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软件业50年风云史(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6:00:06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米切尔·卡普尔:

    PC软件业的第一个王者

    1951年11月1日,卡普尔(Mitch Kapor)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出生。高中时候,他就开发了作为科学博览会展出项目的计算机。人们都认为,卡普尔是个前途无量的孩子。1967年,卡普尔进入耶鲁大学,他见到了更多的计算机,这既引起了他的兴趣,也使他感到若有所失。作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已经深入他的内心。毕业后的他漂泊不定,漫无目标地游荡,成了他自己所说的“有知识的吉普赛人”。几年游荡后,他回到美国,并于1978年在贝根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期间,对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消磨了大部分时间。

    1978年,苹果将苹果Ⅱ型降到了1500美元左右,卡普尔四处张罗,用自己的立体声音响设备作抵押,终于买到了他的第一台计算机。年届30岁的卡普尔依然经济拮据,他拣起往日的爱好,开始从事计算机编程,成了一名BASIC语言黑客。即使在这时,人们仍未想到,卡普尔能依靠他的天才,及时抓住机遇,成功崛起,财源滚滚,未想到这家伙能领导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公共利益团体机构,成为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使自己不再像个流浪者

    电子表格软件确实是个发明创造。发明者布里克林没有为电子表格软件申请专利,这使得人们可以对电子表格软件进行随意修改,并且可以进行协同操作。卡普尔想开发一种与VisiCalc相似的软件,可以将电子表格的计算结果画成图表。由于销售VisiCalc软件而大发其财的丹·弗埃斯特拉正打算开发新的产品,便将卡普尔的开发成果作为他公司“Visi”产品线中的一个产品来推销。不到一年,两人就赚到了1200万美元。卡普尔创造了他商业生涯的第一次成功。

    此后,卡普尔在PS公司当了一阵子软件产品经理。但是当公司来了一个新的管理班子时,他觉得很不开心,决定离去。法尔斯特拉支付了120万美元,以收购他在公司中拥有的股权。卡普尔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处置这笔钱,最后,他决定自己开公司,当自己的老板。因为,拥有自己的公司后,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使自己不会感到像个流浪者。

    1981年,卡普尔与合伙人乔纳森·萨克斯决定筹集资金开一家公司。不久,卡普尔就受自己过去那段超凡脱俗的冥思经历影响,将公司名字改为Lotus(莲花)。当时,风险投资商本·罗森是为数不多对软件感兴趣的潜在投资商之一。卡普尔向罗森大力宣传电子表格、数据库和图形管理的集成式软件,还向他宣传自己的公司,声称莲花开发公司将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软件公司。罗森接受了这种说法,他于1982年投入100万美元创业资本,以实现莲花开发公司的腾飞。

    12月份,卡普尔又说服罗森再向莲花公司注入380万美元资金。这是前所未闻的事情。当时,莲花公司的全部销售记录只不过是在康涅狄格州的西哈特福德商店货架上出售了“经理销售人员情况简介系统”软件的几个拷贝而已。从投资的风险来看,他们都陷入了一个从未有人探索过的经营领域。以前没有哪个人将那么多的资金投入一家个人计算机软件公司。

    Lotus1-2-3软件的销售也明显是一场赌博。在迄今为止的个人计算机产业的短暂历史中,它无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软件营销闪电战。为了进行产品促销,卡普尔聘请麦肯锡公司的人员担任顾问,而麦肯锡公司又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名叫吉姆·曼齐的新雇员。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产品广告,这是个惊人的举动,因为当时在企业圈子里人们对个人计算机普遍持怀疑态度。卡普尔预测,Lotus1-2-3第一年可望达到200-300万美元。结果第一年的实际收入破天荒地达到5300万美元,并且成功地上了市。第二年收入飙升至1.56亿美元。第三年收入更高达2.58亿美元。本·罗森的480万美元投资获得了很高的回报。有了这样的榜样,投资开始源源流入软件业,迎来一个全新时代。

    1985年,Lotus员工已达千人,是当时最大的独立软件公司。直到1988年4月,微软才超过Lotus,成为头号软件公司。1995年,Lotus以32亿美元的身价卖给了IBM。

    将自己“保释”出来

    1983年,软件业还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当时卡普尔的地位就像苹果的乔布斯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一样。但是,安稳永远不是卡普尔的天性,在这个最成功的软件发布四年后,卡普尔卸掉官职,将自己“保释”出来。卡普尔说:“我只有保释,我恨这个公司也恨自己。我喜欢做自己内行的事。但是这份工作现在已经变味了。我已担当不起这份责任,我也不喜欢权力。我对自己说,离开吧,去寻找新的自己想做的事。”

    卡普尔退了位,离开商业界,到MIT认知学科中心找了一份访问教授的工作。但是教了不到一年,他又重新扎向商业的海洋。 这一次,卡普尔成立了On技术公司,身兼总裁和CEO,主要开发网络方面的应用软件。当公司成立时,由于创始人的特殊声望,人们对其寄予极高的希望。但是On的起飞却没有Lotus那么迅速。过了许多年,才浮出水面。

