结,并对案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失误进行深刻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落实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工作。

    (二)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师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形成价值观的教学活动。[7]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辅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师生主体地位的平等性,提倡师生双方进行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参与式教学法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创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评价方法改革,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8]参与式教学强调师生双方建立平等参与和对话沟通的机制,教学内容具备开放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应贴切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达到“以学促学”的效果。公共政策学所涉及上下班高峰交通拥挤、自来水收费标准、医疗保险等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提倡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根据现实问题和自身的切身体验,投入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对公共政策学和其他学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参与式教学法既能突破传统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的难题,又能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趋势。

    新文科不仅强调在教学上进行文理融合,而且强调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政治学、史学等传统文科的教、学、研。参与式教学恰恰突破了“小学科”思维,是一种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全新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法相似,参与式教学法以专题专授、热点专题案例分析等课程内容形式为主,课程内容的讲授离不开师生互动进行案例分析,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既有案例分析法,又有小组讨论、专题讲授、一周主题发言等。而要利用参与式教学法深入挖掘公共政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就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政策模型、政策工具、政策执行等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引导式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定位意识,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做到善于倾听,多加引导。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建设,提高自身对时政热点的敏感力,善于把课程思政中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丰富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库,并进一步革新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通对事件或发展的情景、环境等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并与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的教学方法。[9]基于情景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主张学生在“模拟场景”过程中获取知识。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性,且大多数理论政策比较晦涩难懂,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主案例分析,难以将深奥的政策知识讲述清楚。此外,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还需要投入实践中加以检验、巩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好知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难以进入公共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的运行,教师更是处于缺乏继续教育的困境,同样难以进入公共部门工作,社会实践的经历也较少,难以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点。因此,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公共政策课程的教学,有助于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彰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走出一条教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路径,契合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庞大、侧重实践应用的课程特点。[10]

    在模拟教学法中,学生置身模拟的情景,并在场景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根据角色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出对应的反应。例如,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系列真实的公共政策实践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决策者、专家、公民等相关角色,通过模拟公共政策具体决策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具体能力。以“政策制定”这一章节为例,围绕水费价格制定、节假日高速公路收取过路费等涉及民生热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政策制定方案的听证会,并按照不同角色的要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其中,主席组主要负责主持会议和起草听证流程,记录组主要负责工作会议的记录,听证委员会主要负责听取听证代表发言并对其进行发问,听证代表则根据讲述的主题由专家组、居民组、媒体组等组成。每个小组各司其职,根据各自的角色做好自身的角色扮演工作。教师的职责则是在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投入模拟听证的具体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公共政策学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必修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应从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入手,通过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将价值培育融入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到课程上,从而培养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公共政策文科案例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9年6期)2019-06-2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0期)2017-05-17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

    推荐访问:视域 公共政策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