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管理哲学——比尔·盖茨韬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9:10:04 点击:

    福特创造的大规模机械生产方式,成为整个20世纪主流经济模式,用2000年美国经济界的流行用语说,福特是“旧经济”的开创者和代表者。而盖茨则是所谓“新经济”的开创者和代表者。他们之间相差了70年—80年。

    预见力和信念

    盖茨不是个人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发明者,但他具有市场预见力、信念和为实现信念行动的决心。

    和福特时代的汽车一样,盖茨时代的计算机也是复杂、昂贵的庞然大物,没有人认为它对个人和家庭有什么关系,只有盖茨和他的搭档保罗·艾伦预见到了。

    盖茨是非专业出身的“玩主”。他利用中学课余时间一个一个地“编”程序。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但他们都从“玩”中看到了巨大的商业前景,并形成自己的事业信念。

    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还在中学时代“每过一年,我便愈加坚信计算机和计算机的使用必定会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普及。”盖茨和福特的梦想非常相似,亨利·福特说:“我将为大众造一种汽车。”而比尔·盖茨说:“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面上都将有一台计算机!”

    1975年1月,艾伦给盖茨打电话,说他从1975年1月号的《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他们一直在谈论的那种微型电脑诞生了,由新墨西哥州的MITS公司制造,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08微处理器,比机械式打字机稍大,可以放在桌子上,没有显示器和键盘,只有开关控制板,名字叫“Altair8800”。

    这个消息使盖茨和艾伦看到机会:这种机器没有适宜的程序就毫无用处,而他们已经为编写微型电脑程序准备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非常恐慌,如果那么多比盖茨和艾伦高明的多的科学家们都出手给“Altair8800”写软件的话,他们就只好到一边儿凉快去了。

    他们决定采用欺骗手段,给“Altair8800”的发明者,MITS的工程师罗伯兹打电话,说他们有能在“Altair8800”上使用的程序,虽然他们并没有。

    他们花了8周时间没日没夜地赶写程序,并在2月底由艾伦带去新墨西哥州实验,结果一举成功。MITS决定定制他们的程序,预装在机器中。

    然而当时科学家们根本没有注意“Altair8800”,就连微处理器芯片的提供者英特尔公司的科学家,也没看到它的潜力。

    1994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安迪·格鲁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回忆说,他接到了MITS定单,但并没有关注。一直认为电子打字机将是他们生产的微处理器的主要用途,根本没有想到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事后他明白,英特尔失去了一个重大机会,因为存储器和微处理器都是英特尔所长,如果在此基础上抢先推出个人计算机,那么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显然,对微电脑或个人电脑商品化前景的预见力是盖茨全部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1975年夏天,盖茨和艾伦创立了微软公司。盖茨坚持他拥有公司60%的股权。1976年,盖茨在哈佛念到大学二年级时退学,全力投入工作,可见其情之急。

    1977年,坦迪公司推出TRS-80型微型电脑,配有显示屏和键盘,已很接近后来的个人电脑。TRS-80很快取代了Altair8800,微软也成功地使自己Basic语言成为新机型的预装程序。到1978年,微软已有130名员工,年销售额136万美元。

    就在盖茨退学这一年,两个同样是退学大学生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在硅谷创立了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推出苹果Ⅰ型计算机。1977年推出广受欢迎的苹果Ⅱ型,同样有显示屏和键盘,自己配设程序软件,并很快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真正的微机操作系统,而微软还没有操作系统。这说明,其他人也看到了个人电脑商品化的前景,并且走在了盖茨前面。

    关键时刻,盖茨抓住IBM带来的机会,体现出他的预见力。

    进入市场的战略

    1980年,IBM终于看到PC机的巨大发展潜力,准备生产自己的机型。由于IBM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型机上,又希望尽快进入PC机市场,决定元器件和软件外购,其中包括两种核心部件——CPU和操作系统。CPU的生产厂家选择了英特尔。

    IBM外购操作系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每台电脑预装索价450美元;另一种是数字研究公司的CP/M操作系统,索价175美元。这两种操作系统都是当时公认最好的软件。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太贵了,IBM无法接受。