    1990年,卡普尔与著名抒情诗人约翰·佩里·巴罗创建了电子边疆基金会(EFF),这个非赢利的公共利益机构,主要是维护黑客的公民权利。开始主要为几名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而被捕的黑客提供法律支援。电子边疆基金会成立之初,万维网还未诞生,全球电信仍处于发展初期。而卡普尔就已前瞻性地看到了未来,并注意到法律对计算机的介入和管制。

    电子边疆基金会最初由卡普尔及其他一些百万富翁提供资金,而今微软、AT&T、Bell Atlantic、苹果等许多大公司都为它提供支持,时常被人称为计算机业的美国公民自由协会(ACLU)。后来其活跃的领域越来越大,在计算机和通信立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卡普尔也经常出现在国会听证会上。1992年至1993年,卡普尔担任了麻省计算机技术和法律委员会主席,1994年进入美国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人们称他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导师。1995年,卡普尔不再担任主席一职,转而去MIT媒体实验室任教。

    比尔·盖茨:

    PC软件业永远的霸主

    比尔·盖茨,1955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婴儿期,他经常在摇篮里来回晃动。儿童期他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 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玩游戏,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

    正像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个人电脑突入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Altair 8080点燃了保罗·艾伦及好友比尔·盖茨的电脑梦。还在哈佛上学的盖茨看到了商机,打电话给MITS的罗伯茨表示要给Altair 研制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1975年2月,艾伦亲赴MITS演示,十分成功。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微软公司诞生于1975年。1975年7月下旬,微软与罗伯茨签署期限10年的协议,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根据协议,盖茨他们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

    1977年罗伯茨将MITS卖给Perterc 公司。Perterc要把微软的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仲裁。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若干年后,罗伯茨仍忿忿不平,觉得自己被人出卖了。因为MITS已经付足了20万美元,应该取得这批软件的所有权。盖茨也承认这个裁决对罗伯茨是不公平的。如果输掉这场官司,盖茨不得不从头再来,今日微软的历史就得改写。盖茨的幸运,开启了微软的腾飞之路。

    商人本性

    艾伦离开MITS后不久,也就是1977年元旦,盖茨也正式退学。在解除了与MITS的关系后,两人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

    早期的微机用户都是一群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不满现实、怀着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信念,图谋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他们依靠俱乐部和展销会,彼此交流,互购产品。他们拒绝赤裸裸的商业,他们不像盖茨那样野心勃勃,为着财富和成就的目标,而是出于某种信仰,一种痴迷的爱好。当时最著名的家酿俱乐部,就主张开放制度,向所有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正是这种开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业,因为他们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费者、发明者、革新者和制造者。

    盖茨一方面赞同这种理想,因为这可以帮助他的软件形成广泛的标准;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自己的软件成为免费午餐。他要开启一个钱眼。1976年1月,盖茨写了一封“致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指责对Basic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并将这样做的业余爱好者称为贼。这封信成了微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

    事实上,盖茨的飞黄腾达,早期完全得益于软件业的开放传统。微软名震天下的MS-DOS,实际上就是在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 8086上做修改和简化而成的。可是,盖茨不但否认基尔代尔的作用,而且大言不惭地将帕特森树成了“DOS之父”,出现在他的著作以及无数的出版物上,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老底。

    另一方面,盖茨又不断用版权手段来一次又一次保护他们的软件,一度终结软件业的开放传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公司仍把非法复制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包括微软。他们反复使用这个伎俩:先让大家用上他的软件,上瘾后,再收钱!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也就是复制传播),任何一个新产品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动力。那些挥舞着大棒的,都是为了获取已经成功确立市场地位产品的利润。

    盖茨的商人本性,的确为他打开了钱眼。1980年11月,IBM与微软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

    腾飞之路

    1981年8月12日,IBM PC问世。负责这个项目的唐·埃斯特利奇成了PC业的“教父”,这位“教父”在1984年就给IBM带来40亿美元的收入。只是IBM官僚病复发,换上了洛伊来代替他的位子。洛伊对PC几乎一窍不通,这位自以为很高明的人为微软留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空子。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几乎分文不取,而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兼容机份额极低,洛伊几乎不加思索就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

    当然,双方在OS/2上的合作未能持续下去。微软从1981年就开始开发后来称为“Windows”的操作系统。Windows的最初版本与OS/2有很大关系。1985年,Windows 1.0问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产品。而1995年8月,Windows 95发布,才正式将微软推向计算机业的巅峰。

    没有了埃斯特利奇,IBM PC就失去了活力,霸主地位日渐势微。而微软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Windows用的是Xerox和苹果公司的技术,Excel其实是Lotus1-2-3的复制品,Web浏览器也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的,Word纯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风……这些模仿的产品构成了微软的主要力量。而一些他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则无一成功。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盖茨成了软件业当仁不让的无冕之王。

