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与机制研究——基于三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22:10:02 点击:

    张洁玲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

    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流动是引起人口变动的重要方面,而地区人口数量增减、结构组成变动,体现了迁移流动人口①的状况。2020年,三明市流动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32.23%②,显然,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三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子,也成为影响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掌握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和流动机制,合理引导人口迁移流动的有序进行,也是各部门各行业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一)迁移流动人口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明市人口流动活跃,全市人户分离85.8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4.52%,略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与全国34.9%基本持平,其中流动人口80.1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32.23%,平均每10个常住人口中就有3.4个人户分离,有3.2个流动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30.87万人,增长56.2%;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3.9万人,增长2.25倍,流动人口增加26.93万人,增长50.6%,10年来,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二)流动规模分布呈现 “就近、就镇、就富” 规律

    近距离的人口流动增长更快。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70.55 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70.99%,占总流动人口的88.04%,为流动人口主力,近九成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但跨省流动人口由2010 年11.9 万人减少为9.59 万人,数量不增反减,三明流动人口呈现省内流动快速增长而跨省流动人口有所衰减的态势。

    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较高。三明市流动人口中,流入市区26.54万人,占33.11%;
    流入镇46.03万人,占57.4%;
    流入乡村7.57万人,仅占9.44%。可见,三明市的流动人口大多流入城镇,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城市不同,三明市区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如所属的镇。根据托达罗(M.P.Todaro)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流动的理论,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预期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二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根据《三明统计年鉴2021》,2020年分县(市、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派遣工)平均工资情况,梅列区居第一位,平均工资达10772元,第二至第六均为县,三元区平均工资为85961,仅排第七位。由此可见,三明城区工资收入与各县(市)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与镇的预期收入差异不大,由此可见预期收入影响人口流入城区。也或因大多数有流动倾向的人认为流入城区所面临的失业风险和工作压力、生活成本等等高于流入后能获得更高收入、更好待遇和更广阔发展前景,更愿意获得流入镇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明城区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偏弱。

    人口流动规模 “就富” 特征明显。根据三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流动人口总量80.14万人中,市区和永安、沙县流动人口规模为39.65 万人,约占50%。根据《三明市统计年鉴2021》,2020 年,三明市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全体居民收情况,以上四地也是排名前四县(区),无论是省内还是省际流动,流动人口均向更为 “富裕” 的两区及永安、沙县,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表1 各县(市、区)流动人口及GDP、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三)迁移流动人口以男性及青壮年为主

    从性别比上看,三明市外来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中,男性为36 万人,女性34.55 万人,性别比为1.04;
    省外流动人口中,男性为5.71 万人,女性3.88 万人,性别比为1.47。总的来说,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且跨省流动男性比例较高,有更强烈的流动意愿。

    从年龄结构看,流动人口以30至54中青年和5-19岁的少儿为主,占总流动人口67.57%;
    20至29岁的青少年较少,在各年龄组当中排在中后段。即三明市迁移人群更多的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以及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高龄青年为主。其中,20-39岁年龄段的性别比③小于1,女性多于男性;
    40-54岁年龄段性别大于1,即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中,性别比随年龄段的不断增大而迅速增大。导致这种现象重要原因:农民工是流动主力,三明经济较为不发达,较难吸引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有更强收入预期男性进入,而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从省内外流动人口当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均是受教育程度为 “未上过学” 的女性远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为 “小学及以上” 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可见三明流动人口中以低学历或未受教育的年青女性或较高学历但年龄较大的男性为主。

    (四)以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占主体

    三明市3岁及以上流动人口总数为77.91万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最多,达24.96万人,占32.03%;
    其次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21.49万人,占27.48%;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13.71,占17.5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总数达46.45万人,占到总流动人口的53.52%;
    而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83万人,占15.18%。三明的流动人口以低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较高学历的流动人口相对较少。

    (五)工作就业与拆迁搬家成为人口迁移主要原因

    从细分的十类迁移原因中,工作就业26.73万人,占31.25%;
    学习培训9.7万人,占11.35%;
    投亲靠友16.04万人,占18.68%;
    拆迁搬家21.9万人,占25.52%;
    寄挂户口0.56万人,占0.66%;
    婚姻嫁娶2.53万人,占2.94%;
    照料孙子女2.21万人,占2.57%;
    子女就学1.88万人,占2.19%,养老康养0.92万人,占1.07%;
    其他原因3.33万人,占3.87%。