    苹果公司虽然生产大众化的电脑,但它的战略和专业化的大型电脑生产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生产主要部件和软件,自我配套成独立的系统,与其他电脑不兼容。这个战略被称为“封闭战略”。苹果公司没有意识到它的大众化产品和它的封闭战略的内在不协调性,因此它根本没想把软件卖给IBM。

    数字研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大中型电脑,软件只是配套的副产品,它不认为软件会有多大的效益,因此对IBM的要求犹豫不决。

    当时,整个“软件业”都是这种状况。所谓的“软件业”不过是各电脑公司内部为硬件配套的附属物,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微软之前有过几家小型软件公司,但它们主要是为大型计算机制造商自己研制的软件做配套的,是“附属”的“附属”。从来没有人想过软件会走出封闭,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IBM最终找到盖茨,尽管微软当时不生产操作系统。

    盖茨再次施展骗术,他告诉IBM他们正在研制操作系统,只是需要做一些改进。他向IBM索价60美元,并签约在3个月内交出一个符合IBM要求的稳定的操作系统。

    盖茨知道离他的公司20分钟车程的一家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的副总裁帕特森刚刚搞出一套可用于英特尔8086芯片的操作系统,被称为“Q-DOS”。盖茨让艾伦去谈判,用5万美元买断这个系统的所有权利,经完善后改名“MS-DOS”转手卖给了IBM。

    以后,数字研究公司终于回过味来,愿意卖给IBM操作系统,IBM也愿意有两套操作系统互相竞争,但是,价格决定了一切。由于微软的价格低得多,顾客宁愿忍受“MS-DOS”的粗糙,操作系统最终落入微软手中。后来,微软占据了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

    盖茨在谈判中坚持不让IBM买断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盖茨说:“我们与IBM谈判的关键一点是,确保我们能够向其他制造商出售产品。”

    正是这个行动,使微软可以在IBM之外寻找其他买主,不但扩大了销售量,还激励了像康柏这样的独立个人电脑生产商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个人电脑业的快速成长。对比帕特森卖断自己软件的行为,就可以看出盖茨是多么精明。

    2002年8月8日,《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微软为何一枝独秀》的文章,说:“答案就是垄断。”文章引述一位分析师的话说:“对一个组织来说,他们的软件几乎就像水或其他必需品一样……要换掉所有这些东西将非常困难。”

    微软今天的垄断地位来源于它当初进入市场的低价、开放、独立的战略。这个战略不仅扩大了销售量,而且形成了强大的进入壁垒。

    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微软公司许可的软件使用价格极低,我们深信只要在数量上打主意,就能赚钱。”

    这钱可赚大发了。

    苹果公司和数字研究公司当时掌握技术上最好的操作系统,可是他们采取独家的封闭和高价政策。好东西不愿拿出来与人低价共享,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但是,据后来专家估算,他们为这一念之差损失达400亿美元以上,因为他们永远失去了成为PC机行业标准制定者的机会。数字研究公司早已消失,苹果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陷入危机之中挣扎度日。

    也就是说,盖茨这个“低价”和“大量”的战略,价值至少达400亿美元。

    这就是一个好主意或者说一个正确的战略的价值。尽管这个主意或战略事后想起来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那么简单。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其谓也。

    盖茨再次演绎了由福特发明的让顾客获得利益才能让自己赚大钱的“利他悖论”。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作为创业者,盖茨和福特进入市场的策略是一样的,这就是:抓住一种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充分市场化的技术,进行深度商业开发,使技术平民化,以便进入千家万户。

    盖茨的发展战略,概括起来说,就是创新和多元化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

    1.以创新和多样化巩固和扩展核心竞争力

    盖茨明白,他必须要像斯隆、小沃森和其他企业家那样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改进功能的升级产品来替代老产品,“自己战胜自己”,才能避免福特那样的失败。

    1981年IBM正式推出个人电脑时,微软已经在开发MS-DOS的第二版,以后每2年推出更新、升级版。

    从1983年开始,微软用长达7年的时间研制开发真正自有技术的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借鉴”了苹果电脑操作系统的那种图标功能,引入鼠标操作,简化了电脑的操作,为电脑的普及做出贡献。

