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行业的数量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7:35:05 点击:

    摘要: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第三产业中应优先发展行业的数量分析方法,并以合肥市为例具体说明此数量分析方法在第三产业优先发展行业的选择与对策研究中的应用。拟为政府制定“十一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行业;数量分析

    第三产业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各地应根据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政策取向,确定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因此,第三产业优先发展行业及发展对策的数量分析研究对推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行业,涉及的范围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构建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系统性、导向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1)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水平的指标:增加值比重,为了在时间上反映第三产业行业发展趋向,采用连续两年的增加值比重;(2)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速度的指标:增加值增长率;(3)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指标:就业比重;(4)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劳动力价格的指标:人均工资(元);(5)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二、 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行业的数量分析方法

    1.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种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将第三产业诸行业指标数据转化为行业综合得分,以其作为筛选优先发展行业的依据。设有m个指标x1,x2,…,xm,n个因子F1,F2,…,Fn,则有:

    x1= a11F1+a12F2+…+a1nFn+ε1

    x2= a21F1+a22F2+…+a2nFn+ε2

    ……

    xm=am1F1+am2F2+…+amnFn+εm

    式中xi(i=1,2,…,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载荷;Fi(i=1,2,…,n)为公共因子;εi(i=1,2,…,m)为特殊因子。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根据尽量保留原有信息的原则,选取q(

    Fi=bi1x1+bi2x2+…+bimxm(i=1,2,…,q),式中Fi为第i个因子得分。

    然后,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即为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综合得分:F=(a1×F1+a2×F2+…+aq×Fq)/(a1+a2+…+aq),式中ai为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从综合得分排名居于前列的行业中筛选优先发展行业。

    2.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类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总称,它包括多种方法,而系统聚类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聚类评价的目标是从分类角度把握第三产业各行业的优势和劣势,为优先发展行业的发展对策提供分类指导的依据。

    设有n个待分类的样本s1、s2、…、sn,预期分成m类b1、b2、…、bm(m

    三、 数量分析方法的实证应用

    以合肥市为例,应用上述数量分析方法具体说明第三产业中应优先发展行业的选择与对策研究。合肥市第三产业涵盖了除国际组织外的14个行业,根据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统计年鉴2004》、《合肥市统计年鉴2003》及合肥市计划与发展委员会第三产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整理得到这14个行业的前述评价指标体系的2003年相关数据。

    1. 合肥市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行业的选择。对变量数为6、样本容量为14的一组数据,利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前三个特征值分别为2.714,1.501和1.012,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3.820%,24.461%和18.835%,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116%,说明前三个公共因子综合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足够信息,选入它们作为主因子。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F1在2003和2002年增加值比重上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各行业产值水平,所以把F1称为发展规模指标;第二主因子F2在2003年就业比重和2003年人均工资上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各行业对就业和从业人员收入的贡献,所以把F2称为经济效益指标;第三主因子F3在增加值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行业发展速度和投入水平,所以把F3称为可持续发展指标。

    最后进行因子评分,运用SPSS软件得到了三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F1、F2和F3,然后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综合得分F:F=(F1×43.820+F2×24.461+F3×18.835)/87.116(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14个行业综合得分前七名依次为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在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该根据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和定量分析的结果,重点发展如下一批优势行业:

    (1)金融业。金融业属于新兴第三产业,其历年来的增加值比重一直保持在15%这一较高水平上。当前合肥市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关键期,金融与经济是荣辱与共的关系,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因此要大力发展金融业。

    (2)批发和零售业。批发和零售业属于传统第三产业,其历年来的增加值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其就业比重一直在15%左右,它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因此,发展好批发和零售业对全市第三产业的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新兴第三产业。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化和自动化,大力发展此行业,可以带动、促进全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现代化。因此要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教育。合肥市的教育事业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4年被正式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正在建设中的合肥科学城是合肥市科教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和支持科教事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探索中部崛起新模式的战略眼光和胆略。结合这一契机,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老牌的传统第三产业,其增加值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就业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因此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虽然房地产业综合得分排名为第一,但考虑到国家的产业政策,暂不列为优先发展行业。

    2. 优先发展行业的发展对策。再次运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对合肥市第三产业14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中的类间平均链锁法,样品间距离选用欧氏距离来度量,拟将其分为六类,其聚类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的障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根据优先发展行业所属类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第二类,其发展规模、经济效益优势明显,但行业可持续发展较低。这两个行业属于新兴第三产业,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深化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多元化投资,从而改善投资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批发和零售业属于第三类,其发展规模优势明显,但经济效益偏低。该行业是老牌的传统第三产业,颇具发展规模,在以后的发展中,努力创造服务品牌,推广先进技术对该行业的改造,加快连锁经营方式的推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教育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属于第四类,无明显的优劣势。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大力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区分社会事业中的营利性业务和非营利性业务,进一步促进政府机构与企业及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彻底脱钩,做好行业的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实现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相关法规修改和完善,规范经营行为,改革收费管理体制,鼓励先进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方,孙文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证分析——以天津和上海为例.当代财经,2003,(10):89-93.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苏金明.统计软件SPSS12.0 for Windows应用及开发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林民书,韩润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结构调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7) :111-118.

    作者简介:姚晓芳,博士,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创业与投资研究所所长;朱彩青,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张仁华,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优先发展 数量 产业 分析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