    表2 分年龄、性别的省内外流动人口((单位:万人)

    表3 三明3岁以上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单位:人)

    根据细分的迁移原因,工作就业的迁移人口多集中于30-49岁的青壮年群体,共15.23万人,占工作就业类的56.96%;
    学习培训类集中在10-19岁,占67.2%,以小学至高中阶段学龄学生为主,20-29岁的大专以上学龄人群较少,主要由于三明的高等院校、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较少,本科院校仅一所,专科院校2所,中职院校5所;
    投亲靠友类的人口以女性为主,性别比为0.9,且集中在0-14岁的儿童和少儿为主,占此类人口的61.95%,说明相当部分妇女、儿童是为了孩子能就近入学而进行迁移流动。拆迁搬家类人群在所有迁移原因类别数量仅次于工作就业,且以本省人口迁移为主,占98%,各年龄段分布较广,除15-24岁群体较少外,其他年龄段分布差异不大。说明三明流动人口中,本市乡镇到县城、本省其它乡镇街道来三明置产置业导致搬家性迁移成为三明流动人口迁移重要原因。

    从流动人口各类迁移原因从高到低排序中可以看出,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如工作就业、学习培训而产生的经济型迁移人口占比少于以拆迁搬家、投亲靠友、婚姻嫁娶经济类的社会型迁移④,且投亲靠友以0-14岁幼儿占多数,占61.95%;
    婚姻嫁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占92.61%,说明三明人口迁移流动社会型因素拉动力要强于经济型因素。而从人口流动迁移原因中省内和省外有所不同,工作就业这一最大原因中,省内仅占27.02%,而省外则高达63.97%,说明三明市在福建省全省范围来看经济较为落后,无法吸引更多省内人员来明就业。省内经济原因迁移人口比例为46.45%,省外经济原因迁移的比例为72.39%。表明本省迁移流入三明的主要原因是非经济原因,而省外迁移流入三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表4 分年龄、迁移原因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单位:人)

    根据博格(D.J.Burge)的人口迁移流动的 “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流动是由区域推力与拉力不平衡引起的。[1]根据《2020 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 年末三明户籍人口287.86 万人,常住人口248.65万人,人口净流出39.21万人,说明尽管三明市有80.14万的流动人口,但人口迁移的推力大于其拉力。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迁移流动的作用

    根据《2020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2亿元,排在福建九地市第六位,未能达到3000亿元的中等水平,同比增长4.1%,增速排在全省第六位,而三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343个城市的110位左右,处于中等水平。从数据来看,流入三明的省外流动人口为9.59万人,从迁出地来源分布上为:江西省1.49万人,占省外流动人口15.58%;
    贵州省1.367万人,14.25%;
    河南省0.65万人,占6.81%;
    云南省0.63 万人,占6.64%;
    重庆市0.63 万人,占6.58%;
    安徽省0.57 万人,占5.93%,浙江省0.51 万人,占5.38%;
    湖南省0.36万人,占3.81%;
    湖北省0.28万人,占3.02%;
    其它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6万人,占19.37%。除排在第1和第7位的江西、浙江与福建省毗邻接壤,其余省均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结合前述分析的跨省流动人口迁移以经济型迁移为主,说明三明对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具有拉力。

    同时,三明市2020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82%,但较2019 年的2.4%增加了0.78个百分点,而全省较2019年仅增加0.32个百分点,三明失业率的增加幅度为全省2倍。虽然城镇失业率是社会保障部门从社保角度统计,不能直接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但依然是衡量一个地区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三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增速高于全省,一定程度上表明就业形势趋于下降,对区域内劳动力人口形成推力。

    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放缓必然形成对就业空间的压缩,形成对人口向外迁移流动的巨大推力,而这种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又会反过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迁移流动动力

    2020年三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全省第四位,排在厦门、福州、宁德之后,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资条件形成对流动人口省内及跨省迁移的主要动力之一,形成了流动迁移的拉力。但从福建省2019年和2020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从高到低的排名上看,三明市均排在全省第七位;
    而从生活消费支出的角度从高到低排序,2019年和2020年三明市均列第5位。对比三明市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和生活消费支出排名金额,如2020年三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额为9932元,而全省平均差额为12079元,收入差距不利条件又对流动迁移形成一定的推力。