    帝国告成

    当然,微软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力。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网开一面的照顾。1993年,司法部接管调查工作,才使微软有点紧张起来。1994年,司法部对微软准备购并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的市场行为作出限制性裁决。1995年,法院作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的“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二十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着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1994年元旦,这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年近40岁的单身汉终于结婚了。成家后的盖茨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野心,而是马上投入了一场更赤裸裸的野蛮战争中:围剿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肉搏,胜利的天平终向盖茨倾斜。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这是微软的命脉),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近20个不同的万维网站。拉尔夫·纳德说:“与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在软件业他已天下无敌。

    自由软件下的新世界

    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是自由软件基金(FSF)创始人。他从80年代开始,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对他来说,自由是根本,用户可自由共享软件成果,随便拷贝和修改代码,这不是“盗版”,而是体现了人类天性的互助美德。在他和他的追随者的倡导下,自由软件的全面复兴,成为软件业发生的最大变革。

    1984年1月,斯托尔曼辞去了MIT的工作。1984年9月,他开始GUN Emacs。人们想使用Emacs,但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人们很难通过FTP获得拷贝。而失业的斯托尔曼也需要收入。于是,他宣布任何人都可以用150美元的价格获得程序。自由软件的分销商业模式就此诞生。如今,整个基于Linux的GUN系统都是如此。

    为防止不肖厂商利用自由软件,使其专有化,斯托尔曼别出心裁,创造了“Copyleft”的原则,即可以拷贝,可以修改,可以出售,只是有一条:源代码所有的改进和修改必须向每个用户公开,所有用户都可以获得改动后的源码。它保证了自由软件传播的延续性。

    斯托尔曼认为,在Copyleft时代,软件公司可以靠服务和训练赚钱。如果你公司没有人会用源代码,你就得请位程序员;你不必怕你出钱所改的程序会流传到另一家公司,因为那家公司也许会为这软件改头换面。所以程序员绝对饿不死,仍会像现在高价软件的时代一样,有许多“服务”的大钱可赚,只不过不可能像盖茨这样积聚起世界第一的巨额财富。简而言之,未来软件业的基本准则就是“资源免费,服务收费”。

    GNU工程激励了许许多多年轻的黑客,他们编写了大量自由软件。最后,是李纳斯·托瓦兹编写了系统内核,称为Linux,把所有软件和硬件连接起来。Linux内核为GNU工程画上了完满的句号。1999年8月,以发行自由软件Linux操作系统为主业的红帽子(Red Hat)公司在纳斯达克公开上市。股票价格一路高升,市场价值达30多亿美元,创造了互联网时代又一神话。红帽子的成功上市标志着“资源免费,服务获利”的商业模式,不但冲击了传统软件业模式,而且也将软件赶下神坛,还原为普通商品,成为未来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1998年,微软在一份报告中承认,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在短期上,已经对微软的收入构成威胁。而长期来说,这种自由交流思想的开发模式将极大地打击微软。微软帝国的“军师”,首席技术官梅尔沃德说,未来的微软必须改变商业模式,微软不能再靠卖软件产品生存,而应该成为“应用软件服务供应商”(ASP),靠服务谋生。

    2013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热闹非凡。著名的《连线》杂志却评论道:这项展会在如今这个“即时社交媒体时代”,其重要性正在逐年下降。原因是“整个世界实则由软件驱动”,消费者关注的是体验、应用,而硬件已不再重要。

    无论是“整个世界实则由软件驱动”还是“为什么软件正在占领全世界”的定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等的确越来越多依赖网络。而软件切切实实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基础!硬软件业不可避免地沦为整个IT业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成为服务业的基础。而自由软件、免费软件等兴起也在为软件业的现有模式掘墓。可以说,软件业正在消失。当然,消失的不是软件代码,而是卖软件拷贝的商业模式。

    相应地,微软很多年前就被预言和断言将陷入崩溃的地步。2013年,微软崩溃的迹象似乎真的开始出现了。2013年1月,微软公布2013财年第二财季财报,微软实现营收21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63.77亿美元,同比下滑3.7%。雅虎财经分析文章说:微软是“一台股价表现死寂的印钞机”,现在就静待这台印钞机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失灵。

    但软件不会死,也不能死。电脑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它会熟视无睹。而软件也会消失在电脑中,成为一个必备的普通的组件,帮助电脑正常运作。但是再也没有繁琐的操作,再也不必考虑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再也不用为一个软件付出惊人的价格。当然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服务,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但服务是有价的,软件业就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在自由软件趋势下,软件业正在消失。但软件业也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将沦为普通的基础产业。在它之上,比软件业更软的服务(含内容)业将异军突起。一个自由软件下的新世界正在来临。

    推荐访问:软件业 风云