    盖茨力图将Windows打造成能容纳一切个人电脑的新发展趋势、有充分开放性、扩展性的平台。这样,个人电脑功能的任何发展都只能以微软为基础,同时也使微软具有能操控个人电脑功能发展的潜能,以便及时进入和占领那些利润最丰厚的领域。

    盖茨还小心翼翼地保护Windows核心代码的专有性,以避免竞争对手直接对其基础展开攻击。

    简易化(还达不到傻瓜化)、扩展性和专有性是Windows的基本开发思路。简易化是通过把方便送给顾客来巩固和扩大微软的市场份额;扩展性扩大了合作者的队伍,借合作者给了顾客更多的选择和方便,也巩固了基础平台的地位;专有性则在微软和竞争对手之间建立起高高的壁垒,并使微软能选择最有利的方向主动出击,变合作者为竞争者,攻城掠地,战而胜之,从而扩张微软的战略柔性。

    具有简易化、扩展性和专有性的操作软件平台构成了微软的核心竞争力,它使微软具备了一种“战略柔性”。“战略柔性”是指企业以创新为基础,在灵活对待顾客、合作者和竞争者中获得快速改变企业战略边界的能力。

    战略柔性是盖茨在创新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基础上具有独特性的创造性发展,它充分体现了盖茨的商业视野。随后发生在办公表格软件和网络导航器软件上的争夺战和微软的最后胜出,都证明了盖茨战略思维的优势所在。

    1990年Windows3.0上市,1995年Windows95发布,此后,分别于1998年、2000年和2001年推出Windows的98、2000和XP版本,开发速度明显加快。

    现在,盖茨正带领微软的核心部门“平台组”全力开发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Longhorn(开发代号)”,它将完善语音、手写录入功能,扩展更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加入家用电器遥控功能,并与手机及其他移动通讯工具相连接,从而把个人电脑转化为家庭中心控制器,以进一步扩大个人电脑在家庭中的拥有率。这个系统预计将于2004年下半年发布。

    就在1981年IBM推出预装MS-DOS的个人电脑不久,莲花计算机公司推出了办公计算表格应用软件1-2-3,推动了会计工作的自动化。这套软件受到广泛欢迎,许多公司是为了使用这套软件才去购买个人电脑的。

    盖茨充分意识到办公软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下决心进入这个领域,1982年,他组成精英团队开发计算表格和文字处理等应用软件,1984年正式成立了应用软件部门,1985年推出Excel1.0和莲花公司竞争。当时1.0版本还很不成熟,盖茨把它用于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之上。1988年推出了成熟的基于IBM兼容机和MS-DOS上的Excel2.0,受到极大欢迎。1989年推出基于即将公布的Windows之上的包括Word、Excel等应用软件的套装Office。

    现在,微软的办公应用软件Office和操作系统Windows一样占有垄断地位。

    微软还开发了数据库软件,商务软件、多媒体软件等多种系列应用软件,其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许多曾经的合作者受到威胁,盖茨把他们的领地不断收归到自己门下。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支撑的战略柔性是微软所向披靡的根本。

    2.以核心竞争力支撑的战略扩张

    20世纪90年代中,微软对网络发展犹豫不决,网景公司开发出基于Windows的网络导航软件,迅速打开市场。但网景与其他应用软件开发商一样有个不利条件,不知道他们的软件建立其上的操作平台的核心代码。因此,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总是不协调,顾客在使用时遇到许多麻烦。特别是操作系统升级时更是如此,而操作系统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网景公司导航软件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情况下,盖茨意识到网络将是未来的方向,他利用自己的操作平台优势,很快推出兼容性更好并与平台免费捆绑的软件,打败了网景,并进入互联网领域。

    这件事虽然招致联邦政府的调查和起诉,但政府要分拆微软的作法遭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和经济学家的反对。因为消费者需要便宜而方便的软件,他们不在乎生产商之间的输赢。经济学家则认为,政府不应该干涉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的企业行为。从根本上说,消费者的态度使政府退缩了,帮助微软渡过了难关。

