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9:45:04 点击:

    鲍硕来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要为青年一代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

    1.1 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是“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3]180。一般来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由此可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形态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表达,或者说,是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具体说来,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
    二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是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和谐共生,并引导与其走向融合。

    1.2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本质属性

    首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差异性基础上的同一性认识。西方哲学上对认同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差异性基础上的同一性的辩证思考,具体体现在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等问题。古代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不同事物在差异中的同一性,到了近代哲学从存在论转向认识论,对差异和同一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认可差异性和同一性既共存也对立。黑格尔巧妙的运用辩证法将差异和同一真正统一起来,他指出,同一与差异的辩证统一才是真正的同一、具体的同一。

    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来说,一方面,要分清楚“主流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之间的差异性。从哲学上看,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都是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基础,鼓吹抽象的个人价值和绝对的个性,否定人性是阶级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从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将人类文明纳入资本主义的“普遍真理”之中。这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有着本质性差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主流意识形态与非对抗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同一性。非对抗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基本问题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其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具有一种强大的统摄力,任何社会成员都逃不过它的制约。阿尔都塞引用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表述体系”[3]292。实际上,囿于意识形态中的人们,一直通过和依赖意识形态来改造自己的“意识”,有时候这种意识也表现为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它们将人的“意识”作为加工的对象,意识形态对社会个体进行传唤和质询,社会个体被意识形态所承认并被其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是作为社会的“人”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其间,意识形态不断现实化以适应社会历史的结构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需要认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双重使命,一是为国家服务,二是为人民服务,总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最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内心情感与外部行为的统一。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实践性是其本质特性。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强调,意识形态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并将实践划分为四种:社会实践、政治实践、科学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5]。这也是对马克思关于实践论的新发展。有学者就指出实践的重要性“价值世界以人类的实践为依托,实践活动的深层自觉则成就着价值世界”[6]。

    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性人假设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但是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人,受到信息不对称性和知识的有限性的影响,不可能完全依据理性进行意识形态认同,正如休谟在《人性论》中所说,理性只在两种情况下影响我们的行为,一是,它把情感的对象中的某种东西告诉我们,因而刺激起那种情感来;
    二是,它发现出情感与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给我们提供了发挥某种情感的手段[7]。由此可见,理性是不能单独对我们的行动产生影响的,只有通过理性和判断来推动或指导一种情感,才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群体整合力量对于实现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也应该建立多种情感体验机制,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情感认同。所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内心情感与外部行为实践的统一。

    2.1 利益与需要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起点

    意识形态以一定利益关系为其客观物质基础并受其制约,是特定社会主体价值的反映。价值观是一切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人们是否认同某一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往往都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利益的追求是隐藏在人们一切行动背后的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人们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最终达成认同的内在动力。因此,利益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契合度,客观上决定了利益调节是人们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并践行的内在机制。

    认同主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以该意识形态是否满足了其利益与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的起点也是基于大学生主体的利益与需要,利益与需要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起着始动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同动机,并能稳定的信任主流意识形态。

    2.2 价值观认同导向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目标

    意识形态概念蕴涵着价值判断与精神信仰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是对特定价值规范的一种认知,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知就形成了所谓核心价值观。人的任何社会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主体的一定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在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紧密联系,是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层次基础,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目标导向和内在驱动力,价值观认同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目标。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社会整体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观衍生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价值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在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判定,是比较、批判、审视和明辨,以及自主选择、自觉接受、真诚遵守的结果”[8]。在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无论是实践价值还是理论价值的认同,都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9]。通过价值塑造的功能本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也为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合法性”。

    因此,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与政治体系中的主导价值观的趋同过程。一方面,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播和教化能够将政治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价值观通过“散布性支持”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和自觉义务[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共同目标,当大学生产生价值判断或选择方面的差异时,可以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凝聚、增进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

    2.3 道德情感内化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义

    价值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中的主导价值观进行甄别、选择、调适、重构自身价值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主体是一个有着思想意识、情感体验、意志判断的人类个体,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偏好、道德情感等形成自己的选择。

    “从微观上看,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情感与其生存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情感又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既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成的承担者”[11]。这就自然决定了,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民族整体意志所表达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广大民众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践行,必须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但是,仅仅停留在价值认同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从价值认同到自觉践履需要通过个体的道德情感对认同的意义进行内化,这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因为认同是行动者意义的来源,“虽然认同也可由支配的制度产生,但是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真正成为认同”[12]。

    大学生道德情感内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态度对象的内心感受,也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或喜欢或厌恶,或同情或冷漠,或爱或恨等等。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大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保障、更能满足大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更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是,大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属于社会中的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要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群体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道德情感的认同既需要内心情感的体验,同时也需要对认知合理性的悦纳。

    加强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凝聚高校师生力量。

    3.1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认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本质

    高校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路径,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与主流意识形态共存的还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激进民族主义、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从表面上看,他们具有理论观点新颖、现实针对性强以及满足人民利益需求的特点,但是实质上它们打着科学主义的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甚至伪装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内容,从而争夺舆论阵地,误导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性的首要障碍是‘非意识形态化’倾向”[13],不能丝毫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由此可见,厘清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质,辩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虚伪面目,时刻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是做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3.2 担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要切实担负起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引导方大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涵养作用,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筑牢并发挥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坚堡垒作用。

    首先,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只有以“理”服人,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有效的认可。教师要以理论性战胜新奇性,趣味性战胜娱乐性。其二,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时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将学术性、学理性强的词汇转化为更加丰富并接地气的语言,切忌阐释呆板、僵化、滞涩。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第一课堂教师的任务,更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使命与担当。要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要注重在学生的日常接触和管理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力构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其次,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因此,提炼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优势和统摄力,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可以潜移默化的引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主核心价值观。

    第三,多措并举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通过五四青年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政治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
    也可以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或团日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修四成”教育工程等项目,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也可以借助一些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召开,比如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来宣传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发展,来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也可以围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第四,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是学校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自然流露,皆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皆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高校要着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人与景的对话、情与理的交流,赋予校园文化精神内涵,让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成为一个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体系工程。

    3.3 加强全媒体阵地建设,做好网络思想理论引导工作

    一方面,要适当屏蔽一些散布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网络媒体,建立舆情和干预预警机制,通过监测大学生的舆论动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的发生为契机,扩大主流媒体的价值宣传阵地,抢占主流媒体话语权;
    同时,对一些散布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小众媒体予以限制,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外在风险。

    另一方面,要正视、研究和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微博、微信、贴吧、QQ群、网络论坛等集群式的网络媒体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虚拟的大学生群体中来,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深入揭示西方资本主义布道者的谎言,及时解答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要抢占主流舆论网站阵地,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传播媒介有机结合,编辑符合大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内容,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认同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价值观核心价值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3期)2013-03-01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路径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