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9:05:04 点击: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均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具有相似的区域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基础。在国际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它们都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力求成为我国及世界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电子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推动两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对珠三角、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优劣势进行比较研究,可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参考。

    一、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聚集了大量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两岸已经形成了两大经济簇群,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和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主要优势领域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器、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其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居全国同类产品前5名的有程控交换机、微机、电话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电子器件。同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四大产业基地一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该区域已经具有华为、中兴、诺基亚、飞利浦等中外知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全国14家重要移动通信设备企业,有近一半集中在珠三角。二是计算机产业。深圳至东莞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东莞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2000家,复印机、台式电脑、光传感器、微型电机约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东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计算机零部件生产基地,机算机磁头、机箱、驱动器、敷铜板、扫描仪、键盘、主板产量在全球市场分别占有15%—40%份额。三是家电产业,国内8大彩管厂中3家在珠三角。深圳是我国数字化电视广播开发应用试验基地。顺德的家用电器工业产值占全国同业的1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家电企业有3000多家,拥有美的、科龙、容声、万家乐、格兰仕5个中国驰名商标。四是软件产业,广州软件产业已达1100多家,年技工贸收入60亿元人民币,6家软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是产业规模大、涉及领域广、配套能力强。(见表1)

    二、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和江苏、浙江两省,代表性的产品是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形成三大产业基地:一是集成电路产业。上海正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龙头,2003年产量达到39.7亿块。上海已建和在建的集成电路项目超过150个,其中8条是高技术含量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的芯片生产线。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将以现有基础中最为集中的沿江地区为主,形成江苏集成电路产业沿江密集带。二是计算机产业。苏州、无锡、昆山成为笔记本电脑制造中心。目前,全球五大OEM厂家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厂,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的70%来自苏州,台湾最大的10家笔记本电脑厂商已经落户此地,年产量超过了1000万台。同时,笔记本电脑的上游供应厂商也随之转移,众多硬件厂商在苏州已经建立了一个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苏州的小屏幕液晶显示器、计算机摄像头、鼠标等产品的产量已占据世界市场30%的份额。三是软件产业。上海软件产业连续4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04年1—11月销售收入实现273.5亿元,同比增长33.1%。江苏在宁、苏、锡、常等地都相继建立了软件园,成为软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其中江苏软件园是国务院公布的十大软件园之一,入园企业已有200多家。目前,全省共有2000多家软件企业,软件从业人员3万多人,涌现出南瑞集团、南大富士通、南大苏富特等一大批软件龙头企业。浙江的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已居全国第三,国际、国内软件企业纷纷落户浙江。与此同时,浙江本省软件企业成长迅速,目前,浙江已有杭州新利等9家上市软件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体系完整,发展均衡(见表2)。

    三、长三角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1.区域支撑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崛起的强大依托

    第一,扩大了上海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各种要素在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流动的阻力大为减少,并将上海从单一的大城市,迅速扩展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带,放大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空间,增强了吸收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消化能力。

    第二,实现了长三角内部的上海和江苏、浙江之间的自然和要素资源结构的互补,强化了区域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增强了长三角吸引外资的能力。上海因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地位。江苏和浙江采取前接上海,倚靠长三角广阔腹地,差异化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策略。江苏重点发展微电子产业、现代通信产业、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产业。位于长三角南翼的浙江重点发展软件、通信产业,环杭州湾地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第三,长三角内部,上海和江苏、浙江在要素结构和产业发展演进阶段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也大大增强了该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力。长三角内部各地区电子产业发展有规律地呈现出某种梯级发展形态和产业水平分工状态[1]。上海以集成电路芯片、电路印刷板著称;苏州、无锡、昆山、杭州等地则分别形成以笔记本电脑、PC零部件、电脑外设、移动通讯为主的制造中心。长三角区域内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使上海与江苏、浙江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位制约了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明显不足。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国际采购基地,但珠三角地区仍是典型的“诸侯经济”,这种经济的特点就是每个城市都比较强大,每个城市又都不甘于称臣,因此力量较分散。如东莞是世界级的电脑产品配套基地,从事电脑制造业的企业就有2800家。深圳则以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为主,确立了通信制造的产业体系。广州则成为重要软件基地。他们均有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规划,虽然工业基础较好,也具有一定实力,具备联动发展的客观条件,但主观上缺乏分工协作的意识和主动性。由于区域经济未能形成一体化运作机制,珠三角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率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研发与生产不能有效地互动,从而抑制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支撑

    环境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环

    境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长三角、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在全国都处于前列。但比较而言,长三角的环境比珠三角略具优势,从而更有力地支撑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1)资源优势是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交通运输和通信环境。目前,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有国际港口4个、国际机场5个,城市公路联网正在实现“同城效应”,使区域内交通运输更为便捷;通信公共设备完整,国际通信业务和互联网用户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融资和外贸环境。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的吸引力。