    同时,三明人均可支配收和人均消费支出存在城乡差异,2019年和202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人均可支配收均位列第七,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2020年较2019年从第六位上升到第5位,农村人均消费稳定在第8位。从具体差额来看,三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差额,与城镇相比,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来说差额会大一些,且排名第四,说明在三明农村比生活在城镇在全省经济差距更小,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前述流动人口更多流向三明乡镇而非城区也证明这一点。

    (三)产业结构对人口影响

    2020年度,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构成比约为:1.17%、34.58%、64.25%⑤,说明三明市劳动力主要分布于第二、三产业。一方面,三明是农业大市,是福建省主要的粮食产区,但由于农业发展整体效率较低,许多农村仍以家庭经营为主,较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造成大量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业,由经济不发达地向经济较发达地进行流动迁移。另一方面,三明虽然是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工业发展水平从纵向比较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和本省其它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市,2020年三明全市工业生产总值排在全省第七位;
    近年来三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较2020年增长了1.95倍,但其体量仅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3%。

    三明作为地属福建的山区城市,第二、三产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吸纳众多劳动力的产业,对省内其他城市和外省人员流动迁移的拉力不足。

    (四)城市环境与社会保障

    在人口迁移理论中, “推力” 和 “拉力” 都涉及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对生活环境需求由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考察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三明人口迁移影响。

    三明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负氧离子的含量则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有福建 “绿色宝库” 的美誉,全年气候温暖湿润,水美宜居。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取得六个全省 “第一”⑥,三明市常住居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达64%;
    全市水水环境质量较为优越,全市15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且市区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六项主要污染物的年均值都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10个县(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三明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形成对省外尤其是北方偏寒冷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拉力。

    从城市建设情况看,三明城市面积为220平方公里,排在全省第六位,人口密度为1126人/平方公里,排在全省第八位,而年末实有道路长度、实有道路面积位于全省末位,城市桥梁数量位列全省第七,城市发展水平在全省各设区市当中较为靠后。

    社会保障方面,2019年12月,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63.8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近年来,三明不断放开户籍限制,特别是在2021年三明市政府出台《三明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城镇户籍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享受落户后购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权益,有利于提升省外户口及省内其他地市户口迁入三明以及本市各县迁入市区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将对流动人口迁入城区形成有效拉力。

    三明市较好的生态环境、宜居的气候以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宽松的户籍制度形成合力对区域外人口向内迁移形成 “拉力” ,而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水平将对区域内人口向外迁移形成 “推力” 。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做优第一产业。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生产领域,发展三明特色农业如绿色蔬菜、优质稻、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特别要探索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业态,不断提升三明农业效率和效益,同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从事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促进三明农业成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行业。

    做强第二产业。通过与全国行业对比,发现目前三明市的基础行业有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教育等,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说明三明市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制造业,从结果上看,2019年制造业区位商为0.913⑦,行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明是以制造立市的工业城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等走在全省前列,但整体制造业水平不高,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一方面要加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增进效益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同时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合理分布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产业协同发展[3],特别要梳理 “三沙永” 主导产业链条,优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做强第二产业为三明流动人口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做大第三产业。在产业布局过程,要注意三明核心功能对应行业之间和纵向匹配行业的合理比例关系,对相关行业活动人口要作充分估计,避免仅从横向层面考虑产业布局,导致劳动力不足而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实现及活力的保持,根据测算,要实现三明核心功能及城市功能正常运转,三明市生产性活动人口需保持31万人的同时,生活性活动人口要达52万人。因此,不能一味寻求如金融、采矿、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发展,而忽略文体娱乐、信息技术服务、公共设施管理、科教文卫等居民服务行业发展,生活性活动人口和生产性活动人口保持一定比例,才能维持各产业发展。[4]因此,要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做大第三产业,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和基础。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李洁关于全国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与其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正相关,而实际收入对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系数随着迁入时间延长,其影响系数变小,最初的迁移动机是迁入地的较高的预期收与生活成本等经济因素,但经过一段时间迁移后,再考虑是否继续留在迁入地,综合考虑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福利保障等因素,并非只为简单地提高收入。[5]周皓等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选择更多考虑的是 “预期回报” 而非单一的 “预期收入” 。[6]目前三明社会保障制度的收益群体主要是城镇居民和户籍拥有者,应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市区对户籍制度放开为契机,各县(市)积极响应效仿,出台相应政策。在三明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 “拆迁搬家” 仅次于 “工作就业” ,说明相当部分跨区县甚至跨省的人户分离人口中,即使离开原籍地多年安家置业后仍然不愿意改变其户籍所在地,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原籍地集中较多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7],越来越多的市民随着三明城市功能不断在空间拓展发展新区而搬迁的同时,要注重缩小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如促进地区之间教育机会的公平,有利控制不合理的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而流动人口最为迫切要求流入地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障等,不同省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较大差别,如何做好流入人口特别是跨省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转移和接续,保障其权益,是当前做好流动迁移人口工作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流动人口更多时候是双重身份,拥有农村户籍的城市居民,还需完善城乡居民一体社会保障,如加大流动人口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减少人口流动成本和阻力。