    微软目前已成为第二大互联网接入服务商,虽然它的客户只有AOL的1/3,但由于正确预见了宽频时代的来临,差距在迅速缩小,正像2002年7月31日《商业周刊》的文章评论的“如果美国在线不改善它目前的管理工作和市场更新问题,它就非常有可能也‘荣登’微软多年积攒起来的‘失败者排行榜’。”

    微软还是世界第三大门户网站和游戏提供商三巨头之一。

    另一方面,微软以Windows简化版WinCE和嵌入技术为核心进入微型化、移动化、家电化的所谓“后PC”产品系列。微软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顾客。

    微软与顾客之间的问题正在显露,WinCE的失败是一个,人们不大愿意升级到WinXP也是一个。盖茨想扭转这个方向性问题,把微软的管理大权移交给MBA出身的鲍尔默,以重组微软的组织结构。

    但是,垄断的市场地位正使微软日益骄狂。这种地位感造成的影响很难被人的主观努力所改变。2002年8月,在企业版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新授权方案和新定价上发生的问题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戴尔公司9月份推出了不预装任何操作系统的企业用桌上型电脑和工作站,这是对微软霸道行为的挑战。正如2002年6月24日《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标题:“微软新价格政策可能会把客户让给竞争对手”。

    微软的发展由许多机遇促成。微软和顾客的关系不是主动型而是机遇型,因此,总的说,微软还是一个技术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型公司。微软现在十分强大,它的现金有300多亿美元,有很大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微软的脚步,能使微软陷入危机的就是顾客。

    成也顾客,败也顾客。盖茨需谨记。

    微软的激励制度

    盖茨深知招徕人才、留住人才和让他们玩命干的重要性,但他的作法却比福特时髦得多。

    人们知道,盖茨的大学同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为微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可不是什么“友情出演”。当盖茨邀请鲍尔默时,那家伙在斯坦福商学院才读完一年并且打算拿到学位。盖茨说:“当我把微软公司的产权给他一部分时,他也成了一个无限期休假的大学生。”

    盖茨并不是把微软公司的产权仅仅给了鲍尔默。微软是首批利用职工持股计划作为对大部分雇员,而不只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激励的公司之一。结果,微软公司除了塑造了少数亿万富翁之外,还确确实实造就了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同时还在这个跳槽现象普遍存在的时代使得雇员们对公司忠心耿耿。据1998年的统计,微软职工辞职率约为7%,高层经理辞职率约为5.4%,这两项都不足整个软件产业的一半,并且是整个计算机行业最低的。

    职工持股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工作者提出来的,职工持股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路易斯·凯尔索是个律师,他从一开始就把这种思想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效率性放在一起考察。他认为,职工持股可以分散所有权,增加对企业效益的认同,从而提高产出;可以控制因不断要求增加工资而带来的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宏观上看,由于工资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对控制通货膨胀有相当作用。他认为,通过这个计划使职工也成为投资者,从而与外部投资者有共同利益,建立一种特殊的“合伙人”机制,就能把效率性和公正性统一起来。

    在股市持续上扬的20年代,职工持股计划确实热闹了一阵,这个时期的实验对后来的养老金计划、股权分散以至期权等衍生金融和共同基金的出现起了铺垫作用。但是,后来的大萧条使持股职工受到了沉重打击,工会也对职工持股计划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态度。

    直到20世纪70年代,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采纳了凯尔索的建议,把职工持股计划作为养老金计划的一种方式纳入法律,给予官方认可,这个计划才开始被普遍采纳。作为激励方案的职工持股计划在实践中和衍生金融创新结合,使授予期权的作法变得流行起来。

    立法和期权制与职工持股计划的流行

    微软是最早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之一。微软的计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职工股票购买计划(ESPP),一个是股票期权计划(ESOP)。

    职工股票购买计划是指,职工在指定的日期(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以85%的当日价格购买微软公司股票,购买额不能超过上次购买和此次购买期间所有收入的10%。购买的股票随时可以卖掉。任何合格的正式职工(合格的最低标准是1年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5个月)都可以加入这个计划。