    三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长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国家推出“908”、“909”专项计划的支持下兴起的。自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18号文件”以来,更为长三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投资政策环境,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本土化的态势下,促使跨国企业在长三角的布局呈现多元化。这些有利条件使长三角地区迅速形成PC、笔记本电脑、手机的配套产品等产业链,具有更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更易于发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的优势,更富有相关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目前,长三角已吸引全球各地电子企业2000余家,成为全球瞩目的高科技产业群落。

    (2)人力资源和产学研的创新基础是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动力

    一是充足的人力资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内全国重点大学林立,每年培养了几十万本地高校培养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同时每年还有数十万人才从北方和南方涌入,从而为世界各国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长江三角洲的人才优势在现实经济中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软环境的竞争优势。例如,由于长江三角洲各地区的人才来源多、分布广,从而提升了区内的人口综合素质;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特点,在吸引跨国企业的投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产学研创新基础。在长三角的中科院和部属科研机构也有长期与电子信息产业结合的优良传统,如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在产学研紧密结合较好的研发中心方面,有上海广电(集团)公司、中央研究院、上海贝岭研发中心、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特别是长三角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其科研成果作为股份成立了许多设计公司,如复旦微电子、上海华虹集成电路、上海交大“汉芯”等,聚集了优秀人才,开发出一系列项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区域省市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强力支持。苏浙沪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形成共识,并建立了三省市领导人的高层沟通机制。这为长三角的IT产业战略定位和区域综合研究奠定了强大基础。如长三角在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已初具规模。2003年8月,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政府人事部门就“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公务员互派”等6个制度层面,达成合作协议。这是最先在全国建立的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制度。2003年11月,长三角15个城市为实现知识产权信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共赢,开辟专利技术服务市场,建立专利技术转移平台,成立了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联盟[2]

    (3)配套建设环境的相对滞后制约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存在一些缺陷,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规范。基础科研较为落后,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上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在以人口素质、基础科研、社会服务、政府作用、行政收费、信息化水平等为指标的环境评价体系中,广东落后于北京、江苏、上海[3]”。珠三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信息服务业及其运作网络分散、孤立和封闭,阻碍了市场发展和资源流入。二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珠三角信息产业产值虽然很高但增值不大,主要是因为珠三角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企业的开发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而外资企业进来的多是加工装配,研发、营运在外。三是人才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过去培养不足,现在吸引力仍不够,后果是软件业的严重滞后。广东省从事软件产业的企业约有1600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不到20人。入世以后,弱小的软件业发展更加困难[4]”。

    四、珠三角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1.市场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珠三角既融入内地庞大市场,又与国际市场保持着密切联系: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旅游及物流中心,亦是外资进军内地的“桥头堡”。而澳门享受欧盟给予之优惠,是进入欧洲市场的良好纽带。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1)珠三角本身是一深具潜力的大市场。1979—2001年之间,流入广东的香港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为790亿美元,占全省71%。同期内,自香港流入上海、江苏、浙江的FDI分别累计为161亿、195亿、59亿美元,分别占当地FDI的40%、38%、43%。在珠三角,电子产品的生产异常蓬勃,为香港及外来投资企业营造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落户广东,成为支撑广东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内外资企业共同构筑了“广东信息产业走廊”。该走廊由东向西覆盖了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佛山、肇庆等城市,其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了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的22.5%。“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已是全球四大电脑展览会之一,2003年举办的第五届“电博会”,参展商500多家,签订合作项目243个,贸易成交20.5亿美元。电子信息产品“台湾接单、香港押汇、珠江三角洲制造”已成为国际IT界熟悉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增值部分甚至大部分留在境外,但毕竟是跟上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性生产体系”和“无税流通”这个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协作的主流。“广东信息产业走廊”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也成为亚洲电子信息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正在走向全球最大IT制造业基地。

    (2)CEPA政策的推出和实施,使得广东与香港将进一步紧密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珠三角是我国和全球化接轨最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华南地区的经济火车头,整个地区正以香港 深圳—广州为主轴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签订后,香港与珠三

    角越来越融为一体,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从内销市场来看,长三角有一定优势,但是从整个综合条件来看,珠三角还是有其特殊优势,如外销、产业链条等。外销是珠三角最大的优势,由于政策优惠和靠近香港、澳门,珠三角一直以来是产品出口销售最佳的地点。珠三角依托香港,而长三角依托上海,尽管未来上海有超过香港的潜力,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香港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城市,在外销上要远远超出上海,以航班为例,香港有600多班国际航班,而上海仅仅只有40多班。珠三角是外销的最佳点还因为它有自由经济和对资本理解方面的积累和优势,珠三角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其次才是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远离东南亚,市场流通环节成本优势弱于珠三角。