    (三)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

    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组织网络有利于人口有序、高效流动。政府部门须加强对流动人口进行宏观管理,及时收集、分析、发布人口流动相关信息[8],立足三明实际,研究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使人口流动方面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可借鉴广东省、浙江省人才引流模式,加大人才享受福利水平;
    探索发展由政府、民间集体和个人共同创办的多元形式的劳动中介服务组织,搭建集合信息、咨询、培训、职业推介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在三明市区(三元、沙县、永安)建立区域性供求交易中心,不仅能强化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功能,还能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提高人口跨区域迁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四)优化主体功能区人口布局

    要首先提升主体功能区的人口配套政策,监测人口承载力,针对不同功能区人口承载力采用不同策略,差异化调节人口数量。三明市城市人口密度较低,有较大人口承载空间,但三明各地人口集聚水平有差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三明市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常住人口达100.34万人,占全市40.2%,新三元区城镇化率已达92.74%左右,其中老三元区的区域人口密度高达3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过大,需要通过功能疏解腾出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以承接人口流动迁移;
    沙县城镇化率70.35%,永安为72.05%,其余各县城镇化率在50%左右,城区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仍需持续强化人口积聚发展。根据前分析,三明流动人口更多流入镇,当前重要任务是将流动人口引导到承载力强、空间发展较为突出的沙县、永安城市带转移,加强其余县城市带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县域产业带动人口转移实现人口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一般上,人口迁移伴随户籍的迁移,人口流动则指居住地变化但没有发生户籍迁移,但由于人口普查中对人口迁移的信息以居住地改变为调查对象,故本文中所涉及人口迁移流动主要指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流动现象。

    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口径,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梅列、三元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③性别比指男女人口数量的比例,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把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划分为十种因素,其中工作就业和学习培训可看作是引起人口迁移流动的经济性原因,投亲靠友、拆迁搬家、寄挂户口、婚姻嫁娶、照料孙子女、为子女就学、养老康养可视为人口迁移流动的社会性原因。

    ⑤根据《三明市统计年鉴2021》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年末人数整理计算。

    ⑥三明市区和10个县(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全省第一;
    8个县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
    7个县进入全省62个县级行政区水质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
    主要河流Ⅰ-Ⅱ类优质水比例100%,全省第一;
    国(省)控和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
    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有4个月进入全国前30名,全省第一。

    ⑦采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来界定城市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参照艾泽曼的辨识原理:产业的发展超过了全国平均集聚水平,即具有基础性行业的特征。以全国为参照,考察三明市域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公式:LQ=三明市某行业就业量占三明市总就业量比例/全国该行业就业量占全国总就业量比例;
    根据《三明市统计年鉴2020》《全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计算制造业区位商。

    猜你喜欢人口迁移三明市三明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有机氟工业(2022年2期)2022-09-09三明市海斯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机氟工业(2021年3期)2021-09-15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机氟工业(2021年1期)2021-05-18“三明联盟”能走远吗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三明联盟”不是梦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地理教学(2015年17期)2016-01-06聚焦三明市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三明市质量奖企业中国品牌(2015年11期)2015-12-01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我与三明医改同行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地理教育(2014年2期)2014-01-21

    推荐访问:迁移 第七次 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