    股票期权计划是指,微软把奖励的一部分以股票期权形式授予职工,行使期一般为4年半,7-10年过期。期权占奖励的比例随资本市场的变化而变化。1999年以后,由于资本市场波动较大,鲍尔默减少了期权比例,加大了现金比例。

    在实践中,期股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由于它的基点是奖励未来,期权在行使期不得转让和变现,职工如果离开公司,期权就可能无效,从而把职工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微软、英特尔和沃尔玛这三家公司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它们都在本行业内创造了人员流动率最低、成长最快、成本控制最严的业绩。其中微软处于人员素质很高的软件行业,沃尔玛处于人员素质较低的零售业,英特尔既有高素质研发队伍、又有庞大的制造队伍,因而处于中间。这说明包括期权在内的职工持股计划是普遍有效的。这三家公司也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曾经是成长型公司。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分析表明,期股制对成长型公司特别有效,因为职工致富快。

    由于微软、英特尔、沃尔玛和其他许多公司的成功,20世纪90年代职工持股计划快速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1993年美国最大500家公司中,给予一半以上职工股权的占17%,1998年已升至30%。就连通用电器公司这样庞大而古老的公司,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在实践中,职工持股计划,特别是期股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果持期权者在行使期到期时正赶上股市下挫,或行业和企业处于低潮期,他们就会有受骗上当之感。

    近三年的熊市使职工持股计划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尽管1999年盖茨和鲍尔默都预感到问题,开始对期股制做重大修正,增加现金奖励的比例,但微软的士气仍大不如前。据2002年7月23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2000年微软公司的员工以股票形式得到的薪酬平均为416353美元。2001年这一数字已直线下落到131525美元,预计2002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如果微软的股价仍徘徊不前,那么在经济复苏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之际,微软有员工大量流失的风险。尽管有许多的不如意,不可否认的是,职工持股是重大的社会历史进步。

    盖茨的功绩在于,他以企业家的创新让企业的大部分雇员共享产权,使职工持股制成为在一定时期内公正性和效率性相统一的成功实践。

    如果说福特分享利润的作法为造就一个中产阶级开拓了道路,那么盖茨分享产权的作法就为建立一种新型企业铺好台阶。在福特那里,分享利润的职工,以及后来的中产阶级仍然是被雇佣者,他们的经济地位改变了,但他们对企业的权利没有根本的改变;而在盖茨那里,拥有股权的职工正成长为投资者的合伙人,他们共同拥有企业,他们应该共同拥有对企业的一切权利。

    福特们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命运,而盖茨们正在改变资本主义的面貌和本质。

    慷慨与霸道

    盖茨对消费者、职工和投资者还算慷慨,他给他们低价格、股权和高回报。既使是现在许多人都对Windows和Office的售价喊贵,但凭心而论,在同等规模的大型系统软件中,它们仍然是价格最低的,而且不是低一点,是成10倍的低。

    盖茨对社会是慷慨的,他是20世纪、很可能也是21世界最大的慈善家,他已经捐出了成百亿美元。他公开声明,他死后将把绝大部分财产归还社会,他还和巴菲特等著名企业家给布什总统写信,反对取消遗产税。

    但是,当人们提起盖茨时,总是把他与洛克菲勒相提并论。确实,除了盖茨和洛克菲勒都拥有的垄断地位外,他们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的霸道劲儿如出一辙。

    洛克菲勒利用他的垄断地位强行兼并同业,迫使铁路经营者和其他合作者做出让步。盖茨则利用垄断地位侵夺一个个由别人开辟的利润丰厚的领域,使整个软件业甚至硬件业都强烈感受到他的威胁。盖茨没有梅里尔和沃尔顿对待竞争者与合作者的肚量,也没有福特那种在行业内受到崇敬的地位,相反,他是个招人恨的主儿。

    20世纪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全面创建了与消费者、职工、管理者、投资者、合作者、竞争者和社会的新型关系。■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雷曼兄弟公司)

    推荐访问:盖茨 韬略 比尔 哲学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