    2.企业支撑

    由于珠三角的IT制造业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时间,它不仅带来了大规模成熟完整的IT制造业基础,并且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本土IT制造企业。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众多,涌现了一批初具跨国企业雏形的龙头企业,如华为、中兴、TCL,还有康佳、创维等,这是珠三角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力竞争的根本,也是信息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着眼点。而长三角与之相比,相对逊色。

    (1)从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分布与营业收入来看,珠三角的企业发展势头超过长三角。2003年珠三角有百强企业24个,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24.8%;长三角有27家,企业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18.8%。而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珠三角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30%;长三角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20%。百强企业超过100亿元的16家企业中,珠三角7家,长三角2家。

    (2)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的IT制造业会发现,珠三角的本土企业非常多,并且这些本土企业中,已经有一些可以和国际IT巨头相互竞争的大企业,而长三角仍然是以外资为主。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如果不能迅速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本土领头企业,将会使本区域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不掌握电子信息行业的主动权,很难与国际大企业竞争。

    五、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政策合作,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

    长三角在区域资源和区域市场上已经具有了很好的自然条件,但是限于行政管辖不同,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除了弱化地方行政参与经济的力量外,关键在于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规范和优化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竞争市场规则的制定和监督,实现政府的职能。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以促进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要在市场规则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完善各类市场体系,形成各类市场的共同体,保障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特别重要的是,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市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场,以及文化旅游共同市场等。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比如,建立经济圈产权交易机构,可以为跨地区产权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创造条件。同时强化核心城市——上海的对外辐射功能。通过集聚,在强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具有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这是长江三角洲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强化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2.实施品牌战略,走“全球一本土化”道路

    长三角应集中有限的资源,着重发展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龙头”行业和产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智力资源,发挥后发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促进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一是在技术开发与创新方面,应该采取以研发促发展的方针,集中有限资金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专攻某项技术或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尽快形成产业化并占领市场。在关键或核心技术创新上,在IT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或某个产品上取得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并建有自己的品牌,从而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提高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与外资企业协同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在压缩低档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势名牌产品的同时,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吸纳其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引导外资企业与我国本土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不同方式的合作,加强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在产业竞争的过程中,产业链越完善、竞争力越强,跨国公司向外转移的成本和转移风险就越高。

    六、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区域内产业合作,形成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合力

    抓住粤港澳进一步紧密合作的发展契机,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快“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市场腹地,增强地区信息行业的抗国际风险能力。

    一是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通过并购、合作、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技术、设备、资本等经营资源的流动和适度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和高速扩张,抓住市场机会尽快扩大拳头产品的生产规模。

    二是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增强“泛珠江三角洲”在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扩大产业腹地,加快“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充分吸收利用港澳的管理、营销、金融、国际市场信息方面资源,把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国际化步伐。同时,加强与其他毗邻省区的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腹地建设,适时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大发展空间。

    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抓住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在增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注重国内市场的培养和开拓。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在内地市场支撑上不如长三角,交通也没有长三角便利。而国内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珠江三角洲信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的大市场,应通过日常的合作和交流等进一步拓展,获得各地区政府和民众的认同。特别是加强与珠三角地理位置较近

    且交通便利的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内陆地区的合作交流。同时还要积极与长三角加强联合,进行交流,分享资源和市场。

    2.加快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官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研发联盟,整合现有高新技术园人才和研制成本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院;强化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专利;鼓励和支持各类民办技术创新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吸引人才,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和国外大型企业来粤建立研发中心;整合资源,由政府主导建立技术发展平台,特别是公用软件开发平台、各种高技术产品检测和验证平台、信息情报网络平台等等。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开发院。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权,变被动接受国外技术标准为自主制定技术标准。

    3.整合区域资源,合理构造产业链

    整合珠三角大产业链,使区域内各地区分工合理,各有专长,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立足各地区现有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加强地区间产业配套性。深圳市重点发展通信制造业和软件产业,东莞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及零配件制造业,惠州和顺德重点发展家用视听和信息家电产业,肇庆重点发展新型元器件产业,珠海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和产业服务体系,广州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业。各地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产业群,全省构成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大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IT业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http://news.stock888.net/040623/101,1317,898566,00.shtml

    2 赵建忠.如何放大IC业长三角效应.http://www.chinaecnet.com/ztps/zt041851.asp

    3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报告.http://www.gdi-id.gd.gov.cn/IID_Briefing/document/jb2004_91.htm

    4 彭平.关于加速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http://www.gddpc.gov.cn/commonjile/showjile.asp?id=5996&lanmu=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推荐访问:长江 信息产业发展 分析 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